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古词《定风波》

首页

关于古词《定风波》

关于古词《定风波》,发现有两个版本:
其一: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喽??
手持六?C枪似雪,明月,龙泉三尺剑新磨!
甚慕昔时军伍,漫夸儒士德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其二:
攻书学剑能几时?手执六寻抢似铁。
枪似铁,铁明月。龙泉三尺剑新磨。
堪羡昔时军与伍,四塞忽闻狼烟起。
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请问哪个正确?
请高人介绍一下这首词的作者和时代背景,谢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其他答案

    2012-02-18 18:13:10
  • 应该是两个版本,楼上的楼上开头就是。柳永一个,苏轼一个。

    2***

    2012-02-18 18:13:10

  • 2012-02-16 20:21:49
  • 是元代人写的

    2***

    2012-02-16 20:21:49

  • 2012-02-15 22:05:20
  •   定风波
    词牌。定风波引,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有九十九字至一百零五字各体。
       1。定风波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2。定风波 苏轼   原文   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
      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 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畏惧了!   鉴赏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序:王定国歌儿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定风波   吴文英   密约偷香踏青,小车随马过南屏。
      回首东风销鬓影,重省,十年心事夜船灯。   离骨渐尘桥下水,到头难灭景中情。两岸落花残酒醒,烟冷,人家垂柳未清明。    定风波   周邦彦    莫倚能歌敛黛眉。此歌能有几人知。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声须记得来时。   苦恨城头传漏水。
      催起。无情岂解惜分飞。休诉金樽推玉臂。从醉。明朝有酒倩谁持?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定风波·英华逝(浪·易)    谈笑挥鞭破橹樯,貔貅百万葬长江 。   赤海连天血残阳,周郎,三尺青锋报君王。   戎马倥偬颜色暮,彳亍,梦断巴丘烟雨路。   别兮曲误谁人顾,天妒,长河吟殇秋风肃。 敦煌曲子词 定风波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J种绰坛燎顾铺髟拢哒缎履ァ?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读完这首词,不禁为词中刚健之风所倾倒。它描述了有志之士决心驰骋沙场平定战乱,守土保边,誓死作战,为国建功立勋的爱国精神。它同其他敦煌词中的儿女情长、幽思缠绵的情调相比,无疑显得高亢、奋进、健康,可以说是开豪放词的先河。
       词中“四塞忽闻狼烟起”,客观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矛盾激化的现实,在异族的搅忧侵袭下,西陲沦陷长达70年之久,敦煌地区的官兵和人民,奋起反抗,为保卫西部边疆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那种纸上谈兵式的“攻书学剑”显然已经不能解国家之危难,只有“手执绿沉枪”、腰挂“龙泉三尺”宝剑的人,勇敢的奔驰在“沙塞”,才能显出英雄本色。
       词中值得回味又忍俊不禁的是,作者发挥想象把勇士与“儒士”相比较。古往今来只有军队将士“堪羡”,切不要“谩夸儒士德能”如何之多,一旦发生边疆战争,试问又有哪一个“儒士”敢于提枪上阵平息战乱呢?就是在这种既刚烈、又对立的起伏曲折中,说明了最普通的保家卫国的道理,只有勇敢的面对敌人拿起武器冲锋陷阵,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中。
      需要商榷的是,作者在强调和讴歌军伍勇士的作用的同时,却无视“儒士”的德能也能报效国家的能力,显然有失偏颇。 这首词运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选区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使用一种通俗易懂、自然明快的语言,一扫夸饰雕琢的习气,揭示“定风波”的高贵品质和精神境界,创造出质朴刚健、气韵雄浑的写作风格,可资我辈借鉴学习。
       。

    2***

    2012-02-15 22:05:2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