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北京人凭这个上清华 北大

首页

北京人凭这个上清华 北大

众所周知,大家都不否认外地生比北京人刻苦努力,也因为你们的一个省比我们北京市人多得多,国家计划生育,你们在干什么,据我所知,除中国的几个大城市外,许多地区计划生育工作根本不行,就拿离北京这么紧的河北省,谁管呀。所以孩子多了,想想看,北京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多方面对他进行教育,而外地呢,没财力没物力,谁了解这些,可知道少年期对孩子兴趣 身体
脑力的培养多重要!!!北京的孩子很多很小的时候就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演出,而外地大多要等到很晚,甚至上了大学以后!!我们想想着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是不是迟后了太多,最佳时期没有利用好,现在北京小学的孩子都会电脑,我们需要发展,那么首先走进社会,学会与人交流,学习是重要,但仅从书本中获得的只是理论指导,那是没用的,人各方面的能力是从各方面互相渗透的,不是单一的书本,国外很注重这些方面,他们初中就开始接触自选课 确定自己的目标,北京的孩子过早的接触这些方面,自然学校的功课疏忽了,但是我们获得的其他方面的,就没用了,上了大学哟怎样,想在北京立足,只知道学习,别幼稚了,这不是在老家,前不着村的地方,看看这个地方,难道你没有心动么,来了北京再说,看看这个繁华的城市,你能挡住诱惑只知道学习  别放屁了 来了就知道了  好玩的  先进的太多了  中国人就是这样  觉得学习好就行了  狗皮  外国不吃这套  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了解  你能干什么
一个真正的人不是被学习趋势,而要凌驾于之上学到自己所有不动不了解的,发展自己,多方面充实自己,书呆子, 回家种地可以,大城市不要来了!!!

还有北京已经自主命题了  实际上每个省是根据自己省的情况来出题  比如河北省的数学和李宗很难  但是英语考得确实我们北京初中所学的知识  而且没有听力 听说现在才开始有   你们知道么  大多数外省市学校从初中开始就不课  除了要靠的一些科目外  基本上不会上别的课  而我们北京呢   你们不知道  初中下午3点就放学了  从来不会不课  上许多课外的东西  的却长期这样对考试有用,  而对我们自己呢  想想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5-07-31 18:11:24
  •   我就从这里跟那些看不起外省的北京人叫板了, 有种的你把户口移出来,别去别的地方,就来我们山东,别说本科就专科也够你受的.今天我们这里下专线了不高才500多, 有种的就把户口移到山东来上

    笨***

    2005-07-31 18:11:24

  • 2005-07-27 22:07:29
  • 鄙人认为大家争这些是没什么用的,又管不了

    t***

    2005-07-27 22:07:29

  • 2005-07-26 18:42:49
  • 楼主有时间可以来外省看一下。
    我的回答和问题无关....
    我只是想将这个帖保存一下,个人意见在评论里。

    蓝***

    2005-07-26 18:42:49

  • 2005-07-26 17:07:43
  • 有本事高考移民,北京不拒绝高考移民。

    w***

    2005-07-26 17:07:43

  • 2005-07-26 16:47:34
  • 都说北京考生分低,能上好学校,外省考生分高,确连一般大学都难上,可为什么相对公平的香港高校又录取了那么多北京"低分"考生呢?香港大学在内地招250人,北京录取了90人,香港中文大学在内地招250人,北京录取了35人,香港城市大学在内地招150人,北京录取了55人,是何原因,大家自己想.

    7***

    2005-07-26 16:47:34

  • 2005-07-26 15:54:50
  • 戏剧茶馆里有句话,就是托生条狗也要托生在北京,听说过没?
    这就是命 比尔盖茨说:社会是不公平的,你只有去适应它,听说过没?
    有种你去当主席去改变呀 北京跟美国孩子还没法比呢
    都废什么话呀你们

    s***

    2005-07-26 15:54:50

  • 2005-07-26 15:28:50
  •   北京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各种机会多多,靠上大学改变身份或处境的情况已经不是主流,教育理念和方式已经不同于外地,要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探索未知的能力成为教学的主流,而不是现在你背了多少知识。固然背了的知识对学习新的东西有用,但是6门课共几十分之差说明不了差距。
      很多学生背了很多历史和哲学,但是他对自己、社会的现实问题缺乏基本的认识,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喜欢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比如,拿高考来说,他们应该了解到北京人的目的已经不是上大学,北京的学生考大学没有外地学生那样强烈的竞争意识,为什么,他们不必考虑自己能不能上大学,而是考虑将来自己在北京怎么生存。
      死读书在北京是根本行不通的。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因此学生们采取的方式就不同,让北京这样一个大都市的学生,再像外地学生那样钻到小屋中死肯那几门功课,是倒退。北京的教育越来越像外国的教育模式。学了哲学的应该知道这是社会现实,与腐败无太大关系。 如果真的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分数线,那么北京的学生一旦将注意力放在分数上,靠他们的先决条件(他们的父母可是全国的精英。
      北京人的智商不是自然分布的,而各个地域的智商是符合随机分布的,北京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北京人最舍得在教育上投资),他们的分数会遥遥领先,到时会不会有更多的人说不公平!?北京人喜欢北大、清华,但不迷信北大、清华。因为他们不必靠北大清华改变命运。而外地的考生是希望借助北大、清华来作跳板。
      
      北大、清华每年给外地那么多名额,培养出来的考生都没有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本来是为了各个地区培养人才,结果都没有达到目的。外地考生争的是一种个人“待遇”,目的是将来自己可以出人头地。如果说将来分配是哪来哪去,就不会这样对北大清华挤破头颅。 。

    g***

    2005-07-26 15:28:50

  • 2005-07-26 12:13:11
  •   北京人怎么这么看不见外面的世界!请看全国人民的呼声:某日,某社区论坛两个高中毕业生聊天,北京人说:“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福建人说:“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除一个傻子外都应该进北大、清华。” 
      目前高考招生,除上海外,全国均采用统一的考试时间,统一的评分标准,但却没有统一的录取分数线。
      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下来了,令人吃惊的是,第一批本科的山东的录取分数线居然比北京高上140分!高考总分才750分,高了近1/5!   一、有一种标准是如此不公   以2004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第一批院校分数线为例,天津:文科,520分,理科,495分;北京:文科,462,理科,469分;河南:文科,599,理科,589分,悬殊十分明显(5月26日新华网)。
      再从录取率看,2000年上海的毛入学率为37%,四川只有9%,上海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四川青年的4倍。2005年,上海录取比例接近八成(6月2日《东方早报》),而安徽也仅仅是三四成,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   北大校门跪求名师   从这组对比可以发现,在某些省无论文理科连专科都上不了的学生,在北京却可以上重点大学!这难道公平吗?一样的学生,一样的高考,一样的成绩,仅因为籍贯不同,有的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却名落孙山,命运迥异,不正是对一些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吗?   有一个年轻作家这样说:“我就这样成了高考流水线上的畸形产品,我的高考分数并不低。
      在北京,足可进军水木清华,可我现在却只能在这样一个三类学校里发我的牢骚。这千刀万剐的高考,这罪恶的制度废了多少伟岸的天才,养了多少低能的废物。还在分数上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什么世道。天子脚下的那些蠢才竟然体直气壮的说什么综合素质而进了中国的最高学府。
      ”   同一个国家,一样的试卷,一样的时间,却有不一样的标准。如果说对西部边穷那些地区从综合因素方面考虑尚可理解外,可北京上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教育资源,物质条件各方面均占有优势的地方还要剥夺其它省份的入学名额。只能说除了为富不仁强取豪夺之外,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语。
      不实行全国统考的制度也罢了,既然实行了,那就只能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如果不是,那统考有什么意义。美国大学的联考制相对来说不是公平,严谨,符合人性得多。如果分数不是标准,那权力,钱财,名望自然成了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的现行体制已经远远比不上古代的科举考试,当年太宗李世民推行科举后很得意的说了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后来有思想者说这只不过是这盖世枭雄利用科举来维护其统治而已。
      这也许说得没错,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相比于九品中正制的老子公爵儿伯爵来说,不知进步了多少倍。英明如太宗者当然知道科举不可能网罗所有英雄,但他为所有英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让天下英雄无话可说。有本事的你自己争此功名去,我的标准没有对任何人岐视。
      所以,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有了唐诗这样不可逾越的文化高峰。就因为,它的标准是统一的。而高考的标准呢?那不是标准,不一样就不是标准。   大学生中流传一段北京考生与福建考生之间的对话颇能说明问题:有一北京重点中学的考生与福建某重点中学的考生聊天,北京人炫耀: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
      福建人对应: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应该进北大、清华。[文学少年跪北大拷问大学选拔机制]   无数中国学子心中的圣地   这种高考录取体制,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利。平等权是一项收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公民可以平等的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可以平等的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还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虽不能人人享有,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不应该被剥夺。   农村的考生受教育的条件本来就差,大多数学生小学没有条件学习外语,到了初中勉强开了英语课,教师水平跟大城市或发达地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到他们参加高考里,还要比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上等公民多高几十分(今年是140分)才能上大学。
      有人说农村人高分低能,且不知那些低分高能者高在哪里?[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程启动]   二、有一种人叫北京人   清华北大和世界一流有天壤之别?   不论按总人口,还是考生总数计算,北京占有的名牌大学录取名额,和热门专业的比例,都高得离谱。
      北京人说清华北大等高校是由北京投资的,故优先招收北京人。笑话!大概把非北京的中国人都当傻子,北京人有教育部撑腰,凭一句话就能堵住大家的嘴?清华靠庚子赔款发展起来,庚子赔款都是北京市政府出的吗?国民党建都南京后,将中央大学设为中央学府,正式取代北京大学的地位,并一度撤销北京大学(也许北大学生不知道北大曾经亡校)。
      结果呢,失去中央学府地位的北京大学从此一蹶不振,直到52年才时来运转。建政后,将北大清华列为重中之重,与外地重点大学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现在两校师资和招生的绝对优势。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说明清华北大从来就离不开全国的支持,而没有中央政府重点支持的高校,发展都比较艰难。
      清华北大有现在的地位和设施,靠北京市政府投资,行吗?既然清华北大不是北京养的(养不起),既然清华北大占用了那么多纳税人的贡献,就应该公揽全国英才,小小的北京市哪有理由要占1/6的名额?清华北大建在北京,那又要怎样?中央政府也建在北京,就能要求北京人在中央政治局占1/6名额吗?[清华、北大稳坐榜首之忧]   平等自由民主象征   有人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等,也是教育部高校,招本地学生更多。
      在北京的部委高校多,却招那么多北京人,其他省的名额那么少,他们还能去哪里?且不说当地政府对这些高校的投资各占多大比例,北京从国家获得的资金已多得无法计算了,如果这些钱留在各个省建设自己的家园,其他省的状况不会比北京差多少,也不会有多少人在乎北京的。
      “有贡献无回报“的现状尚未改变,怪不得大家要反对。   北京市的很多部委高校,主要也是由中央投资支持,要不北京哪来那么多’211工程高校’?北京市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不少,可大部份投资都给了北京市属高校,如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甚至北京联合大学。
      否则北京工业大学这样一所在北京不入流的大学,凭什么进’211’?如何为解决北京学生的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北京学生都去这几所北京市重点投资的高校,分数再低,全国人民也没多大意见。可北京人的成绩明明比外地学生低上百分,也抢着进中央政府重点投资的高校,享受好的教学条件,谁会答应? [中外百名大学校长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   有人拿美国的州立大学来作幌子,说什么州立大学也多招本地学生,中国也该如此。
      在美国,只有法盲才这么说!凡看过美国大学招生手册的人,应该注意到了,不论公立私立大学,在最末总会出现Equity之类的词汇,强调本校招生时对种族,性别,年龄,残疾,家庭背景各异的学生一视同仁。为什么美国大学都写这段话?怕有歧视的嫌疑,万一惹上大官司,会把家底赔光!如果有人请律师,找统计学专家查出某大学的招生结果与学生的种族和家庭背景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招生歧视的证据成立,大学就会因为搞歧视而被迫向受害学生赔偿。
      美国律师收入高,可不是白拿钱的。   从北大的世界一流看中国大学建设   美国州立大学不搞地方歧视,对各地学生有同样的录取标准,为什么本州学生多呢?原因是,州立大学由本州政府资助,钱来自于本州纳税人,所以本州学生如果被录取(这是前提),可以减免学费。
      而去外州上大学,由于不给当地纳税,就不会获得这种优惠。想省钱的,在本地读州立大学;愿意多掏钱的,可以去外地上学,仍然与当地学生有同等录取机会。由于这个经杠杆的作用,才使得州立大学的本地学生多,美国大学根本就不会对本地学生降低录取标准!如此,本地居民确实享受经济上的优惠,而各地来的学生在录取时有平等机会。
      纳税人陶钱养活州政府,可没有权力要求州政府去歧视外地的美国人,因为美国宪法不是摆看的。这样既保证了美国公民人权平等,又实现了谁出钱谁受益的成本效益原则,公平合理。至少在大学招生这方面,不得不佩服美国的民主法制和经济原则。中国早已经实行高学费上大学了,就业也是双向选择了,用经济杠杆来调节本地和非本地学生比例,是行得通的。
      没必要继续用户口这种原始低效,很不人道的办法了。谁有才能,不管哪里人,就该上最好的大学,借钱也要读;外地学生,如果能低学费上本地最好的大学,不会倾家荡产去北京上学的(除非被更好的大学录取)。[没录取先收钱 多交钱能上学]   在清华北大和其他部委高校,计算机,电子,自动化,金融,临床医学,等等热门专业,招收北京学生的比例都非常高。
      而象核物理,核工程,地质,等等冷门专业,却愿意多招外地学生。难道北京培养的“高素质“学生,不适合学习国家非常需要的专业,不适宜在国防部门就业?把这个重任交给“高分低能“的外地学生,中国的国家安全不会受影响吗?如果说这还不是赤裸裸的歧视,那只能说“司马昭之心“了。
         现在,每年有3%的北京考生有机会被清华北大录取。如果考生人数多的省份也有这么高的比例,那将是惊人的录取名额。我们都在中国,受同样的法律保护,都对国家有贡献,应当机会均等,有相近的比例。如果说不合理,那就是说,相对于于全国的水平,北京占有的比例不合理。
      不合理为什么能存在,那是因为全国很多省的人民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才维持了北京的高录取比例。很多省的高等教育不发达,与这种分配不公有关,也就是说北京市民作为事实上的受益者,应该对此承担道义责任,不应该想方设法维持这种不道德的既得利益。   北大学子眼中的“校园潜规则”   按某些北京人的逻辑,北京搞素质教育,分数低但素质高,多录取是应该的。
      说北京的学生素质高,也不先看看清华北大的教授都从哪里来的,北京出了几个可称民族脊梁的人物?说那种话的人连因果逻辑都没搞清楚,如果这代表北京素质教育的水平,北京就比教育相对发达的省差太多了。如果全国每个省都有3%的考生有机会被清华北大录取,有一半考生能上重点大学,那全国各地的中学教师就不必把高考看太重,会马上鼓励自己的学生去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学下棋,学写小说……反过来,把清华北大在北京的录取名额降到1/30,北京学生还有几个能考上这两校?把北京的重点大学录取名额减一半,北京的中学还有闲心搞素质教育吗?只怕北京学生,老师和家长,哭爹叫娘都来不及吧。
      有什么好哭的,没见过世面,全国各省不都如此吗? [素质教育“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全国统一高考,统一阅卷,统一录取,都以高考成绩为标准,高分退挡要有正当理由,这么强调全国统一和分数,不就为了全国公平嘛!北京人对内仍然按分录取,分越高的上越好的大学和专业,对外怎么成了分数低的应该先上大学。
      由此可见,衡量北京学生和非北京学生,实际上采用了双重标准。其他省的学生凭高考成绩上大学,不看是否能说回道。北京的学生应该上大学,因为他们接受素质教育,社会活动能力强,所以高考分数比外地低100分可以不考虑。我看,连西方的人权组织在搞双重标准时,也没这么厚的脸皮。
      北京市的教育条件,与南京,武汉,长沙、成都,杭州的差距,有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大吗?说农村学生知识面有限看起来有理,难道这些外地大城市的学生也没摸过电脑,没上过网,没跟外国人说过话吗?这些城市的学生素质(按北京的标准)再高,也要凭高考成绩上大学,凭什么他们上好大学也要比北京学生高五六十分。
      凭什么他们不能像北京学生一样轻松上清华北大? [北大学子职场 “三原色”]   说北京学生聪明,这一条理由恐怕也站不住脚。能在国际奥赛上得奖的中学生都很聪明,只会读死书的人做不到,素质一般的人做不到,没人能否认吧,反正清华北大抢着要。最近三年,仅湖南学生就获得10金4银,而江苏,上海,福建和湖北的奖牌数也都在6枚以上,北京不少重点中学每年有几十上百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却总共只有3枚奖牌,差距不是一般啊。
      上海很多方面与北京类似,奥赛奖牌仍然比北京多不少,说明什么?如果说奥赛奖牌不代表整体教育水平,多了也不是坏事吧,特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北京最好的中学也把奥赛获奖当作学校荣誉,怎么不多拿几块?湖南,江苏,福建和湖北四省的考生总数是北京的20倍,而分配给这四省的清华北大招生名额总数仅仅相当于北京一个市。
      是因为北京学生比这些省学生的素质高。可是,这四省奥赛奖牌总数是北京的10倍以上,北京接受最好的教育,素质最高的学生却几乎拿不到奖牌!   由于录取分数不同,造成了在许多省份落榜的考生,用贿赂的手法将户籍调到北京,就可以轻松考入北京重点大学,原本在湖北、福建、湖南、山东只能进入一般本科院校的考生,换一个北京户籍就可以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
         三、有一种力量是如此强大   这种力量可以公然对抗民意,能在众人的唾弃声数年来“巍然屹立”。给人的感觉颇有几份“敌军围困千万重,我独岿然不动”的气魄,但这并不能给人带来一种孤独的悲壮美,相反让人感觉到是死不悔改与令人恶心的顽固――颇有点像东亚的某位国家元首。
         同时可以肯定,这种绝对多数的民意决不会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多数人暴政”,因为它只是一种软性的文明行为,要求的只是得到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公平,并不会从精神或肉体上对少数人有极残忍的戕害。   既然如此,以各种理由维护现行高考体制的力量为什么如此强大。
      这并不要他们的命!只是把一种即不公平也不合理的制度送上“断头台”而已。   这股力量也许也觉得分数的不统一的确对一些省份的学子造成了不公。但他们内心肯定是在得意的笑:谁叫你们不生在天子脚下。当然像他们这样的“社会精英”,并把握着话语权力政治权力的即得利益者,也应该保持一种得胜者的“绅士”风度,并找出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辨护,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所有顽固的“保守势力”,为了维护其私利都是同一副嘴脸。
      他们的理由无非是:纳税人对当地做出了贡献,高考应该对当地纳税人给予照顾;因为贫困、教育落后,而不是因为智力异常,导致老少边地区分数线低,所以也应该对老少边地区给予照顾;因为我们实行的素质教育而有些省份却推行应试教育,尽管在分数上无法相提并论但在综合素质方面我们更胜一筹……[不孝子女: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所有的这些“理由”其实都可以不屑一顾,因为有更多的“反理由”比些理由更具说服力得多,是的,纳税人的确应该给予照顾,但北大难道是北京人的北大,清华是紫禁城的清华?老少边穷的确需要关爱但北京难道还没跨过“温饱线”?不必对这些理由一一辨驳。
      因为道理大家都明白,少数人的公平就是不公平。可为什么,制造这种不公平的力量为什么强大到如此不可撼动?   在这里用一句俗语也许可以作出解释:到了北京,才知道什么官大。   北京城有多少官啊!其子女谁不想在北京城接受北大清华人大的教育,这种默契的联合是多么的强大。
         稍微改动一下茨威格的一句名言:不受限制的权力,是力量之本原。茨威格的原话是:不受限制的思想,是力量的本原。   四、有一种制度是如此无耻   有这样一种制度:它一脸庄严的说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表情肃穆的号称分数决定一切,并很原则性似的在六月上旬的三天时间里(原来这个月份被人们称为“黑色七月”)给千万考生一份同样的试卷,并动用全国之力尽量保证改卷的程序公正,所以的这些表演都让人觉得这项系统工程近乎神圣。
      在最后录取的时候它开始原形毕露:你是金人,你是南人,你是北方南人。所以你只配分得多少名额。它只差一点像痞子一样满眼坏笑:我是说过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你并不知道名额面前并非人人平均。 [高分未必录取 选尖子生要测情商]   这就是我们所制定的现行高考制度,对“宪法赋予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之公然挑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第三十六条立法肆意凌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这是谁制定的制度,它的缺陷是如此明显:不是保证招生录取的机会均等,以能力为本位,人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是设置多个录取标准。多年来,那么多专家的建议,难道就真找不出一种比现行体制的更为完善的制度出来。即使找不出更完善的,我们也只要最公平的。
      [收到北X大录取通知书]   教育政策专家劳凯声教授说,不同地区不同分数线,是一种典型的计划体制的做法,越来越受质疑。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已经打破了教育领域原有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人们在要求享有一种更高水平、更公平的教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更公平、更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
      在最大限度地追求教育机会分配的社会公平上,政府责无旁贷。   说白了,这种制度仍然是那些握有话语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人士泡制出来的。他们在某些场面当然需要冠冕堂皇一副忧国忧民铁面无私相,但真正在涉及到个人与家庭利益时,什么“宪法尊严”“法律准则”“公平公正”都可以抛至一边。
      儿子能不能上清华才是至关重要的,也许三十年之后就能“领袖”这个泱泱大国,即使不能,但像他们一样能够存在于“上流社会”,对他们来说,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件。 。

    D***

    2005-07-26 12:13:11

  • 2005-07-26 10:56:23
  • 外省的是这样,和北京算分方式不一样,就拿江苏说吧,3+2,语数英+随便2门课,而北京是语文数学英语+文综或理综,综合要考3门,外地的考不好考不上就别老拿北京的说事,要是嫉妒就有本事弄个北京户口!

    嚣***

    2005-07-26 10:56:23

  • 2005-07-26 10:40:28
  •   北京人怎么这么看不见外面的世界!请看全国人民的呼声:某日,某社区论坛两个高中毕业生聊天,北京人说:“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福建人说:“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除一个傻子外都应该进北大、清华。” 
      目前高考招生,除上海外,全国均采用统一的考试时间,统一的评分标准,但却没有统一的录取分数线。
      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下来了,令人吃惊的是,第一批本科的山东的录取分数线居然比北京高上140分!高考总分才750分,高了近1/5!   一、有一种标准是如此不公   以2004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第一批院校分数线为例,天津:文科,520分,理科,495分;北京:文科,462,理科,469分;河南:文科,599,理科,589分,悬殊十分明显(5月26日新华网)。
      再从录取率看,2000年上海的毛入学率为37%,四川只有9%,上海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四川青年的4倍。2005年,上海录取比例接近八成(6月2日《东方早报》),而安徽也仅仅是三四成,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   北大校门跪求名师   从这组对比可以发现,在某些省无论文理科连专科都上不了的学生,在北京却可以上重点大学!这难道公平吗?一样的学生,一样的高考,一样的成绩,仅因为籍贯不同,有的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却名落孙山,命运迥异,不正是对一些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吗?   有一个年轻作家这样说:“我就这样成了高考流水线上的畸形产品,我的高考分数并不低。
      在北京,足可进军水木清华,可我现在却只能在这样一个三类学校里发我的牢骚。这千刀万剐的高考,这罪恶的制度废了多少伟岸的天才,养了多少低能的废物。还在分数上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什么世道。天子脚下的那些蠢才竟然体直气壮的说什么综合素质而进了中国的最高学府。
      ”   同一个国家,一样的试卷,一样的时间,却有不一样的标准。如果说对西部边穷那些地区从综合因素方面考虑尚可理解外,可北京上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教育资源,物质条件各方面均占有优势的地方还要剥夺其它省份的入学名额。只能说除了为富不仁强取豪夺之外,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语。
      不实行全国统考的制度也罢了,既然实行了,那就只能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如果不是,那统考有什么意义。美国大学的联考制相对来说不是公平,严谨,符合人性得多。如果分数不是标准,那权力,钱财,名望自然成了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的现行体制已经远远比不上古代的科举考试,当年太宗李世民推行科举后很得意的说了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后来有思想者说这只不过是这盖世枭雄利用科举来维护其统治而已。
      这也许说得没错,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相比于九品中正制的老子公爵儿伯爵来说,不知进步了多少倍。英明如太宗者当然知道科举不可能网罗所有英雄,但他为所有英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让天下英雄无话可说。有本事的你自己争此功名去,我的标准没有对任何人岐视。
      所以,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有了唐诗这样不可逾越的文化高峰。就因为,它的标准是统一的。而高考的标准呢?那不是标准,不一样就不是标准。   大学生中流传一段北京考生与福建考生之间的对话颇能说明问题:有一北京重点中学的考生与福建某重点中学的考生聊天,北京人炫耀: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
      福建人对应: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应该进北大、清华。[文学少年跪北大拷问大学选拔机制]   无数中国学子心中的圣地   这种高考录取体制,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利。平等权是一项收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公民可以平等的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可以平等的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还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虽不能人人享有,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不应该被剥夺。   农村的考生受教育的条件本来就差,大多数学生小学没有条件学习外语,到了初中勉强开了英语课,教师水平跟大城市或发达地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到他们参加高考里,还要比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上等公民多高几十分(今年是140分)才能上大学。
      有人说农村人高分低能,且不知那些低分高能者高在哪里?[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程启动]   二、有一种人叫北京人   清华北大和世界一流有天壤之别?   不论按总人口,还是考生总数计算,北京占有的名牌大学录取名额,和热门专业的比例,都高得离谱。
      北京人说清华北大等高校是由北京投资的,故优先招收北京人。笑话!大概把非北京的中国人都当傻子,北京人有教育部撑腰,凭一句话就能堵住大家的嘴?清华靠庚子赔款发展起来,庚子赔款都是北京市政府出的吗?国民党建都南京后,将中央大学设为中央学府,正式取代北京大学的地位,并一度撤销北京大学(也许北大学生不知道北大曾经亡校)。
      结果呢,失去中央学府地位的北京大学从此一蹶不振,直到52年才时来运转。建政后,将北大清华列为重中之重,与外地重点大学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现在两校师资和招生的绝对优势。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说明清华北大从来就离不开全国的支持,而没有中央政府重点支持的高校,发展都比较艰难。
      清华北大有现在的地位和设施,靠北京市政府投资,行吗?既然清华北大不是北京养的(养不起),既然清华北大占用了那么多纳税人的贡献,就应该公揽全国英才,小小的北京市哪有理由要占1/6的名额?清华北大建在北京,那又要怎样?中央政府也建在北京,就能要求北京人在中央政治局占1/6名额吗?[清华、北大稳坐榜首之忧]   平等自由民主象征   有人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等,也是教育部高校,招本地学生更多。
      在北京的部委高校多,却招那么多北京人,其他省的名额那么少,他们还能去哪里?且不说当地政府对这些高校的投资各占多大比例,北京从国家获得的资金已多得无法计算了,如果这些钱留在各个省建设自己的家园,其他省的状况不会比北京差多少,也不会有多少人在乎北京的。
      “有贡献无回报“的现状尚未改变,怪不得大家要反对。   北京市的很多部委高校,主要也是由中央投资支持,要不北京哪来那么多’211工程高校’?北京市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不少,可大部份投资都给了北京市属高校,如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甚至北京联合大学。
      否则北京工业大学这样一所在北京不入流的大学,凭什么进’211’?如何为解决北京学生的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北京学生都去这几所北京市重点投资的高校,分数再低,全国人民也没多大意见。可北京人的成绩明明比外地学生低上百分,也抢着进中央政府重点投资的高校,享受好的教学条件,谁会答应? [中外百名大学校长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   有人拿美国的州立大学来作幌子,说什么州立大学也多招本地学生,中国也该如此。
      在美国,只有法盲才这么说!凡看过美国大学招生手册的人,应该注意到了,不论公立私立大学,在最末总会出现Equity之类的词汇,强调本校招生时对种族,性别,年龄,残疾,家庭背景各异的学生一视同仁。为什么美国大学都写这段话?怕有歧视的嫌疑,万一惹上大官司,会把家底赔光!如果有人请律师,找统计学专家查出某大学的招生结果与学生的种族和家庭背景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招生歧视的证据成立,大学就会因为搞歧视而被迫向受害学生赔偿。
      美国律师收入高,可不是白拿钱的。   从北大的世界一流看中国大学建设   美国州立大学不搞地方歧视,对各地学生有同样的录取标准,为什么本州学生多呢?原因是,州立大学由本州政府资助,钱来自于本州纳税人,所以本州学生如果被录取(这是前提),可以减免学费。
      而去外州上大学,由于不给当地纳税,就不会获得这种优惠。想省钱的,在本地读州立大学;愿意多掏钱的,可以去外地上学,仍然与当地学生有同等录取机会。由于这个经杠杆的作用,才使得州立大学的本地学生多,美国大学根本就不会对本地学生降低录取标准!如此,本地居民确实享受经济上的优惠,而各地来的学生在录取时有平等机会。
      纳税人陶钱养活州政府,可没有权力要求州政府去歧视外地的美国人,因为美国宪法不是摆看的。这样既保证了美国公民人权平等,又实现了谁出钱谁受益的成本效益原则,公平合理。至少在大学招生这方面,不得不佩服美国的民主法制和经济原则。中国早已经实行高学费上大学了,就业也是双向选择了,用经济杠杆来调节本地和非本地学生比例,是行得通的。
      没必要继续用户口这种原始低效,很不人道的办法了。谁有才能,不管哪里人,就该上最好的大学,借钱也要读;外地学生,如果能低学费上本地最好的大学,不会倾家荡产去北京上学的(除非被更好的大学录取)。[没录取先收钱 多交钱能上学]   在清华北大和其他部委高校,计算机,电子,自动化,金融,临床医学,等等热门专业,招收北京学生的比例都非常高。
      而象核物理,核工程,地质,等等冷门专业,却愿意多招外地学生。难道北京培养的“高素质“学生,不适合学习国家非常需要的专业,不适宜在国防部门就业?把这个重任交给“高分低能“的外地学生,中国的国家安全不会受影响吗?如果说这还不是赤裸裸的歧视,那只能说“司马昭之心“了。
         现在,每年有3%的北京考生有机会被清华北大录取。如果考生人数多的省份也有这么高的比例,那将是惊人的录取名额。我们都在中国,受同样的法律保护,都对国家有贡献,应当机会均等,有相近的比例。如果说不合理,那就是说,相对于于全国的水平,北京占有的比例不合理。
      不合理为什么能存在,那是因为全国很多省的人民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才维持了北京的高录取比例。很多省的高等教育不发达,与这种分配不公有关,也就是说北京市民作为事实上的受益者,应该对此承担道义责任,不应该想方设法维持这种不道德的既得利益。   北大学子眼中的“校园潜规则”   按某些北京人的逻辑,北京搞素质教育,分数低但素质高,多录取是应该的。
      说北京的学生素质高,也不先看看清华北大的教授都从哪里来的,北京出了几个可称民族脊梁的人物?说那种话的人连因果逻辑都没搞清楚,如果这代表北京素质教育的水平,北京就比教育相对发达的省差太多了。如果全国每个省都有3%的考生有机会被清华北大录取,有一半考生能上重点大学,那全国各地的中学教师就不必把高考看太重,会马上鼓励自己的学生去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学下棋,学写小说……反过来,把清华北大在北京的录取名额降到1/30,北京学生还有几个能考上这两校?把北京的重点大学录取名额减一半,北京的中学还有闲心搞素质教育吗?只怕北京学生,老师和家长,哭爹叫娘都来不及吧。
      有什么好哭的,没见过世面,全国各省不都如此吗? [素质教育“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全国统一高考,统一阅卷,统一录取,都以高考成绩为标准,高分退挡要有正当理由,这么强调全国统一和分数,不就为了全国公平嘛!北京人对内仍然按分录取,分越高的上越好的大学和专业,对外怎么成了分数低的应该先上大学。
      由此可见,衡量北京学生和非北京学生,实际上采用了双重标准。其他省的学生凭高考成绩上大学,不看是否能说回道。北京的学生应该上大学,因为他们接受素质教育,社会活动能力强,所以高考分数比外地低100分可以不考虑。我看,连西方的人权组织在搞双重标准时,也没这么厚的脸皮。
      北京市的教育条件,与南京,武汉,长沙、成都,杭州的差距,有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大吗?说农村学生知识面有限看起来有理,难道这些外地大城市的学生也没摸过电脑,没上过网,没跟外国人说过话吗?这些城市的学生素质(按北京的标准)再高,也要凭高考成绩上大学,凭什么他们上好大学也要比北京学生高五六十分。
      凭什么他们不能像北京学生一样轻松上清华北大? [北大学子职场 “三原色”]   说北京学生聪明,这一条理由恐怕也站不住脚。能在国际奥赛上得奖的中学生都很聪明,只会读死书的人做不到,素质一般的人做不到,没人能否认吧,反正清华北大抢着要。最近三年,仅湖南学生就获得10金4银,而江苏,上海,福建和湖北的奖牌数也都在6枚以上,北京不少重点中学每年有几十上百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却总共只有3枚奖牌,差距不是一般啊。
      上海很多方面与北京类似,奥赛奖牌仍然比北京多不少,说明什么?如果说奥赛奖牌不代表整体教育水平,多了也不是坏事吧,特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北京最好的中学也把奥赛获奖当作学校荣誉,怎么不多拿几块?湖南,江苏,福建和湖北四省的考生总数是北京的20倍,而分配给这四省的清华北大招生名额总数仅仅相当于北京一个市。
      是因为北京学生比这些省学生的素质高。可是,这四省奥赛奖牌总数是北京的10倍以上,北京接受最好的教育,素质最高的学生却几乎拿不到奖牌!   由于录取分数不同,造成了在许多省份落榜的考生,用贿赂的手法将户籍调到北京,就可以轻松考入北京重点大学,原本在湖北、福建、湖南、山东只能进入一般本科院校的考生,换一个北京户籍就可以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
         三、有一种力量是如此强大   这种力量可以公然对抗民意,能在众人的唾弃声数年来“巍然屹立”。给人的感觉颇有几份“敌军围困千万重,我独岿然不动”的气魄,但这并不能给人带来一种孤独的悲壮美,相反让人感觉到是死不悔改与令人恶心的顽固――颇有点像东亚的某位国家元首。
         同时可以肯定,这种绝对多数的民意决不会构成法律意义上的“多数人暴政”,因为它只是一种软性的文明行为,要求的只是得到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公平,并不会从精神或肉体上对少数人有极残忍的戕害。   既然如此,以各种理由维护现行高考体制的力量为什么如此强大。
      这并不要他们的命!只是把一种即不公平也不合理的制度送上“断头台”而已。   这股力量也许也觉得分数的不统一的确对一些省份的学子造成了不公。但他们内心肯定是在得意的笑:谁叫你们不生在天子脚下。当然像他们这样的“社会精英”,并把握着话语权力政治权力的即得利益者,也应该保持一种得胜者的“绅士”风度,并找出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辨护,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所有顽固的“保守势力”,为了维护其私利都是同一副嘴脸。
      他们的理由无非是:纳税人对当地做出了贡献,高考应该对当地纳税人给予照顾;因为贫困、教育落后,而不是因为智力异常,导致老少边地区分数线低,所以也应该对老少边地区给予照顾;因为我们实行的素质教育而有些省份却推行应试教育,尽管在分数上无法相提并论但在综合素质方面我们更胜一筹……[不孝子女: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所有的这些“理由”其实都可以不屑一顾,因为有更多的“反理由”比些理由更具说服力得多,是的,纳税人的确应该给予照顾,但北大难道是北京人的北大,清华是紫禁城的清华?老少边穷的确需要关爱但北京难道还没跨过“温饱线”?不必对这些理由一一辨驳。
      因为道理大家都明白,少数人的公平就是不公平。可为什么,制造这种不公平的力量为什么强大到如此不可撼动?   在这里用一句俗语也许可以作出解释:到了北京,才知道什么官大。   北京城有多少官啊!其子女谁不想在北京城接受北大清华人大的教育,这种默契的联合是多么的强大。
         稍微改动一下茨威格的一句名言:不受限制的权力,是力量之本原。茨威格的原话是:不受限制的思想,是力量的本原。   四、有一种制度是如此无耻   有这样一种制度:它一脸庄严的说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表情肃穆的号称分数决定一切,并很原则性似的在六月上旬的三天时间里(原来这个月份被人们称为“黑色七月”)给千万考生一份同样的试卷,并动用全国之力尽量保证改卷的程序公正,所以的这些表演都让人觉得这项系统工程近乎神圣。
      在最后录取的时候它开始原形毕露:你是金人,你是南人,你是北方南人。所以你只配分得多少名额。它只差一点像痞子一样满眼坏笑:我是说过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你并不知道名额面前并非人人平均。 [高分未必录取 选尖子生要测情商]   这就是我们所制定的现行高考制度,对“宪法赋予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之公然挑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第三十六条立法肆意凌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这是谁制定的制度,它的缺陷是如此明显:不是保证招生录取的机会均等,以能力为本位,人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是设置多个录取标准。多年来,那么多专家的建议,难道就真找不出一种比现行体制的更为完善的制度出来。即使找不出更完善的,我们也只要最公平的。
      [收到北X大录取通知书]   教育政策专家劳凯声教授说,不同地区不同分数线,是一种典型的计划体制的做法,越来越受质疑。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已经打破了教育领域原有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人们在要求享有一种更高水平、更公平的教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更公平、更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
      在最大限度地追求教育机会分配的社会公平上,政府责无旁贷。   说白了,这种制度仍然是那些握有话语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人士泡制出来的。他们在某些场面当然需要冠冕堂皇一副忧国忧民铁面无私相,但真正在涉及到个人与家庭利益时,什么“宪法尊严”“法律准则”“公平公正”都可以抛至一边。
      儿子能不能上清华才是至关重要的,也许三十年之后就能“领袖”这个泱泱大国,即使不能,但像他们一样能够存在于“上流社会”,对他们来说,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件。 。

    y***

    2005-07-26 10:40:28

  • 2005-07-26 09:12:56
  • 北京与外地的评分标准不一样。前些天看见一个报道说某个省的考生考了760多分,想要如何如何...北京高考满分才750分,所以看似有些外省市的考分高,但你的总分也高,因此和北京不能横向比较。

    l***

    2005-07-26 09:12:56

  • 2005-07-26 08:44:18
  •     要改变别人对北京人的印象不能靠吹,要靠自己的本事
        别老拿素质教育当事,我上了12年学,从来没有体验过真正的素质教育,倒是学会了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弄虚作假(临时开音乐美术),下午3点放学,高中三年除了真的有事外,从来没有过。一般都上到5点半左右。
        北京录取分低是因为相对于外省来说,北京的高校比较多,而学生少,所以学生没有很强的竞争意识,但是录取率是一定的,录取线是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所以这样造成的分数低。相信每个省的大学对于本省学生的录取率一定是最高的,北京也是一样的。

    2005-07-26 08:44:18

  • 2005-07-26 00:37:11
  • 能减少些错别字吗?拜托了!
    看来你不会是北大或是清华学子,否则真是中国的悲哀。
    凭什么要否定外省学子的社会活动能力?多子女现状要外省学子承担责任?一派胡言!
    在京高校多招本地考生,考虑的是4年后分配就业状况,能在某省投放多少名额也还是考虑北京与地方的就业市场吸纳能力,你还真以为……咳,别多说啦,相信以后你们看问题会站的高些。

    l***

    2005-07-26 00:37:11

  • 2005-07-25 23:18:16
  • 虽然有些偏激,但还是挺!!
    这也就是为何北京高校召更多本地学生的原因!

    小***

    2005-07-25 23:18:16

  • 2005-07-25 22:26:30
  • 很多农业大省的口号是“不见鬼子不挂线,不见男孩不上环”,生两个三个不希奇,五六个也是常见的。明年高考考生将突破一千万!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5-6年前就进入独生子女高考的时代,而一些人口大省有多少是独生子女?所以今年山东在省内实行济南青岛录取线比省内其他地方低20分就是有照顾独生子女的意思。

    c***

    2005-07-25 22:26:3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高考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