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古人怎么鉴别书画?

首页 尖锐初期怎么鉴别

古人怎么鉴别书画?

现在人都有鉴别工具,那古代人是怎么鉴别的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1-03-16 14:53:51
      一、笔迹与笔性的考辨
      笔迹即用笔的形迹;笔性即用笔的习性。笔迹是笔性的反映,但笔性是内在的,笔迹是外在的。有的假画笔迹仿佛相似,而笔性则完全不同。如沈周笔性厚实,“八大”笔性温润,倪云林笔性枯中见润、淡中见精神,等等,皆非一般人所能达到。
      初学者鉴定须先掌握笔迹,再由表及里,细细体味笔性。体味笔性有一个诀窍,用老子的话,可称之为“用反”,即从相反的角度去着。凡是大家,其风格雄强者,其中必定包含无比的细致精到之性;凡是秀润之作,一般也多有高贵典雅的气度。例如,徐渭的画极奔放,然而其浓淡干湿的对比极讲究,决无粗率而失法度之处。
      虚谷的画可谓大写意,有的几近乎抽象,但其对墨色浓淡的布局、主宾、疏密,一丝不苟。华岩的画极细腻,但整体构图大开大合,色彩典雅,一派大家气度。凡是伪画,一般都有个特点:仿其粗而失其精,仿其秀而失其雅;粗时流于荒率,细时流于拘谨媚俗。这是作伪者难以避免的毛病。
      可以说,如果作伪者能够避免这些弊病,一般来说,他便也可以成为一家,而无需要作伪了。或者说,这样的作伪,虽然是伪,便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和研究价值了。严格地讲,笔迹、笔性如同人的指纹一样,无一雷同。我们所熟悉的人写的字,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能辨认。因此,西方有“笔迹学”,银行依笔迹付款,警察机关依笔迹侦探。
      对古画的鉴定,最基本、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笔迹与笔性的鉴定。必须通多看:看真迹,年画册,看各种印刷品,看一些文字著录资料,包括看赝品,进行真伪之比较,使每一名家的笔迹、笔性都成为犹如我们所熟悉的人写的字迹一样。由此入门,最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并增强鉴藏信心。
       至于有的画家一生经过几个不同阶段,画风衍变,前后相异,明、清作品较多存在这种情况。对于此,最好在心目中设立每一画家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标准作品,按先后顺序把握其风格的前后相承关系。 一般说来,早年工细,晚年粗犷;早年笔性较弱,晚年笔性较强;中年气壮雄强,晚年老辣拙朴。
      早年画风虽不成熟,但往往可见出某种与众不同的大家气度;虽个人风格不突出,但可见出某种即将脱颖而出的苗头,或一开始就不那么循规蹈矩,或临摹前人作品时得其神过于得其形。晚年则虽粗而见细,虽笨而犹见巧。例如,沈周的画,少时多作盈尺小景,学王蒙和黄公望,既而无所不学,40岁以后始作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成。
      晚年醉心于吴镇,风格雄强老辣,又作米氏云山。同时,40岁后因应酬太多,也常有粗率之作和代笔之作。收藏者必须对各种风貌都有所了解,尽量多看真迹。没有条件看真迹时,要尽量多看第一流印刷品。通过看,甚至临摹,掌握其不同时期的笔性。例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沈周真迹《庐山高图轴》,纵 193.8厘米,横98.1厘米,是沈周 41岁时的精心之作,画风仿王蒙,深厚茂密,苍茫华滋,风神不在王蒙之下,虽然尚未形成个人风格,但俨然已是大家风范。
      现藏南京博物院的《东庄图册》21幅,用笔圆厚,疏外简朴,密处拙实,已表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显然晚于《庐山高图》,是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又如,现藏南京博物院的《三松图》,为沈周66岁时作,便又比《东庄图》更为苍劲老辣得多。整幅气息虬劲拙实,已呈现晚年趋于吴镇风格的倾向。
      但沈周的花卉画直到晚年仍保持流畅滋润的笔调,如他81岁时画的《牡丹图》,用泼墨写茎,浓淡墨画花及叶,干笔画老干,整幅气息平舒宽缓。另外,还要辨别“细沈”和“粗沈”。“细沈”画法线条流畅,画家气很明显,点影人物衣带飘举,与唐寅、文徵明他们的画风很接近。
      而“粗沈”写意味很浓,用笔十分拙朴。 点景人物则如梁楷的《八高僧图》、《六祖斫竹图》的笔法,刚硬简括。但无论早年晚年,粗笔细笔,山水花卉,色彩水墨,临摹创作,沈周的笔性都有一个总的基调,就是从容宽缓,毫无拘谨、小气。《牡丹图》滋润舒坦;《庐山高图》精细厚重;《东庄图》中的坡石十分简括,但又十分精致,线条笔笔见功力。
      因此,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反”的规律,粗画往细处看功力,细画往粗处观气息,又从总体上把握每一个画家的基本笔性,再从前后相承的变化中把握画家个人风格衍变的几个阶段,便基本上可以做到鉴定无误,至少也会做到无大的失误。 二、用纸、用绢的考辨 每个时代、每个产地纸(绢)质不同,每个画家用纸(绢)习惯也不周。
      这些,也往往可以作为名面鉴定之参考。 1 纸的时代衍递 中国虽自东汉蔡伦发明纸,但当时并未用于绘画。现存最早的纸面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 6幅合一的晋代《墓主人生活图》,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除此之外,未见晋、唐之际有纸画,可见当时纸画只是个别现象。
      但纸写的书法作品已较多,尤其是写经。从史料结合实物来看,五代、北宋画家始以纸作面。唐时皖南盛产澄心堂纸,到五代、北宋时,澄心堂纸巳逐渐成为绘画专用纸。五代贯休、董源,宋代李公麟、米芾等都以此纸作过画。尤其是米芾,作画一般不肯用绢,用纸亦不拘一格,多不上胶矾,是为生纸上作画之始。
      但五代、北宋间纸画并不普遍,大多数画家仍用绢。因而纸画便作为罕事而见于记载,南宋依然 (当时纸主要用于印刷)。直至元代,画家始普遍用纸作画。元四家几乎都是纸画,且大多是半制品粗生纸。大抵元四家绘画喜欢干笔飞白,画出一种虚和冲淡或沉厚苍茫的境界,这种画风也促进了用纸的发展。
      明代初年由于宫廷画的发展,用绢、用绫比较普遍。明中期,由于董其昌倡导文人画,纸面复又开始盛行。 明代开始有笺纸,幅面较小,上面加粉,或染色,或以淡色绘画作底;或洒金、银,如群星闪烁。这类纸,始则多用于书写,后来亦有较大的幅面,用于写对联,亦偶尔用于作面。
      清初四王承董其昌余韵,以宫廷之职,力倡文人画之风,真正的在野文人画家如四僧、扬州八怪等则更不待言。自此,宣纸盛行,成为中国书画专用纸,直至今天。 2 绢的时代衍递 绢的时代风格也不同,大体上是,晋至初唐,绢地皆粗厚。中唐时起,对绢进行细加工,使之细润,以便人物仕女。
      米芾《画史》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P、韩干后来,皆以熟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采入笔。今人收唐画必以绢,辨见文粗,便云不是唐,非也。张僧画、阎令画世所存者皆生绢,南唐画皆粗绢,徐熙绢或如布。 可见,绢地粗细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与时代有关,唐以前较粗而宋以后较细,明代盛行用绫,清代绢画上胶矾较重,故易脆化、老化,今之存者,反不及宋代绢画完好如新。
      二是与所画内容有关,画仕女、人物多用细绢,画山水、花卉常用粗绢。三是与画家地位和画风有关,贵族画家画工笔用绢较细,布衣画家画写意画用绢较粗。有的将粗绢浆煮捶打使之细润,有的以布或他织物作画,加之产地不同,产品也不同,等其等,需区别各种情况,细细进行研究鉴别。
      近年西方国家有用仪器鉴定纸绢年代者,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一般不能作定论性依据。 三、印章的考辨 印章始于春秋战国,盛于秦汉,尤以汉印为我国印章艺术之冠,其雄浑博大、朴实端正的宗风为百世之楷范,一直影响到今天。
      但印章用于面上,则从唐代始,起初不是画家自己的印信,而是收藏印、鉴赏印、校定印、斋馆印,如唐太宗“贞”、“观”二字连珠印,玄宗“开元”二字长方印,南“建业文房之印”等。历代鉴藏之印无论宫廷皇室的,或文人士大夫收藏家的,都是我们今天鉴定古画的重要凭证。
       宋徽宗开始在自己的画上钤印。他对印章艺术的重视又推动了文人自写自刻之风的盛行。米芾可谓既写又刻的第一人。但宋时画家在自己的画上钤印仅仅是个别,当时钤印多以水调朱砂,后又以蜜调朱砂。水印色彩明显不匀,淡而且薄。蜜印色虹而厚,便字口仍不很清晰。
      南宋时出现了极少数油印,字口较水印、蜜印清晰。唐宋印文多“九叠篆”,笔面结体曲折回环,布满印面,犹如方形适合纹样。官印尤其如此。宋代文人用印开始出现力追秦汉、疏朗雄浑的气象(如米芾),但为数不多。元代画家在画上钤印已很普遍。印色有油印、水印两种。
      尤其是文人画家王冕,始在石上刻印,一改以金、铜、玉、牙、木为印的旧传统,讲究刀味石味,开一代宗风,影响后世至今。 明代中期以后,几乎每画必印了。其印色仍有油、水两种。篆文变化不大,但字体、字形已有多样化之趋势。清代是汉以后印章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印人群集,流派纷呈,治印讲究在力追秦汉的基础上形成个人风格,讲究印与绘画的意境、格调协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并重。可以说,宋、元、明之际,印章还主要是作征信之用,清代才正式成为绘画审美的有机组成部分。清代印泥光彩夺目,经久不变,成为一代风格。明、清之际,文徵明、文彭、何震、程邃、丁敬、金农、郑燮、黄易、奚冈、陈鸿寿、邓石如,以及近现代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皆治印大师。
      尤以齐白石将印章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大刀阔斧,雄浑阔大,前无古人。因此,鉴定印章的时代风格,也是断代的重要依据。观察印文与画面风格是否协调,亦可作鉴别真伪之参照。最好是备一部《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下册,文物出版社, 1987年版),平时亦须注意搜集画家印章,时时进行核对。
       当然,凭印章鉴定伪,井非如此简单,其间还有不少特异的情况要注意。譬如,有的画家的印章被人设法拿去,在仿制品上乱钤一气;有的画家去世后,印章留给后人,被人拿去乱用;甚至如沈周那样宽厚,在赝品上盖上章,让人家拿去卖钱糊口,等等,都不能单凭印章来断定真伪。
      还有近现代出版业发达后,制造假印的水平大大高于以往,只要利用原件甚至印刷品制一块锌板,便可以与原印字迹完全一致。但这种作伪,在有经验的鉴赏家眼中是很难逃过的。因为锌板、铅字字口刚硬清晰,与其他质料的章有一定的差别,细细观察,还是可以识别的。 四、款题的考辨 款,即画家本人在画面上的具名、纪年,又称“落款”。
      题,为画家本人或其他人在画面上的题跋。画家本人题跋,多题与画面主题有关的诗、词、句;画家同代人在画面上的题跋多为对画的赞誉或对创作经过的描述;后代人的题跋多记叙收藏鉴定的烃过。唐以前画皆不落款。北宋始有款,但一般只将名或号或简短的纪年落在树干上、石缝中,或其他不醒目的地方。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雪景寒林图》,在树干极不醒目处落“臣范宽制”四字。郭熙《关山春雪图》在山石空白处落“熙宁壬子二月奉王旨画关山春雪之图,臣熙进”19个字,这大概是北宋除赵信之外最长的题款了。郭熙另一幅画上也题有“窠石平远,元丰戊午郭熙面”。《盘车图》题有“朱锐”二字名款。
      赵信喜在自己的画上和别人的画上题字,自己的落款为著名的“天”(释为天下一人)。米芾之子米友仁喜在画的末尾题简短的名款或纪年款,如在《云山小幅》上题有“元晖戏作”,《潇湘奇观图卷》题“绍兴乙卯”。大体上看,南宋以前画家本人题款尚属个别现象,南宋渐多,如《雪树寒禽图《题“淳熙丁未岁李迪画”,马远有些作品落“马远”名款,《层叠冰绡图》有“臣马麟”款,夏?作品亦多落“夏?”二字,梁楷作品有“梁楷”二字名款,等等。
      后人掌握了宋代画家题款的这一规律,常有作伪者收购一些宋代不知名的画作,在不醒目处题上大家的名号,以抬高作品的地位。有人认为,《雪景寒林图》上的“臣范宽制”就是伪款。因为范宽的名字不叫“范宽”,只因性情宽厚,人称“范宽”,而范宽自己是不会这样题名的,尤其是在称“臣”的时候,更应当恭恭敬敬。
      这类情况给我们鉴定宋代绘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多作品只能长期存疑。元代以后,画家颇多长题,并逐渐使题跋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使诗、书、画、印相得益彰。此时的伪款一般是将不知名画家的作品尾款裁去,补题大名家的名款。此类作品,细细品鉴,构图章法总会有缺陷,从而露出作伪的破绽。
      当然还有我们前面叙述过的伪画真款、真画伪款等情况,都需要详加分析鉴别。题跋的真伪有时也是作品真伪的重要旁证。唐以前画无款,便颇多后人题跋。最喜欢在画面上题跋的人是宋徽宗和乾隆皇帝。文人士大夫和收藏家多在画心之外的绫、绢上作题跋。例如,苏东坡《古木怪石图》,没有落款,依据米芾、刘良佐的诗题,基本上可定为真迹。
      之所以说“基本上”,是因为米芾是苏东坡同代人,又是鉴定大家,可信度最高。但又不完全能肯定,因为米芾本人作伪成癖,常以伪换真,在伪本上题上跋,甚至还拉了同代其他大家一起来写题跋。但我们可以说,只要题跋是真的,题跋本身的价值也就很高了。宋代以后,还有蔡京、赵孟坚、宋濂、董其昌、项元汴,或为大官僚文人,或为大画家,或为大收藏家、大鉴赏家,他们的题跋都有极高的可信度,题跋本身也都具有与画作同等的价值。
      但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这些大家的鉴定也有失误或信口雌黄的时候,如董其昌,便将很多古画无端地加到某一名画家的名下,做法几乎近于蛮霸,过于武断,差错也就难免。二是伪造题跋和标签者亦大有人在。因此,纯然依靠款题是很难断定真伪的。但又不可否认,款题有时又确实是鉴定的重要辅助性依据。
       五、装裱的考辨 装裱的用料(纸、绢、绫、丝表、标签、象牙签、轴杆等等)和款式也有时代的差别,因而了解画面装裱的时代风格也是鉴定古画真伪的辅助手段之一。同时,防止假冒古式装裱也就成为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据史料记载,晋代以前,装裱水平较差。
      南朝刘宋的装裱开始十分讲究,唐代更佳。唐代古画,皆用皂荚水洗净,使画鲜明而色彩不褪。然后将丝绢经纬理顺,再进行装裱。贵重者以雕镂沉檀木为轴首,或裹 束金,作为装饰。以白檀身为上品,可防虫蛙。小轴以白玉为上,水品次之,琥珀为下。大轴用杉木漆头,轻圆为妙。
      据说贞观(627~649)、开元(713~741)年间,内府书画,一律用白檀身,紫檀首,作为宫画之标志。但可惜唐代装裱画今已无存,仅能见于记载了。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装裱是北宋的“宜和装”,从天头到尾纸的先后顺序为:①绫裱天头;②黄绢隔水(又称引首),天头与隔水之间一般钤“御书”葫芦印;③画心(上方靠画心处贴标签,标签下钤双龙方印或圆印,下方画心与隔水之间钤方印);④后黄绢隔水(画心与后隔水之间上下各钤印一方);⑤尾纸(后隔水与尾纸之间钤方印,尾纸钤大方印“内府图书之印”。
       “宣和装”用印一般为七方,叫做“宣和七玺”。现存梁师闵《芦汀密雪图》是典型的“宣和装”。古代作伪者造唐、宋假画,伪造的宣和印,往往钤印的位置错乱,很容易识别。“宣和装”中还有一种款式叫做“推蓬式”,用小直条裱成横卷,现存卫贤《高士图》采用这一裱法,其中赵信所写标签仍是横卷直写。
      米芾《画史》认为,檀木为轴,可以防蛀,但太重而伤绢。主张将木棍锯开,将中间凿空,再合而为整。经常展卷的画,则主张用桐木、杉木、苏木。而且认为,轴不宜用金银、水晶,更反对用蜀地所产的青圆钱双鹦锦裱画。从米芾的记载可看出宋代文人裱画的时尚,也可以从反面看出当时受文人所反对的市俗装裱之风。
      南宋宫廷装裱书画有严格的等级,什么级别的作品,用什么样的装潢材料,乃至尺寸比例,都有定式。一般凡内府书画皆以鸾鹊绫牙轴为饰,有御题者饰金花绫。但今所存这样的典型作品极少,大多只是见于记载而已。元代装裱大致与宋代相承,宫廷以古玉象牙为轴,以鸾鹊木锦天碧绫为装裱,以精制漆匣收藏。
      明代装裱一方面喜欢仿宋代宣和装的风格,同时也有许多新的发展。有装窄边,也有宽边,有挖嵌,也有镶接。有的书画卷前加首引并题字,有的书画轴上空出诗堂,留供题字之用,后来有的题了字,也有的就一直空着未题。所用绫、绢、锦以宋宣和,明宣德为上品,产地有嘉兴、南京、苏州等。
      轴以犀角装饰为上。清代装裱比明代更为成熟。王以坤《书画鉴定简述》有如下叙述:“康熙、乾隆时期,装裱的用料和技术、形式各个方面都比较好,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色,副隔水多为牙色绫,临近画心部分多为米色绫或绢,立轴有的有诗堂,有的没有诗堂,但一般都有两条绶带。
      图案多为飞鹤,不但织得紧密而且花纹清晰。立轴天杆上的圆曲曲是定制的,与非宫廷装显著不同。绦子是黄色的丝编织的,扎带的用料为黄色的板绫,轴头用紫檀、红木制成。手卷的套边颜色较深,打开卷子后看起来显得较宽。嘉庆以后,宫廷装的质量逐渐低落,立轴的天杆逼渐变粗(晚期变为方形),一部分轴头不再用紫檀、红木了,而且显得笨拙。
      手卷比康熙、乾隆年间也显得粗些。立轴的绦子、扎带和手卷带都不如前期紧密。所用的裱绫也织得比较稀松,图案也比较模糊了,除了飞鹤之外,还出现了凤的花纹图案……仅从外表上,就能看出它是不是清代宫廷装,是清代早期装还是晚期装。“清代有些收藏家,对书画的装裱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如梁清标……书画轴多用碧色云鹤斜纹绫天地,米黄色细密绢图。有些用副隔水,有些不用,视长短而定。两条绶带与副隔水或绫、绢圈同色,包首用淡黄色绢,轴头用红木或紫檀制成。书画卷则仿宣和装,隔水、天头都是云鹤斜纹绫,精选较好的旧锦做包首,白玉别子和轴心。
      凡是经过重裱的都有梁氏自己的题签”。以上是各代装裱的主导风格,或有影响的款式。事实上装裱的款式比这要多得多,但只要留心研究,就会发现时代风格及宫廷风格、文人风格、商贾风格都有各自的规律可寻。同时,旧画新装、赝品伪装等情况都随时会遇到。因此说,凭装裱款式亦只能作鉴定之参考。
       六、文史知识的综合运用 各代绘画与各代的文化风格是一致的。如果发现不一致,便可能是赝品。例如,后人画前代人的服饰、建筑、器具是可能的,但前代人的画中出现后世的服饰,建筑、器具,便肯定是一张赝品。再如,古人有避讳的规定,所写的文字中禁止出现父亲、祖父名字中用过的字,也不能出现当时皇上、太上皇名字中用过的字。
      因而各代有各代的避讳。如出现违反这一规律的款题,亦多半是赝品。启功先生便曾依此鉴定王羲之书《圣教序》宋拓本是伪造。诸如此类,要求鉴赏者具有尽可能丰富的文史知识。如多看《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服饰史》、《中国文化史》等等方面的书籍,看书越多,越有利于绘画鉴赏和收藏。
      文史知识丰富的人,头脑中建立有各代文化的印象。面对绘画作品的时代,其脑海中会浮现出这个时代的文学、书法、风俗、政治等整个文化气氛,从而判断出这幅面与这个时代的文化气氛吻合不吻合,这将大大有助于鉴定。 七、运用仪器鉴定 西方人喜欢用仪器鉴定中国画。
      例如,鉴定年代,用放射性碳 14;鉴定真伪,用照相放大法将真迹的标准件与鉴定件进行细部放大比较。这些方法,可以作为鉴定的辅助,但决不能作为鉴定的决定性依据。中国鉴藏的经验直觉有着仪器所无法代替的一些长处,如高明的医生诊脉一样,某些仪器检查不出来的病灶,诊脉却能作出判断。
      最好的办法是中西两法掺和,互相印证,可以提高鉴定的准确程度。 八、作伪方法例举 以上,我们介绍了古画鉴定的一般知识,从现实来看,古画鉴定尚不止这么简单。首先,古画保存至今者,真迹很少,伪本又常常无标准件可以对照,宋以前古画尤其是这样。
      因此,越古的画越不能轻信,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必须多方考证,方能确定。一般来说,古画流传至今者皆经无数人收藏、著录,收藏印和题跋较多,所谓“流传有绪”,因而可供考证的参考系数也比较多。只要多方位查考,总还是可以确定真伪的,切忌轻信和草率。其次,凡是名画,必是精品,越古的画,越是如此,可以说,不是精品,是无法流传至今的。
      因此,对于十分精通绘画创作技艺的大家来说,看一看画作精与不精,以及其个人风格如何,也是鉴定真赝的一个关键。但这一点,对于不会画画,或画艺不高的人来说,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学鉴定者要尽可能学画,且钻研得越深越好。如果学不好画,也力争多与一流大画家经常往来探讨,使自己成为艺术的内行。
      再次,假画未必不好,未必没有收藏价值,因为很多假画都是一流大画家所制。因此,各博物馆收藏不少古代假画,价值同样不可低估。同理,真画未必都好。但只要是大家的真画,即便有不尽人意处,其画作也必显某种过人之处,从而也一定有收藏价值。但假的好画,必须能参识别出它是假的;真的画也必须能识别出它的高低,这才真正有助于收藏和研究、欣赏。
      总之,鉴定是必须的。最后,我们还须懂得一些作伪手段,以便更好地从事鉴藏工作。 作伪手段很多,古画尤其如此。但作伪手段最成熟是在明清和近现代。一般来说,作伪手段有摹、临、仿、制四种。 摹,即在透光处把画描摹下来,然后勾填晕染。这种方法易得形似,但用笔必然柔弱无力,无神采。
      书法多为双勾填墨,必不爽畅。明眼人一望而知。但好的摹本也不失为研究古代绘画的重要资料。临,即把原作放在旁边,边着边照着画。易失去形似,但用笔比摹本流畅。易出现的毛病是通常笔与笔、笔与形,缺乏整体的照应,缺乏内在的一贯之气。一般需要懂画的人才能看出来。
       仿,即熟悉了某一古人的用笔方法,无需对临,用古人的方法直接进行创作。张大千仿石涛便多用此法。这样的画,更不容易识别。但对于真正精于鉴定的人来说,仿得最好,也有个人风格的流露。例如,四王都仿黄公望、倪云林,仍各有各的风格;渐江学倪云林,也有独特风格;张大千仿石涛同样不脱自己清秀飘逸之气,而乏石涛的浑厚苍茫。
       制,即制作。主要靠各种工艺手段。例如,买到一张古画,上面没有款,题上大名家的款,以增其价值;或原画是小名家或无名画家所作,挖去原款,补上一块,重题大家的款,并翻假图章盖上。接补处一般都很精细,但再精细,只要对着光细看,也会看出破绽。新图章新印泥做旧有很多方法,或用白干酒加纸卷将其卷起来烧,以去掉油质,或用香灰洒上再掸去,即与旧印一样。
      旧纸画新画或新纸做旧也有很多方法。或用漂白粉一遍又一遍地洗,在裱画案上一放数十日,多次揭裱。或加淡墨、茶水等多次渲染。或用熨斗烫焦,再搓卷成裂痕。或用香烫成虫蛀痕。有的干脆把画卷好,放到易于被蛀蚀的筒中,待蛀蚀之后再取出装裱,等等,无奇不有。
      倘不细细辨别,随时都可能上当。还有的将长卷切成几段,每段都题上大名家的款。因为太长了,买主买不起,切成数段,分别出售,此是真画伪款。有的画本无款,为抬高价格,补上伪款, 也是真画伪款。还有的旧画破烂不堪,加以修描后出售,是为半真半假。 还有的将旧画的绫、绸装裱到假画上,或将一些真迹的题跋移到伪画上。
       还有的裱画师以精湛的技艺将夹宣所作之画起为两层、三层,每层都是真迹,但都比真迹的精神差,最后一层尤差,稍加补笔即可作为真迹。 凡此等等,谢稚柳《鉴馀杂稿》、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概论》、王以坤《书画鉴定简述》、张珩《怎样鉴定书画》以及启功《启功丛稿》等书中都介绍了不少经验,可以参阅并研究。
      你有时间去博宝艺术网看看吧。他那有权威的专家!。

    1***

    2011-03-16 14:53:51

其他答案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摄影摄像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