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山水诗的比较

首页 中唐是检查什么

关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山水诗的比较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0-04-13 15:50:20
      唐??在《唐诗品汇》里将唐诗流变分为“四唐”之说,分别从初唐、盛唐、中唐及晚唐四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作品风格进行阐述。这四个时期山水诗的特点、变迁和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都有关系。
     
    一、 初唐山水诗——从宫廷到林野的吟颂营造工丽而又质朴的山水意象。
       初唐,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到玄宗开元初年(713年),约1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诗人,大多跨越了隋唐两代。虽然朝代有变,但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初唐诗坛沿袭着隋代的文风,以唐太宗喜欢的宫体诗及上官仪的“上官体”为主。诗歌创造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以宫廷为中心,大多为歌功颂德的作品,追求浮艳。
      至唐玄宗至武后时期,初唐四杰的创造力求摆脱齐梁诗风及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楼台庭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这不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和抒情性,还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推动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在山水诗创作方面,局势虽未打开,但六朝细微描摹的特点使山水诗显得工丽齐整,诗人的目光也逐渐从都城向林野转移,吟颂出质朴自然的园林、山水。
       (一) “林园诗心”的王绩山水意境 王绩(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他一生中曾三仕三隐。在他的著作中可感受到他在仕途上的失意和内心的不平。王绩对陶潜很是仰慕。在对朝野不遇的无奈之下,他转而投向林野,“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
      不用功名暄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解六合丞还》)。王绩晚年隐居在东皋,以山水田园为伍,并留下了富有林园诗心的作品。王绩的山水诗,有描摹山水景物的,如《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以质朴的风格,写出了秋日落暮时的景色,也写出作者对荒原偏爱的诗心。而在《夜还东溪中口号》一诗中,山水林园中的自然景色似乎都为人们而设: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王绩的诗继承了南朝山水诗的描写技巧,质朴自然,真正脱尽了六朝的脂粉气。
       (二) “写心状景”的王勃山水意境 王勃(650-676)是初唐四杰之一,也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代表。他十四岁时便开始出游,而在二十岁游历巴蜀时写下的诗作更能体现其在山水诗上的成就。在王勃的诗中,有表现羁旅情思的作品,如《深港夜宿》:津途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对山水的刻画,引出作者“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的思乡之情。而另外一些诗作,则将个人的经验与感受融入到对山水景物的塑造中。在描写景色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代表作品有《泥溪》:弥棹凌奔壑,低鞭蹑峻歧。
      江涛出岸险,峰登入云危。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风生萍蒲叶,露泣竹潭枝。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还有以写心的形式来绘景,表达作者情致的《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的诗,在写景中加入了抒情色彩,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怀。 (三) “渐近自然”的卢照邻山水意境 卢照邻(约634-685?)的一生曾游历了很多地方,见识了不同的山水风貌,也留下了不少风景诗作:霞明深浅浪,风卷来去云。
      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晚渡滹沱敬赠魏大》 野径浮云断,荒池春草斑。残花落古树,度鸟入澄湾。《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诗中用似乎不经心的白描,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整体意境。他笔下景物比较写实,常以平实的语言表现渐近自然的意境。这是卢照邻山水诗的一大特点。
       二、 盛唐山水诗——以行云流水般的语气描写自然朴实而又清远深邃的山水境界。 盛唐,从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到代宗大历初年(766年),约五十年左右。在此期间,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百姓殷富,倾心于诗文成为一种时尚,盛唐气象也在此时产生,诗歌繁荣达到了顶峰。
      诗坛上有山水田园诗人,也有边塞诗人,还有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其中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人们钟情于山水四周,用手中的笔表现眼前的景物和自我情怀,以景状物,达到了融情于景,融情于物的境界。而诗人们以流畅的诗文描绘出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朴实而又深远,让人心旷神怡。
      这一时期山水诗的共同特征是自然、平淡,亲切而悠然神远。自然山水做为具有情感、品格的一种存在与诗人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诗人也不仅是寄情山水的隐逸心态,而是表现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及表现积极高昂的生活情趣。 (一) “江清月近人”的孟浩然山水意境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
      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田园诗的盛唐诗人,诗史上以王孟并称。他的一生虽有求官的举动,但主要过着隐居生活。在人们心中也是一个隐士的形象。他的创作题材主要写家乡的隐居生活或漫游时所见的山水。其山水诗的特点可以用清淡两个字来概括。闻一多先生曾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闻一多《唐诗杂论》)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天。愁固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万山寄张五》落暮之愁与清秋之兴是诗的中心,而清愁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田园恬静的风光下,更进一步传达了清新雅淡的意境美及作者高远的情趣。
      又如《宿建德江》,作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自己的直观感受。移舟泊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白描手法下,日暮、旷野、清江、烟渚展现出秋江夜泊、乡情缭绕的情景,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孟浩然的诗作中也不乏具有豪气的佳作,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作者以浓笔泼墨的气魄绘出极具生命力的江山。
      这也是盛唐气象的透露。孟浩然的诗歌成就独树一帜,自成境界。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清淡自然的意境中,表现出淡淡的思绪。这种描写山水隐逸的特点对唐宋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诗中有画、字字入禅“的王维山水意境 王维(701-761),字摩诘。
      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美的风景写照之作。他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在他的诗作中,诗情与画意融合为一个整体,以不多的笔墨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各种山水景物。他的诗中有“日落江湖白,潮来田地青”(《山中》)的色彩;有“泉声咽危石,白色冷清秋(《过香积寺》)的构图和音响。
      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在朝廷做官,中年以后遭遇挫折,从此人在朝廷心却向往着山林和佛门,求隐不求仕。受佛教的影响,他的诗自然地追求和表现空灵静寂的审美境界。以《辋川集》为代表的诗中,充满禅意,创造了清幽静谧的诗歌意境,如王渔洋所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
      在他的这些诗中,可以看到“空”字。但在空寂的意境之后,还有大自然热烈喧闹、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也是作者对于生命热烈向往的意境。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王维的这类诗,虽然有空寂的感觉,但是诗人将禅理寄予山水的描写中,其中意境让人玩味。而禅与画的结合,将王维诗歌的艺术风貌表现的淋漓尽致。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正是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三) “弥散仙气漫游”的李白山水意境 李白(701-762)身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受道教文化影响,漫游天下,遍访名山大川,寻仙访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写出了不少在山水中仙游的诗作。
       李白的山水诗善于用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加以神话传说的运用来描写高大、壮美的自然山水。雄奇、豪放是他的山水诗的总体特色。他的山水诗作合慷慨激昂的壮阔胸怀和豪放浪漫的奇想于一体,“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自屈原之后我国诗坛上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望庐山瀑布》一诗表现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直观感受: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迅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中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拂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且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远辞人间。飞流三千,九天直落,体现出雄浑的气魄及作者不受限制的想象力。“入乎其内,发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具”,这首诗获得了古人如此的评价。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乘梦神游在仙境中,构筑出神奇的意境。当然,在李白的山水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真性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写出了诗人面对自然山水所涌起的一种与知己相对的自足感。
      这种豪壮奔放与清新明秀之美,构成了李白特有的飘逸豪放的艺术风格。 (四) “深沉朴拙”的杜甫山水意境 杜甫(712-770)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广泛深刻地反映了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在入仕前有过一段读书漫游的经历,而后因社会动乱也经历过多次的漂泊游离,在这些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佳作。
      杜甫在赴长安求官时过着清苦卑贱的生活,内心有着太多的愁苦和忧郁。“安史之乱”前后,社会衰败,动荡不安,更使他的忧君、忧国、忧民之情激增,表现在诗歌风格上,“沉郁顿挫”成了他的特征。诗风“沉郁顿挫”的杜甫吟咏山水有气象雄阔高浑的特点。如《暮春》: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鸳鸯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还有著名的《登高》这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以艰难苦恨沉淀的人生体味为基础,发出“万里悲秋”“百年多病”的感叹,并配以“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的景象,情景交融,是山水诗中的经典作品。 三、 中唐山水诗——以清淡高远的艺术风格传达幽独而又淡远的人生意趣。 中唐,从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文宗太和九年(835年),约七十年左右。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摇摇欲坠,玄宗放弃长安,逃难中盛唐结束进入了中唐时期。而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虽然在763年得到平息,但藩镇割据、动荡不安的现实使这一时期的诗人蒙受着身心的痛苦。盛唐诗歌的壮丽气魄不能真实反映安史之乱后的时代精神,文人蓬勃向上的豪情也不再有,取代的是麻木和消沉。
      因此中唐的诗人不再有盛唐人的浪漫豪放气质及博大的胸襟抱负。严峻冷酷的现实使他们陷入苦闷与彷徨,反映到诗作上,也是以这种心态为主调。诗歌风格有三大走向,即大历诗风、韩孟诗风和元白诗风。在山水诗上,也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而转为带着沉重的心思来山水中排解郁抑,使山水也沾染上诗人的失意与无奈。
      诗作也更多表现出诗人冷清孤寂,清淡高远的意趣。 (一) “荒寒幽静”的刘长卿山水意境 刘长卿(709-780?)大历诗人。他擅长写近体诗,尤其是五言,被后人誉为“五言长城”。大历时期,安史之乱已经过去,诗人们虽然有中兴国家的志向,但是在战争的阴影下,不能忘怀人生经历中的苦痛,因此常用状景的方式来表现凄凉的人生。
      刘长卿在对现实不满之下,带着萧条的心情退入山林。“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皎然《诗式》)。他的诗作中,用平淡简净的风格,在描写山水景物时,寄托着某种自己的情感。文史学家指出:“刘长卿诗的境界,那种孤独,寂寞,惆怅的情思,常常是层层递进,仿佛孤独到不能再孤独,寂寞到不能再寂寞,仿佛人生路上没有同行者”(罗宗强、郝兴峰主编《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册P8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如著名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也有通过自然清新的山水氛围,透露诗人偏于幽静自适的心态。如《横龙波》:空传古岸下,曾见蛟龙去。
      秋水晚沉沉,犹疑在深处。乱声沙上石,倒影云中树。独见一扁舟,樵人往来渡。刘长卿的诗作描绘荒凉、贫困,阴冷的清远山水和清苦田园,寄托了诗人萧瑟寂寞感伤的情调。 (二) “宁静淡泊”的韦应物山水意境 韦应物(734-792)的诗歌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山水田园诗著名,并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
      他在经历了爱妻病逝,自己患病之后曾辞官隐居寺庙,“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京居沣上精舍寄张二舍人》)。后来虽然复出任官,但在公事之余,他常登山临水,四处访胜,在青山绿水中寄托自己幽独孤寂的情怀。有学者指出,韦应物是一位“爱用‘绿’字的诗人”。
      在他的山水诗中,到处可以见到一派绿意。而在这绿意弥漫的自然生机中,处处可见诗人清淡悠远,宁静淡泊的意趣。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诗中写出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而在无人的野渡,水急舟横的景色中,也蕴藏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又如《游溪》一诗,简洁明净的画面,清丽的氛围,却传神地反映了诗人寂寞冷落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所希望的带着清寒色调的幽静境界: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淡清风。绿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 韦应物继承了陶渊明的山水诗风格,意境浑然淡远,语言清丽朴实,情调宁静淡泊,博得朱熹“气象近道”的称誉。 (三) “闲适处之”的白居易山水意境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在被贬江州司马后,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闲适”情调。
      在东都洛阳和杭州等处,留下了不少山水风景诗作。如下面这两首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露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江楼夕望招客》这两首诗白居易在杭州时写下的作品清新平淡,用律体来写景,对仗工整,流丽工巧而又大度从容。给人的感觉是鲜明清素,也表现出诗人在风景胜地闲适处之的心境。
       (四) “自肆山水间”的柳宗元山水意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他的仕途坎坷而抑郁,先后被贬往永州及调任至柳州。因贬谪而“自肆于山水间”的他,自然喜爱山水诗,并将忧怨、清高寄托于清新雅丽或清冷含韵的诗境中。他的山水诗学习陶渊明和谢灵运。
      在他笔下的山水有着特殊的风貌。作品《渔翁》、《江雪》这两首可以称为极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这是柳宗元被贬至永州之后所写的。茫茫一片雪意中,一叶扁舟,一人蓑衣钓雪,奇异自然超然。在充满荒寒清远的画意中,诗人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意志——一位不惧孤独,不怕寒冷,安然静坐的钓鱼翁。
      诗中隐约可见诗人高洁超世的人格特征及被贬荒远地方的幽愤意绪。这正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描画。而《渔翁》则体现了柳宗元诗的细致简洁,清秀自然: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在恬然自适背后,也蕴涵着无限寂寞和诗人孤高的性格。
      借山水来抒发情感,使自然山水不仅是人欣赏的对象,而是染上强烈的情感色彩,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可以说柳宗元将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到了一个情意自然的阶段。 四、 晚唐山水诗——以追思和感叹为依托表现清苦与荒寒的山水意境。 晚唐从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到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年),大约七十年左右。
      这一时期里,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国势衰落,前景暗淡。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终于使唐王朝走向覆灭。在诗歌领域,由于外部的民族矛盾,内部的藩镇割据和牛李党争,加居了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痛苦,这使得晚唐诗人的心灵蒙上了浓厚的阴影。晚唐诗人面对社会的昏暗和衰退,提不起精神,只能伤时悯事。
      因此杜牧、李商隐等有着深沉忧患意识的诗人在现实面前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反复咏叹时代的悲哀与绝望。这是这一时期诗歌的情感基调。而表现在山水诗方面,则是诗人在对山水荒寒意境的吟咏下,将写景与抒情融入一体,蕴涵深刻,并在对山水的描绘中加入对历史的反思和感叹。
       (一) “写景融情”的杜牧山水意境 杜牧(803-852)是晚唐最杰出的诗人,他与李商隐的诗以独有的风格,为伤感绮丽的晚唐诗坛增添了生气。他们继承了李白、杜甫关注国家命运,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以各自的创作实践开拓了属于自己的新风格,被世人称为“小李杜”。
      杜牧胸怀大志,但险恶的政治环境使他倍受压抑,无法实现抱负。在报国无门的状况下,不免有忧伤的情绪产生,但杜牧能执着于理想,开始对兵法的研究。而诗人与军事家于一身也影响到他的个性与气质,表现在诗作中,就有了清新俊逸的独特风格。咏史诗和写景抒情诗是他写得最好的两类诗。
      杜牧擅长写七言绝句与律诗,诗作风格俊爽,情味隽永。如名篇《山行》有清新之美,使人读后有爽朗的感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江南期间,明丽的自然与享乐的都市生活汇集到他的笔下,有时还加入对历史的反思,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融入到景色之中。
      在他最有名的诗作《泊秦淮》、《江南春绝句》中,充分体现了这种倾向。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风景与风情之下,加多一层对历史的反思,写景融情,在诗情画意中的追思感叹正是杜牧山水诗的特点。
       (二) “写意写生”的李商隐山水意境 李商隐(约811-859)早年清贫,作诗醉心于李贺诗歌的奇峭艳丽。中期陷入牛李党争之中,生活潦倒,终生都不得意。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是以政治讽刺诗和缠绵隐约的无题诗见长的。但是在他极少的写景诗中,往往能在描写诗意风景的同时,以细微的笔触,将情理依托其中,达到表情达意,融思见理的目的。
      他的代表作品有: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桂林》地胜遗尘事,身闲念岁年。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石乱知道泉咽,苔慌任径斜。陶然恃琴酒,忘却在山家。《春宵自遣》在《晚晴》这首诗中,也可以见到他的这种风格: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五)小结: 山水诗在唐朝时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而山水诗歌风格的变迁有因唐代社会时局的的起伏变化引起,也有因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引起的,还有因诗人生活环境有所改变而引起。
      初唐山水诗从宫廷及都城风光逐渐转向山林,山水诗人文笔由华丽转向质朴,并开始将个人情感接近自然景色中;而随着国运的昌盛,盛唐山水诗充分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生活情趣。诗人风格各异,尽显盛唐山水诗气象;至中唐,政局的变化,对现实的不满,使山水诗人以山水来排解内心的沉闷。
      这一时期诗作风格虽少了盛唐的鲜明特色,但却充分体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求宁静闲适,借山水抒发情感的特点;晚唐国势衰落,山水诗人在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中,更多地加入了说理和反思。

    蓝***

    2010-04-13 15:50:20

其他答案

    2010-04-13 15:42:40
  • 诗词歌赋,抒情咏物,大致分豪放及婉约两种风格。初唐诗歌情感大开大阖,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盛唐时诗作歌颂盛世较多,当然不乏针贬时世之作,此时诗人多情感丰富,抽象及夸张手法应用较多,看山不仅是山,看水也不仅是水;至晚唐,盛世不再,世人多觉回天无力,诗人也难免慨叹时不我与,因此诗歌中多有忧国忧民及怀才不遇的情怀,所以已然是看山愁心间,看水全是泪了。建议找点对应时期代表作自己总结下。个人观点,呵呵

    1***

    2010-04-13 15:42:4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书画美术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