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简述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页

简述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8-08-30 14:41:04
  •    喜欢《红楼梦》的朋友大多对高鹗续本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视为狗尾续貂。客观上来讲,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其功绩的同时,后四十回的确有很多蹩脚的地方,很难为我们所接受。和前八十回才思精妙,妙趣横生相比,两人才情之高下立判,接触《红楼梦》也有些年头了,常有感于此事,然空有无可奈何之叹,引为所见之头等憾事。
       83版《红楼梦》的拍摄是红学界一大盛事,红楼中人八方云集,鼎力支持,高鹗续本自然是不能够用了,新红学发展迅速,几十年来成绩斐然,有了补遗的基础。果然,剧中对结局的处理应该算是至今最好的续笔了,特别是其中将宝黛爱情悲剧的造成大部分归咎于“天意”而非“人为”,这样就为贾母,风姐洗脱罪名,其功不小,是一大亮点,每看到这里,心里多少有了点安慰。
       在曲子《终身误》有“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那木石前盟”的句子,这是宝玉的态度,那么贾家众人默认的宝二奶奶的人选到底是谁呢?我认为应该是黛玉。这一点在前八十回很多地方都有很明显的证据,首先从黛玉家世看来也是很肯定的,林家也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只是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所以在黛玉母亲去世之后,黛玉便乘舟北上,投奔贾府了。虽然林如海说道是“都中家岳母念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但事实上林如海自知身体一向不好,也是朝不保夕,日薄西山,已无力用心在黛玉身上了。此去京都绝非寻常走亲戚,串门子,实有托孤之意,日后林如海病逝,黛玉奔丧回去也不过几月便“回”其理昭昭。
      林如海出身世家,家产不薄,而他是科举出身,官至巡盐御史,众所周知,这是个肥缺,何况扬州古来就是富饶丰足之地,这样算来林家也算是名门望族,可是书中始终没有提到林家财产归属问题,直观上自然是归了黛玉,或者充公(律法如此,但绝无可能),确切来说应该是归了贾府,这个事上,林如海肯定是早有安排。
      风姐曾在众人面前打趣道:论门第相貌,那一点比不上你呢?又开玩笑道日后不过是老太太多准备一份嫁妆而已。林家既然有托孤之意,嫁妆自然早随黛玉一同到了贾府,指的应该是宝玉,表兄妹亲上加亲也是很自然的,宝玉婚事的最终决定权在老太太那,而老太太的意思也是要找个从小一块长大,性情都合得来,又知根知底的,模样也要周正,这不是黛玉又能是谁?第二十九回宝黛闹矛盾赌气的时候还说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而两人得了这话也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不觉潸然泪下。
      不单如此连薛姨妈也认为将黛玉定给宝玉是四角俱全,两全其美的好事。而亲密如湘云,也曾恼怒宝玉的“偏心”,赌气说“比不上你的林妹妹”,这样的话语很多,在贾府都成了一种习惯。 和黛玉不同,宝钗此次上京是待选才人,而宝钗本人也很是向往宫中富贵,在十九回,宝钗半开玩笑的说道“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
      ”这话就让人生疑了,平素间宝玉一向就习惯姐姐长妹妹短的胡叫,也未见宝钗作此言语,显然这是宝钗无意中吐露的真言。宝钗的花签的牡丹,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书中宝玉不只一次讲宝钗比作杨贵妃,众人也连称宝钗当配此花,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宝钗走的会是元春的路。
      纵观前八十回,金玉之说缘起通灵玉和金项圈上的两对文字,是秃头和尚的玄虚,也就是在第八回莺儿微微的露了点意思,也只是出于惊讶。竟没有一处出现有关宝玉和宝钗之间暧昧的言论,拿这个说事的只有黛玉,也是吃醋心理,若论金玉之说,那“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又作何解释,为这个黛玉也是呕了半天气,很不受用。
      至于旁人就更没有这样的话了,有也是后四十回的了,那是作不得数的。连宝钗也在第二十五回末笑话道“如来佛比人还忙,这如今宝玉,风姐姐病了,有烧香还愿,赐福消灾,今才好些,又管林姑娘的姻缘了”。此话可没有半点吃醋的意思,倒是黛玉先恼了,红着脸摔帘而走。
      可见把宝玉和宝钗拉在一起到底有些牵强。高鹗在续本上很唐突的就以一算命先生之言成全金玉之说,手法本来就低俗可笑,经不起推敲,又自以为高明,以薛蟠抢戏子杀人犯事自圆其说。想那薛蟠虽有些呆傻,然而杀人是事又岂能连犯,况且又是在天子脚下,家里正值多事之秋,多少应该有所收敛。
      想那呆子经平安州一劫,到底也有些长进,若说姨妈糊涂乱点鸳鸯,也是极欠妥是,皇商世家,是有些算计的。 剧中宝玉随父出巡,恰逢大水,耽搁途中,几乎丧命,后被柳湘莲所救才得平安,这直接造成了黛玉的魂归,黛玉是担心宝玉的生死,而非自己的终身大事,事实上在宝玉没有回来之前,钗黛之间的竞争黛玉有着绝对的优势,毕竟背后支持她的是老太太,凤姐(凤姐在此事上绝非如婆子丫头背后所说的那样不堪,是没有半点其他居心的)。
      最终宝玉还是奉旨成婚,始作俑者是王夫人和袭人,从三十四回袭人想王夫人坦露的只有灯知道的那一番心事和王夫人驱逐晴雯和芳官的强硬态度上看来,将这一罪名归结到她俩是合情合理的。然这样的决定只是两人的密谋,还没有开始实施,也不一定能够通过老太太那边。
      。。。。。只是在这紧要关头黛玉选择了离去,抛弃了宝玉的痴情,辜负了紫鹃的苦心。黛玉听到丫鬟的议论后拖着病体来到了怡红园,却是院门紧闭,人去楼空。绝望中的黛玉此时叫的却是晴雯的名字,晴雯已经死了,这黛玉是知道的,思及当日晴雯替宝玉送帕传情,而今却是物是人非,越发的悲切,想着自己日益病重,生死也只在旦夕之间,宝玉依然是杳无音讯,怕是不能见了,若宝玉能够逃过此劫,日后娶了宝钗,活着也是受辱,归心以定,自然病来如山,终于焚稿断情,泪尽而亡,应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泥淖陷渠沟“的诗句。
      之后宝玉的奉旨成婚成了无奈之举,不能算是一种妥协吧。凤姐和老太太在整个事情发生过程中始终没有正面的作出任何言论,也在人情之中,想此时的贾府正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两代内务总监自然责任重大,让王夫人等钻了空子,造成了宝,黛,钗三人的遗憾。天意如此,夫服何言! 宝钗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有些尴尬,在关键时刻她主动争取了自己的幸福,以宝玉的人品性情,时间长了又岂有不动情的。
      紫鹃在宝钗看望黛玉时提出让姨妈出面保媒,此时宝钗待选身份还没有被取消,虽然有些不大情愿,也没有立刻拒绝,可是当紫鹃旧话重提事,宝钗却恼了,说道“林姑娘的终身自有老太太做主,我一个女孩子家是该管这个事的吗?何况林妹妹也不是为这个病的,你要真为林妹妹好,就别老引着她想这些。
      ”这话说的有点重了,且有些自欺欺人,以宝钗的性情,几时让人如此难堪,想来也是急了。然而在悲剧的主基调上,宝钗最后也只能是“长夜青灯了残生”,相比而言,黛玉的早逝是幸运的。宝钗自然是知道宝玉的,在宝玉不辞而别后,她只是说了句“他不会回来的”,悲剧终究是悲剧,世间红尘之事,是一生也不能了悟的。
       《红楼梦》剧集在四大名著中篇幅最小,这于《红楼梦》的大容量是不符,当然,后四十回的遗失是其重要原因,应该感到欣慰,这部电视剧的拍摄是很成功的,虽然在结局的很多地方表达的有些简单,单薄,可是态度是很严谨的,宁可有所保留,也不矫柔造作,自作聪明。
      新版《红楼梦》的拍摄从选秀闹剧到换导风波狠狠地火了一把,也彻底伤透了每一个红迷的感情,至今是否开机仍是未知,也不去关心了,过重的商业气息和功利元素让我们对此也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经典是无法复制的,既然无法超越前人,又何必自招唾骂呢?。

    w***

    2008-08-30 14:41:0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