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求甚解与不求甚解有什么区别?

首页

求甚解与不求甚解有什么区别?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6-12 11:52:56
      【词 目】 不求甚解 
    【易 错】 不求慎解
    【发 音】 bù qiú shèn jiě 
    【释 义】 甚:过分;如"欺人太甚"。解:了解,理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现在则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出 处】 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示 例】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 【近义词】:囫囵吞枣、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反义词】:穷原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典 故】 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样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学习不深入 造句:我们学习要知道他的意思,意义,怎么写,不要不求甚解。 鲁迅笔下的《不求甚解》(伪自由书)   文章一定要有注解,尤其是世界要人的文章。
      有些文学家自己做的文章还要自己来注释,觉得很麻烦。至于世界要人就不然,他们有的是秘书,或是私淑弟子,替他们来做注释的工作。然而另外有一种文章,却是注释不得的。      譬如说,世界第一要人美国总统发表了“和平”宣言〔1〕,据说是要禁止各国军队越出国境。
      但是,注释家立刻就说:      “至于美国之驻兵于中国,则为条约所许,故不在罗斯福总统所提议之禁止内”〔2〕(十六日路透社华盛顿电)。再看罗氏的原文:“世界各国应参加一庄严而确切之不侵犯公约,及重行庄严声明其限制及减少军备之义务,并在签约各国能忠实履行其义务时,各自承允不派遣任何性质之武装军队越出国境。
      ”      要是认真注解起来,这其实是说:凡是不“确切”,不“庄严”,并不“自己承允”的国家,尽可以派遣任何性质的军队越出国境。至少,中国人且慢高兴,照这样解释,日本军队的越出国境,理由还是十足的;何况连美国自己驻在中国的军队,也早已声明是“不在此例”了。
      可是,这种认真的注释是叫人扫兴的。      再则,像“誓不签订辱国条约”〔3〕一句经文,也早已有了不少传注。传曰:“对日妥协,现在无人敢言,亦无人敢行。”      这里,主要的是一个“敢”字。但是:签订条约有敢与不敢的分别,这是拿笔杆的人的事,而拿枪杆的人却用不着研究敢与不敢的为难问题——缩短防线,诱敌深入之类的策略是用不着签订的。
      就是拿笔杆的人也不至于只会签字,假使这样,未免太低能。所以又有一说,谓之“一面交涉”。于是乎注疏就来了:“以不承认为责任者之第三者,用不合理之方法,以口头交涉……清算无益之抗日。”这是日本电通社的消息〔4〕。这种泄漏天机的注解也是十分讨厌的,因此,这不会不是日本人的“造谣”。
            总之,这类文章浑沌一体,最妙是不用注解,尤其是那种使人扫兴或讨厌的注解。      小时候读书讲到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5〕,先生就给我讲了,他说:“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注解,而只读本文的意思。注解虽有,确有人不愿意我们去看的。
            五月十八日。      〔1〕 “和平”宣言 指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六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世界四十四国元首发表的《吁请世界和平保障宣言书》,它的主要内容是向各国呼吁缩减军备并制止武装军队的逾越国境。      〔2〕 “至于美国之驻兵于中国”等语,是罗斯福发表宣言时,美国官方为自己驻兵中国、违反这一宣言的行径辩解时所说的话。
            〔3〕 “誓不签订辱国条约” 参看本卷第134页注〔4〕。“对日妥协,现在无人敢言,亦无人敢行”,是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黄郛在天津对记者的谈话。      〔4〕 电通社的消息 电通社,即日本电报通讯社,一九○一年在东京创办,一九三六年与新闻联合通讯社合并为同盟社。
      电通社于一九二○年在中国上海设公社。此则消息的原文是:“东京十七日电通电:关于中国方面之停战交涉问题,日军中央部意向如下,虽有停战交涉之情报,然其诚意可疑。中国第一线军队,尚执拗继续挑战,华北军政当局,且发抵抗乃至决战之命令。停战须由军事责任者,以确实之方法堂堂交涉,若由不承认为责任者之第三者,用不合理之方法,以口头交涉,此不过谋一时和缓日军之锋锐而已。
      中国当局,达观东亚大势,清算无益之抗日,乃其急务,因此须先实际表示诚意。”(据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大晚报》)      〔5〕 “好读书不求甚解” 语见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1***

    2008-06-12 11:52:5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