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蜀汉的军制是怎样的?

首页

蜀汉的军制是怎样的?

蜀汉的军制是怎样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7-22 11:26:34
  •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有了今湖北、湖南大部地区。以后又吞并了刘璋占领四 川,建立了较稳固的根据地,成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三大割据势力之一。汉 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了魏王朝。刘备于次年也在成都 称帝,建立了蜀汉王朝。
      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病死,传位于刘禅,至魏景元四年 (公元263年),为魏所灭,蜀汉立国共四十三年。 (1) 军种、兵种和兵力 蜀汉有陆军、水军两个军种,以陆军为主。陆军有步兵、骑兵和部分车兵,另外 还有相当数量的弩兵。弩兵是蜀军的精锐,战斗力较强。
      蜀汉军队之所以这样编 组,主要是由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决定的。蜀军兵少,又多为步兵,很难与拥有大 量精锐骑兵的曹魏军队相抗衡。为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所以才 根据主要敌军的特点组建自己的军队。诸葛亮战略战术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就 是立足于稳。
      他特别强调以军阵来对抗曹魏军骑兵的集团冲击。他在历史上享有 盛名的八阵图,实际上就是步、弩、车、骑四兵种合成编组的军阵。利用战车结成以 若干小方阵为单元的大方阵,步兵、弩兵交错部署于阵中,阵前布置渠答(铁藥 藜)、拒马、鹿角木(鹿砦)等障碍物,骑兵部署于阵后或两侧,担任警戒、搜索及掩 护等任务。
      当敌军骑兵集团进行冲击时,弩兵据车阵先以强弩发射,利用箭矢和障 碍物密切配合,杀伤和迟滞敌人;敌军进至阵前时,步兵依托战车用特制的长枪击 刺敌人;敌军如冲入阵内,因受战车的阻碍与限制,兵力必然被分割,队形必然要紊 乱,而且只能在各小方阵之间的通道中行动,弩兵、步兵依托各小方阵,以各种长、 短兵器夹击,刺杀敌人。
      骑兵则可以由两侧迂回至敌军侧背,进行穿插、侧击或包 围,以扩张战果;敌军如撤退时,则可以进行追击或截击。正是这样的作战方式,决 定了蜀汉军队的兵种组建。 为了抗击骑兵,蜀汉统治集团非常重视弩兵的建设。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 及云南、贵州地区)地区的人民,勇敢善战,擅长用弩。
      蜀汉王朝曾大量征发他们组 建和扩充弩兵部队。据《华阳国志》记载,延熹十三年(公元250年),一次就迁移 “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还曾在涪陵(今重庆彭水及黔江、酉阳地区)“发其劲卒三 千人为连弩士”。仅从少数民族地区两次集体性征发,就有八千之众,加上原有部 队,弩兵总数当不只这些,估计在一万以上。
       蜀汉统治集团除重视弩兵的建设外,也很重视弩的改进。为充分发挥远射兵 器、长兵器和短兵器配合使用的综合威力,以适应军阵作战的要求,诸葛亮亲自设 计,对原有连弩进行改造。据《魏氏春秋》记载,新改进的连弩,“谓之‘元戎’,以铁 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从后世流传的元戎弩图来看,这是一种轻型的擘 张弩,箭槽容箭十支,可连续将十矢发射出去。主要特点是轻便灵巧,发射速度快, 与射程远的重型蹶张弩配合使用,可提高杀伤力。除此以外,据《古今事物考》记 载,诸葛亮还创造了两丈长的木柄枪和两丈五尺长的竹柄枪,都加上铁枪头,装备 步兵,以适应在军阵中依托战车对敌战斗。
      又据《三国志》记载,为了便于军粮运 输,诸葛亮还创制了木牛流马。《事物纪原》解释说:“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 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 刘备在荆州时,曾建有一支水军,由关羽统率。建立蜀汉王朝后,因据长江上 游之势,具备扩建水军的条件,曾努力发展舰船的制造事业,但限于人力、物力和技 术力量等条件,船只数量和性能都不如孙吴的舰船,而且多是运输型,缺乏大型主 战舰船,善于在水上作战的官兵也不多。
      所以总的来说,蜀汉水军的兵力和战斗 力,都远逊于孙吴,和曹魏相差不多。 刘备初起兵时,兵力极少,仅有少量步骑兵。赤壁战前,得到刘表一部军队,兵 力有所增长,据诸葛亮说,“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 下万人”,总兵力在二万人以上。
      占领益州之后,吞并了刘璋的军队,加上马超等归 附的部队,兵力剧增。夷陵失败后,兵力大为削减,经诸葛亮努力经营,至建兴五年 (公元227年)时,兵力又大大增加。他上表刘禅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 率三军,北定中原。”可见这时兵力已很强大。
      据《诸葛亮集》所载刘禅的诏书说, 当时仅出征兵力即有“步骑二十万众”,以蜀的疆域和人口来计,这显然是夸大之 词。据《襄阳记》、《蜀记》和《晋书》等书记载,诸葛亮统率北进的兵力为十万,加上 留守成都和镇守边郡的四万人,总兵力当在十四万左右,这是蜀汉兵力最盛之时。
       但自北进以后,连年用兵,兵力损耗严重,兵员补充困难,“调发诸郡,多不相救”, 至被灭时,总兵力为十万余人。 (2) 军事统御机构和军队 刘备的兴起和曹操的兴起情况基本相同,当拥有一定兵力,形成割据势力后, 即以左将军、汉中王等名义组成政权机构,并在府中设置一整套幕僚人员,以诸葛 亮为军师将军,主持左将军府事。
      刘备即帝位以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辅佐刘备总理军政事务。所以在刘备逝世之前,刘备自己是最高军事统帅,诸葛亮 是他的幕僚长;以刘备为首的左将军府,汉中王府以及由刘备身边亲信官员,如侍 中,中常侍等组成的智囊班子,就是蜀汉政权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
       刘备逝世后,刘禅继位,年纪幼小,不能亲理朝政。诸葛亮以丞相掌握朝中实 权;他死后蒋琬以大将军、大司马 有校尉、司马、都尉等。部以上的统兵将领为将军,所统部数,多少不一,根据最尚 统帅的授权而定。如刘琰为车骑将军,仅率千人,李严为骠骑将军,则统两万人,二 人官级相差无几,而所统兵力相差悬殊。
       将军是官阶,并非官职。刘备称帝之前,官阶和官职基本上是统一的,不论统 兵多少,凡将军都是统兵将领。刘备以左将军身份统军时,部属中有将军称号的人 极少,如关羽为荡寇将军,张飞为征虏将军,黄忠为讨虏将军等。当刘备以汉中王 名义统治益州、荆州等地区时,官阶最高的前、右、左、后四将军,他们都是拥有重兵 的方面军统帅。
      如关羽为前将军,指挥荆州方面军队;张飞为右将军,指挥汉中方 面的军队;马超为左将军,指挥凉州方面的军队;黄忠为后将军,指挥控制在中央的 机动军队。刘备称帝之后,改为沿袭汉制,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地位最 高,以下还设有征南、征东、镇南、镇北等杂号将军。
      但此时官阶与官职已逐渐分 离,获得将军称号的越来越多,不仅未统率军队的武官可以称将军,就是不谙军事 的文官同样可以得到将军的称号。如麋竺为安汉将军、孙乾为秉中将军,简雍为昭 德将军,伊籍为昭文将军,等等。在官职上,蜀汉制度与曹魏制度也非常相似、有监 军、护军、领军、督护等职务。
       刘备逝世之前,蜀汉军队由刘备亲自领导和指挥,下面仅区分为少数几支主力 军队,由他最亲信的大将,如关羽、张飞等统率,所以当时也就不存在中军、外军的 问题。刘禅继位之后,各大将先后逝世,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上,下级的兵权逐渐有 所分散,镇守边郡的军队的驻地也相对稳定,因而这时也和曹魏一样,有了中、外军 的区分。
      但由于蜀军数量较少,又时常集中使用,所以中、外军的界限没有魏明显。 蜀汉政权后期,皇帝领导下的国家最高军事统帅为大将军(大将军前不加任何 名号),如费祎、姜维都曾任过大将军。姜维初掌全国兵权时,还特加“督中、外军 事”的官号,以明确其职责范围。
      统帅中央直接控制的机动军团的统帅,一般在官 职之前加一“中”字,如黄忠、赵云,费祎曾任中护军,姜维曾任中监军,李严曾任中 都护等。统军在外的将领,一般在官职之前加“前”、“左”、“后”或“行”等字,如王 平曾任前监军,张冀曾任前领军,刘敏曾任左护军,蒋琬曾任行都护等。
      从官秩来 说,监军、督护的地位较高,护军、领军的地位稍次;但从所领部队与职责范围来说, 并无明确的区别。 蜀汉的中央宿卫军,主要有左、右羽林部和虎步营、虎骑营。羽林两部成员,类 似汉的羽林郎。人数不多,皆为军官身份,其长官为“部督”,近似汉羽林中郎将。
       步、骑两营,是宿卫军的主力,每营约五、六千人,其长官称“虎步监”及“虎骑监”。 姜维就曾统率过虎步营。宿卫军的总统帅,由皇帝指定任命,没有固定的职位,如 刘禅曾任命向宠“为中部督、典宿卫兵”。 蜀汉和曹魏一样,也沿袭汉制在中央设五校尉(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 声),但有名无实,兵力不多,有的根本不统营兵。
      如向朗“为步兵校尉,代王连为 丞相长史”,张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杨洪升越骑校尉,但实际上仍为蜀郡 太守,“领郡如故”。 蜀汉的外军,与曹魏外军性质相同,是由中央派出,镇守在重要战略方向上的 军队。主将为都督,一般由将军担任,如廖化以后将军为永安都督,邓芝以前将军 为江州都督等。
      但也有并非将军而任都督者,如严丰为江州都督,李恢为宋床降都 督等。汉中方面是蜀汉的主要战略方向,开始时,曾以魏延为汉中都督兼汉中太 守,刘备逝后,诸葛亮、蒋琬等先后以全军最高统帅的身份,率领主力数万,长期屯 驻汉中,所以汉中都督已非当地军事统帅。
       蜀汉各郡,太守也领有军队,系地方军性质,多为太守本人部曲,所以兵力多少 极不一致。只有少数重要边郡兵力较多,如李严为犍为太守时有郡兵五千,孟达为 宜都太守时有郡兵四千。 (3) 兵源、兵役制和屯田 刘备入蜀之前,连一块稳固的根据地都没有,当然不可能建立正规的兵役制 度。
      当时,他主要靠招募与收降等来补充和扩大军队。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是 用贩马商人张世平等赠与的钱财招募部曲而起兵的。在公孙瓒处时,“自有兵千余 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前去徐州。到徐州后,陶谦又“以丹阳 兵四千益先主(刘备)”麋竺也送他“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这时刘备的部 队才初具规模。
      后来,赵云、魏延、霍峻等又先后率部曲前来归附。在荆州时,仅雷 绪一人就“率部曲数万口”归降,再加上所得的荆州各地士兵,才具备了进取益州 的条件。有了益州这块较稳的根据地,刘备就开始建立正规的兵役制度,以长期保 持兵源的稳定。三国之中,蜀汉的疆域最小,人口总计不过百万左右,仅及曹魏人 口的五分之一,没有条件像曹魏那样实行社会大分工,因此必须实行征兵制,使全 部适役人员都承担当兵的义务,才能维持足够的兵力与曹魏、孙吴相抗衡。
      但当时 部曲制盛行,多数将领都有部曲,并且是军中的骨干力量,不可能把他们复为民户, 所以蜀汉的征兵制度与曹魏不尽相同,是世兵制与征兵制同时并行。单就兵源数 量来说,征兵制还占主要地位。此外,蜀汉王朝还采用招募、收降以及强迫少数民 族当兵等手段扩充兵源。
       刘备入川时,留在荆州由关羽统率的军队,仍然全部是世兵。据《三国志•蜀 书•诸葛亮传》注引《魏略》记载,诸葛亮初见刘备时,就曾为将来的兵源问题向刘 备提出过建议,他认为荆州人口并不缺少,但政府的编户却不多,如从编户中简取 军户,必遭人民反对,应将不在编户之内的流民集中起来,编为军户,作为兵源。
      刘 备采纳他的意见,扩大了自己的军队。这些军户,也和曹魏相同,集中管理。当时 荆州驻军的家属都居住于江陵,所以当孙吴乘关羽北攻襄阳、后方空虚之机,占领 江陵并俘获了全部军户时,荆州军士无斗志,全部溃散。这部分军队,后被孙吴 收编。 刘备军各将领带入蜀中的军队和部曲,原籍多在北方,而北方已为曹魏统治。
       不论是他们从北方带来的家属,还是到蜀中后新建的家庭,在当时部曲依附性极强 的情况下,当然仍是世代为兵的军户。为了扩充兵源,诸葛亮进军南中地区时,曾 收降大量少数民族的人民当兵,并强制他们的家属迁往蜀汉统治的中心地区◦如 《华阳国志》记:在击败孟获之后,“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 前,号为飞军。
      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晏、爨、孟、董、毛李为部曲,又如“徙武都 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户于赓都”,以及前文说过的移“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发 “劲卒三千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等。此外,还征募了大批四川“蜀叟”人为兵,号 称叟兵。这样做的目的,当然和曹魏的质任制性质相同,是为了便于管理和控制, 以防止叛逃。
      迁入的这些少数民族,自然也变为军户,世代为兵。蜀汉王朝的世兵 制,主要是在部曲和少数民族兵中实行的。 实行世兵制的上述两部分士兵,虽然是蜀军中的骨干和精锐,但数量毕竟太 少,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必须在实行世兵制的同时,实行强制征兵制,才能保证 有足够的兵源。
      当蜀汉与曹魏争夺汉中地区时,刘备以前方兵力不足,急切要诸葛 亮发兵(征兵)增援。诸葛亮征求杨洪的意见,杨洪认为:“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 当运,发兵何疑! ”可见当时已开始实行征兵。又例如巴西郡(今四川阆中地区)人 口总计一万二千户,夷陵之战后,为补充作战损耗,太守阎芝一次就征发五千兵送 刘备军中;诸葛亮北进中原时,太守吕乂又曾一次“募取兵五千人”送诸葛军中,所 谓“募取”,实际是强征。
      不然的话,总人口不过万二千户的一郡,在已有一定数量 的郡县地方兵和役吏脱离了生产,又已有五千人在军当兵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不可 能再有五千人甘心情愿地离家脱产,应募去前方为统治阶级当兵卖命。虽然蜀汉 “国不置史,记注无官,是以行事多遗”,没有留下更多的有关实行征兵制详细情况 的资料,但据事理推断,蜀汉军队的兵源,大部分是来自征兵制度的。
      正如范文澜 同志所说:在蜀汉,“几乎所有男子都被迫当兵”。 蜀汉军队和曹魏一样,也有休假制度,同样是五分之四在军,五分之一轮休。 如《太平御览》引《诸葛亮别传》记载:“……张郃诸军劲卒三十余万,潜军密向剑 阁。亮有战士十万,十二更下,在者八万。
      时魏军始陣(阵),番兵适交,亮参佐咸 以敌众强多,非力所制,宜权停下兵,以并声势。亮曰,吾闻用武行师,以大信为本。 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以计日,皆敕速遣”。可见在军现 役士兵,每年可能有两月时间返家休假。 蜀汉王朝以租调等收入供应军队。
      设司金中郎将监造兵器装备军队,设司盐 校尉(盐府校尉)负责盐,铁的生产和专卖,以其收入用为军费。由于蜀汉军队的 主力长期驻屯于汉中地区,多时十万,少亦五万,所以军粮就成了重要问题。诸葛 亮曾采用立粮站,运米至斜谷口存储,和创造木牛、流马(前有辕和无辕的独轮小 车)等办法解决军粮的供应问题,但都未能彻底解决。
      诸葛亮五次北进,就有两次 是因军粮不继而不得不撤军。益州虽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所受战争的破坏也较 轻,但农业生产最发达的是成都平原地区,距汉中过远。蜀中人力缺乏,要组织供 应数万人军粮的一支运输队伍,困难极多,所以也采用了军队屯田的办法。
      《三国 志•蜀书•诸葛亮传》记:“(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 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 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 姓安堵,军无私焉”。
      蜀汉屯田的规模,较曹魏为小,主要是军屯,并局限于与曹魏 接壤的汉中地区。屯田兵仍以原建制进行劳动。生产事务,设“督农”管理。因为 是与当地农民杂错垦耕,所以督农由当地地方军政长官担任。如《三国志•蜀书• 吕乂传》载,父“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
      看来吕父是负责该地区驻军 的后勤长官。

    C***

    2016-07-22 11:26:3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