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秋水教学设计(甄选20篇)

秋水教学设计(甄选20篇)

B*** 23-02-17 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五、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习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习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

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


秋水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秋水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自《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秋水教学设计(4)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秋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 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 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 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投影)。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多媒体投影)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多媒体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多媒体投影)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介宾短语,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东面而视 脸朝东 东边

于是 介宾短语,在这时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

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5)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6)固定格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假设性的否定句)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7)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五、问题研讨: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开阔;河伯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于是焉”也就相当于“于是乎”)

河伯也挺可爱。

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

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人的知识是个圆,半径越大,与未知的世界接触的区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8、我们不能相信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闻道百,以为莫若己着”,我之谓也。何伯原先只是听说有这种人,经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他才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觉得只听不行要多实践。

七、课堂小结:

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的话对你们来说也许太深奥了些,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话,突然对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


秋水教学设计(6)

一、设计思路

本文以河神的故事设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合作讨论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

二、教材分析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比喻和对比手法在本文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四、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理解重点实词的意思以及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和对比的写法。

3.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4.熟练背诵课文。

五、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写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对全文进行翻译。

2、掌握文中注释的字词,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的词、成语及较难翻译的句子。

(二)预习反馈

1、发放译文材料,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比,找出翻译错误的地方,并自己矫正。

2、文言常识整理: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到了(古)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今)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古)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今)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古) 相貌(今)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古)

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今)

(3)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4)难译句子: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特殊句式可由教师讲解翻译一下。

(三)朗读全文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全文,加深理解。

(四)研读课文

1.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2.想一想: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3.填一填:结合全文内容,在“这是一个 的河伯”中填入恰当的词句。

参考:开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批评。

(4)议一议:我们从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理解寓意

讨论后概括寓言的意思以及对自己的启示: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真有学问的人总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因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断开阔眼界,不停止学习。

(六)了解作者

(以教师介绍为主)

1关于背景: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大变动之中,奴隶主统治政体已分崩离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诸侯兼并,天下纷争,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但又无力反抗。

2关于作者: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3关于特色:《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本文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对话展开说理,阐明主旨。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与形象结合起来,有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效能。

4关于评论:

鲁迅: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刘熙载: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庄》尤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艺概》)

郭沫若: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思想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和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沫若文集》卷十二《今昔蒲剑今昔集》)

(七)自由背诵

背一背:个人背诵—小组背诵—班级背诵。

(八)迁移延伸

1作业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庄惠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同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2)理解寓意,体会庄子寓言故事的特点。

2作业二:用正楷抄写全文。

3完成同步练习题。

附:

《秋水》同步练习

阅读《秋水》这篇文章,完成14—17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秋水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 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骄傲自满)人的认识山外有山

有限天外有天

(设喻)望洋兴叹(大海)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秋水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五、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习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习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

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


秋水教学设计(10)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是道家经典之一,书中唯心主义是基本倾向,但也有不少辩证因素。其散文在先秦诸子中文学价值最高,有“庄骚”之称,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极大。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听老师朗读。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③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④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⑤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⑥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2)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全文解析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

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

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

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始旋:开始,掉转。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

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百:很多

“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

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之:主谓之间取独殆:危险

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长久,见:表被动方:道

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四、自主探究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六、布置作业


秋水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五、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习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习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

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


秋水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诵读

1.初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指名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学生纠正其读音不准之处)

诵读指导:“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文章开头的两句话写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小股水流无以计数,灌入黄河,浩浩荡荡,畅通无阻,无比壮观。作者在此仅用了22个字就把黄河的壮阔描写得淋漓尽致。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而有气魄,注意各分句之间的停顿。“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句中的“间”,读时声调要适当拖长,略作停顿后,再缓缓读出“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句诵读时语速要稍快,要将河伯的骄傲自满之情读出来。“于是焉”的“焉”在此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河伯欣然自喜”诵读时重音要放在“欣然”二字之上。“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诵读时一定要注意“以天下之美”之后的短暂停顿,二要将重音放在“尽”字上。因为一个“尽”将河伯的踌躇满志,飘飘然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出,语速适中。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是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面对大海的广阔,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的由衷慨叹,是发自肺腑的自我批评。因此,诵读时语速要稍慢,要读出恳切的自悔之意,要处理好句子中的停顿,例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句,读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顿,然后接着读“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四、文言文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五、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上《秋水》一文,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引用了南怀瑾的一句话“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介绍了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对于心灵生活的滋润。又引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一句,指出了《庄子》著作的的艺术风格,学生感到很新鲜。然后又让学生试着介绍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庄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庄子》中的有关故事等,从学生的介绍来看,他们对庄子其人其书的了解是很有限的,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里是一级达标学校,是全市最好的生源;可见他们在初中时候的课外阅读是比较狭隘的)。

为了让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产生点兴趣,我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扼要地概括介绍了庄子的生平与思想,介绍了《庄子》一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基本艺术风格。然后选择了几个比较典型的能体现庄子个性风采的故事片段,如鼓盆而歌,拒不为相、路遇骷髅等介绍给学生,从他们的.惊讶的反映可见出他们对庄子这个人是有点兴趣了。接着顺水推舟。转入对《庄子秋水篇》的全篇思想内容要点的介绍,强调原文全篇的主要意图是在于表达“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但是如果单独将其开头部分抽取(即课文的节选部分),它还给人以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骄傲自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等等的启示。上述启示在赏析中,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本课计划用一节课教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只用了30分钟多一点,前面近15分钟用以课前口语训练以及对第22课《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总结性复习问答。这学期文言文快要结束了,我想得告诉学生学会自己分类整理语言点,即按照易错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知识点来梳理,以便复习巩固,因此这节课在赏析的同时向学生提示、点拨了本课的重点的字词句,在黑板上板书了部分语例,并将此项工作布置为课后作业。

课后找了几个学生谈话,了解对这堂课听课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表示听得懂,这篇课文比较浅易。这让我有点担忧:因为感觉浅易,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问题了,可能只是知之皮毛。这篇课文是节选,只是原文《秋水》篇的一个开头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涵在读者的阅读理解来看又会存在一些出入。

在〈1〉班讲这篇课文时,我把课文中的提到的伯夷与孔子这两个人的用意作了个具体的解释,介绍的了庄子的“知量无穷”的观点。指出文本中海若与河伯的象征蕴涵,如果说海若是庄子的自我写照,那么河伯则是儒家门徒之类的投影,孔子及其门徒们在这个文本中是一个被奚落和挖苦的对象,这是庄子的诡秘之处。(1)班的叶莹莹同学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一句如何理解提出了疑问,这是我事先估计到的。在讲解过程中,我对此也做了简要阐述:《秋水》的主体是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对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庄子的无限相对思想。河伯与海若在后面的对话中也曾提到孔子与伯夷,原文是“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与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辞让君位以成就好名声,孔子大谈天下事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好像你刚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样子吗?通过这样的补充介绍,学生对节选部分的思想内涵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我越来越感觉到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文本阅读鉴赏的课堂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在前阅读的积累上的差异,会使对话可能因视界的差异导致教学对话的中止或错位,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敢于讲,把问题将具体,讲透彻。对于像本文这样的节选类文本,教师最好在备课中通读其全文,以免断章取义。


秋水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 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四、教学步骤 设计

1、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和能力,但我们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庄子的文章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以语言的滋养。)

2、朗读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

承接导入  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1) “叹”的内容是什么?

2) 为什么会“叹”?

3) 怎样写“叹”?

4) 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5) 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4、练习

堂上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练习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学而学,应是“古为今用”,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庄子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课文进行讨论后,可另从《庄子》中选择一则或两则较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秋水》教学设计


秋水教学设计(14)

一、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二、学习对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四、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

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

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时数:一课时 ·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

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梳理语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手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

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

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

词语: ·

河与海的比较:

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

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

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秋水》教学设计2


秋水教学设计(15)

《庄子》

教学目标 :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

&nbs


秋水教学设计(16)

教学目标 :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秋水教学设计(17)

教学目标 :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 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 介绍庄子:

1、 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 《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 研习新课;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 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  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语气助词 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 当作“在”讲

于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 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 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    性贪而狠             连词 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 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代词 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


秋水教学设计(18)

《秋水》教学课件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四、教学步骤设计

1、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和能力,但我们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庄子的文章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以语言的滋养。)

2、朗读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

承接导入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1)“叹”的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会“叹”?

3)怎样写“叹”?

4)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5)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4、练习

堂上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练习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学而学,应是“古为今用”,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庄子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课文进行讨论后,可另从《庄子》中选择一则或两则较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秋水教学设计(19)

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教学设计(20)

《秋水》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通假字

泾流之大,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相关推荐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精品14篇)

教学反思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1、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
展开详情

先进教师个人事迹材料

个人事迹材料
20xx年4月,为助推晴隆县的教育脱贫攻坚,黔西南州教育局成立了晴隆县脱贫攻坚“减贫摘帽”同心助攻团,作为教师的他被赋予了一种新的使命,成为了同心助攻团的一名成员。自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他的舞台
展开详情

高中语文作文如何运用素材

高三语文
1一篇好的文章,适当的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和诗句来阐述一些自己的理念和抒发要表达的感情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写向恶势力勇于抗争时,我们大家都喜欢引用高尔基《海燕》里的那句“让暴风骤雨来的更猛烈些吧!”确实很容
展开详情

让孩子渴望学习的建议

家庭教育
一、对孩子总是抱有欣赏的态度在和这些父母交往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欣赏有时候让你动容,比如这些孩子在家里都有自己的小名,父母叫的时候通过语音语调你会感觉到这些小名就是专属于父母的。别人叫
展开详情

学生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这两天看了两本书:《非常老师》、《火鞋与风鞋》。《非常老师》是杨红樱阿姨写的。杨红樱写过《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丛书,一共20本,我都看过。另外,我还看过两本她写的《笑猫日记》。《非常老师》的封皮就很吸引
展开详情

七年级写我的家乡的作文

七年级语文
我的家乡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繁华热闹的都市,更没有惊涛骇浪的大海。但是我依然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乡。这里有茂密的树林,也有争妍斗艳的野花,还有生命力顽强的小草。随处可见的一排排房子高低不齐,像一条条蜿蜒起
展开详情

如何应对面试题

试题
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找工作的时候会出现许多波折。面试是考验大学生素质的第一个关口,所以,相对来讲就特别重要。企业为了招到更适合的人才,面试的时候难免会出些求职者难以应对的题,这个时候该如
展开详情

军训的收获和感受

军训专题
军训,不但锻炼了我的体质和意志,而且,对我的思想教育有了不少的影响。尽管德育课上,教官说的都是老生常谈的道理,他不像专业的老师那样出口成章,也没有妙语连珠,但是,从他专注的眼神,和用心的教育里,我读懂
展开详情

2022年春天话题作文500字

五年级语文
开学以来,春雨沙沙,时小时大,为春天带来了良好的开始。下过一场春雨后,小草变得更绿了,小花变和红彤彤的,像是害羞一样;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新芽,很快柳树姐姐就会长出更多更绿的柳芽。小燕子从天上飞过,就像春
展开详情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精选

读书笔记
这两天,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感触很深。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海伦,凯勒在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在安妮,莎莉文及其他老师的帮助关心下,他在8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十佳新时代好少年事迹材料 认识植物教案(精品6篇) 点亮青春的道路550字八年级作文 历年高考优秀作文 五年级英语语法知识点整理 高三政治学习方法介绍分享 热爱劳动主题班会教案(汇编4篇) 中考满分作文精选 人教版高二化学有机推断题的常用方法 关于中考满分作文400字 高考冲刺物理考点梳理 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描写天气的好词好句(优选6篇) 2022高三议论文作文800字 四级答案(合集15篇)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打扫卫生实践心得体会 《昆虫记》小学生读书笔记 大学英语作文 教师节的感动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范文 初二数学知识点鲁教版 六年级作文:本学期计划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集合9篇) 关于亲情的话题作文(优质17篇) 关于手机的话题作文(集合10篇) 描写西游记的读书笔记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精编14篇)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猜词十法,英语议论文写作技巧 教师节祝福语(精选125句) 2022年志愿填报技巧:长沙市城区小学升初中微机派位实施指南 宽容小故事(汇集9篇) 高考数学的备考方法 欧洲西部课件(推荐5篇) 认识千以内的数教学反思(优选15篇) 安全生产月活动征文(合集4篇) 昆虫记小学读书笔记 哀悼诗词(通用6篇) 打开心门550字七年级作文 精辟的励志名言 小学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高三数学学习方法整理归纳 关于服务的名人名言(汇总4篇) 小羊和狼教案(集合17篇) 中国经典古代历史故事 上屋抽梯 与长江相关的文章 高三地理必背知识点 番茄太阳说课稿(精编5篇) 感恩励志主题班会(通用8篇) 寒假作文400字大全(热门17篇) 坚韧不拔的名言(实用5篇) 学生军训工作总结 六年级数学基础的知识点 距离中考作文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心得 安全知识竞赛工作总结 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精品9篇) 的教学设计(精编17篇) 观音桥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反思(精编4篇)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推荐18篇) 找春天第二课时教案(热门3篇) 彼得与狼教学设计(热门4篇) 匆匆读书笔记 军训生活总结 家具顶岗实习周记 简短的童话故事(优质19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所有古诗词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反思(优选11篇) 初中在关爱中成长作文600字 习惯养成教育 经典语录合集 月亮船教案(精选19篇) 关于尊重别人的小学生作文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冬天》阅读答案 走进自然六年级作文 散步读后感800字范文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及常用物理口诀(优选6篇) 注册会计师求职信范文 乡愁情怀650字优秀范文 英语六级考试真题(精编6篇) 英语四级考试真题试卷 老山界教学设计(精品4篇) 灯笼教学反思(通用19篇) 800字高二作文敢于创新 大学英语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教案(合集17篇) 遗憾的经典句子(必备6篇) 小数加法教学反思(汇总17篇) 员工转正主管评语(集锦5篇) 大学暑期传统文化实践心得 家庭教育的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三年级作文范文《观察作文》《一件难忘的事》 疑人窃履阅读答案(优质18篇) 享受成功500字小学作文 村晚教案(集锦8篇) 老舍猫教学设计(精编20篇) 成长600字优秀话题作文 建国周年活动策划主题(热门3篇) 高二各科学习计划分享 淘气包马小跳读书笔记500字 迎接考试的作文 选择的智慧800字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创新实践心得体会 大专军训个人心得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 20以内退位减法练习题 童年高尔基的读书笔记 分子和原子基础练习题复习资料 成长中考作文 工商银行实习日记范文 四年级英语语法知识点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汇集7篇)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书笔记1000字 克的认识教学反思(优质16篇) 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500字 期末考试英语(汇总19篇) 走进春天教案(热门18篇) 女娲补天读后感优秀范文 稻草人好词好句摘抄(汇集3篇)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范文 以珍惜时间为话题作为 读书的励志名言(精选260句) 白杨读后感500字范文 经典小故事大道理(实用19篇) 考研英语辞职信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格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800字读书笔记 我所在的集体普通话考试说话优秀范文 小学四年级作文:善良的妈妈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古诗李白的诗(推荐6篇) 过属于自己的生活500字初中作文 小学六年级关于理想的作文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高一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教学实践的心得 考试之后作文850字-叙事作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生字表 二年级数学复习方法及计划指导建议 高三成语故事大全 高一新生学习地理的方法 关于环境的英语作文高中 碑阅读答案 疆域教学反思(优选7篇) 超越自己高三议论文 毕业告别签名文案(精选190句) 小鱼游游游教案(集合3篇) 古诗词鉴赏题(甄选19篇) 关于酒的名言名句 二年级学生亲情作文范文 有关动物的故事(集合17篇) 教育实习指导老师的评语 中考作文600字 初三《傅雷家书》优秀读书笔记 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计划 关于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作文 学奕读后感 5以内的序数教案(精编16篇) 2022高考冲刺语文作文押题 青铜葵花读书笔记 高三作文我的时间我做主800字 大学里的讲座大学英语作文 出师表优秀教案(优质3篇) 精灵鼠小弟读书心得300字范文 小寒节气的习俗 放飞新时代青春梦征文(优选3篇) 高中数学复习三步骤 坚守议论文(甄选8篇) 四川大学商务礼仪考点(集合4篇) 长江话题作文 2022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落花生读后感范文 感恩的主题班会教案(精品17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心得 我家的故事字(精编15篇) 2022高考化学知识点考点 《渡湘江》阅读答案 简单的幼儿故事(通用3篇) 怀念童年500字小学作文 二年级家乡作文大全 形势与政策: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正能量励志经典故事(集锦7篇) 我家的故事字(精编15篇) 高考历史的备考方法 三月的中考满分作文 法院民庭实习日记 学生读书笔记 端午粽教学反思(精选17篇) 积极向上的人生格言 有关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梳理 北京中考英语作文 高考冲刺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昆虫记》读书笔记 超市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2022国考公务员考试科目有哪些 冼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