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中世纪使用什么样的记谱法和唱名法?

首页

中世纪使用什么样的记谱法和唱名法?

中世纪使用什么样的记谱法和唱名法?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3-26 05:13:37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发明了使用字母和线条记录音乐的方法,但 这种方法早已失传。记录格里高利圣咏的《对唱歌集》只记录了歌词, 没有曲调。公元8至9世纪,有些基督教的教士为了便于记忆,在抄 写的歌词上方用一些点、线等符号,记录音的大致高低和走向,这种 记谱法被称为“纽姆谱” (neumes,拉丁文“符号”的意思)。
      大约公元10世纪以后,这种记谱法获得了发展,纽姆符号被记在了一根被确定为 某个音的横线上,以这一横线为准,标记音高的准确度提高了。再后 来,在F音红色横线上又增加了一条定为C音的黄色横线。11世纪初,意大利的音乐理论家、圣本笃会教士规多(Guidod’ Arezzo,约991 一1033)又把线加到四条,并确定了其中一条的音高。
       这样,一个八度之内的全部音高就能准确地记录下来了。规多发明的 四线谱看似简陋,而且记录的仅限于音高,还未能准确标记音的长 短,但这种乐谱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却有效地将各种音乐作品的 旋律记录了下来,为音乐的传播和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直到16世 纪,才完全被五线谱所取代。
      13世纪,作曲家弗朗科出版了一部《有 量歌曲集》,其中使用了能明确指示音长短的“有量记谱法”,弥补了 规多四线谱的某些不足。规多是中世纪前期杰出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著有《辩及微 芒》、《交替圣歌序》和《关于佚名歌曲的书信》。他不仅发明了四线 谱,还创造出一套完整的视唱教学体系。
      他发现,圣咏中有一首名为 《圣约翰颂》的赞美诗,其中第一到第六个乐句,开始的第一个音依 次上移二度,于是他就把这六个乐句的歌词的第一个音节排列起 来,正好构成一个六声音阶(ut-re-mi-fa-sol-la),其中包括四个大二 度音程和一个小二度音程。
      规多把这个六声音阶定为唱名,发明了 “六声音阶唱名法”。在这种唱名法中,规多规定:逢半音(小二度)即 唱“mi-fa”,这样就形成了 C六声音阶、F六声音阶和G六声音阶。 随后,他又通过移位的办法,将六声音阶的音名推广到整个人声音 域,是首调唱名法的基础。
      这种六声音阶唱名法一直使用到16世 纪,才被更方便的七声音阶唱名法所代替,“ut”才被更容易发音的 “do”所取代。作为学唱的辅助手段,规多还发明了 “规多手”的帮助记忆的方 法,把音域中所有音分配给左手的每一个关节,老师指到哪里,学生就唱到哪里,学生记住了左手的每一个部位,也就记住了所有的音。
       按照规多的说法,用他这套教学方法,一个学生在五个月之内就能学 会以前需要十年才能学会的东西。

    我***

    2018-03-26 05:13:3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