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苏轼与民同乐反映什么现实道?

首页

苏轼与民同乐反映什么现实道?

苏轼与民同乐反映什么现实道理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4-05-24 09:20:43
  •   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
        民族斗争是宋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在词史上,苏轼较早把民族矛盾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强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
        熙宁八年(1075)七月,辽主胁迫宋王朝,至使宋朝失地数百里。这年冬天,苏轼写了著名的《江城子·岳州出猎》,其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借出猎习射,来抒发他渴望驰骋沙场;为国靖边立功,驱走入侵之敌的豪情。
      在这以前,范仲淹在西北边上写的《渔家傲》词,抒发了“燕然未勒遇无计”的苍凉悲壮的感慨,也包含着对国事的关心;但是,苏词所表现的爱国感情却强烈得多,深厚得多,风格也更为道劲豪放。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苏轼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此强烈,除受当时历史条件影响之外,还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有关,其父苏洵《六国论》一类文章,旨在对付西北边际的侵犯,给当时的执政者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教训。
      苏轼在其父的影响下,对边防大计也有过不少积极的建议,可惜却只起到了科举考试中敲门砖的作用,对消除边防大患竟丝毫无补。 苏轼被贬时,仍常关心边事。曾在《与滕达道书》中他问:“西事得其祥乎?虽废弃,未忘国家虑也。”可见,苏轼无论穷达都关心着国家安危,他在《浣溪沙·送梅庭老赴潞州学官》中说:“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原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潞州地区地势高,又北临辽国,是个边防重镇,而梅庭老“原是古之儒”,本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可惜“时平不用鲁连书”,这“时平”是苟且偷安的统治者用屈辱投降政策换来的,这怎能不激起作者的愤慨呢?苏轼看到统治者只知道宴安享乐,而忘记了大片边地,他遥望边关,心中无限感慨。
      元丰四年十月,苏轼贬官黄州,当他得知种鄂率军大败西夏时,异常兴奋。但不到一个月,战局剧转,宋军惨败。自此,西夏更加猖撅。国势的虚弱衰危,个人遭遇的坎坷,使苏轼内心极度的若闷。于是其泛舟赤鼻矾,写下了一首热情向往英雄事业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以祖国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作背景,借对曾导演过的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周瑜的怀念,而抒发了作者强烈渴望为祖国作一番事业的抱负。
      词中也流露出事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感叹,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里虽有政治上无可奈何的一丝哀怨,但向往英雄业绩的豪迈气魄,仍是苏轼全词的主旋律。在“乌台诗案”中,被“锻炼几致于死”之后,苏轼处于逆境,而抱负依然藏于胸中,洋溢于字里行间。这种执着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多数论者只注意这首诗的豪放词风,殊不知,通过其豪放所表现出来的现实反映,在词史上亦是罕见的。 二、抒发个人感慨,探索人生奥秘 苏轼出身家境较富欲,他凭自己的才能,二十二岁就名震京师,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不到二十三岁即已任翰林学士,直至礼部尚书。
      可是熙宁二年,他遇到了一场来势迅猛的暴风雨袭击——王安石变法,因与王安石政见有异而屡遭排挤、打击。从此,他带着伤痛顽强搏击,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他的词中随处可见。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着。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诗词回忆他们初到汗京时的情况,少年锐气,自负才学,真有不可一世之慨。而回忆之中隐含着仕途坎坷的愤懑。似乎在倾吐满腹的块垄不平。苏轼认为才士的狂放和当权者的偏狭,只应让它成为历史。
      从现实出发,自己有过弃冠冕而归隐的念头,可又怎能忘情于朝政?苏轼把自己在被贬谪中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地,从而解脱矛盾与苦闷。 苏轼在理想抱负没有得到实现的时候,借老庄想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虽有消极的一面,但能使苏轼遇事达观,超脱,心胸旷放开阔。
      他不管受到多么沉重的打击,面临多么险恶的环境,都没有被压得抬不起头,《定风波》词形象地体现了这种旷达胸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突然而来的风雨袭击下,苏轼逍遥自得,处之若泰,果然微寒驱散了醉意,前时迎来了日光。他在旅途上如此,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也是这样坦然自处的。这种旷达胸怀,简直可以傲视一切磨难艰危,而达到谈笑生死、履险如夷的境地。正因为苏轼具有这么一股不畏“风雨”的精神,所以他不甘受困厄摆布。
      他见到黄州的兰溪竟是从东向西的,便高兴地唱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体将白发唱黄鸡”。抒发了他对所谓命运发出的抗争,表现出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苏轼经过仕途奔波以后,思想感情逐渐接近了陶渊明。《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就把他的东坡雪堂比作陶渊明的斜川,认为只有他和陶潜能做到梦中清楚,醉中清醒。
      但他毕竟没有陶潜清醒,归田只是说说而已。《菩萨蛮》说:“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物外游,有书仍嫩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这首词说明了苏轼欲退而不忍的矛盾心情:一方面要远离人世的纷扰;另一方面又要用文学揭示社会斗争。
      这样看来,他的理想抱负始终没有磨灭,只是在他踏上坎坷道路时,这个理想抱负便离他越来越远了。因此,苏轼也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色彩:他开始放浪形骸,日饮无数。征歌逐舞,填词纳妾,然而又并非真正地沉沦于醇酒美女之中,最终也没有归隐,其雄心壮志,牢骚不满,竟在艳科小词中“爆发”出来,振起一代豪放词风,增强了词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关心民生疾苦,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苏轼在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儒家的孔孟的“仁”道。苏轼比较重视客观实际,因此,他能够关心国家命运投身政治斗争,写下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优秀作品。 苏轼认为,朝延应体察民情,《望江南·超然台作》就反映了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磋。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词中 “烟雨暗千家”。写出了细雨霏霏,贫困居民烟火不举,生活凄惨的状况。苏轼被排挤出朝,身为地方官, “政虽无术,心则在民”,但仍不能使百姓摆脱贫困的境地,不禁感慨万端,借酒销愁。
       元丰元年春大旱。时苏轼任徐州,见到农家一派丰收景象时,他便怀着喜悦的心情唱道:“惭愧今年二麦丰,干歧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天红”。他更在《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一组词中描绘了旱灾解除后农村欣欣向荣的气象,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如:“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府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即使在这丰收在望的时节,苏轼也忘不了青黄不接时处于饥寒中的人民。使人想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精神境界,而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亦于此可见。
       苏轼在词中不仅写了对劳苦民众的同情和关怀,还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的歌女,表现了对荒淫无耻的统治者的不满。苏轼家有歌妓,他确有随俗浮沉的一面,但主要还是由于政治升沉、生活遭遇等各种因素,使苏轼产生对歌女的同情与关怀。白居易发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苏轼也发过“天涯同是伤沦落”的感叹;他更把殷勤留别的佳人引为比旧交新贵更为难得的知己。
       有爱必有恨,苏轼对玩弄歌妓的荒淫无耻的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瑟琶》:“瑟琶绝艺,年纪都来十一二。拨弄么弦,未解将心指下传。主人滇小,欲向春风先醉倒。已属君家,且更从容等待他。”那个才十一二岁的瑟琶女,技艺超群,但还是不解风情,还不能满足“主人”对她所抱的“欲向春风先醉倒”的非分之求,因而在她献技的过程中,百般责怪。
      东坡对此实在是忍无可忍,即席作了这首词,交给小瑟琶手弹奏,对那位“主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要是“主人”还有点人心,当他听到小瑟琶手高唱“已属君家,且更从容等待他”的时候,定会惭愧难堪,无地自容。这正像棉花里包针,直刺“主人”心窝。 苏轼还把针尖刺向最高统治者,如《华清引·感旧》上片写杨氏盛时华清宫的繁盛热闹,暗斥唐明皇宠爱贵纪,天宝年间生活的荒淫奢侈。
      “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下片写安史之乱后华清官的凄凉寂寞。“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苏轼曾指责宋仁宗“后宫之费不减敌国金玉锦绣之工,日作而不息,朝成夕毁,务以相新”。词中所写并非单纯的吟古,而是针对现实,揭露当时统治者的荒淫奢侈。
      苏轼这类关心民生疾苦以及对统治者不满的词作,也正是其词现实主义风格的反映。 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苏轼一方面关心着国计民生,抒发自己的身世感慨;另一方面,又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他以诗人的敏感和热情去诗人接物,使人感到他的词作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更深更广地领略生活的意味。
      如他在《阮郎归初夏》中写道:“绿槐高柳烟新蝉,董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人圆。”作者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初夏家庭生活图景。 苏轼还有一组《渔父》词,以洗炼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渔家生活场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在这首词里,苏轼着重写渔民的豪爽和民风的淳厚,“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也写渔父形象的萧闲之乐:“渔父笑,轻鸥举。汉汉一江风雨。”渔父形象中也有作者的影子: “渔父醉,春江早。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还有通过在风浪中操舟老渔翁形象的描绘,借以抒写自己胸襟的。“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在浪起掀舞舟中渔翁的画面上,苏轼把胸中的浩然正气借助于风浪中操舟渔翁的形象表现出来,灌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苏轼自幼受故乡山水的陶冶,峨眉天下秀,培养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歌颂祖国山河是苏词一个重要主题。如《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播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扬花似雪花。 这是苏轼晚年被流放到海南儋州所作的春词。
      通过对春祭和海南风光的描绘,写出了儋州的淳朴古风与盎然春意。作者虽然也被勾起对中州的怀念,但是飞起的杨花漫天似雪,觉得这里的春光与中原同样美,并不像荒远的天涯海角。词里洋溢着健朗开阔的情怀,风格明快清新,毫无衰迈颓丧之感。可见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健旺的进取精神,不论遭遇如何而始终如一,至老不衰。
       苏轼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还表现在对亲友的深厚情感上。前人曾有苏轼之词短于情之说,这种把情的内容局限于脂粉之间,理解得过于狭隘,且全然不符合苏词的实际。其实,东坡是笃于情的。如他把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推而广之,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抒发真挚爱情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为亡妻所作。虽然生死正相别十年,孤坟又相隔千里,但苏轼还是那样哀思深切,结想成梦。结句谈想亡妻在地下为怀念自己而不胜痛苦,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加强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怀念,显得情意更为深切。
      苏轼对朋友,也怀着深厚的情谊。“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他的友情词就是这样发自肺腑的,贯注着充沛的真情实感。如《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真切体现出远离友人的眷恋。“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把惜别之情写得感人肺腑,反映出作者对友情的深笃。
       苏轼很注重其作品的艺术性,有着深厚的艺术素养。继承并发扬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由于现实与理想的激烈冲撞,词人长时间地陷入在一种被围困的尴尬境地,但是却这并没能影响到他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百味的倾诉,表达他对世事的洞悉和关注。

    l***

    2014-05-24 09:20:43

  • 2014-05-24 08:44:25
  • ,心系民众的思想感情

    黎***

    2014-05-24 08:44:2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