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你知道北京城的起源资料吗?

首页

你知道北京城的起源资料吗?

北京城的起源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7-12-22 18:49:58
  •   北京城的起源
      北京是世界上建城最早的历史名城。商朝的时候,如今的北京地区存在着蓟、燕两个自然生长的古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分布于此的燕和蓟被纳入周的版图,成为西周王朝的诸侯国。《史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封召公奭与燕”。
      召公奭与周王室同姓,沿用旧俗建立燕国,此为西周燕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镇东北的董家林村一带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商周文化遗址,包括居民住址、墓葬区和古城址。专家通过对墓葬及出土器物的考证以及对古城遗址的考察,断定这里就是周初燕国始封地,而古城应是燕国的都城。
      
      由于琉璃河遗址被确认为燕国的都城,北京建城的年代被推断为灭商之年的公元前1045年,1995年,北京市政府正式确认了这一说法。
      燕都蓟城的地理位置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原白云观以北蓟丘台。随著燕国的强大,蓟城被建设成富冠天下的名城,称为燕京,与赵国邯郸、齐国临淄、楚国宛城等齐名。
      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这种沟通华北平原和蒙古、东北交通的枢纽位置,便是蓟城崛起的主因。
      北京城起源的三种说法 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北京城南广安门外滨河公园内矗立着一座“蓟城纪念柱”,柱身上镌刻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撰写的《北京建城记》,仰望这座并不华丽的“蓟城纪念柱”,让人感受到一种背负历史的使命感,有专家认为,作为古蓟城所在地,北京城起源于此。
      
      北京城的发源地真的在此吗?其实,长久以来对北京城究竟源自何处,期间又如何演进的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代表性观点有三:一是北京城的源头应在今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其主要依据是这里的故城遗址和考古发掘的大量器物、葬墓、车马坑等已证明这里曾是西周分封时燕国故城所在。
      二是北京城发端于今天的石景山区北辛安、老古城一带。三是北京城肇始于今宣武区广安门内外一带。
      已故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在中国古代史中提到,燕和蓟是古代中国的两个国家,它们是商在北方的屏藩。
      据《左传》、《史记》记载,由于燕和蓟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公元前一○四六年武王在伐纣灭商之后,便先后将“先圣王”之后或宗室后裔分封到蓟、燕,以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
      
      这也是迄今为止所知北京地区最早出现的两个城邑。
      那么,“蓟”和“燕”究竟哪一个才是北京城的源头呢?
      有着渊博历史知识的侯仁之认为,一个蓟丘,一个莲花池,它们与北京城的起源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他认为:古代永定河渡口附近交通荟萃,似乎应该是最适宜于一个城市诞生和成长的地方,如同现在仍然依傍江河渡口的城市一样。但是,永定河的泛滥无常,确如猛兽般严重威胁着一个城市在这里成长。
      因此,卢沟古渡口并没有发育成为“蓟”的都邑之地。
      相反,在离渡口不远,地势较平坦,水源不易受到洪水威胁的地方,却迅速发展成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并进而诞生出城市。
      从自然地理位置上看,现今的广安门外地区正好处于古代永定河洪水冲击扇脊背一侧。这里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其地又正当潜水溢出带,水源丰富,便于凿井汲水。
      那么,蓟城在此而生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多少年来,人们尚未在此发掘出像琉璃河那样很具有说服力的文化器物,但专家认为,这只是因为“燕”吞并“蓟”,并将“蓟”作为“燕”都之后,蓟城历经秦、汉、隋、唐、辽、金,直到元忽必烈放弃金中都而在其东北郊,以琼华岛为中心修建元大都城,前后二千三百余年,屡经战火破坏,建筑更新不断所致。
      
      当然,要在这一地区发掘燕都蓟城以前的文化器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为了左证这一观点,有专家分析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北京的地质地形勘测图,从扰动数据中专家发现,广安门内外的确是北京城近郊区人工扰动最严重地区,或者说是人工回填土分布最多、扰动最深的地区。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
      “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
      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
      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左图琉璃河燕国墓地车马坑)
      蓟丘和蓟城 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
      郦道元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按这一说法,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蓟丘揽古》诗,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时,蓟丘仍然历历可见,如此才可能有陈子昂蓟丘怀古的诗句。既然郦道元所说的蓟丘的相对位置是可信的,那么,根据这个重要线索,并参照有关的文献记载,我们便乐意按图索骥,来确定蓟城所在的位置。
      从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势分析,郦道元所记载的蓟丘,约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现在白云观西墙外原有一处高丘,很可能就是古代蓟丘的遗址。北京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围新开挖不久的土豪里,曾经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陶片,说明这一高丘的历史是很久的。1957年春夏之间,考古工作者曾有计划地发掘了这座土丘,发现了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墙,和一些从汉代至隋唐间的遗址和遗物。
      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发觉并未能挖到当地文化层的最底部,因此没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证据,但也没有发现充足的证据来否定这里不是古代蓟丘的故址。蓟丘位置最终确定,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证实。
      唐时期的蓟城 隋唐时期,蓟城在我国北方的军事地位显得十分突出。
      隋的涿郡和唐的幽州都以蓟城为治所,因此蓟城又被简称为涿郡或幽州。隋炀帝和唐太宗在全国统一之后,都曾利用蓟城做为基地,向东北进行征讨,这是汉族中原王朝在势力强大的时候,往往把蓟城作为进攻据点的典型例子。
      辽朝的陪都----南京城 辽是契丹族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契丹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原来居住在今天内蒙古东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契丹统治者在吞并燕云十六州后不久,便改国号为辽,建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并在幽州城建立陪都(首都以外另建的国都)。因为这个陪都位于它所统辖的疆域南部,所以叫南京,又称燕京。
      契丹为什么要在幽州城建立陪都南京城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要利用这里有利的地理形势,作为向南进攻中原的据点;另一个原因在于契丹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以后,它的统治疆域大大扩展,而且新占领的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饶,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文化和生产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契丹族原来活动的北方草原地区。
      因此,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和掠取更多的财富,幽州城自然而然地成为辽在华北的政治中心。
      金朝的统治中心----中都城 当辽与北宋沿着塘港湾泺 一线南北对峙的时候,活动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一支号称女真族的少数民族,日渐强盛起来。
      不到两年时间,金人在俘虏辽天祚帝、拔掉心腹之患以后,又卷土重来,乘胜南下攻宋。金军到达燕山府城下时,北宋守军不战而降。于是金军在占领燕山府后即长驱直入,渡过黄河,直逼北宋的京城汴梁。这时宋徽宗如惊弓之鸟,急忙传位给儿子赵桓,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以及宗室、官僚三千余人都成了阶下之囚,北宋王朝灭亡了。
      北宋王朝灭亡以后,金朝的势力范围一下子扩大到淮水沿岸,它在华北平原上的统治也就转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于是金朝的统治者便把首都从远在松花江上的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白城子),迁移到燕京来了。金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金主完颜亮命梁汉臣、孔彦舟等人在燕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都,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
      从此,北京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真正开始了。金中都即是在北京原始聚落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最后一座大城,又是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的关键;同时在北京城市建设史上还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大汉之城----元大都 在12世纪末叶、13世纪初年,中国北方的又一个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势力越来越强盛,蒙古族在唐朝时被称为“蒙兀室韦”,原活动于今黑龙江省的额尔古纳河一带,八世纪时开始西迁,游牧于斡难河和怯绿连河之间(今外蒙古乌克巴托以东地区)。
      公元1206年铁木真正式建立蒙古政权,在斡难河上即位蒙古大汗,被各部尊为成吉思汗,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即向南方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公元1211年,蒙古军队大举伐金,两年之后,又分兵三路南下包围了中都城,还占领了中都城以南大平原上的一些地方,当蒙古骑兵攻入金中都城的时候,蒙古的贵族集团还没有在这里建立都城的丝毫打算。
      于是兵荒马乱之中,中都城内金代的皇宫被大火焚烧,一代宫阙竟成一片废墟。这时的中都城已改称燕京,只不过是一座残破的城池罢了。此后又过了四十多年,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候成吉思汗已经去世三十多年,它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中同元年(1260年),忽必烈抱着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从蒙古高原的都城和林(今外蒙古哈尔和林一带)来到燕京城,可是此时城中的宫殿已成为一片废墟,于是忽必烈决定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郊外选择新址,营建一座新都城,又以“元”为国号,并把新都城命名为大都,至元十一年(1274年)大都城建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元大都。
      
      明代的帝王之都 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农民大起义,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国,朱元璋兼并了起义军陈友琼、张士诚的势力之后占领了江南半壁江山,并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帅师北伐,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年9月12日),徐达攻下元大都后,将大都城改名北平。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于北平为燕王,以巩固北方的守卫,防御蒙古族的南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这时燕王朱棣拥有重兵,蓄意夺取统治权,并以入京诛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从他侄儿的手里夺取了地位 。
      朱棣即位之后,鉴于威胁明王朝的主要危险仍然是来自塞外的蒙古族残余势力,首先迁都北平,并把北平改称北京。明北京城的营建,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后延续了十五年之久。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 清朝的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变动,就连紫禁城在内,也只是对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增建工作。
      清朝一代在200余年间为满足统治者的享受,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西北郊“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和畅春园、圆明园。清代皇帝在这里观览山水,处理朝政,成为与北京城中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
      清代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都与这一带的园林有密切关系。有人称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双城”制,可谓不无道理。
      北京城的未来 古老的北京城,已经走过了3040年的沧桑历程。北京城的发展与整个中国的漫长历史息息相关,它既饱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又充满着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古老的北京城也开始迈开走向第一流现代国际城市的步伐。
      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充分注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体现古都传统文化的风貌,这是我们每一个热爱它、关心它的人都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王***

    2017-12-22 18:49:5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