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改?

首页

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改?

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01 13:27:56
  • 市场化和人为控制是种矛盾。东西涨价,涨到一定程度,大家都不买了,那么东西就会自然降价。这种调节方式就要市场化,是按供求关系去调节。人民币是钱,也可以看成是种资产,货物。只要是货物,那么就有供给和需求。按照供求关系去调节人民币利率那么就是市场化。对外贸易的供求关系则由汇率调节。美国式的浮动汇率就是市场自由调节。通俗点讲,改革就是让市场决定利率,不是人为的去控制它。

    那***

    2018-11-01 13:27:56

  • 2018-11-01 13:27:55
  •   当前,世界税制改革存在两大潮流。潮流之一是“从公平向效率转变”。过去认为概括性所得税是一种理想的税制,这种税制将所有种类的收入加起来以累进税率进行征收,实行收入再分配;但是近年来向高效的税制体系转变的国家增加了,其特点是调低所得税率和法人税率,分离以及低税率征收资本所得税。
      但是,由于这种税制作为一种制度使收入再分配功能降低,于是也开始出现采取“税与社会保障一体化”进行应对的动向。这是世界税制改革中表现出来的第二大潮流。从公平向效率转变——促进增长型税制从整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情况来看,税和社会保险费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例在2000年达到顶峰,之后呈现持平或降低趋势。
      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各发达国家、甚至包括欧洲各国担心人力、物力、财力流向国外,对扩大税负担持消极态度产生了很大影响各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和法人税法定税率在2000~2005年间降低了数个百分点,2005年以后仍然以相当规模下降。在德国,作为税制改革的第一炮,附加价值税从16%提高到19%。
      此举没有引起德国产业界极大反感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增加的1%与调低的失业保险费相抵,但除此之外可以举出的另一个平息反感的原因是附加价值税在出口时退还,因此可以维持出口竞争力。反之,如果增加的对象是所得税、法人税的话,由于税负担会反映到成本上,从而削弱出口竞争力,势必会招致极大的反感。
      作为改革的第二炮,从明年1月起调低大约10%的法人税实效税率。并且计划从2009年起引进二元所得税制和金融所得一元课税。公平向效率转变——二元所得税、消费课税OECD发表见解表示,资本所得与劳动所得分离,前者以比例税率、后者以累进税率进行征收的二元所得税将成为世界的主流。
      这样的税制修订能够在世界范围推广,其主要原因源于以下三个问题意识。其一是概括性所得税的问题显露出来。具体地说,为追求公平而采取的特别措施、所得免税等使税制复杂化,同样地,由于未将养老金、住房投资纳入征税对象而出现了征税范围狭隘的问题。此外,在美国还出现了有财力聘请税金对策专业律师的高收入者税负担减少的矛盾。
      欧洲则暴露出逃避“资本所得”,通过税收计划转移法人所得,人为地将损失提前以回避纳税的问题。其二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双重征税的问题突出。在欧洲,判决认为以往依靠归责(Imputation)制进行的调整违反了欧盟(EU)宪章,使双重征税调整作为应解决的问题提上日程。
      在美国,利息可以因损失而免税,但红利却不能。利用这一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非中立关系而过度膨胀的借款,在双重征税的阴影下成为社会问题。其三是消费课税的问题。说到消费课税,在日本还只有附加价值税,但在其它众多国家已经引进了二元所得税、单一税率等税制变种。
      OECD在将二元所得税定位为在最小化概括性所得税问题的同时,向消费课税过渡。法人税的形态那么,一篮子货币实际是什么呢?我使用与推测人民币货币篮子中的各国货币权重相同的公式,分析了新加坡元的货币篮子,发现2004年~2006年大致情况是美元的权重接近60%,日元20~30%左右,欧元20~30%。
      2006~2007年日元的权重大幅度下降,欧元则上升。我还使用同样公式推测了泰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韩元、印度尼西亚卢比,结果表明亚洲货币基本上美元的权重都高,大约为80~90%。新加坡元、泰铢、韩元以及最近的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度尼西亚卢比等属于一篮子货币,而人民币、菲律宾比索、2006年以前的马来西亚林吉特和印度尼西亚卢比似乎较接近钉住美元汇率制度。
      如何克服协调失灵日本的法人税果真很高吗?对比一下各国的实效税率,日本和美国为40%左右,其它主要国家为30%左右。然而日本与美国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美国的联邦法人税为35%,但财富275强企业的实效税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另一方面,日本国税的法人税率为30%,但适用试验开发减税的经团连靠前企业的实效税率也高达24%,再加上地方税差不多有34%。
      如此说来,日本的法人税率可以说非常高。日本企业对税制对策普遍缺乏危机感,可以认为这是由于社会保险费负担小的缘故。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在现在讨论扩大课税范围、税收中立性改革的可能性、为调低10%的实效税率需要筹措五万亿日元财源等问题。税收与社会保障的一体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扩大课税范围降低税率成为世界税制改革的主流,结果使高收入者的纳税负担相对减轻,而中低收入者的负担则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差距扩大,各国重新探讨税收的收入再分配功能的时机越来越成熟。然而即使如此,重新构建概括性所得税、通过扩大“大政府”的安全网进行应对已落后于时代。相反,扩大社保税额减免作为减贫措施、促进就业、解决生育率降低问题的对策逐渐成为主流。
      英国的布莱尔政府把就业税额减免(与刺激就业相关联的社保税额减免)、儿童税额减免、儿童补贴(与儿童人数相关联的社保税额减免)三种援助措施结合在一起,无需回到“大政府”,就成功地扩充了减贫措施、单亲家庭对策,并成功地重建了财政。社保税额减免将支付社会保障与税额减免结合起来,通过将支付额与课税最低限互动,具有促进财政高效运作的优点。
      而且与劳动时间相关联,能够起到鼓励劳动的作用,因此作为解决NEET(啃老族)、Freeter(自由打工族)问题的对策,可望获得好效果。不断增加的中年Freeter(自由打工族)的生活保障成为巨大的财政负担,即使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局面,也应凭借鼓励就业的制度尽早采取措施。
      如果将所得税减免改为税额减免,就能够避免侵蚀课税基础,将好处向低收入阶层集中,收入再分配功能也将得到加强。此外,社保税额减免的做法作为缓解消费税负担增加的对策可以替代降低税率。在此我想提出以下具体建议:“很多人批评配偶免税没有站在女性劳动的中立立场上,所以配偶减免金额应削减10万日元,从现有的38万日元改为28万日元。
      利用这一财源,根据抚养15岁以下家属人数的多少减免税额。但限定典型家庭(夫妇两名子女)年收入在700万日元以下的纳税者”。具体的推进方式可以有下述几种:  *将所得税减免改为税额减免,设立儿童税额减免。  *为解决消费税不利于低收入者的问题,在必要时引进社保税额减免。
        *逐渐削减工资所得税减免,改为就业税额减免。  *以税收和年金保险费征收的一元化为前提,在税收和年金保险费负担的范围内(无支付社保)设立就业税额减免。在设计制度时,最低工资和全职劳动者如果享受就业税额减免,应以税和社会保险费减免后的所得超过贫困线作为目标(※“贫困线”:“收入不到平均全家庭收入一半的家庭”)。
      具体的推进方式可以有下述几种: 1。明确政策目标、政策对象 2。充分探讨政策效果 3。防止不正当支付社保 4。探讨税务当局与社会保障政府部门的合作与整合 5。将以个人为单位的税制改为以家庭为单位的税制 6。从根本上综合重新评估现有的社会保障支付、各种所得税减免、最低工资制度的形态 7。
      制度设计考虑与“岁入、岁出一体改革”的整合性,以及“财政中立”的理念。

    彭***

    2018-11-01 13:27:55

  • 2018-11-01 13:27:55
  • 中国教育改革,必须建立在观念改革的基础上,唯有改革人们的思想,才能真正改革教育,再者就是,中国的用人制度的改革,不要以学历为唯一的标准。

    游***

    2018-11-01 13:27:55

  • 2018-11-01 13:23:55
  •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利率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对利率水平的变化设置的一个最高限度(一般是对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和一个最低限(一般是指贷款利率),利率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浮动或者不允许浮动,它是国家或政府岀于特定目的,将资金利率压低到市场均衡利率之下的一种政策措施。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   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不是目的,首先我们不是为改革而去进行改革的。
      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福利。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
      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经济运行的实物系统与货币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实物系统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系统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客观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在于加入WTO以后国内金融市场将面临的新形势。加入WTO意味着我们承诺按国际通行规则管理经济,虽然对中国金融市场我们仍然可以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由此带来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国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
      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与其的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化,即接受市场利率实际上某种程度已经自由化的现实。如果岀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对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率仍然管制过于严格,中资金融机构过于缺乏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进行竞争的经验,其结果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某种劣势,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原有利率管制的弊端开始显现:造成了经济的低效和失衡,经济的低效和失衡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利率管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的“瓶颈”。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一种必然。希望对你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谢***

    2018-11-01 13:23:55

  • 2018-11-01 13:22:56
  • 一、中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金融领域中许多问题的发生与现行金融税制的不健全有关。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税负偏高。目前在中国从事金融业务,主要涉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具有税收性质的教育费附加等税费。其中,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从性质上说都属于在交易环节征收的流转税。(一)流转税负担。不论从事何种金融业务,原则上统一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按照规定的营业税税额附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1.营业税税率2002年为6%,2003年降为5%。2.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因纳税人所在区域而不同,在市区的,税率为7%,在县城、建制镇的,税率为5%,在其他区域的,税率为1%。由于金融机构一般都坐落在城市或者县城、建制镇内,所以实际适用税率多为7%或者5%。

    多***

    2018-11-01 13:22:56

  • 2018-11-01 13:17:56
  •   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是我国财税体制的重大改革,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运行七年来的实践证明,分税制在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建立规范的财政运行机制、保证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增强中央财政调控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必须看到,为减少出台的阻力,这次推出的分税制改革,采取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渐进方式,这就决定了这次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性和过渡性。因此,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深入分析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我国分税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我国分税制的现状根据1994年分税制改革方案,我国现行分税制的原则和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维持原来分配格局基本不变,原体制中央对地方的补助继续按规定执行,原体制地方上解仍按不同体制类型实施。
      经过七年的实践证明,1994年的税制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的一次整体性和结构性改革,这项改革是基本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一是统一了税法,公平了税负。实行内外统一的以增值税为主、消费税、营业税为辅的流转税制,减少了重复征税;统一了内资企业所得税,统一了个人所得税,基本实现了各类内资企业平等纳税,实现了中外公民统一缴纳个人所得税。
      同时规范和取消了部分减免税,进一步公平了税负,促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等竞争。二是简化了税制。全部税种从37个减少到25个,税制要素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三是进一步理顺了分配关系。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的设立以及新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取消了原来的包干体制和承包制。
      理顺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四是强化了中央的调控能力。通过适当集中税权和税收收入,调整税收政策,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强化了中央宏观调控的作用。五是保证了税收收入的连续增长,全国平均每年税收增长额都在1000亿元以上。
      六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七是加快了我国税制与国际税收惯例接轨的步伐。新税制既借鉴了国外税制的有益经验,又保持了税法的相对稳定性和对外税收政策的连续性。
      (二)当前我国分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世界各国分税制的实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分税制,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税种分开,税权分立,机构分设,转移支付”。与此相比,我国的分税制有一定差距,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1。中央税制与地方税制体系不健全我国现行分税制虽然划分了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但在税种划分时,考虑税源大小较多,考虑税种性质及调控需要不足。
      主要表现在:(1)中央税税种单一,不成体系,影响了中央税收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1994年分税制方案中,中央税税种只有消费税和关税,后来增加了车辆购置税、船舶吨税。这些税种的调节对象的特定性又决定了其作用范围的狭小。这与中央税收在税收调控中的主导地位不相称。
      (2)共享税规模过大、税种偏多。现行分税制方案中,正式列入共享税的有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印花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也是一种事实上的共享税。从税收规模上看,仅增值税收入就占整个国家税收收入的40%以上。规模过大、税种偏多的共享税,影响中央与地方在税收管理权责上的清晰规范划分,其分享效果接近财政分成体制,与分税制目标相悖。
      (3)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收入不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要求。(4)地方税税制结构不完善。其一,缺乏有效的主体税种。在现行地方税体系中,虽规定有14个税种,但结构松散,缺乏税源充沛、税额较大的当家税种。其二,地方税税种改革滞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994年税制改革对地方税税种的改革触动不大。有的税种是五十年代出台的(如农业税等);有的税种内外两套,如内资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车船使用牌照税暂行条例、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
      还有一些应该开征的地方税种尚未开征,如社会保障税、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2。税权过于集中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不仅中央税、共享税,而且绝大部分地方税的立法权限全部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只能制定一些具体的实施细则、征税办法、补充规定和说明。这种高度集中的税权划分模式,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分税制的要求。
      3。国税、地税系统的设立及其运行中的问题国税、地税机构组建运行七年来的情况表明,分别设立两套税务机构,对保证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加强税收征管,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保证分税制的顺利实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一是机构重复设置,导致人员、经费猛增,加大了征税成本。
      二是同一税源两家管理,不利于理清征纳关系,也给企业带来不便。三是国税、地税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待遇有差别,影响工作积极性。四是地税工作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地方政府,税收计划层层加码,执行税收政策受到干扰。五是在各级政府组织的“行评”等方面,国税、地税为了争名次、争荣誉,出现了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产生了不良影响。
      4。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有以下缺陷:一是目前的转移支付方式还受到原有的包干体制的影响,中央对地方上划的税收按基期年如数返还,“基数法”把财政包干体制下形成的财力不均带入新的分税制体制中,使地区之间财力不平衡问题将长期存在并难以解决。
      二是目前的转移支付还带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计算公式测算办法。三是转移支付形式繁多,管理分散。我国转移支付种类较多,补助对象涉及各行各业。掌握和分配这种补助拨款的单位有财政部的专业司局,也有国务院部委。这些补助拨款的来源既有预算拨款,也有预算外资金。
      四是转移支付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五是转移支付缺乏法律依据。二、完善我国分税制的对策(一)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目前我国政府事权,大部分是比较明确的,不够明确的主要是经济权限,这与政府与企业之间分工不明确密切相关。许多该由政府办的事由企业承担,该由企业办的事又由政府包揽。
      当前我国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事权,核心问题应该是投资权划分问题。各投资主体在投资权上的分工应该是,中央政府主要承担对国民经济全局有较大影响的大型企业、能源、交通建设,微利或无利的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和风险投资。省级政府主要承担对本地区经济全局有较大影响的上述有关投资。
      把那些关系局部利益或直接为居民服务的项目,如地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等,纳入县市镇的事权范围。政府应逐步从个人、企业或社会完全有能力承担并对整个经济发展不至于产生难以控制的冲击的经济建设领域和事业中退出来。同时,改变按投资规模大小来划分中央与地方投资管理权限的做法,除了特别重要的项目和中央负责的项目由中央投资外,绝大部分项目应按受益范围由所在地方政府承担投资。
      (二)优化税种配置,健全中央税制和地方税制体系1。优化税制结构(1)合并重复设置的税种。主要包括将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或法人所得税),取消按企业隶属关系和所有制性质划分企业所得税归属的做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统一税率,统一税前扣除标准,统一应纳税额的计算,统一税收优惠和统一征收管理等,使内外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将现行的内外资企业两套的房产税与城市房地产税合并为统一的房产税;将现行的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合并为车船使用税;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合并为农牧税;将契税作为印花税的一个税目而征收;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到资源税里等。
      通过合并重复交叉设置和相近的税种,达到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优化结构的目的。(2)停征部分老税种。如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已停征)、耕地占用税、屠宰税、筵席税等,或者取消,或者合并,或者下放权力逐步废除。(3)适时开征新的税种。
      如社会保障税、财产税和遗产赠与税、环境保护税、燃油税等。2。完善税种(1)完善增值税。一是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到消费型增值税。二是扩大增值税范围,将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销售不动产等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三是调整税率。由于增值税转型而影响财政收入的解决办法可以通过提高增值税税率,由17%提高到20%的办法,或提高其他税种税率的办法弥补。
      鉴于目前小规模纳税人实际税负略高的实际,可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适当调低,或将工业、商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分别由6%和4%降为4%和3%,或将适用17%税率货物的征收率定为4%,将适用13%税率货物的征收率定为3%。(2)调整消费税。①逐步停征部分消费税税目,如黄酒、啤酒、普通型的化妆品和护肤护发品、酒精、柴油、汽车轮胎等。
      ②对部分行业增征消费税,如高档娱乐业和特殊服务业(歌舞厅、卡拉OK厅、网吧、茶社、高尔夫球、台球社、洗浴中心等),以便起到增收抑制超前消费的作用。(3)稳定营业税。为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对某些行业(如餐饮娱乐业)进行简化税目、调整税率的税收调节,以保持营业税的稳定增长。
      (4)深化所得税改革。一是将内资外资两套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或法人)所得税。二是改变按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收入归属的做法,可采取税率分享的方式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三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改分类征收制为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简化和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采用五至六级的超额累进税率,降低税率,取消加成征收和减征的税率,使个人所得税税率与企业所得税税率基本一致。
      (5)提高出口退税率。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临近,为了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扩大外贸出口,应尽快合理调整出口退税率,实行征多少退多少,最终实现出口货物零税率。(6)扩大资源税。在现有税目基础上扩大到所有的土地、森林、草原、水源、滩涂、海洋、地热等资源,并对不能再生和不可代替的资源课以重税,以保护现有资源。
      (7)调整关税。由于我国关税减免过多过滥,使我国的实际关税税率大大低于名义关税税率。1992年我国进口关税的平均税率(算术平均法,下同)为43。2%,而实际税负为4。8%;1994年进口关税税率为36%,实际税负为3%左右;1997年进口关税税率为17%,实际税负不足3%,由此可以看出,关税实际税负与名义税率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为加入WTO而降低关税名义税的同时,取消各种不适当的减免政策,扩大关税税基,解决“高税率、低税负、多优惠、窄税基、低收入”的不合理现象。使关税税负名实相符。3。调整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的结构一是将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由中央划归地方,使其成为地方税种。
      二是将合并后的企业(法人)所得税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由国税局征收,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一定比例分别入库。三是将资源税由共享税改为中央税,保证中央收入,加强宏观调控能力,有效地保护国有资源。四是将地税局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和国税局征收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合并,作为共享税,由国税局负责征收。
      4。规范地方税费,推进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应以交通和车辆收费改革为突破口,在清理整顿和取消不合理收费的同时,将合理的收费规范为法定税收和规费。一是坚持“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即合理确定农民的税赋水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从制度上规范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分配方式,将缴税与收费以法规的形式规范下来;保持税收政策的稳定,使农民的税赋水平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
      二是清理整顿收费项目,对现有的所立收费、集资、摊派项目实行全面清理和整顿,该保留的保留,该取消的取消,该合并的合并,该改税的改税。三是完善农业税有关政策。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面积、常年产量和计税价格,这是确定农民负担水平最重要的三个变量。四是费改税。
      取消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并将某些必须收的而且具有固定性和财政职能的费改为税,如取消交通部门的养路费,开征燃油税;取消一切社会保障统筹基金,开征社会保障税;将超标排污及污水处理等环保收费项目改征环境保护税等等。同时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即: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根据建设层次、规模,本着“谁建设、谁投资”的原则,实行国家、地方政府投资。
      五是搞好收费改革配套工作。首先大力推进各级党政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压缩人员,减少开支;其次精简和优化教师队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再次加大中央和省两级财政的转移支持力度,弥补乡镇税费改革后的资金缺口;还要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防止变向收费和滥收费的抬头。
      (三)合理划分税权目前,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划分税权问题上,主要程序法的全部立法权应集中在中央,已形成共识。现在需讨论明确的是地方税权的划分。根据我国实际和地方税税种属性与特点,我认为,可将现有地方税税种划分为三大类,并对其税收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做出不同程度的划分。
      第一类是将那些涉及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与第三产业有密切联系的税种的绝大部分税收立法权限划归中央,收入归地方,如环境保护税、遗产和赠与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第二类是将那些税源较为普遍、税基不易产生地区之间转移以及涉及维护地方基础设施的税种的基本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权、开征和停征权划归中央,实施细则的制定和颁布权、税法的解释权、税目的增减和税率的调整权、税收减免权等大部分权限划归地方,收入归地方,如车辆购置税、燃油税、营业税、财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农牧业税等。
      第三类地方税的税权全部属于地方,主要税种有契税、屠宰税和筵席税,其中屠宰税、筵席税要逐渐停征,以扩大需求,刺激消费。(四)国税、地税系统及有关部门的协调和规范一是结合征管改革,建立统一的办税场所。应结合机构改革,建立统一的办税大厅,分设不同窗口,国税、地税各自负责审核所管税收的纳税申报、税款征收以及应负责办理的税务登记、票证发售等有关税务事宜。
      同时,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应共同建立“登记中心”,实行登记一条龙服务。二是加强国税、地税的相互委托代征。三是加强国税、地税、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工作协调,建立协调联系制度,实现计算机联网,达到信息共享。(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1。合理确定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目标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应为:(1)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通过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保障各级政权具有正常的施政所需的财力。
      (2)使全国各地居民基本享有水平接近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生活条件和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市场机制作用不到时或无法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实施调节,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2。选择合适的转移支付模式国际转移支付模式有两种,一是单一纵向转移支付制度,二是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制度。
      依据我国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的经济改革状况,我认为我国不宜推行横向转移模式,而单一的纵向转移模式操作简便易行。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采用了这种模式,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这种模式处理政府间分配关系,已有丰富经验,因此,应通过法律化、民主化的制度设计增加透明度,减少随意性,逐步健全我国的单一纵向转移支付制度。
      3。合理运用转移支付手段根据转移支付手段的不同功能和我国转移支付的目标,我国可以设置一般补助、专项补助和特殊自然灾害补助。4。科学运用因素法今后财政体制将保持长期相对稳定,用因素法代替基数法考核地方支出是必然的。因素法的主要内容是,找出对地方财政支出有影响的一般因素、社会发展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其它特殊因素,并确定各类因素所占的分值或计分权数,然后分别计算出各地区的分数,把所有地区的分数加总,去除中央财政的财力支援总数,得出每一分所对应的补助数,这样根据每个地区的分数最后就可以得出该地区应得的补助数量。
      5。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逐步规范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应大力加强财政法规建设,全面实施预算法,以立法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划分标准,确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保证中央政府掌握大量的激励资金。6。规范转移支付管理机构的设置鉴于我国目前转移支付资金有限,财政部是专职主管政府资金分配的部门,运转高效,我国转移支付管理机构设置,目前应采用财政部内设机构的形式。
      并且转移支付方案确立后,要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的审查监督。总之,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较以往历次税制改革都有了很大的飞跃,通过七年的实践检验,不断地对个别税种、税率、税目进一步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现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税制。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我国的分税制会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完善,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到今天,分税制在我国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头,但是它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不够系统、规范,难以有效发挥财政调节作用。解决的办法:1、挖掘财源,适应提高“两个比重”。一是加强税收征管,堵塞偷税逃税的漏没事;二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变目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的现状,将企业真正推向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培植财源;三是将分散于地方的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
      如果这一转移顺利完成,我国将增加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力。2、科学划分事权加快政府部门的改革,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将主要精力放到公共服务上来。在事权的具体划分上应遵循以下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权与事权相对应,一级事权必须有一级财权作保证,分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负责各级经济发展所需的支出。
      

    王***

    2018-11-01 13:17:56

  • 2018-11-01 13:14:56
  •   给你一篇标准论文。引言: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随着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大公司都把高新技术注入机械产品的开发中,作为竞争取胜的重要段。
      本文就目前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作一综述,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1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民经济中的任何行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机械制造业的支持并提供装备;在国民经济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占60%以上。美国认为社会财富的来源机械制造业占68%;当今制造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四大支柱科学相互依存,但后三种科学必须依靠制造科学才能形成产业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
      而制造科学的发展也必须依靠信息、材料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机械制造业是任何其他高新技术实现工业价值的最佳集合点。例如,快速原型成型机、虚拟轴机床、智能结构与系统等,已经远远超出了纯机械的范畴,而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材料等众多技术于一体的现代机械设备,并且体现了人文科学和个性化发展的内涵。
      从美国来看,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从50年代以来,在美国大学中设置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机械制造系统人才,着眼于世界市场竞争,企图霸占国际制造业市场。50年代初,当第一台数控机床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诞生以后,美国在机械制造业中采取的主导政策是走数控和计算机群控,实现机械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小批量生产自动化的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
      但实践证明这一策略未能秦效,在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德国和日本是胜利者。70年代转向吸取德、日经验,使中、小批量生产通过成组技术(GT)实现生产系统柔性化和自动化。1979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拨款发展柔性化制造系统,并于80年代末完成了高度柔性化的全自动化小型工厂(smallwork)标准化工作,并向中小型企业推广。
      但由于忽略了市场的多变性和人因的作用,在与德、日的竞争中未能占上风,而使机械制造业每况愈下,一度认为机械制造业已成“夕阳工业”。通过10年论证,从概念上实现了从柔性制造到敏捷制造的转化,把宏观的国际市场需求与具体的公司生产密切结合,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映,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新概念。
      2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美国屡屡受挫。70年代后,机械制造业被看成是“夕阳工业”。产业衰退,巨额贸易赤字,经济空前滑坡,有关工业竞争“关键问题”讨论将近10年。
      1986年在美国科学技术基金会(NSF)支持下,麻省理工学院(MIT)深入研究衰退原因和振兴对策,认为产品在上市的时间(T)、质量(Q)、成本(C)和服务(S)等产品竞争四大关键因素中,质量已不再是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创新周期缩短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企业面临着不可预测和不断变化的市场,只有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满足用户个性需求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198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与李海大学(LehighUniversity)工业工程系共同提出一种新的制造企业战略———敏捷制造(AgileManufac2turing),并成立了国家制造科学中心(NCMS)和制造信息资源中心(MIRC),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商业部和众多公司支持,经国会听证后向联邦政府提出建议。
      现在由政府部门主持、企业与大学共同参与研究、开发和应用,称为21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211敏捷制造的思路●敏捷性体现在:持续变化性(产品、技术、管理模式)、快速反应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质量高标准、低费用;●实现敏捷制造条件:设备高度柔性,可编程性和模式化;信息系统标准化和可维护性;人的因素和管理机构;●实施方式:虚拟公司、竞争—合作,用户参与设计与制造,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信息服务和系统管理功能。
      212敏捷制造特色●革新制造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与制度,建立社会化的虚拟公司;●提高从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全过程的整体柔性;●在政府部门协调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结合;●用户参与设计与制造;●发挥人因(知识、技艺和创造性)和信息的作用;●但归纳起来,敏捷制造的主要特色是制造柔性和成员间的合作。
      213敏捷制造在美国初见成效●美国Ingersoll-R公司空气压缩机敏捷制造工程,原新品设计需时8~12个月,样机制造和评定12~18个月,耗资50万美元。现只需原来1/3~1/2时间,花费1215~2万美元;●美国计算机厂商康柏公司,1996年启动虚拟生产计划,与台商合作在深圳设厂,面向大陆,产品质量、技术、开发、运送、存货都符合康柏全球统一标准。
      员工技术水平和工作态度也达到要求,这样的虚拟公司组合使计算机平均价格下降57美元,市场竞争取得了巨大成功。现美苹果机、IBM、台宏基、神达亦已运用此种模式组织生产。214过程工业的敏捷制造策略指定统一质量标准,如ISO-9000,经济效益与环境污染控制。
      3制造柔性性柔性制造是相对于原有的硬件式刚性制造系统而言的,制造系统柔性化是适应多变市场需求的必要条件。311刚性制造最早的机械自动化出现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称为Detroit-Type自动化,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手工工场式的制造,但它适应不了需求多变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要求这种硬件式的制造系统称为刚性制造。
      312柔性制造系统(FMS)60年代英国Molins公司建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加工系统,它标志着硬、软件结合,有高度应变能力的一种新型制造系统,与Detroit-Type相对,称为柔性制造系统(FMS)并提出制造柔性这一概念。从70年代普及数控技术和全自动化技术至80年代,CAD、CAE、CAP、CAM、CAD/CAECAD/CAM、MRP、工艺数据库、物料传输等单项技术已经日臻完善;90年代的知识工程和AI应用、优质低成本制造、并行工程等均以柔性为其主要研究内容。
      313制造柔性定义制造柔性定义为:制造系统对外部因素变化的顺应(响应)能力和对系统内部因素变化(干扰、涨落或故障)的适应能力。敏捷制造要求制造柔性必须成为大系统的一部分,它包括:人员、设备仪器和软件三方面的柔性,这样才能保证敏捷制造系统的快捷响应能力。
      实现柔性制造说是容易做时难。目前统计表明90%以上的制造系统只能加工1类零件,65%的系统只能加工2~10个品种规格的零件。要生产满足柔性性,则就要大大增加系统的复杂性,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4虚拟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界面形式,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强大的软硬件功能和其它交互设备,在计算机工作平台上,产生一个虚拟环境。
      应用人类的知识、技术与感知能力,与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对所要进行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活动进行全面的建模和仿真(包括:产品设计、加工装配、物流、生产计划、组织管理等)。在产品未生产出来前就实际地模拟出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全过程,并对产品性能进行全面模拟试验,预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合理性、产品性能和制造周期等,以达到最佳化。
      使产品的开发生产周期最短、成本最低、质量最佳。现在虚拟技术的范围已经从新产品开发设计、制造扩展到虚拟公司组合、市场开拓和营销活动、产品技术经济评价等。而所有这一切均在计算机平台上完成。由于虚拟制造技术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技术优势。
      因此,目前已为各先进工业国家和公司所极度重视。我国在机械工业部门主持下,已于1998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虚拟制造技术研讨会”,以推进虚拟制造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5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应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其中软件技术又是充分发挥计算机功能的必要基础条件。
      可以说只有通过计算机技术(硬件和软件)的应用,一切先进技术才能发挥作用。现在软件功能已经十分强大,几乎在涉及工程的一切领域中都可找到优秀的软件作为技术支持。对某种技术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软件功能就决定了它的技术水平。6管理技术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发展起来的,至今已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它的历程可归纳如下。
      611传统管理从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在手工业工场中凭管理者经验办事,管理者就是资本所有者,工人凭经验干活,师傅带徒弟。612科学管理20世纪初至40年代,这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所有者与管理者分离,并从经验管理中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进而指导管理实践,形成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有泰勒(美)、法约尔(法)、梅奥(美)等。泰勒主张科学制定工时定额,作业环境标准化、计件工资、编制工艺规程、管理人员职能制等。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14条管理原则:分工、权力和责任统一、纪律、命令的统一性、指挥的统一性、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报酬、集权、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等。
      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研究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和产生行为的原因。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他在哲学、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研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同意泰勒认为工人是“经济人”的看法;科学管理只注重“正式组织”,而在企业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提出促进生产率的第一因素是士气和干劲,而工作条件和工资报酬是第二因素。
      总之,泰勒等人研究管理的重点放在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上,以此来实现管理科学化。而梅奥等人则是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613现代管理二次世界大战至今,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进入现代管理阶段。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大型复杂重大工程出现,跨国公司出现,环境和市场多变,市场竞争加剧反映了现时代的特点。
      为适应社会发展,在管理理论上发展为两派:一是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为代表的组织管理理论的延伸、演变,吸取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新成就,如:系统工程、计算机等;另一是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派。两派结合形成了现代管理,也就是科学管理和人际关系相结合的管理。
      但敏捷制造的出现又把过去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和市场。7人因工程(HumanFactor)在现代管理中,已把人的因素在生产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放到了中心位置上,这一转变是有一过程的。起初的考虑只在体能上,以研究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在生产过程中体能的潜力,从而逐步发展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实现面向市场的快速响应。
      8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所面临的严峻现实目前机械制造业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这已为各个方面所关注。例如,机床工具行业,已经连续几年负增长。机械工业部在“机械工业振兴纲要”中指出我国制造业存在的五大问题:质量不稳定、产品水平低、达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仅占5%;生产集中度低、分散重复严重;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管理薄弱,没有现代管理概念。
      由于长期在计划体制下运行,企业缺乏竞争力,资金短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差,再加上进口的冲击,已使不少机械制造企业处于困境。如何振兴、摆脱困境,可以先借鉴一下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1)美国认为社会财富68%来源于制造业,所以始终把目标放在要使制造工程研究和制造产业保持世界一流水平上。
      主要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向工业转化,建立“国家制造工程中心(ERC)”、“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UCRC)”“、制造技术中心(MTC)”等。通过IVCRC推进工业界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定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计划,通过MTC推广这一计划,并对其进行诊断、评估、培训,提高雇员素质,更新观念,切实提高占全美企业总数85%的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日本在近10年来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界的领袖,就机床制造来说,在国际上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占30%。自1982年以来保持世界头号机床生产大国的地位。主要措施:●特别重视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的推广,数控机床占机床总产量70%以上,这对提高日本工业生产率和国际竞争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政府和工业界不断主动采用新技术以维持其在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如提出“精简、消肿”和面向市场的“敏捷制造”新概念(精简化生产),以用户为“上帝”,以“人”为中心,以精简为手段,以“零缺陷”为最终目标,实现所谓“精良生产”。这种不断改进产品生产模式的思路是增加企业新功能和提高产品性能的一种策略。
      ●高质量批量生产。(3)德国制造业的特长是革新与高质量、高价格,面向对象特殊需求,最短时间内供货。产品竞争主要通过技术领先来实现,而不是降低成本。技术优势通过企业的良好组织结构带动实现利润目标。企业技术改造反映在:物流和加工过程自动化、信息流集成化、能源合理利用、企业结构适应多变市场、人的积极性与技术进步。
      (4)台湾采用的是一般性能与低价格。1967年机床首次外销,利用台湾廉价劳动力,配合先进国家的资本、技术、进口零部件、半成品进行简单加工组装,打外国厂牌。通过外商销往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赚取一点工资差额与外汇。80年代开始国际化,由于大陆开放,廉价劳动力由大陆代替,台湾开始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正式起步数控机床,经过10年发展现有机床生产企业1150家,近90%是30人以下的小厂。
      1996年机床产值达18亿美元,出口392亿新台币,外销占67%。1997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机床生产下降4%,为375亿新台币。从以上国家和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可知,其制造业的发展都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特色而求得生存。而我们只要看准方向,从政府到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切切实实从各方面加以扶持和落实。
      而最关键的一条是各级组织机构的改革,使之能协调发挥、调动各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适应当今市场的形势。9结束语本文内容仅涉及了机械制造业中部分高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如何将高新技术注入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中,以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观念的改变和体制改革是关键,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和开发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新产品,这又是当前改变我国机械制造业面貌的头等大事,离开了新品开发,则其它的一切努力将成为无水之源和无本之木。
      克服保守和墨守成规,在政府有关部门主持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将会使机械制造业走向健康和发展。
      参考文献1罗振壁等1敏捷制造———21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1机械工程学报,1994,30(4):1~52周兆英等1敏捷制造的核心要素及其应用1机械工程学报,1995,31(2):26~313周祖德1振兴制造业刻不容缓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讯,1998(2):1~34李占祥等1工业企业管理原理与组织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参考资料:面临21世纪的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发展。

    我***

    2018-11-01 13:14:56

  • 2018-11-01 13:09:56
  •   一、中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金融领域中许多问题的发生与现行金融税制的不健全有关。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第一个主要问题是税负偏高。目前在中国从事金融业务,主要涉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具有税收性质的教育费附加等税费。
      其中,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从性质上说都属于在交易环节征收的流转税。  (一)流转税负担。  不论从事何种金融业务,原则上统一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按照规定的营业税税额附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
      营业税税率2002年为6%,2003年降为5%。  2。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因纳税人所在区域而不同,在市区的,税率为7%,在县城、建制镇的,税率为5%,在其他区域的,税率为1%。由于金融机构一般都坐落在城市或者县城、建制镇内,所以实际适用税率多为7%或者5%。
        3。教育费附加统一按照3%的附加率征收。  印花税则因交易凭据的不同,税率和税基都不尽相同。虽然与其他税种相比,印花税的税率很低,但是它一般按照涉及的交易额(如贷款合同金额)全额向交易的双方征收,所以,从贷方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借方的借款成本的角度来看,印花税也占有一定的税负比例。
        综合考虑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即使营业税税率下调至5%,一般金融业务的流转税综合税负也在5。5%以上。特别是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虽然目前已经降为2‰(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5‰),但是与其他印花税税率比较仍然很高。这样,金融机构从事证券买卖,既要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又要缴纳税率相当高的印花税。
        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中国金融行业的流转税实际税负会更高:  1。营业税是按照营业额全额征税,而不是按照净额(即价差)征税,更不是像增值税那样只对增值额征税,即金融服务所消耗的购进货物所承担的增值税税额不能得到扣除。所以,实际上金融业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税收负担。
        2。营业税的营业额包括金融机构收取的各种价外费用,因此,一些实际并不构成企业收入的代收费用,如证券公司为证券交易所代扣代缴的过户费、开户费等,也被计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3。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有些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贷款率比较高,但是营业税原则上是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征税的,因此,在滞收利息比率比较高的情况下,银行对大量应收未收利息需用营运资金垫付税款,银行实际实现的利息收入所承担的税负就要比法定税率高。
      虽然目前对此问题税收政策上已经有所考虑(现规定:银行2000年底以前已经缴纳营业税的应收未收利息,经过批准,可以在以后5年之内冲减营业收入;2001年以后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若在180天以后仍未收回,可以冲减当期的营业收入),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从国外情况看,金融业务一般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而且多数国家对银行信贷、保险、证券、共同基金管理等主要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因此其进项税额不能扣除),如欧盟各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不过,免税一般只限于主要金融业务。对于金融机构的一些辅助性业务(或者说非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务),如提供保险箱服务、证券或者收藏品的安全保管服务等,则按照一般情况征收增值税。
      对于出口业务或者与商品、劳务出口有关的金融服务,一般实行零税率,以鼓励出口。此外,对于一些属于免征增值税的业务,企业也可以申请缴纳增值税,从而使其进项税额得到抵扣,并保持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  对于证券交易业务,从部分国家征收证券交易税或者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税负来看,有些国家的税负比中国的税负略高。
      例如:英国对股票买方征收印花税,丹麦对股票的卖方征收证券交易税,税率均为交易价格的0。5%。有些国家的税负则比中国的税负低。例如:法国对于在股票交易所或者柜台交易的证券,按照交易额对买卖双方征收证券交易税:交易额在100万法郎以内的部分,税率为0。
      3%;超过100万法郎的部分,税率为0。15%;每笔交易可以减税150法郎,且每笔交易税额最多不超过4000法郎;对在创业板上市的股票交易不征交易税。意大利对于在交易所外进行的证券交易,按照0。009%(政府债券)-0。14%(股票)的税率征收印花税(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对于在意大利股票交易所进行的证券交易免征印花税。
      瑞士对于证券买卖征收印花税,国内证券税率为0。15%,国外证券税率为0。3%(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比利时对于证券买卖征收证券交易税,股票税率为0。34%,债券税率为0。14%(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对证券转让征税:香港对股票转让征收印花税,但是税率已经从1997年的0。
      3%逐年降到2001年的0。2%(税负由买卖双方各自承担一半);台湾征收证券交易税,且只对证券卖方征收,股票的税率为0。3%,债券的税率为0。1%。  各国对主要金融业务免征交易税(增值税),除了理论上和操作上对金融服务的增值额的确认都存在困难以外,主要是出于减少对资本流动的阻碍方面的考虑。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发达,对主要金融业务免征增值税,而中国金融业发展还比较落后,金融市场发育很不完善,迫切需要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却对金融业征收多种流转税,而且税负比较高,值得考虑。  (二)企业所得税负担。  中国的金融企业原则上同其他企业一样缴纳税率为33%的企业所得税(外资金融机构则同其他外资企业一样缴纳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且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所得税优惠)。
      金融企业所得税制的不合理,除了中外金融机构的税收待遇存在不公平以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偏高,导致金融企业所得税名义税负过重。中国现行的外资企业所得税和内资企业所得税33%的税率分别是1991年、1994年开始实施的,而这些年来各国、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中国的税率虽然略低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9%,意大利为36%,法国为33。33%,奥地利为34%,西班牙为35%),但是已经高于韩国(27%)、泰国(30%)、巴西(25%)、俄罗斯(24%)等经济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工业国家,也高于英国、澳大利亚(30%),加拿大(25%)和新加坡(22%)等经济发达国家。
      再者,多数国家对于包括证券交易利得在内的长期资本利得,通常区别于普通所得而适用较低的税率,而中国对证券交易所得等资本利得统一按照普遍所得征税。  2。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限制较多。按照国际税收惯例,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都允许在所得税前如实扣除,但是中国现行所得税制度对于许多支出项目规定了比较严格的税前扣除标准,如工资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坏账准备的提取等,其中对于金融企业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项:  (1)工资扣除,即按照规定的计税工资标准扣除,现行标准为每人每月800元,最多可以上浮20%(即960元)。
      对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工资支出,企业只能从税后利润中列支,因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金融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平均工资水平比较高,因此,工资扣除的限制对金融行业的税负影响较大,加之此项规定仅适用于内资金融企业,外资金融企业的工资支出不受任何限制,内资金融企业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2)允许税前扣除的坏账标准过严。内资金融企业应收未收利息逾期180天以上的,可以冲抵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应收未收本金则按照有关坏账损失认定的规定据实在税前扣除,即原则上应收未收本金逾期3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可以据实在税前扣除。金融行业经营风险较大,及时核销逾期不能收回的坏账,对保障金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贷款本金3年不能收回才能作为坏账核销,不符合金融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要求。  (三)个人所得税负担。  个人所得税从两方面影响金融业务:  一是对个人投资者从事金融产品投资所实现的收益征税。中国对个人的储蓄存款利息和对从事证券(不包括国债)投资所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收入按照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对证券转让所得则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对于一部分投资收益征税,另一部分投资收益不征税,本身有失税收公平,会扭曲投资流向,影响资本配置效率。  二是对金融企业的职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由于中国个人所得税从总体上看已经存在诸多不适应,如45%的最高边际税率偏高(近年来各国、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普遍呈下调趋势,许多国家的最高边际税率已经降到,40%以下,如英国为40%,美国为38。
      6%,日本、泰国为37%,韩国为36%,印度为30%,巴西为25%,等等),分项征收,税前扣除项目少(许多国外比较通行的扣除项目都没有设立),扣除标准偏低(如工资、薪金所得每月800元的扣除额多年没有调整),从而已使个人所得税税负总体偏高。在国内,金融行业的工资水平比较高;与国外同行业相比,中国金融企业的职工人数偏多。
      因此,工资成本是影响金融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人所得税税负偏高间接地提高了金融行业的人工成本,从而影响了金融行业的竞争力。  中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金融税收覆盖面偏窄,一些金融业务或者收益并没有纳入征税范围,有些税收措施欠公平,税收政策也不能适应金融创新的发展步伐。
      其主要表现是:  (一)金融衍生工具税收尚未明确。  现行税制的一些方面不能适应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新情况,例如:  1。对一些新保险品种的征税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取向,如投资联结保险这一类新险种的分红收益,目前还未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这与银行储蓄利息所得要纳税相比较,显得不够合理。
      发达国家对寿险投资收益所得的征税情况较为复杂,但是许多国家将一般寿险的投资分红所得纳人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此外,从各国税制发展趋势看,对不同投资所得的税收差别待遇也在不断减少。如澳大利亚在2000年的税制改革中,为了使各种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税收负担更加平衡,取消了大部分对寿险投资收益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各种投资收益都尽可能地纳入征税范围。
        2。涉及金融租赁公司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三项不利于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具体规定:一是实际具有投资性质的融资租赁业务不能享受正常投资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投资抵免政策);二是在确定营业税税基的时候,租赁公司所承担的外币利息允许从收取的租金收入中扣减,而所发生的本币利息则不能扣减;三是回租业务过程中存在相关交易税的重复征税问题(如不动产回租会涉及征收两次营业税)。
        3。随着信托市场的规范和发展,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已经于2001年4月28日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于当年10月1日实施,如何科学地制定与信托业务特点相适应的税收政策是当务之急,应当尽快出台有关的税收制度和办法。    (二)证券资本利得没有全部纳入征税范围。
        目前中国对转让股票所得(这是常见的资本利得的一种形式)征税的情况是,在股票交易环节不论盈亏都要征收较高的流转税,企业转让股票取得的所得按照普通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转让股票取得的所得暂免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的规定显然有违税收公平。此外,个人买卖证券投资基金暂免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税收负担不公平。  从流转税来看,对一般性贷款按照利息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对外汇转贷按照利差征收营业税。从表面上看,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营业税政策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内资银行的业务主要以人民币贷款为主,外资银行以外汇转贷为主,所以,外资银行营业税的实际税负远远低于内资银行。
      而且,外资银行不必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从所得税来看,由于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分别适用实行两套所得税制,而且外资银行享有较多的优惠,所以,外资银行的所得税负担要比内资银行轻得多。如符合规定条件的外资银行可以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和三年减按7。
      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以后年度均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而内资银行所得税税率一般为33%。  (四)金融机构间的往来没有纳入营业税征税范围。  目前,在内资银行的利息收入中,金融机构往来收入所占的比例都很大,有些银行甚至超过50%,对这部分收人不征营业税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导致一些银行资金运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关于中国金融税制改革的初步建议  (一)降低银行业的营业税税负,扩大征收范围。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避。免产生大的震动,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可以在2003年降至5%的基础上,继续逐步调低。在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进一步调低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对所有的贷款业务均按照利差收入征税。
      同时,对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征收营业税。这样做既可以规范税收制度,又可以有效地促进银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有利于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平等的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  (二)对金融衍生工具征税。  1。对于保险业带有投资收益性的险种,可以考虑将投资收益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2。调整融资租赁业务的税收政策,为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提供-个公平的税收环境。在制定和实施与投资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时,建议将具有投资性质的融资租赁视同固定资产投资,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如固定资产投资抵免政策)。对融资租赁业务征收营业税的时候,应当取消对本币融资的歧视,即允许租赁公司贷人的本币利息支出同外币利息支出一样在计征融资租赁的租金收入营业税时冲减租金收入。
      对于回租业务,应当针对其业务特点调整税收政策,以消除多重征税问题。  (三)统一企业所得税,降低税负。  1。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均采用统一的计税依据和税率,取消单独对外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的做法,平衡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
        2。企业所得税前的扣除项目应当按照国际通行的财务、会计准则设计,不合理的税前扣除规定应当修改。原则上,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都应当允许在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对于工资和坏账核销等对金融企业影响较大的扣除项目,应当进行适当调整,计税工资的规定应当取消,坏账核销标准应当适当放宽。
        3。为了适当降低企业的所得税名义负担,顺应近年来国际上企业所得税税率普遍下降的趋势,建议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实行15%、20%和25%的三级超额累进税率。  (四)调整个人所得税。  1。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对个人从事证券交易所取得的资本利得征税,只是在征税方式和负担水平上存在差异。
      从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看,在规模和技术上已经具备了对个人证券交易所得征税的条件,可以对证券交易的资本利得征税。在税收政策上,应当鼓励长期投资,抑制短线投机。因此,可以考虑对长期投资者的所得实行较低的税率,对短期投资者的所得按照一般所得征税。
        2。将现行的按月、按次分项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模式改为国际通行的按照年度和综合收入征收为主、按次分项征收为辅的模式;制定合理的扣除项目和扣除标准,此类项目应当充分考虑纳税人及其赡养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适当降低税率,最高边际税率可以考虑定为40%。
        (五)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  借鉴国际经验,为了减轻证券交易中交易环节的税收负担,可以考虑在适当时机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税率,直至取消证券交易印花税。  至于1994年税制改革时拟开征而至今未开征的证券交易税,现在看来仍然不宜开征此税,甚至可以考虑取消这个税种。
      如果确有必要对证券交易征税,也可以考虑用营业税征之(现行营业税已有这方面的规定)。  (六)取消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为了简化、规范税制,平衡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费负担,建议取消目前仅对内资企业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由此而减少的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和教育资金可以通过规范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其他税种(包括中央税和地方税)筹集。
      将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征税范围扩大到外资企业的主张似不可取。(求知网)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述各项税制改革、调整措施的实施都应当充分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和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木***

    2018-11-01 13:09:56

  • 2018-11-01 13:07:56
  •   流转税中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列,在征税范围上存在交叉和重叠,界限不清;所得税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不能区分法人与个人所得而存在重复征税;许多税种未能及时立制开征,如遗产税和赠与税、环境保护税、社会保障税等,导致税源遗漏。2。税收法规的严密性不足。
      主要表现在:增值税因税种要素配置不当而未能形成有效的内控机制;所得税制更是受到多重原则甚至非税收原则(如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主导,不仅企业所得税内外两套税制未能统一、税制结构不合理,而且纳税人界定不明确、税基不规范、特别是混乱的税收优惠使税制繁琐零乱缺乏严密性;其他税种如房产税方面的税制也同样缺乏统一和规范,损失了公平和效率。
      3。税收管理体制不规范。1994年建立的分税制,主旨在于提高中央的收入比重,而且是在承认地方既得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导致税权的划分未能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原则,也没有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由此引发了政府间的税收竞争,竞争使得政府收入渠道混乱,形成了以“费”挤税、甚至“费”大于税的局面。
      不仅地区间政府财力差距拉大,苦乐不均,而且宏观税费负担居高不下,超越了经济的承受能力,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均衡增长,税收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失去了作用。从现行税制的缺陷看,税制改革不仅要合理配置税种、税制要素,规范税收管理体制,而且应该从整体上进行税制改革,即全面地进行税费改革。
      4、税负水平不合理。从宏观税负来看,存在着名义税负偏低、实际税负过重的问题(主要存在着大量的非税财政负担,纳税人的实际负担很重)。从微观税负来看,则存在着法定税率偏高、实际负担率偏低的问题。5、税制结构不合理。一是间接税与直接税的结构比例不够合理,前者占70%,后者占30%,调节经济的作用很有限;二是税种设置有些重复或交叉,该取消的未取消,该开征的未开征。
      6、主体税种不完善。增值税征收范围不够宽;消费税调节力度不够大;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个人所得税税基、税率设计不够合理。4、地方税改革措施未出台。如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改革、证券交易税的开征等等。三、我国税制改革的主要方向探讨(一)改革的原则优化税制的原则,通常归结为三项: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
      这三大原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些原则也同样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必须解决其适时性原则。为什么我们必有遵循这些原则呢,因为,一国的社会福利是公共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共同成果。一个良好的税收制度,首先必须能够提供相对充裕的财政收入以保证政府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并使收入具有弹性;其次,必须对民营经济产生良好的效应,促进社会经济的公平及其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以财政原则衡量税收制度,人们会着重关注税收制度的收入能力,收入能力高则表明税收制度是良好的。为了保证税制的收入能力,人们将选择收入能力强的税种配置税制结构。对于发展中的经济,一般来说,流转税具有较强的收入能力。以公平原则衡量税收制度,人们一般从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个角度来衡量。
      但仅从这两个标准来判断税收制度的公平性是不够的。税收制度本身不仅不能破坏经济社会已有的公平,而且还应具备促进公平的能力;不仅促进经济公平以保证市场主体平等的竞争态势,而且也能够调节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水平以形成社会公平;不仅应维持民营经济主体间的平等,而且应保证公共部门与民间(私人)部门间的公平,同时还应形成公共部门之间也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公平。
      为了满足公平原则,税收制度的设计、税制结构的配置应能覆盖所有税种,宏观税负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各税种应有相应的税负水平,税收管理体制也应恰当地配置税权。以效率原则衡量税收制度,人们不仅会评价它所形成的行政效率,更注重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效应。
      但是,税收制度所形成的行政效率与经济效率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较高的行政效率一般说来总是能够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的。税收制度必须符合帕累托效应的要求,不增加社会经济的额外负担,不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提高经济效率,增进社会福利。(二)改革的主要思路为了适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经济体制、社会经济环境和国际经济形势,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凸现,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主动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下一步税制改革有必要也有可能为税收制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对稳定的基本框架。税制发芽示能再像以前的改革那样仅注重税收的收入功能、只是围绕特定的社会经济目的进行。因为,社会经济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市场机制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机制已呈现相对稳定的运行态势。
      进入新时期的税制改革必须使税制在保证政府必要财力的基础上,全面体现税收的财政、公平和效率原则,充分发挥税收的财政和社会经济职能,以形成完善而健全的税制框架。税制改革不能只就税论税、就费论费,更不能就一税论一税、就一费论一费。通过上面的分析,并考虑世界税制改革的趋势,参照其他国家税制建设的经验,我国税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应是:(1)降低税费总体负担,促进市场机制主导下的经济稳定增长。
      由此必须降低政府制度外收费所形成的负担。建立新的费改税体制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对既无法律、法规依据,又无正式行政文件的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收费混乱的情况,减轻人民的负担,推。

    杨***

    2018-11-01 13:07:56

  • 2018-11-01 13:02:56
  •   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大泊中心校  眭娟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口语训练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以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有意义,并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本人进行了初步探讨。我认为,要在语文课堂中做到提问的有效性,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问要有利于课堂训练目标的落实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课堂训练目标,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在一堂课中,课文重点部分的教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教学要求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紧扣教学重点提问便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紧扣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以讲为主为以读为主;可以克服满堂问的缺点,切实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如《空城计》一课,从内容上看,“通过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教学重点。紧扣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空城计”?2、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3、摆“空城计”的结果怎样?4、诸葛亮为什么摆“空城计”能成功?问题不多,且是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每个题目都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关,而且回答这些题目,像摘果子一样,不能伸手就拿,须跳一跳才能够得到。
      学生必须带着问题认真读书,从字里行间受到启发,自己再动脑筋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抓在重点上,问在关键上,练在实处上,课堂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二、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提问设计,应当特别具有培养想象力的功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而不是老在重复课文情节上提问。
      例如,教学《三袋麦子》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对三个小动物处理麦子的方法进行深究,同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维,敢于创新,想出更好更巧妙的方法。“如果是你得到了麦子,你能想出更好更巧的方法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他们充分发挥想象的潜力,从多种的假设和想象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这样的语文课,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课堂效率那就更不用说了。三、重视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质疑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精神,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活动中来,主动质疑。
      只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总之,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社会和谐。创建文明单位,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的基本形式,更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创建文明单位,不仅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人们的工作和服务热情,同时也是增强单位综合竞争力,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提高文明单位的创建水平,必须牢牢把握创建工作的内涵文明单位是党委、政府命名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不仅要求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好、思想道德教育好、民主法制建设好,而且要求单位经济发展好、精神风貌好、文化环境建设好。
      如何以文明单位创建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创建的主要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应把握文明单位创建的以下几点内涵。1、文明单位创建要重在建设,保持先进性。重在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重在建设的方针进一步具体化,这就要求在创建文明单位工作中要重视群众性文化、卫生、体育和科普教育,建立起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硬件建设上有新的面貌,在思想道德和制度建设等软件建设上有新的提高和发展,做到用先进的思想教育人,用健康的活动感染人,用文明的环境改造人,用道德要求和规章制度规范人,这是文明单位重在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基本要求。
      先进性是文明单位创建的根本所在,做到保持先进性,首先政治意识要强。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在事关方向、原则和大局问题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紧跟时代不掉队,坚持原则不让步,服务大局不懈怠。其次是工作业绩要好。
      能够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本地和同行业都达到先进水平,并力争处于省市、全国领先地位。第三,人员素质要高。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是文明单位创建的核心。单位与单位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人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人的身体素质。
      单位职工素质高,风气就正,人心就齐,效率就高,凝聚力就强,对外形象就好。因此,应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重心落在“创建”上,保持先进性,这样才能使创建工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文明单位创建要贵在创新,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保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形势下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就文明单位创建而言,从创建内容的综合性、创建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成果的先进性、创建方法的灵活性来看,都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具有生机与活力,只有创新才能保持领先。做到创新,一是工作思路和方法要创新。创建工作要结合单位、行业的实际情况,树立超前意识,做到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与时代合拍。
      要按照文明单位创建的原则和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创造工作的特色和品牌。二是在内容上要创新。要找准创建工作的定位,即创建要适应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需要,找准“结合点”,使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与本单位工作、与大局工作整体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要抓住创建内容的实质,由传统单一性的注重抓硬件建设向注重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工作实绩转变。
      三是在形式上要创新。要寓创建活动于日常工作之中,实现两者的相互渗透结合。要坚持用工作成绩激励人,用环境影响人,用典型带动人,用知识教育人的创建办法,使创建寓业务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寓建于乐,丰富多彩,逐步使人们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自觉参与创建。
      四是在标准上要创新。文明单位创建标准是对创建工作的基本要求,具体到一个单位,应根据创建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的修订和完善,以强化创建措施,提高创建水平。3、文明单位创建要拓宽领域,体现广泛性。从历届文明单位的行业分布看,大多数集中在税务、电力、交通、卫生等一些条件比较好、经济实力比较强的机关事业单位。
      随着个体民营企业以及各种民间团体和新经济组织的增多,原来的创建范围已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使得创建覆盖面相对狭窄,创建活动的群众参与率降低,不能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的社会示范性。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明单位的创建覆盖面也应该随之拓宽,应将一些新的单位纳入到创建范围中来。
      新纳入的单位起步晚,或许不如老单位房子盖得好、硬件设施好、办公条件好。在一些同志看来,只有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单位才有条件创建文明单位,而基本条件欠佳的单位则与创建无缘,其实,这是一个思想误区。文明单位创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是一件大家办、大家参与、大家受益的好事、实事,在文明创建工作上没有旁观者。
      因此,新纳入的单位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要创造条件、积极参与,这样才能使文明单位创建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文明单位创建之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二、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引向深入,必须树立扎实创建的理念当前,一些单位创建工作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创建不扎实。
      这一现象直接影响创建的质量和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提高创建质量,克服创建工作的不良倾向。文明单位是社会关注的荣誉称号,要使其“含金量”不打折扣,名副其实,创建工作就要克服以下几种不良倾向:一是克服“重评比、轻创建”的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单位只在“评”时下工夫,下指标,搞推荐,忙验收,重程序,可日常的培育工作却做得不够。
      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在文明单位创建时,拉开“唯标是夺”、“唯旗是举”的架势,而职工群众反应却比较冷淡,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回事。这种创建没有达到全员发动、广泛参与的目的,群众没有在创建活动中真正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二是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这种倾向把评定数量的多少作为创建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志,忽视了质量关。数量过多容易导致滥竽充数,影响质量。因此,在创建活动中应测算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评定比例,兼顾各个层面,既要扩大覆盖面,又要坚持标准,做到保质保量。三是克服“重形式、轻效果”的倾向。
      这种倾向在创建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不追求创建效果,牌子到手就等于目的达到,不考虑长远发展,完全失去了文明单位创建的意义。创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应认真自查、剖析是否存在上述问题,存在问题的应及时整改。各级党组织和主管部门、县文明办要针对这些不良倾向加强监管。
      2、从实际出发,在求深、求实上下功夫。创建活动需要一定的形式,但不能搞形式主义。有一些单位表面文章做的好,看起来轰轰烈烈,却与实际问题不沾边,群众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单位整体素质得不到真正提高。这种现象必需克服。要想真正搞好创建活动,就应坚持经常抓、抓经常,在求深、求实上下工夫。
      所谓“求深”,就是创建活动不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讲究创建工作的深度和力度。所谓“求实”,就是要从具体事情抓起,扎扎实实的抓,一天也不放松的抓。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把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变成工作的重点,认认真真地为群众办好事,把创建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求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创建活动只有求深求实,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3、文明单位要发挥好龙头示范带动作用。要发挥好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字上:“抓点、带线、促面”。所谓“抓点”,就是要抓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创建工作,率先垂范,争当创建的排头兵;“带线”就是以对下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抓好自身主体,延伸到股、所、站、室,带动整个行业、系统的创建,只有切实抓好整个行业、整个系统的创建,才能真正提高自身声誉,才能真正促进职能的发挥。
      “促面”,就是立足部门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和社会建设。这是开展创建活动的关键。“抓点、带线、促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创建单位应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杜绝“各扫门前雪”的做法,使创建工作形成一股合力,把文明单位这块牌子擦得更亮。
      三、保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实际效果,必须坚持在管理中求发展文明单位重点在创建、关键在管理。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应统筹兼顾,在创建的同时加强管理。一要加强领导。一个单位创建工作的好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取决于单位领导的重视与否,领导重视则创建扎实,领导忽视则流于形式。
      因此,各单位应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起,把创建文明单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研究、认真谋划,加强对创建活动的领导。二要强化责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创建规划,明确创建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到岗,使创建工作层层落实、贯穿始终。文明办、各级主管部门应做好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导等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引导创建工作健康发展。
      三要严格考核。创建文明单位是个动态过程。要切实加强经常化管理,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文明办及各级主管部门应切实负起责任,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把紧关口,不够条件的坚决不予以评选,已命名的单位出现问题的、创建滑坡的、弄虚作假的要及时掌握,报请各级文明委该整改的整改、该撤销的撤销,毫不手软,以此促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陈玉环 河北省青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创建文明单位总结一、抓班子建设,加强对创建文明单位的领导公司始终把搞好领导建设班子的自身建设,提高班子的整体素质摆到重要的位置,以抓好班子建设推进文明单位建设。围绕创文明单位的工作,领导班子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奋进。
      公司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倡导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心全意为公司做贡献的宗旨,争做模范党员、文明标兵,规范自身行为,保持优良传统,转变工作作风,为两个文明建设积极奉献。在创建工作中,一是统一思想认识,把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安排;二是制定和完善规划,明确创建文明单位的指导思想,创建目标、思路、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三是明确职责,一把手亲自抓。
      明确创建我文明单位活动职责,分解任务,落实到人;四是坚持经常性督促检查,保持各项措施和制度的落实。二、抓好创建文明单位规划的实施,确保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效果根据我公司的实际特点,着重抓好以下工作:1、抓学习,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弘扬良好的学习风气,我们坚持有理论学习,做到学习内容有计划、学习时间有保证。
      集中学习的方式系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八荣八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理论知识。通过此次的学习培训,提高了全体干部群众的理论、业务水平,全体上下比学习、比能力、比业绩、比奉献的风气更加浓厚,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
      2、抓活动,提高综合修养。为活跃公司气氛,增强全体职工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展示公司形象,我们分别组织了下军旗、打乒乓等文体活动;组织“临港滴水湖、东海大桥”一日游、苏杭一日游、横店二日游等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援助和社会公益活动;“5。
      12四川大地震”党员、公司集体、个人都分别积极捐款;送温暖到困难农户家中等。教育全体党员干部时刻牢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用行动诠释入党誓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营造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氛围。3、抓制度,提高工作水平。
      通过认真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对公司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学习、工作、会议等制度。坚持完善工会、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厂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三、抓长效机制建设,构建和谐的文明单位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发挥了积极的制约和规范作用。
      把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单位职工的自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把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把搞好日常教育与具体预防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单位内部治安状况良好,没有发生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没有发现“黄、赌、毒”的现象;员工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及刑事案件;正确及时处理公司员工利益矛盾;无重大劳资纠纷和其他影响团结稳定事故或事件发生;无重大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无有责交通死亡事故;公司无因诚信、质量问题而被媒体曝光并产生不良社会影响记录。
      通过坚持不懈的抓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公司全体职工的精神风貌、工作态度、产品质量都有了新的提高,公司面貌整齐洁净,干部职工精神饱满,工作学习紧张有序,职工之间比工作、比干劲、比贡献蔚然成风,为企业、为职工提供服务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追求。尽管我们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面要求相比,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不断将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引向深入。
      通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把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整体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转别人的,看看也许有帮助。

    S***

    2018-11-01 13:02:5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