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潜艇的早期是怎样的发展的?

首页

潜艇的早期是怎样的发展的?

潜艇的早期是怎样的发展的?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5-31 17:59:17
  •   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潜艇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其特征是结构比较简单,采用人工动 力,最大航速7。4千米/小时左右,下潜深度4〜6米,水下航行性能较差。美国戴维特•布什内 尔设计的“海龟”号为单人操纵木壳艇,通过脚踏阀门向水舱注水,可使潜艇潜至水下6米,在 水下活动约30分钟。
      艇上装有两个手摇曲柄螺旋桨,可使艇获得3节左右的潜行速度。艇内 有手操压力水泵,通过排出水舱内的水使艇上浮。艇外携一个采用定时引信引爆的炸药包,可 在艇内操纵将其放于敌舰底部。1801年,美国发明家富尔顿为法国海军建造了一艘装有风帆 的潜艇,命名为“婴4鹉螺”号。
      艇体为铁架铜壳,艇长7米,可携带2枚水雷,由4人操纵。在水 面采用折叠桅杆,以风帆为动力,在水下则采用手摇螺旋桨推进。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 战争时期,南方军队建造了一批潜艇参加对北方军队舰船的作战。这种潜艇长约12米,呈雪茄 形,由8人摇动螺旋桨推进,航速7。
      4千米/小时,使用水雷攻击敌方舰船。1864年2月17日, 南军“亨利”号潜艇使用长杆水雷击沉了北军排水量达1250吨的“休斯敦”号军舰,开潜艇击沉 水面舰艇之首例。这也预示着这种新的海战武器正在趋于完善,开始成为海军力量的组成部 分。据史料记载,在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也有人从事过潜艇的设计制造。
      这艘中国最早的潜 艇是在1880年由一位陈姓“道员”设计的,由当时的天津机器局制造。史载,这艘被称为“水下 机船”的潜艇,“式如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可于水底暗 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1880年9月,该艇在海河进行了试航,“船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 颇为合用;沉入水下,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但关于该艇 的情况至此销声匿迹,再无更多记载。
       蒸汽机发明后,其在铁路运输和水面舰船领域的成功应用,使不少人纷纷进行采用蒸汽机 作为潜艇机械动力的尝试。1863年,法国建成“潜水员”号潜艇。其艇体模仿海豚的外形设计, 长42。 67米,排水量420吨,为早期吨位最大的潜艇,使用一座功率为59千瓦的蒸汽机作动力。
       然而,受当时设计水平的局限,其水下航行的稳定性极差,并且由于蒸汽机在水下工作时需要大 量空气,这在当时几乎无法解决,因而该艇只能以失败告终。此后,各国的潜艇研究者纷纷另辟 蹊径,为潜艇寻找更好的动力装置。其中,美国中学教师约翰•霍兰在1878年研制成功的“霍 兰” I号机械动力潜艇最具代表性。
      “霍兰” I号是一艘单人驾驶潜艇,艇长5米,装有一台汽 油内燃机,能以6。48千米/小时的速度航行,使用水柜和水平舵进行下潜。由于潜艇水下航行 时内燃机所需空气问题没能解决,因而当潜入水下后发动机即停止工作。1881年,霍兰又建造 了“霍兰” Ⅱ号,该艇长约10米,排水量19吨,装有一台11千瓦内燃机。
      为解决纵向稳定性,霍 兰为潜艇设计了升降舵,装有能在水下发射的鱼雷发射管,同时还在艇上安装了一门加农炮。 “霍兰” n号的问世被认为是潜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1886年,英国建造了一艘采用蓄电池作为动力装置的潜艇(也命名为“鹤鹉螺”号),并成功 地进行了水下航行,航速11。
      11千米/小时,续航力约148千米。电动推进装置为潜艇的水下航 行展现出广阔前景。1897年5月,霍兰研制成功了“霍兰” VI号潜艇。该艇长15米,装有33。1 千瓦汽油发动机和以蓄电池为能源的电动机。其在水面航行时,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航速13 千米/小时,续航力1852千米。
      在水下潜航时,则以电动机为动力,航速9。 26千米/小时,续航 力92。6千米。并且,当为电动机提供能源的蓄电池电量耗尽后,可在潜艇浮出水面时使用汽油 发电机为蓄电池充电。这种水面动力与水下动力的巧妙结合,成为现代潜艇动力装置的主要模 式。该艇有5名艇员,武器为一具艇首鱼雷发射管(备有3枚鱼雷)和两门火炮(前后各一门), 其具备了攻击水面舰艇的作战能力。
      “霍兰”VI号艇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潜艇的诞生。因此,约 翰•霍兰被后人称为“现代潜艇之父”。 1899年,法国建造了具有当时先进水平的“纳维尔”号潜艇。该艇采用双层艇体设计,艇员及所有装备都置于耐压的内壳中,内外壳之间的空间被充作压载水柜,并以此控制潜艇下潜和 上浮。
      该艇在排除压载水柜中的水时,可像鱼雷艇一样具有良好的水面航行性,水面航行的速 度达20。 37千米/小时,续航力926千米;当为压载水柜注满水后,其水下短距离航速可达14。 8 千米/小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柴油机——电动机动力系统,为近代潜艇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采用新式动力装置的同时,潜艇的操纵性能、航海性能和武器装备也有了进一步改进,由于采 A3 了双层壳体和流线型艇体,完善了升降舵,其水下航行的稳定性、机动性有了很大改善,排水 量达到数百吨,水面航速18。 52〜27。 78千米/小时,水下航速11。
       11〜14。 8千米/小时,续航力 也有明显提高,并采用了无线电、水声等通信器材,普遍装备了鱼雷发射管,使潜艇能在水下发 射鱼雷,提高了潜艇的隐蔽攻击能力。 20世纪初的潜艇上只有指挥台,没有指挥台围壳。当时的指挥台是一个垂直的圆柱形耐 压体,在侧面装有供观察水面情况的水密观察窗,顶部带有水密盖罩,大小只能容纳一个人。
      当 潜艇在水面航行时,指挥台可作为通往潜艇内部的出人口。当潜艇处于半潜状态时,指挥台仍 露出水面,艇长只能站在指挥台中进行指挥。现代潜望镜问世后,潜望镜的镜管可通过指挥台 进人下面的潜艇指挥舱内。1906年德国海军建成第一艘潜艇时,已使用了相当完善的光学潜 望镜,由物镜、转像系统和目镜等组成。
      
      这时的潜艇已发展成为相对完善的集隐蔽性、机动性和 较强攻击威力于一身的海战武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潜艇越造越大、越来越好,同时在 各国海军的装备数量也在激增。当时,各主要海军国家拥有潜艇总数已达260余艘,潜艇成为 海军的重要作战兵力之一。

    曾***

    2016-05-31 17:59:1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