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重骑兵的没落1

首页

重骑兵的没落1

中国的重骑兵最辉煌的时代应是隋唐时代,随着步兵武器和战术的发展,重骑兵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金国侵略南宋的时代,重骑兵是主力军队,完颜宗弼仰仗“铁浮屠”和“拐子马”。但是宋军使用长枪、麻札刀和重斧的步兵在正确的指挥下屡屡重创金军骑兵。宗弼巡淮西的时候说,宋人武器精巧的,一是神臂弓,二是重斧,我军必须加以仿造。吴嶙著的《兵法》中,提到一种专门克制金骑兵的阵法,依靠的是长兵器、“拒马”和弓弩。直到元朝,轻骑兵取代重骑兵,成为军队的主力,随着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野心横扫欧亚。明朝配制火器的车步混成军更是成为骑兵的克星。我认为中国重骑兵止于辽宋金并立时期。
但是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仍然代表了野战的最高武力,明军步兵方阵虽强,但野战几乎没有胜过后金/清骑兵的。宋朝和明朝的骑兵更多的是伴随在步兵方阵周围,或突击,或追杀,和马其顿军队有些相似。
作为农耕文明,宋朝步兵方阵以守为主,吴嶙的方阵只有最前面一层是长枪兵,后面四到五层都是弓弩兵。奉行攻势防御的岳家军或者韩世忠军机动性就强得多,“背嵬军”使敌人闻风丧胆。似乎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马其顿方阵一类的进攻性方阵,中国将领在进攻的时候往往不讲章法。重骑兵排成阵型线性推进的,恐怕也只有“铁浮屠”和“拐子马”了。
请大家指出错误并“添油加醋”,感激中!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7-23 13:16:35
      漠北之战,卫霍两路的战斗是颇为不同的。  卫青和单于主力正面交锋,共歼敌19000,这一路是正兵,靠步
    兵保障应该是可靠的。霍去病和左贤王部交战,基本上是靠机动作
    战,追亡逐北,累计战果达70000之多,剧烈的战斗倒没有记载。实
    际上,游牧民族是全民皆兵,这70000里面的老弱病残肯定不少。
      关 于给养问题,我认为这路汉军是靠因粮于敌以战养战(与通常想法不 同,匈奴的粮草辎重积累还是不少的)。看地图就知道,霍去病一路 出击距离比卫青远得多,运动速度快,靠步兵就不怎么可靠。至于发 现敌军,我记得此路汉军并未集中作战,而是分兵数路,独立作战。
       好在此时匈奴已以避战为上,故此没什么危险,反而能大大增强了搜 索敌军的能力。  说到唐军骑兵,我又想了一下,发现唐代战马也有披甲的战例, 不过情况比较特殊。那是李靖西征吐谷浑,伏允天柱王烧草原而走。 李靖统军穷追,由李道宗率数千精骑为先锋,在赤水源终于追及吐谷 浑军主力。
      吐谷浑军孤注一掷,对唐军先锋大举反扑。唐军将铁甲披 在战马身上,排列在阵行四周作为掩护,以弓箭和长枪大量杀伤逼近 的吐谷浑军。终于坚持到主力到来,将敌军主力歼灭。我认为这和卫 青用武刚车组成野战防御工事的做法接近,和欧洲那种给马匹戴重甲 的做法形式类似,作战思想却大异其趣。
        *****  好久没上论坛了,一上来就谈谈这个感兴趣的论题,中国的重骑 兵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叫“甲骑具装”,源于魏晋南北朝,当时由于 长期内乱,加上北方游牧骑兵的大举南下导致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 强崛起,中国的农业社会出现了向庄园化转变的趋势,无独有偶的 是,欧洲同时也受到蛮族毁灭性的的入侵,可以说由于天灾,象是受 到血液中狂燥基因的召唤,当时的游牧民族向农耕社会展开了在世界 范围内的征服(蒙古后来又重复了一次)。
        这种征服在欧洲促进了农庄制度的发展进化,而且由于欧洲自古 小国林立,往往在不大的范围内只能指望凭一己之力抗击外侮,长距 离的远征机会不多,所以这种经历促进了欧洲军队重视防御和机械力 (补充不足的人力)的军事思想,养成了欧洲人思维缜密、精打细 算、按部就班的正规战略思想,因为小国经不起人力物力的消耗,不 敢冒险。
      欧洲的军事筑城面积不大,高耸的城堡相对孤立,强调以点 控面,盔甲厚重、工艺精湛,兵器也以长、重为主,以力取胜。国王 领主均倚重骑士阶层,骑士阶层要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又只能是非富 即贵,所以欧洲风俗尚武。虎背熊腰、血胆之人往往得到尊重。但欧 洲军队中骑士只占少部分,大部分仍是“麇集之半裸露乡民”。
        中国与欧洲不同,虽然长期经受游牧骑兵的侵袭,但大一统思想 始终占主导,中央集权制度一再加强,外来文化不是被吸收而是被同 化。这和中国崇文轻武的文化传统有关,文人为主的统治阶层宜于管 理广大疆域和众多人民,但在军事思想上往往重视战略上的权谋机 变,出奇制胜,将领人选上推崇儒将(纯粹的职业性猛将往往难于相 互沟通和控制),兵器上的改良往往是拿来应急,用后就斥为“机巧 之物”(士大夫对物理学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且心存畏惧)。
      当 然,这也是长期与北方游牧骑兵作战烙下的痕迹,相当实用,但凡事 过头就有问题,就我个人认为两汉的骑兵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汉族骑 兵,当时孔孟之道尚未根深蒂固,古风尤在,加上长期战乱,匈奴的 威胁说是亡国灭种一点也不过分,汉族骑兵是充分发挥了国家机器整 体效能的体现,不但规模庞大而且训练有素,虽然个人军事素养上还 比不上游牧骑兵,但由于最大可能地实现了机动(骑术)、杀伤(箭 术)、协同(阵法)、战略战术的融合,即使蒙古高原广大的空间也 未能让匈奴找到破绽,只能在穷追之下远走欧洲(今匈牙利)。
      正是 由于这种依靠谋略、机动和协同来战胜游牧骑兵的经验最终促使中国 在兵法、兵器上形成了与欧洲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中国的甲骑具装 只是大分裂时期昙花一现的产物,南北朝时发展到顶峰,隋唐即逐步 消亡,仪仗的作用大于作战,时间不长,无法与欧洲千年的重盔甲历 史相比,这是事实,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不过值得说说的倒是“明 光铠”,这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是最接近欧洲重盔甲的中国骑兵 防护装备,曾威风一时。  两汉之后,汉族的骑兵在整体上逐渐失去了对游牧骑兵的优势, 唐朝虽然是个例外,但更多的是“以夷制夷”,不但士兵是这样,连 统军大将也是如此,阿史那家族、高仙芝、安录山、哥舒翰等藩镇名 将都是外族人,他们熟悉游牧民族的习性,作战大胆,惯于长途奔 袭、擒贼擒王,一战定乾坤,游牧民族闻风丧胆。
      虽然安西、北庭都 护和朔方、瀚海等地不多的“边地良家子”依然强悍,但看来李唐王 朝确实发现,盛世之下的中原农民是无法再与刻苦耐劳的游牧民族一 较高下了。东都之战时,安军铁骑冲突,唐军阵脚大乱,西域名将李 嗣业情急之下“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才稳住,要不是勤 王的西域叶护王子率回鹘骑兵迂回成功,唐军大势去矣(代价沉重, 事后叶护依“破城后城池归李家、子女玉帛归叶护”之约要大掠,经 郭子仪率文武百官跪求叶护才幸免,后似乎是长安收复后还是被勤王 回鹘骑兵抢掠一空,城中一片火海、异常凄惨)。
      后唐李克用独率漠 北三万沙陀骑兵一路摧锋陷阵,在众多各地勤王节度使的观望下竟杀 得黄巢“伏尸三十里”,克复长安(另一次了)。再往后,宋朝时继 被唐朝打跑到小亚细亚的突厥(今土耳其),游牧民族再次崛起,契 丹、女真、蒙古相继南侵,马匹产地尽失,已无力组建强大的骑兵部 队,只能依赖筑城和水军消极防御。
      而宋朝在强大外侮下竟以文官主 政,下场可想而知,这些满口“之呼者也”的翩翩君子治国尚可,安 邦无能,奸臣如秦烩、贾似道等让岳飞、孟珙、余介等名将或冤死或 郁郁不得志,忠臣如文天祥等虽痛哭流涕、奔走呼号却无法拯救赵宋 王朝,特别是元灭南宋时,大批重臣文人无法接受被蛮夷统治的事 实,争相举家自尽,仰药的有、投水的有、上吊的有,数量之多创了 中国历史上文人自杀之最,可就是没有一个持刀杀贼、血撒沙场的, 不少人竟然因手足无力,让家仆代刺的。
      让人哭笑不得,真真气杀我 也!!!!教训呀!大家多读书是对的,可千万别读昏了头!!!要 珍惜自己的血性!学会出手呀!!!  明朝虽然赶走了蒙元,但那是游牧民族的整体式大撤退,欧洲和 西亚也是如此,这是文化的力量,并非象汉唐时军事上的强力驱逐歼 灭,欧洲此时却抓住了机遇,用改良的火器最终使游牧骑兵退出了历 史舞台。
      而中国继明成祖的数次远征蒙古高原却落了个劳师远征毫无 成果后,而且竟又出现了明英宗大军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的事 情,似乎汉族军队特别是骑兵的战斗力越来越不济事了,后金崛起 (至此女真族在不长的时间里已两次崛起,西伯利亚通古斯人的韧性 是惊人的)后,明军的素质之弱、战绩之低令人惊异,这和明末内乱 频繁、府库空虚有关,除了关宁铁骑、宣大劲旅外,竟然要依靠湘西 的苗军和福建的藤牌兵,庞大的常备军不堪一击。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是集中移居关外屯垦的汉族农牧民组成,剽悍耐劳,组织严密,训练 严格,长期与后金军作战,是明军中唯一敢于与游牧骑兵硬碰硬的部 队,吴三桂凭此官至山海关总兵,松山大战突围时他不与边镇诸将 (共八总兵十三万人马)一起走小路,硬是从大道杀开一条血路冲回 山海关,居然损失最小。
      玉田总兵曹变蛟则趁清军四出截击内部空 虚,放弃突围,亲率中军标营直扑皇太极的御营,身被两创仍拼死向 前,直斫入大帐中,刀及皇太极的马腹,逼得皇太极都要拔刀抵抗, 清军侍卫舍命护卫,加上曹变蛟流血过多,才功亏一篑(这可以和川 中岛之战比比吧)。
      此战之后明朝灭亡大局已定。中国历史上的少数 民族也出现过重骑兵,如金军的“铁浮屠”、西夏的“铁鹞子”等, 蒙古也有,重骑兵用于冲击步兵方阵还是有作用的,但始终无法形成 主流。作为游牧骑兵,关键还是机动能力,只要机动力占优,就永远 不会挨打,这一点大家说的很多,就不重复了,  一位欧洲传教士(其实是说客兼间谍)在觐见蒙哥汗时谈过对蒙 古骑兵的印象,概略是“他们大头、小眼睛,肩膀出奇地宽,吃在马 上、睡在马上、开会也在马上,他们大概有几个月没下马,皮革制的 衣服已经腐烂并和皮肤粘连在一起,为了不滋生寄生虫,他们把脸划 破结疤,这样就不长胡子了。
      ”在这种生活就是战斗的社会,人人都 是职业军人,他们对付起欧洲那些由少数笨重骑士及大群半裸露乡民 组成的军队,简直就是砍瓜切菜。至于战术,中国有详尽的描述,面 对敌军步伍严整的方阵,蒙古骑兵组成数支冲锋队,先是轮番向方阵 中射箭,削弱敌方实力,如敌军不动摇就让这几支冲锋队从不同的方 向轮番向方阵冲击,一边冲击一边绕行,只要发现哪边动摇立刻集中 全军向这里突击,如果还是不行就稍有间隔地从几个方向同时展开向 心突击让你无法应付,总攻击开始时全部换上新马,千军万马势如山 崩,锐不可挡。
      一旦突破,结果那些惊慌失措的半职业化军队就和掐 死一只小鸡一样轻松,整个过程就象围猎一样。还是谈谈铠甲吧,清 军主要使用皮甲,后来还有布甲、帛甲甚至纸甲(好笑吧)没有金属 铠甲。清军骑兵入关后也逐步弱化,虽然察哈尔、打虎儿(达翰儿) 马队、索仑劲骑在两平准葛尔、一定回部、两受廓尔喀之降时作用显 著,但碰上葛尔丹的正宗游牧骑兵时已是一筹莫展,英法联军之役通 州之战,僧格林沁的三千蒙古劲骑在密集炮火下决死冲锋仅7人生 还,成了游牧骑兵辉煌历史的一曲绝唱。
        谈骑兵不能不谈谈马,中国马在重量级上比不上欧洲马,这确实 是甲骑具装不能推广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均规定 重骑兵在行军时要下马步行,作战是才准上马。这和马匹的原始祖先 有关,欧洲马的祖先就是重型马,常年的精饲和品种改良使其质量较 好,但虽然力大却比较笨拙娇气。
      蒙古马由于地处高寒又是全年露天 粗饲,个体一直较小,但也培养出了非凡的耐久力和适应性,这赋予 了游牧民族广阔的活动空间。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好的马(次一级的 有北非的帕布马),这也和中西亚马种的原始祖先有关,还有气候, 但最重要的还是延续了上千年的有计划选育,才培育出这种奔跑中形 同“悬浮”,激动时气质高贵、具有惊人耐力的良马。
      欧洲引进了这 种选育技术,结合欧洲马高大的体型和阿拉伯马良好品质,培育出速 度最快的英纯血,加上北非帕布马(其衍生的西班牙马是美洲马种的 祖先源流)、阿拉伯马形成了影响世界马种最为深远的三个马种。  中国的马种体形小、耐粗饲、基数庞大,这适合中国人口多的现 状,但选育始终是弱项,与欧洲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热衷品种培育的 风气不同,中国(包括北方游牧民族)对马种的培育相当随意,缺乏 科学性和计划性,从未订立谱系,导致不少良马的基因流失,特别是 由于中国以农业立国,对马匹的类型的需求以挽为主,由此骑兵用马 大多是挽乘、乘挽型,真正的骑乘种少之又少。
      驾着拉车的马怎么能 和游牧骑兵作战呢?由于地理位置封闭,中国马种长期封闭,外血流 入很少,汉武帝千里远征带来的“汗血宝马”就是现在的中亚阿克 哈—塔克马,直到现在也算形貌神俊,耐力速力出众的优秀马种,汉 武帝希望以此改良骑兵用马,可惜因长期封闭蒙古马系的遗传过于稳 定,这种良马对中国马种未产生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倭国的马种非 常低劣,只是在近代引进并繁育了大量盎格鲁—阿拉伯等马种后才使 我们看见了倭国鬼子的“东洋大马”,《影武者》中那些头部俊郎, 腿脚欣长的马群实在是艺术加工。总的说来,自工业化后,世界马种 呈退化趋势,不少如腓特烈马(保持着一种叫“狂风扫落叶”的高级 驾车动作)等优秀马种现已绝迹。
      不过话说回来,必须是有耐力的骑 乘马种才是正宗的骑兵用马,英纯血等欧洲马固然漂亮,但只能用于 赛跑和配种。阿拉伯马才算是真正的世界第一,特别是伟大的匈牙利 种马场用优质阿拉伯马为匈牙利轻骑兵培育的沙加——阿拉伯种马, 真是让人看见就流口水。
      与之相近的北非帕布马是埃及突厥族马木留 克骑兵的坐骑,旭烈兀的蒙古骑兵风暴横扫中西亚,一路上摧城破 国,却在叙利亚惨败,失去了进军非洲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是输在 了坐骑上。  近代著名的骑兵用马主要是盎格鲁——阿拉伯马、威尔勒马、摩 根马、顿河马等,其中顿河马是剽悍的哥萨克骑兵坐骑(他们是学习 蒙古骑兵战术的集大成者),选育中继承了蒙古马的吃苦耐劳、阿克 哈—塔克马的惊人耐力、英纯血的强健筋骨、卡巴金马(高加索优秀 山地马)的灵活机敏,外形高大神俊,虽然以西欧的标准认为它在形 格上略有缺陷,但也不得不承认它的吃苦耐劳和长距离奔跑能力十分 优秀,难与匹敌。
      这往往是最实用的骑兵用马标准。中国现今较好的 马种(本国骑乘种)有三河马(产于呼仑贝尔草原)和伊犁马(产于 新疆伊犁),均混有大量顿河马血液。我骑过蒙古马、哈萨克马、焉 耆马(新疆一种著名的走马)、和威尔勒马,后两种是正宗的骑乘 种,高大健壮、长颈高扬、步辐伸展流畅,对缰绳反映灵敏,感觉好 极了,与那些半挽半乘、呆头呆脑的兼用马比完全是两回事。
      

    江***

    2007-07-23 13:16:35

其他答案

    2007-07-23 13:17:47
  • 中国有历史上似乎没有重骑兵,只有轻骑兵!
    重骑兵要求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中国历代王朝似乎没有注意组建职业化军队,都盛行"抓丁",把未经训练的农民派上战场,个别的勇夫不代表总体的军事素质.
    中国的马匹不如欧洲马匹高大,如果人马全副装甲,机动性很难发挥.
    中国的骑兵战术没有多大的成就,战场的主宰是步兵或车步兵,步兵的素质决定这支军队的作战能力,骑兵往往作为侧翼牵制力量,没有在主战场的会战中发挥很大作用.
    

    独***

    2007-07-23 13:17:47

  • 2007-07-23 13:03:27
  •   重装甲骑兵就是装甲具有承受一定攻击的能力,通过冲锋产生的速度、动量对敌人阵地制造压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冲毁敌人阵形,打击敌人士气的超级骑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时代,稳固的阵形是确保胜利的基础,高昂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一旦破坏了敌人的心理平衡和组织基础,就相当于获得了胜利,所以,重装甲骑兵曾经是一个最昂贵最重要也最荣耀的兵种。
       一般来说装甲材质的厚度、韧性、强度和覆盖面积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证骑士能够承受一般的砍杀和弓箭杀伤。足够的厚度和面积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牺牲了机动性。蒙古轻骑兵面对人数众多以重装甲骑兵为骨干的西欧骑士团的时候所得到的胜利,就是依靠机动性获得的。
       西欧中世纪的重装甲骑兵,装甲坚固,全身完全覆盖,甚至连眼睛也完全防护,这种装备很显然不利于近身搏斗--眼睛视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这种制造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装甲骑兵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冲锋,掉过头来再冲锋,但是绝对不能停下来肉搏!中国出现重骑兵的时间也是与西欧相仿的南北朝时期,人称铁浮屠。
      不仅人有人甲,连战马也全副披挂,一个骑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的战神雕像,当他们推进的时候,就好像钢铁的城墙迎面压来。 后来金人效仿制造了锁子马,几个重装甲骑兵用铁索连成一个作战单位,更增加了作战单位的稳定性,但是由于进一步丧失了本来就不多的机动性,最终导致了失败--甚至是败给了南宋的轻装步兵。
      (此段论点颇有争议待考) 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很重,西欧比较极端的时代,如果一个骑士从马上摔下来,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是站不起来的。中国和中国周边的国家,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基本上还是普通披挂装甲的延伸,倒还是可以凭自己勉强的站立。重装甲骑兵的战马只用来战斗,平常行军以及负载其他战斗和生活用具要靠扈从和其他马匹。
      一个骑士如果没有两名以上的扈从就会感到生存的不便,连上下马、换马、穿盔甲都不能顺利完成(不排除某些体力超人的勇士能够自理,同时他们的马也是体力超马的怪种--很多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就是单枪匹马的重装甲骑兵……)。 重装甲骑兵的骑士本身也只用于战斗。
      由于这个兵种极为昂贵,一个兵相当于十个以上的步兵或者三四个普通骑兵,很少有君主愿意独自负担这个军队的建设及维持费用。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用贵族子弟组建骑士团,平时这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以及更加游手好闲的富裕流浪汉冒险家们在各种名目的骑士训练营进行训练和比赛,战时按照阶级组成各种名目的骑士团,所有费用自理、扈从自带、装备自备,国家只提供必要的粮食,但是酒肉之类一般也要自己准备。
      这些有钱的骑士们吃肉喝酒,有的是体力,当然战斗力也强。不过他们也绝对不是冤大头,战争胜利之后的战利品归各自的骑士团所有,国王不会插手。比较极端的时候,就连攻下来的城堡都被视为私产,拒绝国王的重新分配。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和西欧不同,据说是皇帝养着的。
      但是养着这些骑兵的皇帝也是那种部落皇帝,他的财政和一般的封建皇帝不太一样,并不是得自土地的收获物,而是战争的掠夺,和弱小民族的进贡。这些骑士也不是普通人,而是皇帝本部落的,在当时,只要是和皇帝同一个氏族,那就百分之百是贵族。 重装甲骑兵在行军的时候一般不会装甲,一方面是骑士自己受不了,另一方面是尽量的爱惜战马,以便能够在冲锋的时候获得最好的效果,也是为了在冲锋结束后能够还有足够的马力逃回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重装甲骑兵几乎无法进行奔袭,对于突发的遭遇战也缺乏反应时间。 用重装甲骑兵进行奔袭,在距离和地形上面是有一定天然限制的--不能快跑,否则战马会完蛋;不能太远,否则人和马一起累死;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根本不可能多带粮食的骑兵会很快饥渴失去战斗力;不能上山道、进湿地、进沙漠、进森林、攻堡垒……还能干什么?只有偷袭,就好像日本的源义经60 骑兵从后方突破平家上万人阵地(不过这次战役的源家骑兵也不是真正的重骑兵,他们至少可以下马爬山和穿过丛林)。
      他们总是需要慢慢地披挂、慢慢地上马、慢慢得排队--注意,由于动量太大,难以及时的刹车,没有良好队形的重装甲骑兵会发生严重的互相践踏。如果在他们没有着装还处在行军状态的时候进行攻击,他们只有和扈从们一起轻装逃走,能起到的也就是没什么组织的轻骑兵的作用,而且比一般的轻骑兵更加混乱。
       重装甲骑兵根本是一个功能非常单一的兵种,除了冲锋的辉煌之外,其他的时候都是脆弱的。所以,重装甲骑兵除了自己带有充当步兵和轻骑兵作用的扈从以外,还需要相当数量的其他兵种加以配合,基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综合的作战任务--比如战役。当一支贵族组成的重装甲骑兵在辎重车队的运载下,在重步兵(正规军、雇佣军、自由农、商人子弟、士族、军户等)、轻步兵(奴隶、学徒、农奴、家奴、弱小民族、协从国军队等)的保护下,在弓箭手(正规军、工匠、自由农、猎人、受雇用的游牧民等)的掩护下,在轻骑兵(正规军、雇佣军、边疆守备队、贫穷贵族子弟、流浪汉、冒险家等)的远距离侦察保障下,终于抵达战场的时候,大家应该已经和他们一样气喘吁吁了。
      他们驱赶着其他兵种快速的建立长矛和盾牌(有的是那种用车运载的3米高的巨型盾牌)的外圈阵地、辎重车围成一圈的内圈阵地,并用弓箭手射住阵脚,用长矛步兵(重步兵)顶住敌人的第一波骚扰进攻。然后,才开始慢慢的装甲、上马、排队。这个时候,大量的轻骑兵必须不断的对敌人进行接触攻击,或者至少是佯装攻击,否则敌人如果从容的布置好自己的防御体系,比如绊马索、连射的重型弩炮、鹿角刺和拒马坑,那对于重装甲骑兵来说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惨重损失。
      当一切准备齐全,侦察的将领要明确的判断什么样的位置有利于冲锋--并不是所有的敌人阵地都可以进攻,准备的森严的、士兵冷静的、有足够长矛和弩箭的、已经看起来动了土的、有牢固的木栅栏的、同样有重装甲骑兵的……最终,重装甲骑兵要冲击的是敌人的薄弱部分,整个阵地的一个薄弱部分被冲垮了,敌人的末日也就快了。
      重装甲骑兵排列的队形一般是横队,各个横队之间要保持数十个马身,以保证后面的马不会因为无法停住而发生“追尾”。这样一来,要是想铺开5000重装甲骑兵,就需要很大的战场面积。如果攻击面也就是敌人的薄弱部分长度为500米,那么就是200名骑士一个横队,一共25队,这个方阵就要500m× 1200m的面积,这种冲锋如果没有足够的重步兵和轻骑兵掩护,侧翼就会变成敌人的重装甲骑兵的进攻目标。
      重装甲骑兵基本上是一击必杀的,冲锋一次之后,必须用很大的回旋半径才能反过来进行掉头的冲锋。在运动过程中,减慢速度就是自杀,保持速度就要有很大的转弯半径,如果遇到敌人阵地内的各种对付骑兵的障碍物,就会被冲散队形。一旦有个别的重装甲骑兵被步兵围住,就会很容易的被宰杀或俘虏。
      重装甲骑兵是不能用来追击的,他们的战马只能用来冲刺,超过一定的距离就会失去体力,他们的动量大不能灵活的转向,视野小容易遭到伏击,不够灵活不能适应肉搏和俘虏敌人。一般的弓箭是无法伤害重装甲骑兵的,但是,“强弓”、弩箭、英国长弓使用重箭头、炮弩、投矛器等等重型的发射武器还是能够造成损害的,而且也很少有足够坚固的精钢装甲可以在很近的距离(如果弓箭手拼命不躲开的话)抵挡普通的弓箭。
      一般臂力的砍杀不会对重装甲造成大的破坏,但是装甲接缝和连接部分会有一定的遭受攻击破损的几率;很大力量或者借助重量回旋攻击的狼牙棒、铁棒、铁褡裢、铁锤、重斧头、重剑、镗、槊、鞭、锏等重量武器就可以比较有效的打击重装甲骑士的头部和胸部--攻击头部使之晕眩、攻击胸部使之窒息,其他部位基本无效。
      骑士的武器一般是很长的冲击用的矛枪,以及很长很重的刀、斧。第一次冲锋使用长矛,回来的时候使用刀、斧。 西欧的重装甲骑兵到火枪出现以后就基本不存在了,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到了唐朝就基本绝迹,宋朝的时候还曾经嚣张过,但是被岳飞很轻松的用最简单的步兵散兵战术和障碍类武器搞定了--岳飞是古代战争史上少见的骑兵出身,但却最擅长用步兵战胜骑兵的天才将领,擅长轻骑兵战术的金人错误的使用重装甲骑兵当然不会在岳爷爷那里讨到好。
      重装甲骑兵的互相攻击简直就是灾难。除了互相冲锋,恐怕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作战方式了。冲过去,再冲回来,人越来越少,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双方精疲力竭才鸣金收兵,很难产生决定性的战果。如果有一支哪怕只有很少的步兵配合,设立粗陋的阵地,恐怕对方也要多少处于下风了。
      蒙古人的轻骑兵面对看起来非常强大和威猛的西欧骑士团们,采用了远距离用弓箭骚扰,并故意暴露弱点的骚扰战术,等到重装甲骑兵气喘吁吁的冲上来,他们一哄而散;对方只要重新列队,他们又过来远远的射箭。 重装甲骑兵本身并不装备弓箭,一旦他们冲上去,他们的后阵--扈从、弓箭手、步兵们就都暴露在蒙古人的重骑兵攻击下(蒙古人的重骑兵只不过是装备比较厚重,但也基本上是皮甲和重要部位的少量的钢质甲片,基本上和欧洲的轻骑兵或者上马步兵是一个防护档次)。
      往往一场战役打下来,没有头也没有尾,十天半个月是常事。这边的战役没有结束,蒙古人突然一夜之间从面前消失,等得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已经跑到自己后方攻下好几个城堡了!蒙古人的后勤保障十分简单--每个士兵都可以靠着简单的肉干、淡水、野菜、马尿等欧洲人匪夷所思的东西保持战斗力数个月,他们可以从莫斯科出发,马不停蹄(一人二马)的用半个月时间奔袭到匈牙利,也可以穿过险阻的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波兰的平原上。
      对于这样的敌人,缺乏组织和统一的欧洲无法与之对抗,尤其是蒙古人还拥有俘虏的宋人的更加匪夷所思的攻城技术和化学武器,这就是简陋的欧洲城堡完全显得不堪一击。对于这种敌人,不仅重骑兵的战术和兵种已经不合时宜,就连整个欧洲的国家政权形式能否保障自己的安全也值得怀疑了。
      几乎同一时间,百年战争中的英王亨利五世用三千英国长弓手--就是后人称为“小精灵”的那种妖怪--击溃了不可一世的两万法国骑士,这种辉煌的战绩一方面来自于片面相信重装甲骑兵威力的法国国王的愚蠢--他驱赶自己勇敢的骑士冲向敌人准备充分的拒马阵地,并忽视了可以穿透重装甲的英国长弓的重箭; 另一方面则是英王成功使用多兵种配合,并运用轻骑兵战术对敌人后方进行骚扰和引诱的结果。
       从这次战争之后,重装甲的骑兵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从辉煌的主角变成了次要的配角,最终完全被火枪手轰碎。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好像也只有南北朝的铁浮屠能够真正的称为重装甲,由于本身出身于游牧民族,重装甲骑兵的拥有者很容易的就意识到了这兵种的缺陷和成本,也由于亚洲人本身的体能限制,很快的就改良了重装甲的配重,使他们可以更多的依靠自己,而不是扈从。
      后来的战场上,尤其是隋末唐初,重装甲骑兵也曾扮演重要角色,但是这时候的重装甲骑兵已经成为了相对概念--他们是装甲更加完备的轻骑兵,他们有灵活的四肢、强大的弓箭或马弩,不需要更多的扈从,不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他们是精挑细选的强壮的老兵和武术高手,他们可以长途奔袭,因为他们的重量可以被一般的马匹承受而不一定非要精良的战马,他们可以下马战斗,也可以跋山涉水。
      这种重骑兵的装甲只是重要部位加厚而已,更多的保护来自他们手中的重武器和严格的团队作战,他们的战斗力很强,但是速度和机动性仍然不如轻骑兵,而且面对长矛步兵组成的方阵和弓箭手的箭雨仍旧缺乏对策,他们最终还是用来充当近卫军和战役最后的决定性力量,但绝对不是战场上最经常用到的兵种。
      往往他们还没有出现,战斗就已经结束了。随着唐朝期间的不断对外扩张和内战,轻骑兵,尤其是贫穷游牧民族的轻骑兵渐渐的显露出大集团运动作战的明显优势--是的,轻骑兵可以单兵种完成综合任务,重骑兵则不可以。面对轻骑兵和渐渐成熟的步兵方阵战术(中国有名的“阵法”),重骑兵越来越成为仪仗用具,退出了中国的战场。
       加一段西方骑士作战的例子: 楚德湖血战楚德湖(LakePeipus),是西北罗斯边境上的一个湖泊。1242年4月5日,日尔曼人的骑士团与俄国人在此大战一场,俄国的墙式队形因而天下闻名。 话说公元12世纪初,条顿骑士团已经征服了波罗的海南岸从易北河到维斯瓦河河口的广大地域,斯拉夫人接受了剑与火的洗礼。
      后来,维斯瓦河以东包括波兰和立陶宛在内的地区也被腓特烈二世抓到手里,然后是利沃尼亚和爱沙尼亚。条顿骑士在巴勒斯坦表现的不怎么样,但是却在东欧的黑土地上左突右冲,锐不可当。利沃尼亚被征服后,当地亲德的贵族组成了宝剑骑士团,1237年,正式与条顿骑士团合并。
      对相邻的诺夫格罗德公国形成威胁,公国的富庶与繁荣使之成为日尔曼战车的下一个目标。 诺夫格罗德公爵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斯。1240年7月瑞典毕格尔公爵率军在涅瓦河口登陆时,亚历山大组织抵抗,将瑞典军击溃。自此被称为“涅瓦河之王”。但是,就其人格而言,是个专横暴躁的王公。
      好用权势,并企图利用这次胜利为资本,独揽大权,遭到了诺夫格罗德众多贵族与领主的反对。一烦扰攘过后,公爵带着他的家臣定居到佩雷亚斯拉夫尔去了。 这时,条顿骑士团联合了丹麦、瑞典的领主们,开始向诺夫格罗德进军了。先下伊兹伯尔斯克,再陷普斯科夫城,1241年初,其前锋已经占领诺夫格罗德四郊的地区。
      城内的贵族一片慌乱,居民组织了自卫团,但是没有一个贵族敢担负战败的责任。百般无奈之下,向亚历山大告急。 于是那位公爵就组织了一支军队,从骑士团的侧翼发动了攻势。他不是急着解决首都的危机,城里的贵族死光了也不关他什么事。而是重新夺回了波里耶堡,那是德国人一个重要的补给据点。
      于是,条顿骑士团掉过头来,决心先对付这支机动兵力。 众多的侦察兵被派出打探情报考察地形,德国人发现楚德湖已经结冰,可以从那里直接冲击诺夫格罗德。但是他们的意图被俄国人的斥侯发现了,于是亚历山大率军连夜赶路,抢先到达楚德湖东岸。亚历山大选定了乌鸦石岛作为决战的场所,那里有天然的温泉,春季岸边的冰层较薄。
      考虑到条顿骑士多为重装骑兵,全身顶盔贯甲,就连马匹都有很厚的防护,薄冰承受这样的重量,可能碎裂。 德国人对此一无所知,但他们也掌握了俄军的动向,就用极快的速度向乌鸦石岛扑来。亚历山大的部队刚刚占领完阵地还没展开,骑士团就已到达,双方在湖面发生激战。
       德军共有1。2万人,其中包括丹麦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地的骑士和民兵。他们采用的阵势是最常见的“猪嘴阵”(那是他们自己的说法,其实就是楔形阵)。该阵形的前锋由重装骑兵组成,后面是手持矛和剑的步兵,两翼和后方也由骑兵加以保护。这种队形的特点是主力居前,战斗时,以其楔尖插入敌人中央,使之分裂,然后各个击破。
      弱点是:短时间内不能突破的话,两翼的薄弱兵力会被慢慢侵蚀掉,让中央的部队两面受敌。 亚历山大研究过这种阵势,很清楚其弱点。他把轻装的弗拉基米尔步兵配置在中央,诺夫格罗德的精锐步兵放在两翼。在整个战线前面的湖上横向展开前卫团,主要由弗拉基米尔骑兵和轻步兵组成,轻步兵装备有弓箭、铁矛和投石器。
      亚历山大的亲卫队和贵族骑兵队埋伏在左翼的后面,总兵力有1。5至 1。7万人。 战斗开始的时间是1242年4月5日拂晓。 骑士团首先出击,楔尖上的重装骑兵向俄军前卫团发起猛攻。前卫团应战,弓箭手拉弓放箭,投石兵一同出动。但是,骑士团的重装骑兵连人带马都包在重型甲胄之中,加上盾牌防护,矢石弹雨几乎没有造成什么损伤。
      前卫团的抵抗很快被粉碎,俄军中央的步兵也抵挡不住,阵形瞬间被突破,步步后退。紧追不舍的重装骑兵把他们推到岸边。 骑士团接着准备上岸,却遭到了俄军两翼的夹击。诺夫格罗德步兵迅速迂回到骑士团的侧翼和后方,开始突击。重装骑兵由于队形紧密,来不及转身,陷入混战中。
      俄国人用长长的铁钩把骑兵从马上拖下来,用刀斧砍断马腿。骑士一旦落马,俄国农民的短斧、各种棍棒都有了用武之地。不要命的攻击持续了没多久,骑士团就伤亡惨重,更多的人被受惊的战马践踏而死。 条顿骑士开始后撤,他们力图集中兵力打开一个突破口,但是埋伏着的俄军骑兵从左翼后方突进,从后肋给了德国人一刀,粉碎了他们突围的希望。
      这时,已经溃散的俄军中央步兵和前卫团重整了队形,开始反击。处于四面包围中的骑士们被挤压到一块狭小的地段,其主力拼命突围,前前后后发动了五次冲击,依然无济于事。战场上到处是刀剑的碰撞声和喊杀声,两边的亡命之徒在进行白热化的最后激战,鲜血染红了冰层。
      骑士团虽然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单兵的作战能力高于对手,勉强支撑着战线不至于崩溃。 中午时分,亚历山大终于命令网开一面,骑士团急急突出重围,但是他们走的方向是冰层最薄的地方,薄冰再也不堪重负,不少骑兵掉进了冰湖,力战过后再也没有力气爬上来。
      只有少数人保住性命,仓皇的逃跑。俄国的骑兵追着跑了10公里之远,直到苏伯利奇河岸才收兵。 这次激战,俄国人创造了用步兵战胜骑兵的战例。德国人损失了一万,其中包括了500余名勋爵和骑士。俄军有3500人战死,同样的人数受伤,其中的战死者多半是受伤后不及救治,在冰天雪地里由于失血过多体温下降冻死的。
      (冻死的例子实在多多,1812年的拿破仑,希特勒的第六集团军,还有入朝的志愿军……) 总结:亚历山大用的队形是“墙”式队形的变形--团队队形。在老毛子的基辅罗斯,“墙”式队形是装备有长矛和剑德步兵身穿铠甲,作战时列成8至20列纵深的密集队形。
      “墙”式队形是中世纪俄国军队基本的战斗队形。其侧翼用骑兵掩护,装备有弓箭和铁矛的轻步兵在队形的前面行动。 11世纪,俄军为加强战斗力,将阵势分成三个部分组成的横队:主力团和左右两翼。这种队形就是团队队形,将步兵和骑兵混合配置在每个团队中,可以更好的相互掩护攻击对方侧翼。
      楚德湖上的混战中亚历山大就是用的这种队形,避开条顿骑士强大的中央突破,把精锐部队投向两翼,两翼得手后,再向敌人的后方合围。其实没啥大不了的,公元前216年坎尼会战的情况大同小异,比老毛子茅塞顿开早了14个世纪。 后记:日尔曼人向俄国人求和,双方交换战俘,骑士团结束东侵。
      1263年亚历山大役,俄国教会奉他为圣人(关帝爷的级别)。卫国战争的当口,苏联政府还有种勋章用他的名字命名 。

    亿***

    2007-07-23 13:03:2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