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写作

首页

写作

读报看或电视关注时事新闻写一篇杂感写出你对某件事的独特见解.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7-02-10 00:07:53
  •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高低,而是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种种体验,以及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的一种关注;注重学生在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
       序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辅导员和服务员,为学生营造开展活动的良好环境,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生活中获得体验和感受。其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兴趣,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方法指导,激发学生探究社会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他们产生自觉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自觉地走向社会。
       正文: “生活即教育”,这种教育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以及大教育观的生动体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在实践中验证科学结论,在生活的课堂里锻炼提高自身的能力。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如何准确地领会“生活即教育”这一教育思想的真正内涵,如何更好地去实践这一现代教育理念,这对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学年,我校初一年级开展了调查“我们身边的垃圾”和“过回‘作家’瘾”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机会。
       “我们身边的垃圾”活动主题“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确定以后,学生便自愿组成研究小组。在自愿组成小组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有的学生成了“抢手货”,有的学生成了“弃儿”,有的刚过了半天就改变主意重新组合。这是学生交往合作中的很正常的现象,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合作交往教育的一个良好时机。
      我抓住这一良机,有针对性地展开了思想工作,与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有的同学很受欢迎,大家都愿意和他交往合作;为什么有的同学不受欢迎,别人不愿和他交往合作;怎样做才能受别人欢迎;在和别人交往合作中有哪些技巧等。通过老师的指导、帮助,一个个研究小组组成了。
      同时,我认真分析了学生们在组成小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归纳了小组组成的影响因素,如空间因素、人格因素、指导因素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并请学生家长在双休日积极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项工作。 学生实地观察,参观了垃圾站和垃圾填埋场,访问了环保工人和环保局的同志,到新华书店查阅资料,有的还上网下载了许多有关垃圾的资料。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发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重点,有的研究垃圾的来源问题,有的研究垃圾的危害问题,有的研究垃圾的分类问题,有的研究垃圾的处理问题。 课上,组织学生交流成果,包括研究成果和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学生用笔记录下数据,写了观察日记,用照相机拍了照片,用摄相机拍了录像,用计算机从网上下载了资料。
      学生们对调查的结果都十分吃惊。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对“垃圾”的认识越来越高。 一次外出观察活动中,一位学生带了照相机,才走了几十米的路,一卷胶卷便拍完了。胶卷冲出来后,我和他一起分析,哪几张照片是有价值的,哪些照片是没有用的,指导学生如何有针对性拍照。
      同时指出,没有用的那些照片也是垃圾,无形中既浪费了资源,又不经意地产生了垃圾。 另一次是在外出参观活动中,一位学生对贴在墙上、电线杆上的那些“牛皮癣”广告产生了兴趣,认为无论是广告的内容还是广告的形式都是“垃圾”;另一位学生关注那些写在墙角上,垃圾箱旁的“警语”,什么“在此大小便是猪狗!”等,认为这些话语也是一种“垃圾”。
      我抓住这两个问题,在同学们中展开了讨论,“牛皮癣广告”和“不文明语言”是不是垃圾,从而使同学们对“垃圾”的认识提高了。 从“物质垃圾”到“精神垃圾”,这是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认识上的拓展和升华。这种认识是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经过老师的点拨形成的。
      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往往要巧妙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 学生们的研究还在继续,有的在设计“分类处理”的垃圾箱,有的提出“垃圾填埋”、“垃圾处理”的设计思想,有的在设计环保的宣传口号,有的在替市长写“致市民的一封公开信”,有的在制订《垃圾法》……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是教育,而且是活生生的,种种体验知识在书本中、课堂上难以获得。
      “我们身边的垃圾”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体验是学生学习的高级阶段,参观、考察、访问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融入社会,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感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走向社会去体验、感受、创新,再回归学校去总结、评价、提高,这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思路和规律,也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一种全新挑战。本次的“我们身边的垃圾”实践活动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今年寒假,为体现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改变了以往的作业模式,又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每人出版一部作品集,按正规图书出版要求进行编辑、设计。
      自拟书名,请家长或朋友作序,有一个清楚明确的目录,还要有封底设计。作品至少六篇,自选内容,文体字数不限,内容如下: (1)为自己写一小传或自画像,向读者介绍你自己,要求真实,在此文合适位置贴一照片,选自己最得意的近照或生活照;(2)图片配诗文,在寒假中许多同学要走亲访友、旅游、聚会,选一张生活场景的照片或自设的风景图片贴在作品集中,配上诗文;(3)读两本好书,写两篇读后感,或做两篇摘抄。
      读后要求写出真情实感,能够联系自身或社会现实;(4)听音乐或歌曲,联想画面,将之成文,或用语言文字描述声音;(5)读报看电视,关注时事新闻,写一篇杂感,写出对这件事的独特见解;(6)说说心里话——烦恼、小秘密、心事等。可以是给父母的,也可以是说给老师、朋友的。
       作业一出,学生的畏难情绪严重,我自己心里也没底。寒假过后,作业交上来,我大吃一惊。装帧精美的封面,可爱的照片,用心写出的文字,每一篇文章都图文并茂,每一本我都爱不释手,读了又读。这次作业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提高了审美情趣。
      有一位学生在成书经过中这样写道:“要说编书,听起来你一定以为它很深奥、很难,我第一次听说也这么想,但记得老师说过,‘我们遇到大困难,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然后再认真地逐一解决。’我便试着去做了,果然很有效。” 还有一位同学说:“这次独立完成的这份独特的作业,既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又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还挖掘了我们身上没有被发现的潜力”。
       结论:   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牢固树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科学教育思想,今天的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实践素质教育。只有让孩子走进社会,他们才会更好地了解社会;只有让孩子走进生活,他们才会进一步地认识社会。
      反过来,也只有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社会、认识了社会,体验了生活,他们将来才能顺利地、出色地走进社会,最终服务于社会。   让我们携手把学生带进社会,带进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吧!多少年后我们一定会为自己今天的选择而骄傲。 。

    智***

    2007-02-10 00:07:53

  • 2007-02-08 11:26:42
  • ???????????????????????????

    伊***

    2007-02-08 11:26:4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