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长亭送别意象都有什?

首页

长亭送别意象都有什?

长亭送别意象都有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3-10-10 14:04:43
  • 包含着长亭、芳草、夕阳、古道、青山如此多的传统意象。

    是***

    2013-10-10 14:04:43

  • 2013-10-10 14:03:23
  •   《长亭送别》的意象分析《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 花间美人” 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 造就了王实甫“ 文采派” 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 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 《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长亭送别》的意象美,美则如斯:1。经典性。当代社会推崇时尚, 酷爱流行, 但流行时尚的东西易如昙花一现, 稍纵即逝, 传统经典的事物才能耐人寻味, 永开不败。美丽多情的崔莺莺不得不屈从于顽固的老母亲, 于郊外长亭送别自己的心上人张珙。
      此时此刻多少离愁别恨涌上心头, 可作为相府千金的她, 欲哭只能无泪, 欲喊只能无声。王实甫巧妙地将古典诗词及其相关的经典意象、意境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化用于崔莺莺所唱的曲词, 以利于女主公委婉地抒情达意。全文多处化用古典诗词, 如“ 碧云天, 黄花地” 化用于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 黄叶地”;“未饮心先醉”脱化于柳永之《诉衷情近》“ 未饮心如醉”;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语出苏轼词《满庭芳》;“ 伯劳东去燕西归”, 源于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作为一名高明的工匠,王实甫妙笔熔炼古典诗词入曲, 更巧手化用了伴其与“ 生” 俱来的优美意境。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端正好》一曲中“ 碧云天, 黄花地” 不就是描绘了一种秋景凄凉的意境? 所以它特别能烘托那种凄冷萧条的送别氛围, 处于送别之境的崔莺莺自然就会触景生情, 因景及情地向张生传达其柔情蜜意。
      曲词唱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例子在《长亭送别》中比比皆是。《长亭送别》短短一折戏, 十九支曲牌, 包含的意象多达30 多种, 且它们皆为经典之意象。碧云、黄花、西风、北雁、红叶、柳枝、疏林、野草、夕阳、古道、伯劳、燕子。。 这些意象在中国传统诗词曲文赋中无数次地被文学家们用以传情达意, 造境设势, 有的意象至今仍被多次反复沿用于现当代歌曲中。
      如《城南旧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 几句歌词中就包含着长亭、芳草、夕阳、古道、青山如此多的传统意象。 2。联想性。联想的作用在于将某种事物扩展到与其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意象的联想性无形之中扩展了意象内涵的丰富性, 自然就能拓展诗词的表现力,加强曲牌的抒情性。
      联想性源于经典性,经典的意象一直喜为文人骚客所运用,这些传统的意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其内涵不断拓展和丰富起来。 《长亭送别》像“ 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 这样包含富于经典性和联想性意象的例子, 多如散落草丛的野花, 美似弥布夜空的星星。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端正好》)”, 几句曲词就运用了五个经典的意象。一时间, 它们的联想性也可以使我们的脑中顿时“ 凑聚” 许多相关的诗句, “ 黄花” 不是可以触动我们的情思, 联想到易安居士的“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 “西风”又令我想及潇湘妃子林黛玉《咏海棠》诗“娇羞默默同谁诉,倦依西风夜已昏!” 两种意象竟还同时出现于李清照之“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红叶”自然可以让我们的联想之旅奔向杜牧之“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枫林秋意之妙境。《一煞》写莺莺的“别愁”,使用了“青山”、“ 疏林”、“ 淡烟”、“ 暮霭”、“ 夕阳”、“ 古道”、“ 禾黍”、“ 秋风”、“ 马嘶”多种意象。
      运用这些意象写“ 愁” 的,我们可以在唐诗宋词中俯拾即是。青山即“ 行人无限秋风思, 隔水青山似故乡”,“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古道”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 “ 夕阳” 即“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山空见日斜时”、“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烟霭”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念去去,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四煞》中莺莺感叹“ 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即将离别之际,怎样将自己的爱恨情仇尽情倾诉给张生?直露剖白不符其大家闺秀的身份, 且略显轻薄又苍白, 用意象造境传情自然就委婉深沉多了。“ 泪添九曲黄河溢, 恨压山峰华岳低”,瞧!以水喻愁,不是还有南唐亡国之君李煜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吗? 《收尾》一典“遍人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离愁,以“车”这种工具设意象, 决不是王实甫之首创。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就有“ 休问离愁轻重, 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王实甫不过是易马为车。董之以马形容离愁, 也并非其首创, 宋人石孝友《玉楼春》词已有“ 春愁离恨重于山, 不信马儿驮得动” 的比喻。古诗词中以马、车、船这些交通工具为意象来载愁写愁决不限于以上这些,李清照《武陵春》“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不仅在于它们的经典魅力, 更在于它们的联想性, 易于拓展读者丰富的情感和思维之空间, 创设美妙绝伦的意境, 使其诗文所传达的情感内涵无限飞越, 鉴赏之时读者所获得的艺术美感无限攀越。 《长亭送别》的意象如绝笔圣手,独造妙境,带你进入文学教育之圣殿。
      

    杭***

    2013-10-10 14:03:2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度假旅游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