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正史中的魏延是什么样的?他造反了吗?

首页

正史中的魏延是什么样的?他造反了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1-08 21:59:51
       据《三国志·魏延传》所说,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那么也就是说,他本来就是刘备的部下,不是降将,也就不存在诸葛亮在他归降时的所谓有反骨之说。而且在刘备时期,魏延就曾被委以大任的。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就弃张飞用魏延为“汉中太守”。刘备在宣布任命状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他在朝堂上当群臣的面对魏延说:“我现在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你,说说,你将怎么做?”按说,在私下里,刘备是肯定先跟魏延通过气的,魏延也肯定跟他交过底。
      如今之所以有此一问,应该是出于给魏延壮威的考虑。魏延的回答显示了他的自信或者说高傲:“如果曹操亲自率领他的全部大军来犯,为将为您挡住他,如果他只是派帐下一位将军带个十把万人来犯,我会替您吃掉他。(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镇守汉中,他实践了他的豪言壮语。刘备也没有亏待他,封了他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又封了个都亭侯。足谓恩宠有加。   要知道,诸葛亮自出山之后就一直掌管着刘备方的军政实权,这些任命,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刘备肯定是征求过诸葛亮的意见并获得了支持的。
      而事实上,诸葛亮待魏延也是不薄的,据裴松之注,诸葛亮在病中就曾经对魏延等说:“我死了之后,你们只要谨慎的守着就行了,一定要注意,不要再出兵了。(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并且还让魏延代行自己的职权。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任?对自己认为有反骨的人,诸葛亮会把权交给他?   很多人是抓住诸葛亮临终受命时,不让魏延在场,是独信杨仪排斥魏延。
      诸葛亮信杨仪吗?《三国志·费祎传》说:“魏延和杨仪闹矛盾,每次坐一起讨论什么问题的时候,就互不服气,总吵,魏延就会拿着刀对着杨仪,把杨仪吓得不知怎样好,泪水哗啦啦的流个不止。(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涕泣横集。
      )”诸葛亮在魏、杨之间,显然不存在偏袒谁的问题。《杨仪传》有云:“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他早把杨仪看透了。但诸葛亮又是一个唯才是用的人,他看中的是杨仪的才,而当时的杨仪是部队的参谋,他当然是在场的了。魏延的身份是前锋,位置离中军至少十里,不可能常伴左右,况且估计诸葛亮死得也比较突然,他的缺席就很自然的了,不存在诸葛亮刻意安排的问题。
         当然,应该承认,魏延在军事战略的选择上是和诸葛亮有分歧的。这其实是不奇怪的。要说诸葛亮对魏延有所防范,也是不奇怪的。那样的一个乱世,政权林立,利益纷争,作为军队的主帅,对军中拥有实权的将领不留一手,不适当的牵制着,是不行的。
      而且,据我看来,诸葛亮后来选择“以攻为守”的战略,也实在是迫不得已,是没办法的事,荆州已经丢了,魏国有政局基本稳定,原先计划的“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已经根本失去了可能性。也即是说,夺取天下,兴复汉室也仅仅是口号上的事情罢了,他内心是压根就没想到打到许昌去的。
      但是这些又是不能为外人道的啊。魏延显然是认识不到这些,所以,他总是建议什么“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这样冒大险的事情诸葛亮当然是不会做的,因为凭着蜀国的实力,只能敲敲边鼓,打打局部战争,实在不能闹腾得太厉害,因为的确还是不能“与争锋”的。
        另外,后来魏延被杨仪追杀,(是追杀!魏延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还击,他老哥对蜀过可忠诚得很!)跟诸葛亮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反而跟魏延本人有关,他在蜀国的“后五虎将时代”太嚣张了,目中无人,居功自傲,致有此祸,是真的怨不得诸葛亮的。  应该这样说,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和正史里的记载混在一起来评论,这是不合逻辑的。
      因为《三国演义》和正史中本来就是两个魏延,两种故事。 。

    龙***

    2007-01-08 21:59:51

其他答案

    2007-01-09 09:07:07
  • 魏延是一流名将。
    他并未造反,但与杨仪争权,操作不当。  
    

    1***

    2007-01-09 09:07:07

  • 2007-01-08 23:20:58
  •   魏延
     
    生平
    以部曲身份跟随君主刘备入蜀,在取蜀攻略中数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迁回成都,要决定重地汉川的守将,大家都认为张飞会担任此职,但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可见刘备对魏延极为看重。刘备称帝,再被升任为镇北将军。
      刘禅继位再封都亭侯。 227年,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进驻汉中,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年后,魏延西入羌地,大败魏将费瑶、郭淮,再被升调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后随诸葛亮北伐,成为当时蜀汉头号将领,立下了赫赫战功。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发万兵给他出子午谷袭取潼关,这就是极具争议的子午谷之计,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用尽。
       233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后来诸葛亮病困,命杨仪、费祎等撤退,魏延、姜维断后。
      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开始撤离,但魏延不甘心北伐就此结束,与屈于杨仪之下,早一步南归,烧毁栈道。 两方各自上表刘禅指对方谋反,刘禅问董允、蒋琬的意见,两人都质疑魏延。后杨仪与魏延在对峙于南谷口,杨仪军的王平叱责魏延:“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士卒都知是错在魏延,军队一哄而散。
      魏延唯有与几个儿子逃亡回汉中。最后被马岱捕杀,更被杨仪踏著断头羞辱。 特征 魏延善对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魏延势成水火,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评价 三国志评曰:“魏延以勇略任。
      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魏文长:“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 。

    月***

    2007-01-08 23:20:5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