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一个西方的哲学故事与佛法的联系

首页

一个西方的哲学故事与佛法的联系

这是一个西方的哲学故事:一个原始人住在山洞里,洞口有一支火把,火光将他的影子投射在洞壁上.这个人还不具备回头看的能力,他只能看见洞壁,并一直以为影子就是自己的实相.
偶然有一天,机缘巧合,他回头看见了洞口的火把,恍然大悟,才知道原来影子是虚幻的,自己的身体才是实实在在的.为了验证,他灭了火把,果然影子不见了,而自己的身体还是真实存在的。
且慢!果真如此吗?
如他经验所证,换个视角,确实能发现影子是浅层的虚幻的东西.然而他用肉眼看见自己的身体就真的是自己的实相了吗?如果再换个视角,用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自己,自己的肉身难道不也是虚幻的吗?
多年前接受唯物教育,学到关于王阳明的故事,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幡动""风动""心动"的禅案,当时教科书给出的结论是:"心动"是可笑的,"风动""幡动"是真实可靠的,因为可以根据我们的神经感受到,当时深以为然,现在看来,其中大有争议的必要.
比如看到一朵花开,孩子会说:"花开了."大人会说:"桃花开了."而诗人会说:"春天来了.",他们都没有错,然而境界的高低,也由此显露.
很多朋友想必都看过<<大话西游>>,其中至尊宝成为齐天大圣后有一句台词:"当我用心眼来看这个世界时,所有的事物都从来没有过的清晰......"佛教之所以在很多朋友看来很玄,甚至与迷信挂钩,大概原因在于此,用肉眼或者心灵来感受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不太懂佛法,也不会"专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疏漏之处难免,还请诸位指教.借用佛偈来给这篇小文章结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2-18 12:14:56
    释迦佛在经典中常说的一句话:不可思议。真如或称佛性,无法用语言和现量思维表述。如果强用一种定性的思维试图“解释”,则越走越远,最终斥以“迷信”。
    您最后所引佛偈“应作如是观”之观字,世尊告诫大家,不是仅仅“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要按教导的方法去实践,要入此观,使真如本性现前。
    如果不入观,则言与所言、是与非是、智与迷信,尚是戏论。
    那谟阿弥陀佛 

    1***

    2006-12-18 12:14:56

其他答案

    2006-12-18 14:15:40
  •   佛教讲要断"我见"。"我们常说:「我能说、能听、能想、能
    知,见闻觉知的心就是『我』啊!」有的则说:「能吃、能
    走的身体就是『我』啊!」其实佛法上所说的虚妄「我」就
    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把五蕴的虚妄我灭了,自然就能
    出三界。
    换句话说,就是把您的色身与见闻觉知心和处处作主的心灭
    除了,剩下来的是本来就在、从来都不曾出生也不曾灭过的
    第八识,他离见闻觉知,从来不返观自己,也不会思量任何
    一法。
      所以灭掉色身和觉知心、思量心以后,只剩下他的时 候,不会去投胎而藉色身再生起见闻觉知心、思量心,这就 是《心经》上所说的涅盘境界,就叫作出三界生死。 所以想要出离三界生死的痛苦,只有二条路,一者佛菩提道, 就是成佛;二者解脱道,就是取证无余涅盘。
      可是取证无余 涅盘境界时,却不是由见闻觉知心、思量作主心去进入涅盘 境界中,而是灭掉见闻觉知心与思量作主的心以后,剩下第 八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单独常住。所以,证得解脱境界的 阿罗汉们,都是在舍寿以后,把五蕴的自己灭尽了,真实无 我。
       五蕴就是虚妄的众生「我」,「我」者五蕴身,「我」就是 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有这个「我」中的任何一蕴、一处 、一界存在,就无法成就无余涅盘,因此无余涅盘中,无有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以真实无我。 众生的五蕴身中,色蕴以四大--地、水、火、风组成,都是 无常之法;受想行识四蕴皆以色蕴的五色根与五尘为依才能 生起,所以也都是无常之法。
      佛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 等诸法皆是无常法,都是会坏灭之法,都是缘起缘灭之法, 既然五蕴身我无常必坏,所以依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 诸法无常必坏,在阿含解脱道中就说「诸法无我」,因为在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生灭诸法中,找不到常、恒、不 变易的真实我。
       五蕴有色法及心法。色法是色蕴中之五色根及六尘;心法则 包含了前六识识蕴与意根。意根是心法,非是色法,不是有 色根;意根因为是意识生起及运作时的所依根,故名意根, 归属在六根之中;前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根,都是有 色根,加上心法的意根合为六根。
      六根与六尘相触而有六种 入,六根所入之法,即是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 法。经上说:根、尘、触三,生眼识乃至意识。六根与六尘 相接触,会产生六识。六根与六尘合为十二处,六根、六尘、 六识,合为十八界。所以五蕴、十二处或十八界指的都是有 情众生的身心,只是法的分类粗细有别而已,总而言之,还 是指众生的虚妄我。
       五蕴中之受、想、行、识四蕴,即是心法,亦称为名;加上 色蕴,即是「色」、「心」二法具足,简称为名色。但是五 蕴中的心法只有七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 这七识都是无常必坏之法。前六识于睡眠、闷绝、正死位、 无想定、灭尽定等五位中断灭,意根于阿罗汉入无余涅盘时 ,亦是断灭。
      这七识既然本质上都是生灭之法,都是刹那刹 那断灭再又生起,既然生灭之法刹那断灭如何能够于断灭后 再自行出生呢?必然要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第八识心做为生灭 的七识心的所依,才能够让生灭的七识心能够灭除后,再行 生起。而且必然是心法才能出生心法,色法从不能出生心法 。
      所以法界中的心法总共有八,具足八识才能出生万法。 因为前七识是由第八识如来藏出生的,所以心法总共有八,又 名「八识心王」。八识心王是万法的根本,凡是有情皆各有 八种识:眼、耳、鼻、舌、身识是前五识,第六识是意识, 第七识为末那识(意根),第八识是如来藏,共有八识。
      每 一识心各有其不同的体性,但前六识都是一世必灭的,意根 则是经由修道而可以灭除的;只有第八识如来藏,自性清净 ,本无生灭,恒常坚住不坏,恒而不审,永离见闻觉知,而 能生一切法,却无法用任何方法来灭除他,所以只有他才是 常住而不可坏灭的真实心。
      " 虽然如来藏能生出万法,但它却有空的体性。而一切事物有生 就有灭。我们的五蕴色身,我们的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的。 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摘编自正枝居士《学佛的觉醒》一文)。

    1***

    2006-12-18 14:15:40

  • 2006-12-18 13:06:01
  • 人有六感以感受这个世界,看,只是其中之一.而我们看到的东西,其实只是它发出的或者反射的光到达视网膜,刺激视神经细胞而给予我们的大脑一个信息,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东西.而视神经细胞可以分辨的只是光的波长,所以我们大脑所接收到的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物体的光波的影响而已,而不是物体本身.因此在没有光的地方,我们是看不到物体的,但物体仍然存在.然而在这里出现了分歧.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虽然我们看不到,但它仍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从佛学来说,既然我们感受不到,那么它存在与否,与我们又有何干系?岂不是和不存在一样?就像我开始所说的,其实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并不是真的世界,而是世界在我们大脑中的一个影象而已,我们一直以为它是真实的,其实不是,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即使它只是一个影象,即使我们把这个影象当作是真实来看待,其间也不会有什么差别,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真实.

    天***

    2006-12-18 13:06:01

  • 2006-12-18 12:26:58
  • 随喜wangtp1615
    阿弥陀佛
    

    沙***

    2006-12-18 12:26:58

  • 2006-12-18 11:55:42
  • 楼主是有心人。
    也谈谈我粗浅的见解。正比如佛在2500年前提出的“三千大千世界”以及一滴水中有八万四千小虫(形容数目很多,这是印度人所常用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也常用此句来说数目之多,并非真有这么一个八万四千的确定数目)的等等,在当时的人如果仅凭肉眼和经验是很难相信、理解的,而且佛这样说也很容易使人疑惑,但事实如此,世尊只是如实地和弟子们讲。这些到现在我们不是很容易理解了?那在当时的那些不相信的人呢?我们现在深为他们惋惜的时候,也可以看到,现在这样的人也还不少。
    佛经上有很多我们以凡夫知见不能理解的事情,所以,信、解、行、证非常重要。

    1***

    2006-12-18 11:55:42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