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急```!

首页

急```!

能不能帮找一篇关与“人类与旅游资源的和谐发展”的文章啊!
我不能理解这个内容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2-16 11:32:26
      在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会议中提出:生态旅游是通过环境上敏感的旅游和设施提供的宣传以及环境教育,使游人能够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区域,同时,不对其生态系统或当地社会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或损害。据世界生态旅游大会宣称:现今世界生态旅游的年总收入达200亿美元。
      另据调查,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收入也已达52亿元人民币。然而,有数据表明:我国生态保护区中,有22%遭到破坏,11%的资源出现退化。这说明,生态旅游迅猛发展,生态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旅游资源还有其非常脆弱的一面,若不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势必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发展,并有可能将生态旅游彻底葬送。
       l。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脆弱性"是指某事物由于受到外力(如拉力、冲击力等)容易破碎的性质或某事物本身具有不稳定因素而造成该事物的不稳定性、不坚强性及易消亡性。据此,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可从以下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把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定义为生态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破坏,从而失去自身的平稳性、坚强性,并最终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消亡。
      二是生态旅游资源本身具有不适应过度的市场发展和需求,即易受到市场影响,有与市场过度需求相矛盾的一面,也就是“不适应性”。 2。对生态旅游资谅脆弱性的几点认识 2。1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真实性 人们把某个生态区或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开发为生态旅游景点,就有了游人的旅游和消费等活动,生态旅游资源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恢复起来就没有在自然状态下快,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就会表现出来,且这种表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2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人为性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人的作用是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主要引起者,但不是全部。因为除了人的作用外,还有自然力的作用,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这些自然力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使生态旅游区失去生态环境或虽然生态环境还存在,但己失去旅游价值。
      二是人的作用是指人经常性的具有破坏性的作用,而非人偶尔的非破坏性的活动。三是人在生态旅游资源面前多数时候是"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此话虽然偏激,但是事实。 2。3趋利避害,促进生态旅游资源再生 生态环境坚强性是指生态环境少受或不受人类的影响,其本身所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
      然而,生态旅游资源为人类利用后,由于受到人类强大外来作用的影响,遭到破坏而失去再生能力,所以才表现出了脆弱性。如何趋利避害,促进资源再生平衡,即是我的根本目标。 3。生态旅游资源脆弱住的表现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遭到破坏,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这些资源的破坏,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失去稳定性,或者使生态旅游的美学价值遭到损失,从而使生态旅游活动终止。二是表现为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和稳定,如在生态旅游区大搞狩猎、烧烤野味等活动,都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使生态旅游失去基础。
      三是表现为生态旅游创收能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这是由于前两方面的破坏,使生态旅游价值下降,受到市场规律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引起的。 4。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且以人为因素为主。
      自然因素是由于自然力作用而使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它引起的破坏力有大有小,小的破坏可在较短时期内得以恢复,大的破坏甚至在长时间内也不可能恢复。人为因素破坏是由于人类的某些行为,如过度开发等所引起的。这种破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态环境也是可以自动恢复的。
      但是,人的有些行为可能造成某些资源的永久破坏,某些物种的消亡或生态旅游价值丧失。因此,人为因素破坏是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引起的主要因素,且破坏也最持久和严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生态旅游区粗放经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生态性。
      部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重开发轻保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如,九寨沟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湖泊水位每年下降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化堤已经开始退化变色。另外,经营目光短浅,不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盲目扩大游人数、建筑数量;盲目发展机动车辆,致使污染增大。
      以索道为例,作为国家公园在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应严格控制,如美国、日本等国家是明令禁止的,而我国则缺乏控制和管理,许多生态旅游区内,都有索道兴建。②政府宏观管理混乱或管理无力。由于主态旅游区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包括:林业、农业、水利、旅游局等。
      正是由于这种职能划分不明确,导致生态旅游区多头管理。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除在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外,还在其中开采矿产资源,兴建水电设施等,即政府想最大潜力地挖掘生态旅游区的各种资源。然而,这样只会使生态旅游区遭到破坏,而旅游主管部门又无力制止或干涉。
      ③国民生态意识淡薄,旅游行为非生态化。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或淡薄,可以说旅游到哪里,就污染到哪里。因为旅行社和各级政府把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同起来,大加鼓吹。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护规划和不征求当地社区意见的前提下,全民发展生态旅游。
      黄金旅游周期间许多生态景区游客爆满,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甚至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部分游客随地吐痰、乱扔东西、攀折花木、恐吓动物等,都是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的体现。 5。克服生态旅游资谅脆弱性的对策 生态旅游在开发经营、消费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过度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伴随经济效益增长的是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传统习惯等代价的付出。生态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有限的,那种对生态旅游资源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造成旅游发展越快,环境污染越严重的状况,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总目标。
      因此,尊重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质且,促进人类和环境和谐共处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解决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问题的根本办法。 5。1 倡导和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基于各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规律是人类反思其历史经验,谋求在人类未来发展中实现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客观需求和规律。
      根据可持续发展规律,生态旅游开发商、经营管理者和消费者(游客)都要对生态旅游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担负起更多的责任。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级旅游形式和产品,是实施可待发展的重要方式和行动,应充分考虑它对资源和环境、生物多样化的影响。 5。2 认真做好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合理布局的一种规划。
      在规划时要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状况和特性及分布、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旅游地生物多样性程度和保护条件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地公平发展和各方利益兼顾等原则展开。在不破坏生态旅游环境基本原则指导下,分析生态旅游地重要性,划出功能分区,确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实施步骤,制定旅游线路,选择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旅游和居民居住的规划方案。
       5。3 加强教育,提高履行职责与义务的自觉性 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往往是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因此,首先就必须对他们实施生态旅游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其次,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还要调整理顺管理体制,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的有序性。
      最后,生态旅游管理必须加强生态旅游法规条例的建立和执行。例如,规定生态旅游的消费模式、征收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费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 5。4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政府宏观管理包括制定相应法规、政策、审批开发项目、监督、评估管理者和宣传教育工作。
      因此,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政策,这是发展的先导,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在经济政策方面,支持那些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强地方生态旅游特色,可吸引更多生态旅游者的产业;在环境政策方面,加强对生态旅游产品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有关法规征收一定环境税或颁发无污染奖金;在技术政策上,提倡保留一些民间技术和生产部门,尽量做一些融古老技术和现代技术的体系,使生态旅游区更有吸引力;在社会政策上,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生态旅游活动走上科学化、生态化的道路。
       总之,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会随着生态旅游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延续,随着人们合理化、科学化、生态化的开发保护而得以不断减弱。因此,认真做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并执行生态旅游发展政策;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和审计,实施生态旅游管理和认真做好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等工作,才能保证生态旅游地环境容量不超载,生态旅游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2006-12-16 11:32:26

其他答案

    2006-12-16 19:37:46
  •                       我 爱 大 地
    国庆节,妈妈带我回老家,我又走向了乡下肥沃的土地。我兴奋不已,我可以重温小时候的童趣:在果园里摘果子;在玉米地里捉迷藏;在河边的草地上踩泥巴;躺在水库大坝上晒太阳……。我爱大地,我爱乡野浓浓的土地气息。
       外公是教了三十多年的老教师,退休后就回老家和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一下火车,我和妈妈直奔医院,看望因病住院的外公。外公几乎在昏睡,我灵机一动说:“外公,我去看你的果园了,现在山上的桔子成熟了,栗子大大的,黄橙橙的柿子,摘了好几箩框呢!”“嘻嘻”外公居然笑了起来。
      “看来,外公对土地是真有深厚的感情。” 我迫不及待地叫妈妈带我到外公的果园,去亲吻芬芳的累累硕果。远远地,扑鼻的甜香随风飘散过来,带着淡淡的酸味。晚霞把果园染透了,黄橙橙的柿子,歪着嘴蜜蜜笑的石榴,玉米老人乐得翘起了胡须……。金秋十月,万物在芬芳中透着成熟的光圈,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深情,那么的亲切友好。
      这里的人们享受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 当我陶醉于摘果子时,我突然被几棵桔子树吸引住了。树长大了,形成绿叶婆娑的青伞,遮盖着大地,油油的绿叶总会随着枝腰的低弯,在春风的吹拂下不断地向大地点头致敬,不时地给大地以亲吻。这仿佛是对大地几十年来提供水份和养料,使它得以发芽、生长恩情的回报。
      因为它知道,没有大地的养育就没有它的今天,离开了大地,绿叶就会枯毁,现在它长大了、成熟了、富有了,就给大地以回报,去答谢。这就是绿叶对大地的情义。 这时我联想到我们人类共同的母亲——大地!我曾在哪篇文章中看到这样 的话:子女报答父母的孝心像嫩绿的小草,微不足道;父母对子女的恩惠像春天的阳光,笼照大地。
      我们人类对大地母亲不也如此吗?大地对我们有那么多的贡献,我们又是怎样对大地的呢?乱砍滥伐,白色污染,黑色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在虐待大地,自然会遭到她的惩罚。让我们学学绿叶,多给大地母亲一点关爱。让我们从不随手乱扔垃圾做起,从保护树木做起,从种一草一木做起……使在都市中的人们,也能体会到像乡间大地——健康母亲的亲吻,让谁都能够恢复清新的感觉与纯洁的心情。
       我爱大地,我要做大地母亲的好儿女。 。

    r***

    2006-12-16 19:37:46

  • 2006-12-16 13:13:48
  •   旅游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中央提出,要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即和谐社会。在当今工业化、城市化大行其道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因而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鲁风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各级政府应当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升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一)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利益的均衡(魏小安),而旅游业就是一个创造均衡利益的产业。 其一,从旅游业的特征看,它是一个综合属性特别强的产业。国际上研究,旅游业涉及到的部门高达109个;而国内的实践表明了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就达39个。
      这样一个高关联度的产业,其产业效益就不仅仅沉淀在旅游业行业,而是分布在全社会。其二,旅游业是一个强国、富民的产业。说"强国",是因为它是"风景出口型"产业,风景可以赚取外汇,而且没有象工业产品那样消耗过多的资源;说"富民",是因为旅游业是服务业,门槛低,可以全民搞旅游,旅游收入主要散布在民间,靠旅游发财的农民在当今中国可是不少。
      其三,旅游业通过整合资源为社会增加财富。在相对完善的社会中,旅游业不仅仅是靠大量的投入,相反,靠整合资源也可以发展旅游,你没有发现在国外,教堂、广场、剧院、桥梁等这些公共设施成为旅游景点吗?即使这些公共设施不收门票,照样可以引来客源,为城市和地区带来住宿业和餐饮业等方面的收入。
       (二)旅游业为人民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和对社会的态度。旅游让人们放松心情,旅游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旅游让人们恢复了对生活的自信,所以,旅游已经成为当前人类的一种普遍需求,旅游甚至成为了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
      由于旅游的存在,人们改变了过去那种向自然界无限索取的心态,在旅游过程中才会感觉到环境的美好。说"休闲改变人类生活"其实一点都不假。 (三)旅游业是一个善于均衡财富的产业。旅游的核心是人的跨地区流动。正是由于旅游业的存在,富国的人民到穷国旅游,就等于一种扶贫。
      当年日本经济跃起后,它的政府就号召日本人民去国外旅游,为外国人创造财富,以消除外国人对日本的敌视,这一招很灵,没有哪个国家拒绝日本游客的到来。同样道理,富人在旅游中消费,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扶贫",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农民靠自己的奇山秀水,农家土菜,不出家门就可以赚钱,真当是"农家乐、乐农家"。
       从更高层面上看,旅游业通过游客的流动,实现了国际之间的交流,改变了国际间的财富分配比例;旅游业实现了产业之间的交流,改变了产业结构的比例;旅游业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完成了一次国民收入再分配;旅游业还实现了地区之间的交流,成就了资源与货币的再交换。
       (四)旅游业还是一项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旅游业不管吃的是老祖宗留下的饭,还是老天爷赐给的饭,反正它靠的是文化与环境。没有环境就没有旅游,这是常识。旅游业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因此,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业需要保护环境,需要再造环境优势,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
      旅游业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也需要友善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特色浓郁的社会环境。在所有的产业发展类型中,旅游业是最珍视环境的产业之一。保护好了环境,就保护了旅游业。 (五)旅游业创造了和谐社会形态。旅游业是一种消费文化差异的产业。旅游的流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濒危文化形态的延续。
      这种文化的扩散,促进了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了解,促进了人们对差异文化的包容,增强了当地群众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尊、自信。 从旅游促销的角度出发,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去进行旅游营销,增加了客流,引来了进一步的消费,增强了旅游业的运行效率,落实了富民政策,增加了就业,为旅游从业者创造了增量收益。
      所以说,尽管政府公共营销对自己的政府可能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但给自己的人民带来财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社会。 可见,大力发展旅游业,正是落实了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

    2006-12-16 13:13:48

  • 2006-12-16 13:03:12
  •   在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会议中提出:生态旅游是通过环境上敏感的旅游和设施提供的宣传以及环境教育,使游人能够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区域,同时,不对其生态系统或当地社会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或损害。据世界生态旅游大会宣称:现今世界生态旅游的年总收入达200亿美元。
      另据调查,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收入也已达52亿元人民币。然而,有数据表明:我国生态保护区中,有22%遭到破坏,11%的资源出现退化。这说明,生态旅游迅猛发展,生态旅游资源破坏严重。生态旅游资源还有其非常脆弱的一面,若不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势必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发展,并有可能将生态旅游彻底葬送。
       l。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脆弱性"是指某事物由于受到外力(如拉力、冲击力等)容易破碎的性质或某事物本身具有不稳定因素而造成该事物的不稳定性、不坚强性及易消亡性。据此,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可从以下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把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定义为生态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容易受到外界(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破坏,从而失去自身的平稳性、坚强性,并最终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消亡。
      二是生态旅游资源本身具有不适应过度的市场发展和需求,即易受到市场影响,有与市场过度需求相矛盾的一面,也就是“不适应性”。 2。对生态旅游资谅脆弱性的几点认识 2。1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真实性 人们把某个生态区或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开发为生态旅游景点,就有了游人的旅游和消费等活动,生态旅游资源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恢复起来就没有在自然状态下快,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就会表现出来,且这种表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2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人为性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人的作用是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主要引起者,但不是全部。因为除了人的作用外,还有自然力的作用,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这些自然力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使生态旅游区失去生态环境或虽然生态环境还存在,但己失去旅游价值。
      二是人的作用是指人经常性的具有破坏性的作用,而非人偶尔的非破坏性的活动。三是人在生态旅游资源面前多数时候是"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此话虽然偏激,但是事实。 2。3趋利避害,促进生态旅游资源再生 生态环境坚强性是指生态环境少受或不受人类的影响,其本身所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
      然而,生态旅游资源为人类利用后,由于受到人类强大外来作用的影响,遭到破坏而失去再生能力,所以才表现出了脆弱性。如何趋利避害,促进资源再生平衡,即是我的根本目标。 3。生态旅游资源脆弱住的表现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遭到破坏,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破坏,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失去稳定性,或者使生态旅游的美学价值遭到损失,从而使生态旅游活动终止。二是表现为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和稳定,如在生态旅游区大搞狩猎、烧烤野味等活动,都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使生态旅游失去基础。三是表现为生态旅游创收能力下降,经济效益降低。
      这是由于前两方面的破坏,使生态旅游价值下降,受到市场规律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引起的。 4。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分析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且以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是由于自然力作用而使生态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它引起的破坏力有大有小,小的破坏可在较短时期内得以恢复,大的破坏甚至在长时间内也不可能恢复。人为因素破坏是由于人类的某些行为,如过度开发等所引起的。这种破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生态环境也是可以自动恢复的。但是,人的有些行为可能造成某些资源的永久破坏,某些物种的消亡或生态旅游价值丧失。
      因此,人为因素破坏是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引起的主要因素,且破坏也最持久和严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生态旅游区粗放经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生态性。部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重开发轻保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
      如,九寨沟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湖泊水位每年下降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化堤已经开始退化变色。另外,经营目光短浅,不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盲目扩大游人数、建筑数量;盲目发展机动车辆,致使污染增大。以索道为例,作为国家公园在山上修建索道都是应严格控制,如美国、日本等国家是明令禁止的,而我国则缺乏控制和管理,许多生态旅游区内,都有索道兴建。
      ②政府宏观管理混乱或管理无力。由于主态旅游区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包括:林业、农业、水利、旅游局等。正是由于这种职能划分不明确,导致生态旅游区多头管理。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除在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外,还在其中开采矿产资源,兴建水电设施等,即政府想最大潜力地挖掘生态旅游区的各种资源。
      然而,这样只会使生态旅游区遭到破坏,而旅游主管部门又无力制止或干涉。③国民生态意识淡薄,旅游行为非生态化。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或淡薄,可以说旅游到哪里,就污染到哪里。因为旅行社和各级政府把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同起来,大加鼓吹。
      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护规划和不征求当地社区意见的前提下,全民发展生态旅游。黄金旅游周期间许多生态景区游客爆满,其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甚至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部分游客随地吐痰、乱扔东西、攀折花木、恐吓动物等,都是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的体现。 5。克服生态旅游资谅脆弱性的对策 生态旅游在开发经营、消费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过度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伴随经济效益增长的是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传统习惯等代价的付出。生态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有限的,那种对生态旅游资源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造成旅游发展越快,环境污染越严重的状况,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总目标。
      因此,尊重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质且,促进人类和环境和谐共处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解决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问题的根本办法。 5。1 倡导和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基于各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规律是人类反思其历史经验,谋求在人类未来发展中实现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客观需求和规律。
      根据可持续发展规律,生态旅游开发商、经营管理者和消费者(游客)都要对生态旅游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担负起更多的责任。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级旅游形式和产品,是实施可待发展的重要方式和行动,应充分考虑它对资源和环境、生物多样化的影响。 5。2 认真做好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合理布局的一种规划。
      在规划时要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状况和特性及分布、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旅游地生物多样性程度和保护条件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地公平发展和各方利益兼顾等原则展开。在不破坏生态旅游环境基本原则指导下,分析生态旅游地重要性,划出功能分区,确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实施步骤,制定旅游线路,选择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旅游和居民居住的规划方案。
       5。3 加强教育,提高履行职责与义务的自觉性 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往往是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因此,首先就必须对他们实施生态旅游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其次,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还要调整理顺管理体制,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的有序性。
      最后,生态旅游管理必须加强生态旅游法规条例的建立和执行。例如,规定生态旅游的消费模式、征收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费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 5。4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政府宏观管理包括制定相应法规、政策、审批开发项目、监督、评估管理者和宣传教育工作。
      因此,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政策,这是发展的先导,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在经济政策方面,支持那些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强地方生态旅游特色,可吸引更多生态旅游者的产业;在环境政策方面,加强对生态旅游产品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有关法规征收一定环境税或颁发无污染奖金;在技术政策上,提倡保留一些民间技术和生产部门,尽量做一些融古老技术和现代技术的体系,使生态旅游区更有吸引力;在社会政策上,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生态旅游活动走上科学化、生态化的道路。
       总之,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会随着生态旅游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延续,随着人们合理化、科学化、生态化的开发保护而得以不断减弱。因此,认真做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并执行生态旅游发展政策;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和审计,实施生态旅游管理和认真做好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等工作,才能保证生态旅游地环境容量不超载,生态旅游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y***

    2006-12-16 13:03:1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