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内科
神经内科

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是怎样的?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是怎样的?
谎*** | 2017-04-28 13:44:23

好评回答

2017-04-28 14:01:23
时*** |2017-04-28 14:01:23 56 6 评论
出血性脑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 是脑梗死病灶内继发出血。 约占脑梗死的3 0 % ,尸检资料为30% ~ 4 0 % 。( 1 ) 发 病 机 制 CT前瞻研究发现,出血性梗死易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占4 3 % ) ,因其起病急骤, 导致梗死灶中心区血管迅速坏死, 当血栓溶解、栓子破碎移向远端, 闭塞血管再通和重灌注时,可发生血液漏出,梗死灶呈现点状、小片状或融合性大片出...

查看全部>>

出血性脑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 是脑梗死病灶内继发出血。 约占脑梗死的3 0 % ,尸检资料为30% ~ 4 0 % 。( 1 ) 发 病 机 制 CT前瞻研究发现,出血性梗死易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占4 3 % ) ,因其起病急骤, 导致梗死灶中心区血管迅速坏死, 当血栓溶解、栓子破碎移向远端, 闭塞血管再通和重灌注时,可发生血液漏出,梗死灶呈现点状、小片状或融合性大片出血。心源性栓塞常见出血性梗死,溶栓或抗凝治疗也可促发。( 2 ) 临床特点。出血多发生于脑梗死后1~21日, 3 ~ 1 4 日最多,1 周内46%, 2 周内38%, 3 周内1 5 % 。 脑梗死治疗无效时应警惕出血性梗死的可能。出血后症状体征是否加重取决于继发出血的时间、出血灶大小、出血量及是否用溶栓、抗凝药等。梗死后1 周内出血常表现症状加重,如意识障碍加深, 颅内压增高, 瘫痪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体征。小灶渗血症状可不加重。 CSF检查从无色透明变为血性、黄变或镜下较多红细胞是本病的佐证。4) CT可见低密度梗死灶中出现点状、斑片状、曲线状或环状高密度出血灶。大量出血在低密度区中有融合成片的团块状高密度血肿。( 3 ) 治疗。治疗原则:根据病因、病情不同,如心源性栓塞或血栓性大面积脑梗死,采取个体化处理。 为防止心源性栓塞复发常用抗凝剂, 虽无证据表明出血性脑梗死与抗凝治疗有直接关系,但抗凝及溶栓治疗须经常复查CT,出血则及时停用。宜停用降纤维蛋白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宜慎用扩容和血液稀释。 脑细胞活化剂宜在水肿期过后病情稳定时应用。 出血性脑梗死应以减轻脑水肿和降颅压为主, 选用甘露醇、呋塞米,或用白蛋白提高血浆渗透压,也可短期应用激素消除脑水肿。通常无须使用止血药。 适当调整血压,以防血压过高加重出血,也勿降压过快、 过低引起脑低灌注
0/300

类似病状

  • 神经内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