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急!急!急!小女子有急事,帮帮忙吧!

首页

急!急!急!小女子有急事,帮帮忙吧!

从你读过的有关莲的古今师文中,可以看出莲通常被赋予哪些含义?在你看来,莲有哪些品质值得人们赞美?佛教与莲花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体现在哪里?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请详细回答,越详细越好,我40分全给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0-20 19:16:14
      佛教与莲花 
    一、佛教崇拜莲花之由来 
    当人们走进寺庙,抬头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综上所述,莲华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佛教为什么如此崇拜荷花?简要地说有两方面原由: 第一,与荷花特性相关。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
       佛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拢,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已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习俗的影响。 早在佛教诞生以前的印度,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在这酷暑的日子里,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爽。
      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朗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病疫流行,求医药者甚众,国王见状大发慈悲,集中宫廷御医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这种流行病,只有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
      王子听后,便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百姓治病。百姓纷纷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生”,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国内的百姓全部治愈。佛经说,这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在《杂宝藏经》中还载有莲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时,雪山之麓住着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
      他经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只雌鹿来此石岩上舐了几下,不久便怀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称鹿女。后来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后,便取来抚养。鹿女长大后,所经的路上,均出现了莲花,故又称莲花女。一次国王乌提延打猎路过看见地上有莲花七重,便四处打听鹿女,将她领回宫中,纳为王妃。
      到王宫不久便怀孕 ,一胎生了五百儿子。个个面目端正清秀,长大之后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为国家的保护者。国五欣喜万分,封鹿女为第二夫人,时人又称莲花夫人。 在印度的佛经中,荷花的分类也与佛教相联,与今天的科学分类有很大的不同,佛教中荷花的含义是广泛的包括不同属的睡莲等等。
       以荷花颜色分之,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 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最大,花瓣数百,考试又名“百叶华”。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稀)有之华(花)”,佛祖释迦称她为“人中好华”。
       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因色青故名。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分明,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不“莲眼”,也即观音菩萨的眼睛。 这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佛经上说: 东方福智虚空藏,坐青莲花,乘银牛; 南方能满虚空藏,坐赤莲花,乘金象; 西方施顾虚空藏,坐白莲花,乘琉璃马; 北方无垢虚空藏,坐紫莲花,乘狮子; 中央解脱虚空藏,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 还有以莲瓣多寡分之,佛经上说有人华、天华和菩萨华三种。
      人华者,莲瓣仅十余而已,天华者莲瓣达数百,而菩萨华者,莲瓣多达千数,即是佛教最尊崇的千(瓣)莲花,佛国莲华的象征。 二、莲花之美——“四德”与“十善”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净土莲宗的建立与发展,对莲花的崇拜形式,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渐形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拜,把荷花的美德归纳成“四德”与“十优”。
       佛经《涅盘经》说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乐于寂灭于涅盘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备有“八自在”的“真我”。
      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犹如清净的大圆镜,了无纤翳。 佛陀有四德,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相应。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 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 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三藏法数》还把莲华的优点与菩萨的“十善”相比,作子更加细致的概括。 莲华喻菩萨十种善法: 1.离诸染污。
      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比喻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也。(五浊者,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清净,不与纤毫之恶 共俱,比喻莲华,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也。
       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坚持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喻莲华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4.本体清净。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清净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喻莲华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自然洁净无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则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喻莲华开时,令诸见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6.柔软不涩。柔软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善之行,复于闭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清净,柔软细纱而不粗涩,比喻莲华,体性柔软而复润泽也。
       7.见者皆吉。菩萨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吉祥,比喻莲华,芬馥美妙,人或眼见及梦见者皆吉祥也。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比喻莲华开敷而其华果具足也。 9.成熟清净。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清净,比喻莲华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清净也。
      (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喻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以上的类比,内容虽无针对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确地把握了荷花的清秀洁净之特性与佛陀的精神使莲华得到了升华 这主要跟佛教的教义有关系;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
      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莲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视莲花,”日本老一辈佛教美术研究学者林良一在《佛教美术的装饰文样》中写道。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花落花开,花朵具有谢而又发的生命力,本是许多文化喜爱惜用的主题。
      但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群芳谱》就特别强调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佛说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
      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荷花,佛家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
      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 中国奇特女子风情录 直通财富,一键直达 旅途权益,携手关注 旅途安全应急小手册 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
      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
      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
      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
      ”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
      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
      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家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
      《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
      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
      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
      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
      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
      ”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人要做到出自尘浊而不为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当高的觉悟和定力,这就需要修持和守戒,开发佛性,消除魔性。
      佛性增强了就能抵住魔的干扰,还能降魔成佛,就能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这听起来似乎很玄,宗教意味很浓,其实只是较高的一种思想境界层次。一切事理通达了,参透了,自然凡事都看得开,不再贪婪、恐吓、焦虑、痴心、嗔怒,在精神上自然摆脱了苦境,变得轻松愉快。
      所以佛教中的莲花,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开悟”。《无量寿轨》说:“是菩萨(观音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大藏经图像》第六卷载《白宝口抄》云:“论凡夫心如合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问:‘何故众生心性譬莲花乎?’答:‘《秘藏记》云:莲花部吾自身中,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此理虽经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乃名莲花部。
      ’《疏十二》云:‘观莲花不观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莲花处污泥之中,生处虽说恶,而莲花体性清净,妙色无比,不为诸垢所染。凡夫变复如是,虽种种不尽三毒过患无量无边,亦此莲花三昧甚深,果实皆生其中,即是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也。”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
      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佛教的各个宗派,又以净土宗与莲花的关系更密切。东晋时,高僧道安读了《弥勒下生经》后,向往弥勒净土,于是在弥勒佛像前念佛立誓,发愿来世往生弥勒居住的兜率天。道安的这种思想,又影响了他的高足弟子慧远。
      慧远继承与发扬了师父的核心思想,更加热心于西方极乐净土的崇拜,唯一不同的是他所向往的弥勒净土改为弥陀净土。 女子的形象。 (1)“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盛开的莲花,花瓣是娇嫩的,红莲的粉红,白莲的粉白,用来形容女子的容颜,那是何等的娇美!如果说莲花的盛开是女子青春焕发、容颜娇美的时候,那么落呢?莲花的凋落,是在写女子娇嫩的肌肤,娇美的容颜在等待中渐渐暗淡,逐渐憔悴,慢慢衰老的过程。
      诗中说这种等待是“在季节里”,什么是季节里?是春天,夏天,秋天还是冬天?其实每一天都是季节里的一天,也就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古往今来,人们在它身上倾注了多少深情,寄托了多少厚意。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屈原自表心性芳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
      在写荷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 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既描写了莲花的美丽,又歌颂了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佛像可称为“莲像”。绝大多数的佛和菩萨都是端坐在莲花座上,西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的一尊弥勒(强巴)铜佛净高2.24米,铜莲座高达3.8米,堪称是世界最大的弥勒铜佛和莲座。
      莲花不仅给佛和菩萨作座,还可作菩萨的帽子。如安徽九华山供养的地藏王菩萨就是头戴莲花。武昌莲溪寺出土的立佛的鎏金铜带饰上浮雕一佛,赤脚站在莲台上,莲台又向左右各伸出莲花一朵,表现形式的造型似来自印度。其衣纹又是唐代“曹衣出水” 的体现。   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画像都是在莲花座上,手持莲花;画师们随意写画的菩萨中还有“莲花菩萨”“玩莲菩萨”等。
      罗汉像中也有画师经意绘作的“玩莲罗汉”;还有密宗修行时所供奉的曼陀罗画的佛像画。其形式或方或圆。在其中央莲台上画一佛像或一菩萨像作为本尊,上下左右四方以及四隅各画一菩萨像,位于周围八个莲瓣上各有一像,形成一朵俯视的莲花。在故事图类中有“东林莲花图”等。
         石窟壁画多以莲花形象为主题。尤其在丝绸之路石窟壁画中莲花形象表现出千姿百态,分别装饰在壁画、边饰、藻井、龛楣和佛像莲花座上。其中有以花头为单体的;有花茎叶同时表现的折枝形;也有以莲花为中心组成一定纹样的装饰图案。纵观历代这些莲花形象,写意传神笔简意长,造型不一,风格各异,发展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莲花形象系列,反映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貌。
      如隋代的石窟艺术中的莲花形象渐趋于写实,由早期的质朴拙重转向婉雅俊逸,颇有南朝士大夫“秀骨清像”的遗风。唐代更重写实,初具退晕设色方法。丝路石窟艺术已从对来世幻想、祈求,转向对世俗生活的描写和对人世天堂的歌颂。象征佛教教义的莲花,也脱去扑朔迷离形象,成为现实生活的写照。
      莲花茎干由扭曲虚幻变为“中通外直”,婷婷玉立;叶由抽象变态变为“碧叶如规”、荡风流雾;整个形象成为夏日红莲吐秀、碧叶舒英了。这与唐代美术专科花鸟派形成一定高潮有关,也是唐代经济文化发达的反映。元代如甘肃安西县榆林窟中壁画中的莲花,茎核细弱,花瓣尖瘦,显然失去了唐代丰润饱满风骨,反映了衰落时期的艺术风格。
         丝绸之路上的石窟壁画中的莲花形象,比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中的莲花形象,更加纯洁净化、丰富多彩、斑斓纷呈、完美生动。中国石窟壁画中莲花作为艺术形象所表现的气质、品格与造型手法,都反映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与鲜明的民族面貌。地处丝路西端的克孜尔石窟,反映龟兹民族的文化面貌,其莲花的数量与水平,均不及敦煌莫高窟。
      就敦煌各个时期受汉文化的影响不同,也有不同面貌。如东晋后十六国的晚期(相当于西凉到北凉时期即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莲’、‘孙文莲’和‘中日友谊莲' 的莲种交邓颖超副委员长。回国后邓副委员长将这些莲藕转交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培育繁衍。1980年日本佛教界将“鉴真大师像”送到中国展览期间,巡回到扬州大明寺展出时,中国科学院武汉直物研究所专送‘唐招提寺莲’、‘孙文莲’和‘中日友谊莲’等三个莲种到江苏扬州大明寺,以缅怀鉴真大师和祝愿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长存。
      此后,中日友谊莲’在大明寺内年年飘香,象征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永世溢芳。这是中日两国佛教界育种界和园艺界感情交流的结晶。佛教与莲花的关系如此密切,这是一种“缘分”。佛教不离文化,佛教不离艺术,佛教不离哲学,大约越是大德高僧越是能借佛经而曲达文化。
      艺术和哲学的高峰。
      历史上的玄类、一行,著《文心雕龙》的刘勰,著《诗品》的司空图,甚至苏东坡、白居易以及近代的弘一、赵朴初,不都是循佛之途而达到文化、艺术和哲学的高峰?佛教与莲花缘分无边,其实是佛学里所含的哲学、文学、艺术浩如烟海,于是佛法自然就是无边无际的了! 另外,你可以参考 。

    h***

    2006-10-20 19:16:14

其他答案

    2006-10-20 19:32:36
  •   佛教与莲楼上的已经说的很详细了,那我就说说古今诗句吧。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这样几句话:“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赞颂了莲的高洁质朴、正直芳香和它的清高风度。
    “莲,花之君子者也。
      ”则将莲看作是君子。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莲花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佛教为什么如此崇拜荷花?简要地说有两方面原由: 第一,与荷花特性相关。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佛教至高无上的崇拜。
       佛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拢,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已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 第二,受到古印度崇拜荷花习俗的影响。 早在佛教诞生以前的印度,每当夏天,烈日炎炎似火烧,在这酷暑的日子里,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荷花的池塘、湖畔散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爽。
      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常常以莲花比喻美丽的姑娘,如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朗长得仪容秀美,浑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另外,在古典文学中形容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荷花联系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家,国王名叫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年病疫流行,求医药者甚众,国王见状大发慈悲,集中宫廷御医四处奔走,为百姓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这种流行病,只有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
      王子听后,便投入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百姓治病。百姓纷纷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奇怪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生”,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持续了十二年之久,直到国内的百姓全部治愈。佛经说,这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在《杂宝藏经》中还载有莲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时,雪山之麓住着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叫提婆延。
      他经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只雌鹿来此石岩上舐了几下,不久便怀孕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称鹿女。后来提婆延得知鹿女是自己之后,便取来抚养。鹿女长大后,所经的路上,均出现了莲花,故又称莲花女。一次国王乌提延打猎路过看见地上有莲花七重,便四处打听鹿女,将她领回宫中,纳为王妃。
      到王宫不久便怀孕 ,一胎生了五百儿子。个个面目端正清秀,长大之后又成了五百大力士,成为国家的保护者。国五欣喜万分,封鹿女为第二夫人,时人又称莲花夫人。 。

    h***

    2006-10-20 19:32:3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生物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