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苗族的三苗是哪三苗?

首页

苗族的三苗是哪三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9-29 09:36:23
      史籍关于三苗的称谓不一。除称之为“三苗”外,尚有“三苗民”、“有苗”、“有苗氏”、“苗民”之说。其实一也。
    三苗所指为何?可分别为“国”名、“君”名和“族”名的代称。这需视文中内容而定,不可一概而论。须加说明的是:这里所谓国、君、族,均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涵义有别。
      为便于叙述,只是借用旧说而已。 三苗多指国名,这是汉、唐以来历代经学家的一致看法。《尚书·舜典》注[1]:“三苗,国名”,又引马融、王肃云“国名也”;孔颖达疏:“昭元年《左传》说,自古诸侯不用王命者,虞有三苗,夏有观扈,知三苗是国,其以三苗为名,非三国也”。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吴起云:“三苗之国”。(按,今本《战国策·魏策二》作“三苗之居”,张守所引当有所本。)《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作“三苗之国”。不仅注家,而且有的著述中也直呼三苗国名。如《山海经·海外南经》、《博物志》卷八均称“三苗国”。
      可见,三苗为国名,这是无疑的。此间所谓“国”,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 三苗又是三苗国君的省称。据《尚书·吕刑》载:“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此制虐刑者,除按注疏释为“三苗之君”、“三苗之主”、“五虐之君”外,别无他释。《尚书·益稷》中所说:“苗顽弗即功”,不言而喻,此不得就官者当为“苗”长。
      至于今本《竹书纪年》卷上所记“有苗氏来朝”,则当指其君或代表其君的使者。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此“国君”,是指当时的部落联盟酋长。 三苗还可作民族或更确切地说指部族名。对此,看法则不一致。近人朱希祖曾在《北京大学月刊》第一卷第一号发表《驳中国先有苗种后有汉种说》一文中,认为“三苗乃国名,非种族名”。
      此说过于绝对,因为“国家”乃是由一种或多种民族所组成,未可截然分开。其实,三苗在著述中又往往作民族解,这从下面所论三苗的民族属性中可证。 在三苗疆域内三苗之君统辖下的三苗族,究竟是怎样一个民族呢?从其世系、地望、民族特点诸方面来看,可以说,这是一个有别于华夏系的民族。
       一、世系不同。文献可征者,可以直溯至黄帝时官缙云氏。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昔帝鸿氏有不才子谓之浑敦,少?氏有不才子谓之穷奇,颛顼有不才子谓之??杌,缙云氏有不才子谓之饕餮。舜臣尧,流“四凶族”,“投诸四裔,以御螭[-]魅。”马融、王肃均认为:三苗即缙云氏之后,号饕餮。
      这是世所公认的。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三苗即饕餮,被怀有民族偏见之人目为只能投诸四裔的“四凶族”之一,说明三苗与当时的中原民族不同。又,据称饕餮“非帝子孙”(杜预语),说明三苗并不崇奉华夏族传说中的始祖黄帝。(二)三苗之先缙云氏应是“南蛮”之人。
      据《左传·文公十八年》孔颖达疏:《左传·昭公十七年》称“黄帝以云名官,故知缙云黄帝时官名。字书,缙,赤缯也。服虔云,夏官为缙云氏”。按:赤、夏均为南方的象征。如《周礼》卷四十:“南方谓之赤”;《仪礼》卷二十七:“南方赤”;《礼记》卷六十一:“南方者夏”。
      均可证。这还可从《史记·楚世家》记楚之先人居火正,为祝融一例,得到佐证。而当时的南方,正为“蛮”族所居。概言之,南方三苗之先曾掌缙云一官,并以此作为氏族名称。 三苗又是九黎之后。据《尚书·吕刑》孔颖达疏:“《楚语》云,三苗复九黎之恶,是异世而同恶也。
      郑玄以为苗民即九黎之后,颛顼诛九黎,至其子孙为三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恶,尧兴又诛之。”(《礼记·缁衣》孔疏所载略同)另,韦昭也认为“三苗,九黎之后。”[2] 三苗与蚩尤关系密切。表现为:(一)三苗之君仿蚩尤制重刑之法。据《尚书·吕刑》载:“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
      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注曰:“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不用善化民,而制以重刑,惟为五虐之刑,自谓得法。蚩尤,黄帝所灭;三苗,帝尧所诛。言异世而同恶”。这表明,二者在制度上有因袭继承关系。(二)有的注家还进一步认为,蚩尤即九黎君名。
      如:《尚书·吕刑》注:“九黎之君,号曰蚩尤”;唐陆德明《尚书释文》引马融曰:“蚩尤,少昊之末,九黎君名”。 此外,尚有把三苗与炎帝联系在一起的说法。如韦昭说:“三苗,炎帝之后”;[3]贾逵说:缙云氏,“炎帝之苗裔”。[4]但此说并未论证,则不足为据了。
       总之,从三苗的世系说明:三苗之先为缙云氏,又为九黎之后,或说蚩尤即九黎之君。这一族系,史称为“非帝子孙”的“凶族”。即属非华夏族系统。 二、地望不同。记载三苗居地,首推《战国策·魏策二》所载吴起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其它记载还有,《史记·吴起列传》:“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韩诗外传》卷三:有苗氏不服者,“衡山在南,岐(当为‘汶’之讹)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三苗“在彭蠡、洞庭之野”。这些说法,虽不尽相同,但在最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
      即三苗聚居于洞庭、彭蠡之间。关于洞庭、彭蠡所在之地,则存在着不同看法。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案:“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西南一里,南与青草湖连。彭蠡,湖名,在江州浔阳县东南五十二里。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这是一种流行的解释,多为后世與地册籍所袭用。要言之,即在今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 另一说法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按:淮,正义释为“读曰汇,今彭蠡湖也。” 三苗之族居我国南方,还有一些佐证。如《吕氏春秋2召类》:“尧战于丹水(高诱注:丹水在南阳)之浦,以服南蛮”。
      按:此“南蛮”又作“有苗”,《六韬》载“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5]可证。《山海经·海内南经》郭璞注:“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按,此“海”应为“蛮夷”之地意,《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即是,故“南海”即南“蛮”之地。
      《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本,出自三苗,三苗“其国近南岳”。可见,三苗不仅活动于江汉、荆州一带,甚至南及南岳、丹水、苍梧、南海之地。 总之,大量史料证明,三苗地处我国南方或华夏族之南。这也是史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 。

    y***

    2006-09-29 09:36:23

其他答案

    2006-09-29 09:22:41
  •   三苗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部落集团,与华夏族先民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尚书》的《舜典》、《大禹谟》、《臯陶谟》、《禹贡》、《吕刑》诸篇中均记有三苗之事迹。三苗最早分布地带北达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与作为华夏文化来源的仰韶文化分布区是紧密相连的,由于华夏集团向南扩张,三苗不得不向西向南迁徙。
      一支沿汉水向西北迁徒,即《舜典》提及的“窜三亩于三危”,迁徙到渭水上游和岷山以北的地区,亦即后来氐族的原始分布中心;而另一支向南迁徙至鄱阳、洞庭湖之间,后复向西移,逐渐分布于湘西、黔东一带,其中一部分成为今天苗族的先人。因此,或认为三苗西徙和南迁的两支分别成为氐族和苗族的渊源之一。
      从氐族和苗族都有相同的创始传说,与以服色为部落区分标志的共同特征、共同的农耕方式、氐族地区留有苗的遗痕等方面均可得到证实。第一,据《魏略·西戎传》载氐人“其种非一,称盘瓠之后”,而在三苗后裔的武陵蛮中也有盘瓠为始祖的传说;第二,同书又云氐人“或号青氐,或号白氐,或号蚺氐……人即其服色而名之也”,而苗族亦以服色分为黑苗、白苗、红苗、青苗、花苗等;第三,氐人从先秦以降就是农耕民族,三苗的后裔武陵蛮也是农耕民族;第四,据《水经注·渭水》条云:“渭水又东历大利,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清孙星衍云:“泾谷、伯阳谷、苗谷三水今清水县界。
      ”清水县所属略阳郡正是氐族比较集中的地带。苗谷之来源,可能与“三危三苗所处”有关。因此,氐与三苗似有渊源关系。 。

    不***

    2006-09-29 09:22:41

  • 2006-09-28 22:39:44
  • 你说的有误了
    三苗是苗族的祖先
     
    所以说:苗族的三苗是哪三苗?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糊***

    2006-09-28 22:39:4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