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实践的本质是什么

首页

实践的本质是什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9-15 15:26:19
      ( 1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作为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 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旨在把人的动机、 目的、 理想转化为某种客观存在, 这是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之所在。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 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 2 )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②实践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它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③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社会活动, 它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 3 )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②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 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的各种基本形式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其中,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实践由主体、 客体及中介等要素构成。所谓实践的主体, 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所谓实践的客体, 是指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所谓实践的中介, 是指连结主体与客体的各种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 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具有辩证性。一方面, 主体改造客体;另一方面, 改造客体的主体由此得以优化, 而优化了的主体能够更好地改造客体。 。

    天***

    2006-09-15 15:26:19

其他答案

    2006-09-15 16:18:33
  •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j***

    2006-09-15 16:18:33

  • 2006-09-15 16:00:14
  •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含义有二:一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一般本质;二是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①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①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②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所有的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特定的存在方式,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劳动实践把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也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来看待人和世界及其关系,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基础,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主体和客体就是从人的活动中去考查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出现的两个范畴。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深刻地表明了实践在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中介作用,也正是实践的这种中介作用,才使人和世界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重任务。
      要完成这些任务,主体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①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②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③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主体能力结构中的这些要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
      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个层次,不同的主体之间也发生着相互关系。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的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对于实践的客体要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自身的客观性方面。
      另一方面,客体又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只有那些进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哪些客观事物能够成为实践的客体,不仅取决于这些客观事物的自在本性,同时也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所以客体同主体一样都是历史的范畴。
      客体的基本类型有自然形式的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和精神形式的客体。  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但仅仅有主体和客体还不能形成现实的实践活动。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还有一个将二者联结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要着重掌握两点:  第一,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这种相互作用既不同于一般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它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第二,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主体对象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客体化。
      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造成人的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形成了人类积累、交换、传递、继承和发展自己本质力量的特殊方式——社会遗传方式,从而使人类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成果不会因个体的消失而消失;而人通过客体主体化这种形式占有、吸收对象(包括前人的活动成果),则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的本质力量,从而不断提高主体能力,使主体以新的更高的水平去改造客体。
      因此,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总是不断地在新的基础上进行。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3.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它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目的性是实践的基本特征之一。目的既是实践运行的初始环节,又是实践运行的内控因素,它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及其结果之中。确立实践目的过程,实际上是人在实践改造客钵之前在思维中对客体进行改造,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并形成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的过程。
      这就是说,目的是人的意识在观念中对客体的超前改造,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客体的自在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否定性的反映。(2)实践主体根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目的本身还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为了使主体的理想意图得到实现,需要借助各种手段把实施方案付诸实施。
      实践的过程也是目的通过手段而实现自身的过程。(3)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主体通过实施实践方案,使目的通过手段以对象化的方式在客体身上表现出来,就达到了实践结果,人们为了认识实践结果及其意义,并通过实践结果反思实践目的和过程,就要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
      人们从对实践结果的评价中,获得了对于实践目的、实践过程的再认识,用以检查、审视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等,进而调整、修正实践活动的运行,这就是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以上三个环节构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它们实现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流***

    2006-09-15 16:00:1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