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远程空空导弹

首页

远程空空导弹

现在世界上除了“流星”远程空空导弹外,还有哪些远程空空导弹??(最好有图)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8-21 15:34:25
    俄罗斯的KS-172(射程300千米)和AA-9“阿摩斯”(射程120千米);
    美国的AIM-54“不死鸟”(射程超过100千米)。
    楼下的R-77/SD-10/AIM-120/PL-12都是中程空空导弹,不是远程空空导弹!
    这是美国的AIM-54“不死鸟”,不对就换,看一看这张是不是!
    

    ****

    2006-08-21 15:34:25

其他答案

    2006-08-22 09:16:16
  •   1、“不死鸟”
    据美海军海航系统司令部10月7日称,美海军已于9月30日正式将AIM-54“不死鸟”导弹退出现役,这也是美海军退役的第一种远程空对空导弹。美军原来期望能更长时间穿行蓝天的“不死鸟”在它服役30年后的今天还是“死”了。
      AIM-54“不死鸟”是美国曾经装备部队的重量最大、射程最远、全天候、全空域超音速空对空导弹。
      它也是第一种用于作战的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可以打击不同的目标,是美海军主要的远程防空武器之一。冷战时期,这种导弹曾经让苏联的“熊”式和“逆火”式轰炸机担忧。   AIM-54“不死鸟”于l962年开始研制,1974年正式装备部队。美国主要将其装备在F-14、F-111战斗机上,用于攻击来袭的超音速轰炸机和巡航导弹,控制空域和保卫舰队安全。
      它有AIM-54A和AIM-54C两种型号。   AIM-54A“不死鸟”长3。95米,弹径380毫米,翼展910毫米,发射重量447公斤。导弹采用正常气动布局,小展弦比、大后掠角的4个弹翼均布于发动机舱的周围。弹翼的后方是4个矩形的舵翼。
      其动力装置为一台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它最大射程200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超过4。5,作战使用高度15米~3万米。战斗部采用高能炸药,重达60公斤。一架F-14战斗机可携带6枚“不死鸟”导弹。   AIM-54C“不死鸟”于1976年开始研制,弹长3。
      96米,弹径380毫米,翼展915毫米,发射重量454公斤,使用高度3万米,最大射程150公里,最大飞行马赫数超过5。导弹主要在数字式电子设备、新的捷联式惯性基准装置、固态收发机和新的目标探测器4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使作战性能有了进一步提升。   “不死鸟”导弹可采用边跟踪边扫描发射、单目标跟踪发射、空战中机动发射等多种发射方式,最多可以跟踪24个目标,能有效地攻击多种目标,特别是小目标和低空目标,在严重的电子干扰或恶劣气候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攻击能力,其攻击区域大,杀伤概率高。
      “不死鸟”的几次试验震惊世界。据统计,在1962~1980年间进行的200多次试验发射中,其命中率竟高达88%%。   按说,“不死鸟”理应成为空空导弹中的佼佼者,但恰恰相反,在实战中它却是表现平平,远不如“响尾蛇”和“麻雀”等空空导弹。甚至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不死鸟”竟没有被选作空战导弹。
      这是因为它过于笨重,适挂机型有限,载机雷达功率过强,容易被对方捕捉并击中。何况它价格昂贵,每枚导弹身价高达30万美元。暴露出这么多问题,难怪美国1993年要将它停产。世人已经多年没看到“不死鸟”导弹的身影了,没承想等到的是它的“死讯”。 AIM-54“不死鸟”远程空对空导弹的制造商为美休斯公司和雷顿公司,1974年开始在美空军和海军部队服役,导弹弹长3。
      9米,弹径0。381米,翼展0。9米,弹重205公斤,动力装置为固体火箭发动机一台,射程184公里。速度每小时4800公里,半主动和主动雷达波制导,战斗部为高爆炸药,弹头重60。75公斤,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使用,可同时打击多个空中目标。最新改进型AIM-54C可更好的对付战术飞机和巡航导弹。
      单价47万7千美元。 2、R-33E(AA-9“阿摩斯”) 80年代初,为进一步提高远程空-空导弹的机动能力,由“三角旗”导弹设计局研制出P-33(西方国家称之为AA-9“阿摩斯”)远程空-空导弹。是前苏联为米格-31截击机专门研制的远程空对空导弹,1982年开始服役。
      它是目前世界上已服役的质量最大、射程最远的空对空导弹。 弹制导方式为,前几秒钟由程序控制,然后用无线电指令修正弹道,靠近目标后改用接收目标的雷达回波进行跟踪,在离目标20米之内可将任何作战飞机击落。 装备P-33导弹的米格-31战斗截击机可借助相控阵雷达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将导弹导向其中4个目标,也可以通过相控阵雷达对目标进行断断续续照射来制导导弹。
       P-33导弹可用于简单和复杂气象条件下,在有自然和电子干扰和以地面为背景的情况下,全方位攻击各种机动目标和非机动目标,如飞机、直升机,以及巡航式导弹。目前,在俄罗斯国土防空兵中只有米格-31战斗截击机装备有这种导弹。 主要性能: 全弹质量490千克 全弹长4.15米 弹径0.38米。
      1990年的改进型对轰炸机迎头攻击是最大射程达120千米以上。 3、AIM-120 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是新一代的中程战术空空导弹,由美国和其盟国联合研制,美休斯公司和雷顿公司制造,1991年9月服役,具有全天候、超视距攻击的能力,是AIM-7“麻雀”空空导弹系列的替代品。
      新的导弹速度更快、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对于低空目标的能力大为提高。导弹弹长3。6米,弹径0。1778米,翼展53。3米,发射重量150。75公斤,动力装置为固体火箭发动机一台。速度为超音速,主动雷达波制导,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式高爆炸药,可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使用并可同时打击多个空中目标。
      装备海军的F-14D、F/A-18战机和空军的F-15、F-16战机。单价38万6千美元。 2004年7月14日报道] 雷声公司正在为美空军和海军研制一种新型号的AIM-120先进中程空空导弹(AMRAAM),这种导弹称为D型或"阶段4"型。
      美空军透露,该型导弹加装了一个双向数据链和GPS制导装置,它的精度、杀伤力、射程和生存能力都有所增强。AIM-120D导弹预计2007年开始交付,2008年服役。    雷声公司从2003年12月开始秘密研制AIM-120D导弹。到目前为止,该公司从未公开过这种新型导弹,但美空军提供了这种导弹的一些情况。
         美空军AMRAAM"阶段4"项目主管提姆·莫里斯少校透露,这种新型导弹采用了改进型制导装置--一种"紧密联系"的GPS/惯性测量装置(IMU),减小了导弹在飞机上和飞行中的校准误差。   新型数据链将取代AMRAAM目前使用的单向数据链(仅能接收),使导弹发射后可以向载机发回它的状态信息。
      具备这种能力的好处是可以增强AMRAAM导弹的"大离轴角"(HOB)交战能力。HOB交战意味着导弹可以打击载机后面的目标。   在研制AIM-120D导弹的同时,美空军和海军还期待获得最新型号的AMRAAM--AIM-120C-7。这种导弹正在进行作战试验,将于今年年底开始交付。
      C-7型AMRAAM的弹体前端安装了一个新的制导段,增强了导弹对各种目标的探测、跟踪和寻的能力。雷声公司称,重新设计弹体前端后还使导弹余出了15。2厘米的空间,用于未来的升级。 4、R-77 俄罗斯三角旗设计局研制的第四代中程空空导弹,北约称“蝰蛇”(Adder)和AA-12,俄军方称其性能优于美国的AIM-120,可挂载到苏-27、苏-30、苏-35、米格29M、米格-31M和“雅克”-141等战斗机上。
      1982年开始研制,1992年服役。该弹采用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为惯性制导+指令修正制导+主动雷达末制导,具有“射后不管”和多目标攻击能力。弹重175千克,弹长3。6米,弹径200毫米,前翼展(条状)460毫米,后翼展(网状)730毫米,最大飞行速度4马赫,最大动力射程90千米,迎头攻击最大射程60千米,尾追攻击最大射程2 0千米,最大过载40g,战斗部为21千克破片杀伤型。
       5、SD-10 中距空空导弹是现代空战的“宠儿”,它的作用与地位已经 超越传统的近距格斗导弹,世界主要空军强国正在竞相研制先进 的中距空空导弹。我国对中距空空导弹也十分重视,经过数十年 的努力,终于研制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中距空空导弹 SD-10。
         我国最早的中距空空导弹是1966年开始研制的PL-4导弹,采 用与美国“麻雀”3A(AIM-7D)相似的气动外形布局,还采用苏联 在空空导弹设计上常用的方案,即“一弹、两头” 方案,通过半主动雷达和被动红外两种不同导引头的互换,形成 半主动雷达和被动红外两种导弹型号。
      虽然半主动雷达型号的 PL-4具备了一定的超视距作战能力,但这种方式需要载机进行全 程雷达照射,无法做到“发射后不用管”,也难以对付机动目标 。因此,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正在被各国空军逐步淘汰之中,取 而代之的是主动雷达制导方式,SD-10采用的便是这种先进制导 方式。
         SD-10中距空空导弹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目前 已完成研制工作。该弹采用正常气动布局,全长3850毫米,直径 203毫米,翼展674毫米,弹重180千克,最大发射距离70千米, 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使用过载38G,作战高度25千米,具有全向 攻击能力和很好的下视下射能力。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SD-10 的性能指标已达到著名的AIM-120、R-77等先进中距空空导弹的 水平。由于制导方式为先进的主动雷达加捷联惯导系统,SD-10 具有了“发射后不用管”的能力,其高达38G的使用过载,也可 保证导弹能跟踪拦截实施9G过载机动的空中目标,对F-16这类目 标的不可逃逸攻击区大约为载机前方35千米~45千米范围内,与 AIM-120差不多。
      SD-10的战斗部为高效能杆式杀伤战斗部,对战 斗机和轰炸机等大小目标均有良好的毁伤效果。此外,SD-10的 抗干扰能力很强,能有效对抗数种电子干扰形式,基本上涵盖了 目前常见的电子干扰方式。专家认为,国产SD-10的性能已超越 美国AIM-120A/B、俄罗斯R-77和法国“米卡”等,略逊于AIM- 120C。
         SD-10的通用性很强,可以挂载于各种先进战斗机上,不久 前再次试飞成功的“枭龙”战斗机就有发射SD-10的能力。   为了提高SD-10的作战效能和用途,我国还在积极对其进行 改进,首先是增大射程,预计将超过100千米;其次是使用更好 的电子元器件,提高制导精度。
      今后还有可能把SD-10发展成地 空和舰空型,装备在高机动越野车和军舰上,变成近程防空利器 。 具体数据: 全长3850毫米, 直径203毫米, 翼展674毫米, 弹重180千克, 最大发射距离70千米, 最大速度4马赫, 最大使用过载38G, 作战高度0—25千米。
       6、SK-172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彩虹"设计局一直在研制一种名为KS-172的远程重型空对空导弹,用来装备苏霍依设计局的"侧卫"战斗机家族。KS-172导弹的理论射程在160-215海里之间(约为300-400千米),主要用来攻击AWACS、J-STARS和空中加油机这类的高价值目标。
      90年代初,KS-172首次在公开场合展示,并被赋予AAM-L的出口编号。但自从那次短暂的展示后,KS-172便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西方的军事专家分析认为,这种导弹很可能与前苏联遗留下来的其他武器研制项目一样由于资金问题或是俄罗斯空军需求的转变而被迫终止。
       90年代初展示的KS-172导弹采用"无翼式"设计思想,弹体外表从前至后过渡自然,没有明显的棱角,只在弹体后端安装了4片用于调节飞行方向的小型控制舵面。导弹尾部是圆柱型的火箭助推器,能够把导弹加速到超高音速。KS-172全重达750千克,战斗部重50千克。
      由于导弹尺寸巨大,重量惊人,使得KS-172和其他空对空导弹相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即使是苏-30和苏-35这类的大型战斗机也只能在机腹中线挂架上勉强挂载一枚KS-172。 KS-172已经在90年代初完成了风洞吹风试验并进行了多次地面和空中的发射试验。
      2003年底,人们在莫斯科航展上展示的一架苏-35战斗机的模型上发现了沉寂多时的KS-172导弹的身影。和最初展示的KS-172相比,新露面的KS-172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并被"彩虹"设计局命名为KS-172S-1。俄罗斯设计师在航展上透露:由于得到了一个外国客户的资金援助,使得原本被冻结的KS-172导弹项目起死回生,新研制的KS-172S-1正是为了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而在原型上修改得来的。
      这个神秘的外国客户其实就是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在90年代初,印度就对KS-172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几年,经济上颇有成就的印度频频与俄罗斯设计局组建联合科研团队,由印度提供资金,把前苏联遗留下来的"超级武器"项目一一解封。对于印度这样缺少自主国防科研能力的国家来说,这样的做法的确不失为符合国情的一条捷径。
       外电曾经认为,对于中国大陆来说,KS-172是一种极其诱人的武器。从作战使用上来说,万一台海上空爆发空战,中国空军可以用苏-30战斗机发射KS-172敲掉台湾的E-2T预警机,使台湾的战斗机群失去预警飞机的电子情报支援,从而被迫和在指挥管制上较为落后的解放军空军进行一场"公平的较量"。
      在这次珠海航展上,CATIC的工作人员表示,中国将研制装备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的新型空对空导弹,以适应未来空战的需求。由此体现出军方决策层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未来战争将向何处去。不过,笔者坚持认为,中国直接从俄罗斯购买KS-172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至多引进其若干先进技术。
      但俄罗斯在对我国军售时一直有所保留,是否会提供这种导弹的技术尚难以确定。其实,诸如KS-172这类导弹的最核心部分就是适合空对空导弹使用的火箭冲压喷气发动机,如果我国能突破这一技术瓶颈,研制出类似KS-172的导弹简直易如反掌。而且根据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在生产工艺上将能远胜KS-172,至少可以缩小尺寸、减轻发射重量。
       。

    f***

    2006-08-22 09:16:16

  • 2006-08-21 22:12:29
  • 真正远程的只有AIM54和R33  其他都是中距的  美国最新的AIM120D算远程的 射程过200公里   俄罗斯的KS172也是远程的 不过和AIM120D一样 都没投入生产

    提***

    2006-08-21 22:12:29

  • 2006-08-21 17:05:55
  •     R-73导弹北约代号为AA-11射手(Archer),是前苏联上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发展的第4代近程导弹,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能离轴发射,且搭配头盔瞄准具达到“可视即可射”的导弹。1973年时的苏联空军除第4代中程空对空导弹外,也需要新型近程格斗导弹(射程12—20公里)或格斗导弹(射程小于10公里)。
      新型短程导弹由锦旗与闪电两家设计局竞标,锦旗设计局提出与美制AIM-9同级的K-14,闪电设计局则提出K-73的设计。   锦旗设计局提出的K-14是在已装备苏联空军的R-13与R-13M1的基础上改进而来,采用气动力控制及彩虹(Raduga)全向红外制导头,并增强抗过载能力以提高机动性。
      K-14与R-13、R-13M1具有很高的共通性,因此可轻易换装于米格-21、米格-23、米格-27、雅克-28P、苏-22等战机上。   闪电设计局提出的K-73最初计划采用推力矢量控制及非全向红外制导头,但前苏联根据对未来近程空战环境及美国近程格斗导弹的技术分析,认为新型短程导弹必须装备全向红外制导头,因此K-73装上了灯塔(Mayak)全向红外制导头,K-73的尺寸与重量都因而增加。
      另一方面闪电设计局存1976年发现,仅靠推力矢最控制的导弹,当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耗尽后,推力矢量控制就不能发挥作用,无法有效控制导弹了。而K-73设计最大射程可达20公里,有相当一段距离是在发动机燃料耗尽后依靠惯性飞行完成的。这对K-73来说是个很大的缺陷,因此闪电设计局最后改用推力矢量控制、气动控制面两种控制方式。
      至此K-73重量达105公斤,成为现役R-73导弹的雏型。   1976年,K-14与K-73基本完成慨念设计,其中K-73的外形和结构显得相当前卫,技术上也比K-14更为先进。但由于K-14与当时正在服役中的R-13有高度通用性,这使得苏联空军可以用较少的经费完成采购和换装,形成战斗力的时间也较短。
      一时间,苏联军方难以抉择。在苏联空军犹豫不决的这段时间里,K-14得以与K-73H步发展多年。但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考虑剑K-14已无法适应未来空战需要,且锦旗设计局此时正忙于K-24、K-27、K-33等计划而无暇为K-14的设计进行大幅修改,因此闪电设计局的K-73成为前苏联唯一种第4代近程格斗导弹。
         尽管K-73是闪电设计局的研制成果,但在定型生产阶段,却归属到锦旗设计局旗下。因为,苏联政府于1976年将闪电设计局改组成闪电科学与生产联合体(N P OMolniya),并逐步过渡到以空间科技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包括设计“暴风雪”号(Buran)航天飞机。
      因此到1982年,闪电设计局内负责K-73的人员全部转归锦旗设计局,这使得锦旗设计局成为前苏联最大的空对空导弹研制单位。1985年R-73空空导弹定型服役。   ◎R-73及其改进型性能简述   R-73基本型系列   弹长2。9米、翼展0。
      51米、弹径0。17米;发射重量105公斤、弹头重7。3公斤;其最小射程300米,最人射程则为20公里,探测角度±45度,目标对制导头角速率需小于60度/秒,目标高度20-20000米,目标过载需在12g以下,目标速度不大于2500公里/小时,载机过载8g以下,对固定翼飞机一类目标的杀伤率为60%。
      安装的MK-80全向红外制导头探测距离10-15公里,发射前视野±45度,射后±60度,从制导头锁定目标到发射只需1秒。   R-73基本型系列包括R-73K、R-73L、R-73E、R-73LE,其差异仅在引信以及使用对象。R-73K是全系列最早的苏联空军自用量产型,采用无线电引信,在安装有激光引信的R-73L问世后就被取代而停产。
      R-73E与R-73LE分别是R-73K与R-73L的外销型。   R-73M1(R-73RDMl)型   其尺寸、射程、制导头视野与基本系列相同,只是技术比较先进,可能采用与R一73M2一样的探测元件。   R-73M2(R-73RDM2)型   又称为R-73M,它的问世使R-73家族在欧美同级武器如雨后春笋般问世之际,仍能够傲视群伦。
      R-73M2的弹长增加到3。2米,冀展缩至0。404米,发射重增至115公斤,采用初期惯性导航,无线电巾途修正加末端红外制导,住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种超视距攻击的中程导弹。其前向动力射程30公里,保证杀伤射程13公里。制导头发射前视野±60度,发射后±80度。
         R-73M2采用MK-80M红外制导头,用灵敏度更高的中长波探测元件;配备可程式化新型电脑,抗干扰能力更强,对战机的探测距离约15-20公里。MK-80M制导头解析度高,可辨识目标热辐射分布,能在命中前约1毫秒计算出目标的中间部位为命中点,增加杀伤率。
         R-73M2最具震撼力的功能的是它可掉转180度攻击后方目标。使用时,载机先通过资料链引导导弹转向,待完成敌我识别,确认不会误击友机后再启动制导头,这种发射方式已在苏-35上试验成功。据说与机上的雷达告警器配合使用,还可用此方法拦截来袭导弹。
      其在向后射击最大射程8-12公里,最短射程1公里。   R-74ME型   按照俄罗斯/前苏联的空对空导弹命名法(研制中用K开头,定型后用R开头),该型导弹目前应称为K-74ME,它是以R-73为基础发展的新一代空空导弹,弹上的制导、动力系统均进行了大幅度改进,射程增加到40公里,据说制导头视野可达±80-90度。
         ◎领先世界10年   R-73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四代近程格斗导弹发展的领航员,其基本性能远远超出当时所有的近程格斗导弹。北约国家曾在两德统一后利用德国接收东德的米格-29与F-16进行了空中格斗模拟,更加确信了R-73导弹超群的性能。
      一般估计当时的R-73比AIM-9领先20年左右。因此西方国家急起直追,存20世纪最后十年间发展出多种性能顶尖的格斗导弹,包括美国的AIM-9X、英国的ASRAAM、德国的IRIS-T,以色列的怪蛇-IV等,R-73也持续推出改型。虽然前述西方导弹局部性能可能比R-73改进型更好(特别是制导头与电子技术),但整体性能却未必比得上R-73,特别是与载机搭配后,R-73的缺点就不再是缺点,这点我们将在最后详述。
      而且由于R-73改型大都比其同级西方对手早5-10年服役,因此说“R-73领先世界10年左右”并不过份。   笔者归纳R-73导弹的三大特色为:   1、与头盔瞄准具(HMS)搭配的离轴发射能力。   2、超过一般格斗导弹的射程。   3、气动控制方式使R-73兼顾极短射程与远程的机动性能。
         其中第一项在欧美第4代战机相继服役后,将不再是R-73的专利;但第二项却仍将是R-73导弹的强项。   所谓“离轴发射”,就是载机能以偏离机身纵轴线很大的角度发射导弹,使得载机无需将机头对准敌机就能发射,这极大的颠覆了从空中格斗出现沿用至今的“机头对准目标”的法则。
      加之R-73的瞄准可由飞行员的头盔瞄准具负责,飞行员只要在瞄准具许可角度内看到目标(苏-27S的可看±60度),就能加以锁定并攻击之。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前苏联科研人员能为人所不能为。“离轴发射”概念未必是前苏联首创,据说早在R-73研制之前美国就曾论证过此概念,而经过初步分析,也确实认为离轴发射导弹优于传统前向发射导弹。
      只是基于技术原因,这种导弹价格会很昂贵,加上美国空军一向以视距外交战为优先,因此没有对格斗导弹的离轴发射技术深究下去。然而几年后,欧美专家眼中“华而不实”的离轴发射格斗导弹却在苏联萌芽生根。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战机推力矢量技术(TVC)上,同样由欧美论证,但就在他们认为TVC技术会增加上千公斤重量,而停止住现有战机上动TVC的脑筋时,只见俄国人仅增加百来公斤的推力矢量发动机“横行”各大航空展,赚取大把外汇。
         在射程方面,R-73基本型射程就有20公里,改进型甚至有30或40公里的最大射程。远射程的特色与前苏联对空对空导弹的需求有关,早期苏联将空空导弹射程区分为远程、中程、近程(12-20公里,如R-13)与格斗(射程小于10公里,如R-60)四类,而K-73一开始就是应“近程导弹”需求研制的,但由于其机动性足够高,完全可以起到格斗导弹的作用,因此它取代了R-60成为苏-27战斗机唯一的近程导弹武器。
         ◎R-73M2(R-74MF与其他国家新一代格斗导弹的比较   R-73M2虽不是俄国最先进的导弹,但却在许多新世代格斗导弹的重要特性方面超越对手。满足笔者认定的“新时代格斗导弹”需求。   R-73基本设计优异,即使不修改,机动性、射程也都不会落后太多;但电子技术绝不可能撑过几十年而不落伍,因此R-73的主要改良基础上多集中在制导头与电脑。
      R-73以后使用的新型制导段使用高灵敏度的双色抗震制导头、新电脑等。在制导头探测角度方面,目前已量产的型号至少达±60度。目前没有迹象显示其后继改良型将如西方新型导弹般使用热成像制导头(AIM-9X、ASRAAM、IRIS-T、怪蛇-IV则是在改进型才用)及±90度视野的迹象。
      如就导弹本身来看,这两项都是R-73的弱点,这使得R-73因为少了60度视野而减少许多攻击机会,抗干扰能力也较弱。但事实上若仅这么看,就把R-73想简单了。   探测角度方面,虽然R-73系列不如欧美新型弹,但与新型侧卫战机搭配后,不论其探测角多少,都能做到全向防护。
      这归因于战机的全向视界探测/锁定能力与导弹的“越肩(向后)发射”能力 。

    空***

    2006-08-21 17:05:55

  • 2006-08-21 16:15:09
  • 一楼东风,白杨不是空空导弹啊。。。
    有不死鸟,AA-9,AIM120,KS-172,中国的SD-10,也就是霹雳-12。R-77等。。。。。

    C***

    2006-08-21 16:15:09

  • 2006-08-21 15:33:58
  • 中国的东风,俄罗斯的白杨

    南***

    2006-08-21 15:33:5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