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大清御史》李侍尧是否真有其人啊?

首页

《大清御史》李侍尧是否真有其人啊?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4-22 13:43:17
       1.处理李侍尧案。
      李侍尧,字钦斋,汉军镶黄旗人,他的父亲李元亮担任过户部尚书。李侍尧在乾隆初年曾被乾隆接见,先后出任军机处章京,热河副都统,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等职,此人精明干练,颇有才略。史书上记载他:“短小精敏,过目成篇。
      见属僚,数语即辩其才否。拥几高望,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从皆悚惧。”说他有过被屏蔽的广告 被屏蔽的广告 目成篇的本领,接见下属的时候,只几句话就可以从中看出下属的才干如何。因此,乾隆对他颇为倚重,曾先后委以重任,历任两广、湖广、云贵三省总督。
      这样的人难免恃才傲物,再加上年高位重,更是看不起别人,尤其像和珅这样的青年官吏,他从未放在眼里。   曾任云南粮储道与贵州按察史的海宁,因为与和珅关系不错,经过和珅的关照被调任奉天府尹。他上任之前,特意到和珅府上拜望,感谢和珅把他调离了西南蛮荒之地,连同丰富的礼物一同带给和珅的,还有李侍尧在云南贪赃受贿的消息。
      海宁求见和珅之后,对和珅说,当今圣上对纳贿、贪赃深恶痛绝,几番下圣谕要官员洁身自好,奉公守法,可那李侍尧在云南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他有心要向皇上参奏李侍尧,又恐怕自己官卑言轻,起不到什么作用,不知如何是好,所以特来向和珅求教,说完还向和珅呈上了他平日搜罗的李侍尧受贿的证据。
      和珅听罢大喜,立刻把海宁夸奖了一番,并鼓励他不必畏李侍尧的淫威,尽管上奏,一切都有他照应。   第二天早朝,海宁来到殿上,跪拜乾隆之后,把自己书写的奏折呈递上去。乾隆读罢勃然大怒,说他对李侍尧在云南贪赃枉法早有察觉,只是念他征战多年,立功无数才网开一面,孰料他竟然愈发不成体统,当即命和珅赴云南查清李侍尧贪赃一案。
         和珅到达云南之后,先向李侍尧宣读了圣旨,将他暂且革职,然后就再不过问此案,游山玩水去了。因为他明白,云南毕竟是李侍尧的地盘,他在此地经营多年定然耳目众多,根底深厚,寻找他贪赃的证据,恐怕不是一件容易事。他先装作懦弱无能、不思公务的样子来麻痹李侍尧,暗地里派出得力家人细心查访。
      这办法果然奏效,几天下来,他就收集到了一些证据,然而,这些证据全都不怎么重要,远不足以置李侍尧于死地,和珅不肯就此罢休,开始打李侍尧的大管家赵一恒的主意。赵一恒身为李府的大管家,所有财物交易必经他手,如果能敲开他的嘴巴,整个案件就可以水落石出了。
      和珅命人绑来了赵一恒,严刑逼供,赵一恒起初还拼死抗争,拒不招认,后来终于奈不住痛楚,把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一一向和珅作了交待。和珅有了坚实的证据,心里就有了底,踏实下来。他把赵一恒交待的事项笔录下来,又命人召来了云南李侍尧属下的大官员,当着他们的面宣告了赵一恒的供述,一桩一件全都清清楚楚,那些原来忠于李侍尧的官员见和珅已然掌握了全部证据,自己顽抗下去也毫无意义了,还不如从实招来,也许还能保全自己呢。
      于是他们纷纷倒戈一击,出面指控李侍尧的种种罪行,就连那些曾向李侍尧行贿的官员,也申明自己是迫于李侍尧的淫威,被迫行贿的。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和珅才提审李侍尧。他就在总督府的堂中央摆下公案,声势逼人。李侍尧来到公堂后还有恃无恐地强辞争辩。
      和珅见状,命人将赵一恒带上公堂,让他当面与李侍尧对质。和珅每问一句,赵一恒就机械地回答一句,李侍尧的心也就往下一沉。等和珅问完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李侍尧感到大势已去,放弃所有希望了。史书上写到李侍尧认罪时说:“他自任得道府以下贿赂不讳。震怒谕曰:‘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负思婪索,朕梦想不到。
      ’夺官,逮诣京师。”乾隆接到和珅的奏折,见海宁弹劾李侍尧的本章句句属实,恼怒非常,命和珅把他带回京师治罪,和珅有意置他于死地,几经审问,和珅上奏:“拟斩监候,夺其爵以授其弟奉尧”。后又建议将李侍尧“斩立决”。乾隆感念他曾屡立战功,又颇有才干,不忍心就这样把他杀了,就不批准“斩立决”的决议,让和珅等人再行商议,有江苏巡抚闵鄂元领悟了乾隆的本意,上书奏请道:“侍尧历任封疆、干力有为,请用仪勤议能之例,宽其一线。
      ”乾隆遂最后判李侍尧“斩监候”,将他囚禁在刑部大牢之中,籍没了他的家产,和珅虽然没有达到将李侍尧斩首的目的,却向乾隆展示了自己办事的才干,可谓不虚此行。   2.创建“议罪银”制度。   乾隆是一位英明的帝王,但到了晚年逐渐糊涂起来。这大概是中国帝王普遍的规律。
      他渐渐喜欢追求泱泱大国的皇家气派和豪华场面,却又要示人予以严谨勤俭,爱民如子的明君形象。想奢华,又怕人家说他挥霍;欲享受,又不想被人说贪图享乐。和珅为乾隆想了许多敛财的办法,甘心情愿地替乾隆背上奢侈的“黑锅”。他们之间好像形成了默契,乾隆一旦在朝堂上下令不要铺张,和珅便在下面怂恿督促地方官员、各地富商们加紧捐贡。
      在和珅的主持操办之下,只一年内务府就扭亏为盈,国库中的银子也多了起来。在替乾隆敛财的各种方式中,最重要的是和珅创建了“议罪银”制度。 。

    澹***

    2006-04-22 13:43:17

其他答案

    2006-04-22 13:50:02
  • 有其人。
    《和珅列传》中记载,乾隆四十五年正月(1780年),31岁的和珅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与刑部侍郎喀宁阿一起远赴云南,查办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 
    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审李侍尧的管家,取得实据,迫使精明干练的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和珅从接受这个任务,到乾隆下御旨处治李侍尧,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 
    

    h***

    2006-04-22 13:50:02

  • 2006-04-22 13:45:09
  •   是CCTV自己打自己嘴呢。一会是贪官一会是清官。
    李侍尧,字钦斋,汉军镶黄旗人,他的父亲李元亮担任过户部尚书。李侍尧在乾隆初年曾被乾隆接见,先后出任军机处章京,热河副都统,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等职,此人精明干练,颇有才略。
      史书上记载他:“短小精敏,过目成篇。见属僚,数语即辩其才否。拥几高望,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从皆悚惧。”说他有过[被屏蔽广告] [被屏蔽广告] 目成篇的本领,接见下属的时候,只几句话就可以从中看出下属的才干如何。因此,乾隆对他颇为倚重,曾先后委以重任,历任两广、湖广、云贵三省总督。
      这样的人难免恃才傲物,再加上年高位重,更是看不起别人,尤其像和珅这样的青年官吏,他从未放在眼里。   曾任云南粮储道与贵州按察史的海宁,因为与和珅关系不错,经过和珅的关照被调任奉天府尹。他上任之前,特意到和珅府上拜望,感谢和珅把他调离了西南蛮荒之地,连同丰富的礼物一同带给和珅的,还有李侍尧在云南贪赃受贿的消息。
      海宁求见和珅之后,对和珅说,当今圣上对纳贿、贪赃深恶痛绝,几番下圣谕要官员洁身自好,奉公守法,可那李侍尧在云南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他有心要向皇上参奏李侍尧,又恐怕自己官卑言轻,起不到什么作用,不知如何是好,所以特来向和珅求教,说完还向和珅呈上了他平日搜罗的李侍尧受贿的证据。
      和珅听罢大喜,立刻把海宁夸奖了一番,并鼓励他不必畏李侍尧的淫威,尽管上奏,一切都有他照应。   第二天早朝,海宁来到殿上,跪拜乾隆之后,把自己书写的奏折呈递上去。乾隆读罢勃然大怒,说他对李侍尧在云南贪赃枉法早有察觉,只是念他征战多年,立功无数才网开一面,孰料他竟然愈发不成体统,当即命和珅赴云南查清李侍尧贪赃一案。
         和珅到达云南之后,先向李侍尧宣读了圣旨,将他暂且革职,然后就再不过问此案,游山玩水去了。因为他明白,云南毕竟是李侍尧的地盘,他在此地经营多年定然耳目众多,根底深厚,寻找他贪赃的证据,恐怕不是一件容易事。他先装作懦弱无能、不思公务的样子来麻痹李侍尧,暗地里派出得力家人细心查访。
      这办法果然奏效,几天下来,他就收集到了一些证据,然而,这些证据全都不怎么重要,远不足以置李侍尧于死地,和珅不肯就此罢休,开始打李侍尧的大管家赵一恒的主意。赵一恒身为李府的大管家,所有财物交易必经他手,如果能敲开他的嘴巴,整个案件就可以水落石出了。
      和珅命人绑来了赵一恒,严刑逼供,赵一恒起初还拼死抗争,拒不招认,后来终于奈不住痛楚,把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一一向和珅作了交待。和珅有了坚实的证据,心里就有了底,踏实下来。他把赵一恒交待的事项笔录下来,又命人召来了云南李侍尧属下的大官员,当着他们的面宣告了赵一恒的供述,一桩一件全都清清楚楚,那些原来忠于李侍尧的官员见和珅已然掌握了全部证据,自己顽抗下去也毫无意义了,还不如从实招来,也许还能保全自己呢。
      于是他们纷纷倒戈一击,出面指控李侍尧的种种罪行,就连那些曾向李侍尧行贿的官员,也申明自己是迫于李侍尧的淫威,被迫行贿的。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和珅才提审李侍尧。他就在总督府的堂中央摆下公案,声势逼人。李侍尧来到公堂后还有恃无恐地强辞争辩。
      和珅见状,命人将赵一恒带上公堂,让他当面与李侍尧对质。和珅每问一句,赵一恒就机械地回答一句,李侍尧的心也就往下一沉。等和珅问完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李侍尧感到大势已去,放弃所有希望了。史书上写到李侍尧认罪时说:“他自任得道府以下贿赂不讳。震怒谕曰:‘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负思婪索,朕梦想不到。
      ’夺官,逮诣京师。”乾隆接到和珅的奏折,见海宁弹劾李侍尧的本章句句属实,恼怒非常,命和珅把他带回京师治罪,和珅有意置他于死地,几经审问,和珅上奏:“拟斩监候,夺其爵以授其弟奉尧”。后又建议将李侍尧“斩立决”。乾隆感念他曾屡立战功,又颇有才干,不忍心就这样把他杀了,就不批准“斩立决”的决议,让和珅等人再行商议,有江苏巡抚闵鄂元领悟了乾隆的本意,上书奏请道:“侍尧历任封疆、干力有为,请用仪勤议能之例,宽其一线。
      ”乾隆遂最后判李侍尧“斩监候”,将他囚禁在刑部大牢之中,籍没了他的家产,和珅虽然没有达到将李侍尧斩首的目的,却向乾隆展示了自己办事的才干,可谓不虚此行。 。

    助***

    2006-04-22 13:45:0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