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二战日军的编制?

首页

二战日军的编制?

二战时日军的编制是怎样的?
其大队、联队、小队各相当与什么单位?如师、团等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3-15 14:35:29
      二战日军师团编制- -
                                           
    (一) 
    日本陆军师承德国第二帝国,与北洋陆军的建制是一样的。 
    第二帝国的陆军以师作为战略单位,每师1。8万人,其中步兵1。2万人,其他兵种约6千人。
      而袁世凯创立的北洋陆军,为了节省军费,把其他兵种的兵额也放在步兵人数的编制之内,所以一个满师才1。2万,小于西方一个师的编制。 日军的一个师团,最初完全仿制德国一个师的编制,约1。8万人。但是后来随着战事的变化,作了多次改动,有的扩大,有的缩小,分为很多等级。
       抗战中期,随着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展开,日军为适应不同战斗规模的需要,把师团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等级: (1)甲种师团:又称挽马师团,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骑、炮、镏各一联队,共8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8200人。
       (2)乙种师团:又称驮马师团,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在甲种师团的标准上压缩了骑兵联队,改为大队(个别不设骑兵)。辖2旅团(每旅团2个步兵联队),工、炮、镏各一联队,共7个联队,加上一师团部、两旅团部的非战斗人员共24400人。 (3)丙种师团:由混成旅团扩编,辖3个步兵联队,工、炮各一联队,一般有5个联队,加上师团部的非战斗人员约15500人。
       (4)丁种师团:也是由混成旅团扩编,只辖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只有大队或中队编制,约11000人。由于机动灵活,主要用于扫荡八路军的华北根据地。 (5)独立混成旅团:与师团一样是独立的战略单位,一般有2-3个步兵联队,其他兵种的人数比丁种师团还少,大约有6000-8000人。
      承担辅助的战略任务。 1937年以前,日本全国只有20个师团,1-20师团的是老部队,后来多数成为甲种师团,每师团番号的数字加100,即101-120的师团分别是他们的预备役师团,编制与老师团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后期马匹不足,多数建成乙种师团,也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21-100之间的师团是抗战之后陆续增加的,有的由独立混成旅团扩编,有的是新兵,属乙或丙或丁种,没有一定的规律。 (二)、   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
      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
      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
      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又搞出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
      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二十四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
      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
      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5-1。7万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6000-7000人。该编制仅限于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
      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
      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无特种兵(在此处、特种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总人数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点、1、给丙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2、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使其总人数达8000人以上。
      3、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大体与丙种师团同,但无特种兵。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以上就是抗战时期日军编制的全部情况了。 (三)、 从日文资料中摘录的日军师团的一些基本情况,由于1944年和1945年(昭和19、20年)日军大肆扩充番号,实在太多(最大的号到355,不过161后就开始大量跳号),所以暂且先摘这些) 师团种类基本上是按该师团最后的情况算的 除了步兵师团,还有4个战车师团,4个高射师团,13个航空师团 步兵师团除了挽马、驮马、机械化师团外,昭和17年以后还编了一些警备师团,昭和19年以后又编了几个岛屿防御、沿岸配备师团,以及所谓的挽驮混成师团,昭和20年的时候还编了一批叫做起动打击师团 另外,日军每个师团还有自己的代号 比如第1师团是玉,第2师团是勇,第3师团是幸 (四)、 至1937年底,日本陆军由七七事变前的17个师团扩充为24个师团(不包括台湾军和非步兵师团部队),部署于国内的仅2个师团,朝鲜1个,中国东北5个,关内总共16个。
       一。华北地区 1。中国驻屯军的扩大 7月11日,日军大本营决定将关东军独立第1、11混成旅团和朝鲜军第20师团派往平津地区,加强中国驻屯军,15日,原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病死,由香月清司中将接任。随后又在8月1日抽调东北的第1师团部分兵力组成第2混成旅团抵达天津。
       序列如下: 中国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中将,参谋长桥本群少将。 中国驻屯步兵旅团:河边正三少将,辖步兵第一联队和第二联队。 独立第1混成旅团:酒井镐次少将 独立第11混成旅团:铃木重康中将 第20师团(龙山师团):川岸文三郎中将 39旅团:高木义人少将 77联队:鲤登行一大佐 78联队:小林恒一大佐 40旅团:山下奉文少将 79联队:森木伊市郎大佐 80联队:铃木谦二大佐 骑兵28联队:冈崎正一中佐 野炮兵26联队:细川中康大佐 工兵20联队:南部薰大佐 全师团9804人,马1741匹,可能没有全来,辎重兵联队哪儿去了?按日军番号,师团骑兵、炮兵联队番号应与师团番号相同,20师团是个例外。
       混成第2旅团:关龟治少将(8月1日后为本多政材少将) 步兵第1联队:十川次郎大佐 步兵第3联队:汤浅正雄大佐 日军与7月27、28日占领北平和天津后,又先后大规模增兵,8月31日,日军参谋本部下令组成华北方面军,下辖第1、2两军。
      序列如下: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参谋长冈部直三郎少将,副参谋长河边正三少将,司令部驻北平。下辖: 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中将,参谋长桥本群少将(1938年1月18日调任日军参谋本部第1部部长,由饭田祥二郎少将担任) 第6师团:谷寿夫中将,参谋长下野霍一大佐 11旅团:坂井德太郎少将 13联队:冈本保之大佐;47联队:谷川正宪大佐 36旅团:牛岛满少将 23联队:冈本镇臣大佐;45联队:神田正冢大佐 骑兵第6联队:猪木近太大佐 野炮兵第6联队:藤村谦中佐 工兵第6联队:中村诚一大佐 辎重兵第6联队:川真田国卫大佐 第14师团:土肥原贤二中将,参谋长佐野忠义大佐 27旅团:馆余物少将 2联队:石黑贞藏大佐;59联队:坂西一良大佐 28旅团:酒井隆少将 15联队:森田范正大佐;50联队:远山登大佐 骑兵第18联队:安田兼人中佐 野炮兵第20联队:宫川清三大佐 工兵第14联队:岩仓卯门大佐 辎重兵第14联队:石原章三中佐 第20师团:川岸文三郎中将,参谋长杵村久藏大佐 39旅团:高木义人少将 77联队:鲤登行一大佐;78联队:小林恒一大佐 40旅团:上月良夫少将(山下奉文调任中国驻屯混成旅团长) 79联队:森木伊市郎大佐;80联队:铃木谦二大佐 骑兵28联队:冈崎正一中佐 野炮兵26联队:细川中康大佐 工兵20联队:南部薰大佐 第2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中将,参谋长铃木率道少将 第10师团:矶谷廉介中将,参谋长梅村笃郎大佐 8旅团:濑武平少将 39联队:沼田多稼藏大佐;40联队长野义雄大佐 33旅团:田岛荣次郎少将 10联队:赤柴八重藏大佐;63联队:福荣真平大佐 骑兵第10联队:桑田贞二中佐 野炮兵第10联队:谷口春治中佐 工兵第10联队:须磨之大佐 辎重兵第10联队:前野四郎大佐 第16师团:中岛今朝吾中将,参谋长中泽三夫大佐 19旅团:草场辰己少将 9联队:片桐护郎大佐;20联队:大野宣明大佐 30旅团:佐佐木到一少将 33联队:野田谦吾大佐;38联队:助川静三大佐 骑兵第20联队:笠井敏松中佐 野炮兵第22联队:三国直福中大佐 工兵第16联队:今中武义大佐 辎重兵第16联队:柄泽畔夫大中佐 第108师团:下元熊弥中将,参谋长铃木敏行大佐 25旅团:中野直三少将 117联队:高树嘉一大佐;132联队海老名荣一大佐 104旅团:苫米地四楼少将 52联队:中村喜代藏大佐;105联队:工藤镇孝大佐 骑兵108大队:后藤甲子郎中佐 野炮兵108大队:今井藤吉郎中佐 工兵108联队:江岛常雄少佐 辎重兵108联队:粕谷留吉中佐 方面军直辖部队: 第5师团:坂垣征四郎中将,参谋长西村利温大佐 9旅团:国崎登少将 11联队:长野佑一大佐;41联队:山田铁二郎大佐 21旅团:三浦敏事少将 21联队:粟饭原秀大佐;43联队:大场四平大佐 骑兵第5联队:小崛是繁大佐 野炮兵第5联队:武田馨大佐 工兵第5联队:和田考次中佐 辎重兵第5联队:原田真一大佐 第109师团:山冈重厚中将,参谋长仓茂周藏大佐 31旅团:谷藤长英少将 69联队:佑佑木勇大佐;107联队:长泽子郎大佐 118旅团:本川省三少将 119联队:石田金藏大佐;136联队:松井节大佐 骑兵109大队:山崎清中佐 山炮兵109联队:黑泽正三中佐 工兵109联队:中村义三中佐 辎重兵109联队:绪方静夫少佐 其他如通信、卫生、独立大队等略 ---- (五)、 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 司令官:东条英机中将 独立第一混成旅团:酒井镐次少将 独立步兵第一大队:谷川美代次大佐 混成第二旅团:本多政材少将 第一联队:十川次郎大佐;第3联队:汤浅正雄大佐 混成第十五旅团:筱原诚一郎少将 第十六联队:后藤十郎大佐;第30联队:猪鹿仓彻郎大佐;骑兵第二联队:本多武男中佐;野炮兵第二联队:高桥确郎大佐;工兵第二联队:伊藤精大佐 该旅团由仙台第二师团抽调部分兵力组成。
       华东地区 1。上海派遣军 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 参谋长:饭沼守少将 第3师团(名古屋):藤田进中将 参谋长:田*利雄大佐 第5旅团:片山理一郎少将 6联队:仓永辰治大佐;68联队:鹰森孝大佐 第29旅团:上野勘一郎少将 18联队:石井嘉穗大佐;34联队:田上八郎大佐 骑兵第3联队:星善大郎中佐 野炮兵第3联队:武田精一大佐 工兵第3联队:岛三栖夫大佐 辎重兵第3联队:粟岩尚治中佐 第11师团(善通寺):山室宗武中将 参谋长:片村四八大佐 第10旅团:天谷真次郎少将 12联队:安达二十三大佐;22联队:永津佐比重大佐 第22旅团:黑岩义胜少将 43联队:浅间义雄大佐;44联队:和知鹰二大佐 骑兵第11联队:田边勇中佐 山炮兵第11联队:山内保大佐 工兵第11联队:山内章大佐 辎重兵第11联队:大河原中佐 下面将是在抗战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为什么说重要?因为南京大屠杀就是由该方面军实施的。
       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参谋长:冢田攻少将 1。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12月2日由朝香宫鸠彦王中将接任) 参谋长:饭沼守少将 第3师团(前略) 第9师团(金泽) 吉住良辅中将 参谋长:中川广大佐 第6旅团:秋山义允少将 7联队:伊佐一男大佐 35联队:富士井末吉大佐 第18旅团:井书宣时少将 19联队:人见秀三大佐 36联队 长胁坂次郎大佐 骑兵第9联队:森亚吾六大佐 山炮兵第9联队:长芹川秀大佐 工兵第9联队:野中利贞大佐 辎重兵第9联队:三田村正之助大佐 第11师团(前略) 第13师团(仙台) 荻洲立兵中将 参谋长:”火田“勇三郎大佐 第26旅团:沼田重德少将 58联队:仓森公任大佐;116联队:添田孚大佐 第103旅团:山田旃二少将 65联队:两角业作大佐;104联队:田代元俊大佐 骑兵第17大队?:小野良三中佐 山炮兵第19联队:横尾阔中佐 工兵第13联队:岩渊经夫少佐 辎重兵第13联队:新村理市少佐 第16师团(前略) 第101师团(东京) 伊东政喜中将 参谋长:西山福大佐 第101旅团:阼藤正三郎少将 101联队:加纳治雄大佐;149联队:津田辰彦大佐 第102旅团:工藤义雄少将 103联队:谷川幸造大佐;157联队:福静浩太郎大佐 骑兵第101大队:大岛久忠大佐 野炮兵第101联队:山田秀之助中佐 工兵第101联队:八隅锦三郎中佐 辎重兵第101联队:鸟海胜雄中佐 重藤支队(台湾军):重藤千秋少将 2。
      第10军:柳川平助中将 参谋长:田道盛武少将 第6师团(前略) 第18师团(久留米):牛岛贞雄中将;参谋长:小藤惠大佐 第23旅团:上野龟甫少将 55联队:野富昌德大佐;56联队:藤山三郎中佐 第35旅团:手冢省三少将 116联队:片冈角次中佐;124联队:小界方松中佐 骑兵第22大队:小池昌次中佐 野炮兵第12联队:浅野末吉中佐 工兵第12联队:井泽新大佐 辎重兵第12联队:川内益实大佐 第114师团(宇都宫):末松茂治中将;参谋长:矶田三郎大佐 第127旅团:秋山光三郎少将 66联队:山田常太中佐;102联队:千叶小太郎大佐 第128旅团:奥保夫少将 115联队:矢崎节三中佐;150联队:山本省重中佐 骑兵第18大队:天城干七郎少佐 野炮兵第120联队:大冢升中佐 工兵第114联队:中岛秀次少佐 国崎支队(第5师团第9旅团,国崎登少将) 另联队以下编有上海特别陆战队,共4000余人。
       至1937年底,日军联队以上战斗序列如上。 ---- (六)、 1938年初到侵占徐州期间: 一。华北方面军: 第1军:司令官从1938年5月30日起由梅津美治郎中将接替香月清司中将,参谋长由饭田祥二郎少将接替桥本群少将。
      下辖: 第14师团:前略 27旅团:丰岛房太郎少将 2联队:横山静夫大佐;59联队:那须弓雄大佐(在瓜岛被击毙) 28旅团:前略 15联队:井上靖大佐;50联队:前略 第20师团:前略 39旅团:关原六少将 77联队:直野五郎大佐;78联队:室谷忠一大佐 40旅团:前略 第108师团:无大变化,只有104旅团下辖52联队长改为中村静夫中佐。
       第109师团:无大变化,参谋长改为落合甚九郎大佐,118旅团下辖136联队长改为清田悟大佐。 配属军指挥的第16师团由华中调来,变化为: 第30旅团:筱原次郎少将 33联队:山田喜藏大佐;38联队:近藤元大佐 军直辖联队以上部队: 独立山炮兵第1联队:贾岛次郎大佐 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月野木正雄大佐 野战重炮兵第2旅团:平田建吉少将 野战重炮兵第5联队:池田凌吉大佐 野战重炮兵第6联队:松下金雄大佐 独立野战重炮兵第8联队:金冈桥大佐第2军:4月30日起由东久弥宫埝彦王中将接替西尾寿造中将,参谋长由町*量吉少将接替铃木率道少将 第5师团:变化为: 21旅团:坂本顺少将 21联队:片野定见大佐 第10师团:变化为: 33旅团:濑谷启少将 方面军直辖兵团: 第114师团:无变化 中国驻屯混成旅团:山下奉文少将(马来之虎) 中国驻屯步兵第1联队:长谷川基大佐 中国驻屯步兵第2联队:冈崎清三郎大佐 中国驻屯炮兵联队:小林信男大佐 独立混成第3旅团:佐佐木到一中将 独立混成第4旅团:河村薰少将 独立混成第5旅团:秦雅尚中将 注:此时日军独立混成2—5旅团开始使用独立步兵大队编制。
       二,华中派遣军 38年2月14日,日军大本营下令解除华中方面军、上海派遣军、第10军战斗序列,统一编成华中派遣军。 司令官:佃俊六大将;参谋长:河边正三少将 下辖: 第3师团:无变化 第6师团:稻叶四郎中将(谷寿夫这个狗娘养的滚回国去了) 第9师团:无变化 第13师团:无变化 第18师团:无变化 第101师团:无变化 波田支队:波田重一少将(原为重藤千秋少将) 三,驻蒙兵团:无变化 第26师团:无变化 独立混成第2旅团:常冈宽治少将。
       ---- (七)、 攻占武汉、广州期间侵华日军战斗序列变化: 一。华北方面军 第1军:梅津美治郎中将 参谋长:饭田祥二郎少将 第14、20、108、109各师团主官无变化。

    爱***

    2006-03-15 14:35:29

其他答案

    2006-03-15 13:13:14
  •    日本自明治天皇维新以后逐步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强化国家机器,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在其科学技术和军火工业逐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现代化军队。
    1884年日本在旧式军队的基础上首次组建了6个正规陆军师团,即第一至第六师团。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又组建了6个正规师团,即第七至第十二师团。1907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后,再次扩充6个正规师团,即第十三至第十八师团。1915年,日本又在被其侵占了朝鲜组建了两个陆军师团,即第十九第二十师团。这样,加上守卫日本东京皇宫地区的日军近卫师团及4个驻扎在各地的独立混成旅团,就构成了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平时的基本框架。
       在不断的对外扩张中,日本开始在别国领土上及被其控制的地区驻扎军队。如:1895年后在中国台湾组建日军台湾军;1901年后在中国京津地区驻扎日军华北驻屯军;1915年在朝鲜组建日军朝鲜军;1919年在中国东北组建日本关东军。这些部队在当时被称为日军在其本土以外驻扎的“四大兵团”。
      它们有些由日军正规主力师团固定担任,如日军朝鲜军即长期由第十九师团、第二十师团组成;有些由正规主力师团轮流调防担任,如日本关东军;有些则由混成旅团或其他建制的部队担任,如日军关东军和日军华北驻屯军。 1925年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当时国际和平裁军的压力下,同时为了节省军费以研制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也曾裁撤了第十三、第十五、第十七、第十八共四个师团的部队。
       日本在建立现代陆军的过程中,初期曾崇拜法国的军事理论和体制,后来基本上改为以德国的军事理论和体制为蓝本,并向先进的西方制度学习,建立起地区义务兵役、军事预备役的征兵体制。即日军每个师团平时驻守的地区,本身就是其征兵机构的师团管区,也是其征集补充兵源的地区,其全部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全部来自这一地区。
      所以,在日军部队的历史上就曾出过一家祖孙数代都曾在不同时期的同一支部队中服役并参加历次战争的情况。同时,日本陆军常备主力师团也常地名来表示。如:第一师团,因其长期驻守东京地区,其全部士兵和全部中下级军官为东京地区人,故又称东京师团。以此类推,第二师团又称仙台师团,第三师团又称名古屋师团,第四师团又称大阪师团,第五师团又称广岛师团,第六师团又称熊本师团,第七师团又称旭川师团,第八师团又称弘前师团,第九师团又称金泽师团,第十师团又称姬路师团,第十一师团又称善通寺师团,第十二师团又称久留米师团,第十四师团又称宇都宫师团,第十六师团又称为京都师团等等。
       日本陆军军衔共计6等16级,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陆军也有元帅军衔,但规定由日本天皇从战功显赫或资深的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自明治维新后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共有17位陆军大将被天皇颁赐元帅军衔。
      日本军衔与有些国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将的领、肩章上都只有3颗星而不是4颗星。在日本陆军中,军司令官常是中将或大将军衔,师团长多是中将军衔,旅团长多是少将军衔(也有个别是中将军衔),联队长多是中佐或大佐军衔,大队长多为少佐、大尉军衔,中队长多为中尉军衔,小队长多为少尉军衔。
       日本军队只有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虽然其曾拥有强大的航空兵部队,但也只是分属于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而没有独立的空军。日本的海军各陆军,从服装颜色上很容易区别出来。而日本陆军各兵种的服装虽然一致,但也可以从其佩带的肩章和领章的颜色上加以区分,如日本陆军步兵肩领章底色为红色,炮兵为黄色,骑兵为绿色,工兵为茶色,辎重兵为深蓝色,航空兵为天蓝色,宪兵为黑色,军医为深绿色,军法官为天白色,财会官为银茶色等等。
       按照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日本天皇为国家最高元首,为日本陆海军最高统帅,可以指挥全国所有军队。但实际上由于20世纪以后日本军阀势力强大,形成由军人左右国家政策方向的局面,而军方人物中最有实权的是当时被称为日本陆军“三总长”的陆军大臣、参谋总长和训练总监。
      陆军大臣是日本陆军省的首脑,主管政府国防政策、部队动员、国防预算、武器研制等,对有关军政问题可以与总理大臣或参谋总长并列上奏天皇,也可单独上奏天皇;参谋总长是日军参谋本部的首脑,其主要职责是辅佐天皇指挥陆军,并代表天皇下达作战命令;训练总监则控制着日本陆军各兵种的全部初、中级军校。
      所以,日本陆军“三总长”的倾向常常决定着日本军方的决策方向。如果日本军方对日本某一届内阁不满,即可示派现役陆军中将或大将至内阁中担任陆军大臣,使内阁无法产生或倒台。通过这种方法,日本军阀就可以操纵国家的政策方向了。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自甲午战争以来逐步付诸实现,至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日本已通过数次战争侵占了中国的台湾诸岛、东北地区、热河省和冀东地区,还在中国平津地区驻有华北驻屯军,在上海、青岛等地驻有海军陆战队部队。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侵华日军陷入持久战的泥淖之中,其部队作战时间之长,损失耗费之巨,军以下基层部队序列变化之大,在日本与盟军的作战中是少见的。但总起来说,侵华日军的序列还是可以归纳成几条线索。 一.台湾地区的日军。1805年中日战争后,日本侵占了台湾地区,后建立起日本台湾总督府和日本台湾军。
      日本总督多兼台湾军司令官,曾任总督的有桦日资纪、桂太郎、乃木希典、儿玉源太郎、佐久间左马太、安东贞美、明石元二郎、长谷清川、安滕利吉等。其台湾军的规模约有1个步兵独立混成旅团,用以镇压台湾从民的反抗,维持其殖民统治。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台湾军曾抽调兵力参加侵华战争,如进攻武汉的波田支队和1939年底在钦州湾登陆的盐田旅团就下日军台湾军的部队。
       1942年后随着日本各条战线局势的恶化,日军在台湾地区也大肆扩充军队,至19456年组成由日军大本营直接指挥的由安滕利吉中将任司令官的第十方面军,共约19万人,负责台湾地区的防务。至1945年10月25日,日本台湾军司令官在台北向中国接收台湾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兼警备总司令陈仪将军投降,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50年之久的台湾宝岛才归还给中国政府管辖。
       二.东北地区日军。日本帝国主义势力自1895年甲午战争后,尤其是1905年日俄战争后逐步侵入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帝国主义在其控制的中国大连成立了关东州,并于1919年组建日本关东军,开始正式在中国东北布署军队。初期这支由南满铁路护路部队编成的军队只数千人,后又形成由日军各主力师团轮流调至中国东北,担任关东军部队的规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其扶植下的伪满洲国也随即成立。作为东北地区的太上皇,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志为集日本关东州长官、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三位一体”的极权人物。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将中国东北地区逐步变成日本完全的殖民地,关东军建制逐步扩大,并建立了大量特务、情报机构和称为国境守备队的武装部队。
      由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日本决心将中国东北地区变成其发展大帝国霸业,将来与苏美英争一雌雄的坚实基地,更对关东军的发展以种种有力的支持,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日本陆军中最强大、最有实力、最有影响力的战略集团。它拥有完备的基础军火工厂、训练基地及庞大的军需供应基地和边境工事体系,日军所公有的坦克部队、臼炮部队、火焰喷射器部队及细菌战部队都在关东军编制内,就连该部的的给养服装标准也高于日本陆军其它部队。
      如此优势,加之“天高皇帝远”,日本关东军常常娇横无比,自行其是,在许多重大军政、边界等问题上无视当时日本当局的约束,引起多次军事冲突,成为日本当时存在的“下克上”现象的典型,也使得许多日本法西斯少壮派军官乐于到关东军内服役,以图“建功立业”。
      由于关东军的装备最为精良,又是对外扩张的基本力量和战略总预备队,故曾在当时被喻为“皇军之花”。 1941年7月,关东军举行针对苏联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此时关东军实力已达极盛,辖有16个师团及大量边境守备部队和特种兵部队,全军近100余万人。
      后因日军在南洋战场接连失利,从关东军抽调大量部队,致使其实力不断下降。转至1945年夏,为对苏联的进攻作好准备,关东军再度扩展到3个方面军,计约96万余人。1945年8月8日,用当时欧洲战场最新式武器和装备武装起来的130万苏联红军越过边境,向中国境内的日本关东军发动猛攻,迅速歼灭其主力;9月5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率部向苏联红军投降,日本关东军从此彻底消亡。
      日本关东军的历任司令官有:立花小一郎中将、河合操中将、尾野实信中将、白川义则中将、村冈长太郎中将、菱刈隆中将、本庄繁中将、武滕信义大将、植田谦吉大将、梅津美治郎大将、山田乙三大将。 三.华北地区日军。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在其原华北驻屯军的基础上大举增兵华北。
      8月31日,日军大本营下令在华来成立华北方面军,以寺内寿一大将为司令官,统一指挥沿平汉线和津浦线向南推进的以香月清司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一军和以西尾寿造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二军。1938年3月,日军大本营将自中国热河方向攻入察哈尔省及绥远的关东军部队脱离原指挥建制,组成蒙疆驻屯军司令部,先由日军大本营直辖,后划给日军华北方面军指挥。
      至1938年春未,日军华北方面军占领了中国绥、察、晋、冀、鲁、豫、苏各省的大部或一部,形成尔后该方面军大致控制范围,第一军调至山西太原,第二军进至山东济南。1938年夏,第二军的番号转给进攻武汉的日军华中派遣军,济南地区的日军改称第十二军。1944年春,第十二军番号又转给准备参加“一号作战”进攻河南黄河南岸的由北方方面军抽调组成的突击兵团。
      济南地区的日军又改称第四十三军。 至1945年夏,日军华北方面军共辖在太原的第一军,在张家口的蒙疆驻屯军,在郑州的第十二军和在济南的第四十三军。华北方面军的历任司令官为寺内寿一大将、杉山元大将、多田峻中将、冈村宁次大将、下村定大将和根本博中将。
      1945年10月10日,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及部分兵员共12。7万人在北平向中国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投降,该方面军在绥远、山西、河南、山东的部队也分别向中国第十二战区、第二战区、第一战区等部投降。 四.华中地区日军。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爆发,日本在其驻上海海军陆战队的基础上又向上海增派大批军队。
      8月15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的上海派遣军。后因上海战事胶着不下,日军大本营于10月21日组建了以柳川平助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十军,并于11月5日在杭州湾登陆,包抄上海战区。11月7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成立以松井石根为大将为司令官的华中方面军,以统一指挥日军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
       1938年2月18日,日军大本营为准备进攻武汉成立了以钿俊六大将任司令官的华中派遣军,并下令解散华中方面军及上海派遣军、第十军,改由华中派遣军统一指挥占领京沪杭、苏、浙、皖的全部华中日军。1938年6月起,日军华中派遣军指挥第二军、第十一军沿长江两岸及大别山区进攻武汉。
      1938年10月25日日军侵占武汉后,以冈村宁次中将为司令官的第十一军的7个师团占据武汉外围鄂、湘等省的部分地区。 1939年9月23日,日军大本营为统一指挥在中国关内各地的日军,配合汪精卫筹建伪政权的活动,在南京成立了以西尾寿造大将为司令官的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统一指挥日军华北方面军及所有在是中关内的部队。
      与此同时,日军华中派遣军撤销,在江浙地区成立了军司令部设在上海的以西尾寿造大将兼任司令官的第十三军。1944年7月31日,日军大本营为准备“一号作战”华中攻势,又在湖南成立自日本关东军调来番号的第二十军,并在武汉成立第六方面军,统一指挥两湖地区的第十一军和第十二军,在汉口留守的第三十四军和两广地区的第二十三军及香港占领地日军,以准备参加“一号作战”中的湘桂战役。
      至1945年夏,日军第六方面军管辖第十一军、第二十军、第三十四军,控制中国鄂、湘、皖、赣等部分地区。日军第三军仍驻上海,日军第六军驻在杭州,控制江、浙、皖部分地区。日军第十一军历任司令官是冈村宁次中将、园部和一郎中将、阿南惟几中将、横山勇中将、上月良夫中将;日军第十三军历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泽田茂中将、永津佐比季中将、松井太久郎中将。
      日军第六方面军只有两任司令官,即冈村宁次大将和冈部直三郎大将。1945年9月18日,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在武汉向中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投降。1945年9月中旬,日军第十三军司令官松井太久郎第六军司令官十川次郎在上海向中国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官汤恩伯投降。
       五.华南地区日军。1938年10月中旬,日军大本营为配合日军华中派遣军对武汉的攻势,并逐步切断中国政府从港澳地区的外援通道,成立以古庄干郎中将为军司令官的的第二十一军,并在中国广东大亚湾地区登陆,很快占领广州,控制了两广部分地区。1940年日军向越南进军时,第二十一军和番号撤销,成立日军华南方面军。
      1941年为准备太平洋战争,华南方面军撤销,在广州成立以酒井隆中将为司令官的第二十三军,占领中国广东沿海、香港等地。1945年9月16日,日军第二十三军司令官田中久一中将率其在中国广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地区的日军共8。3万人,在广州向中国陆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投降。
       六.日军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此系1939年9月23日,由日军大本营下组建的指挥中国关内战场上所有日军的最高指挥机构。其目的是摆脱过去由日军大本营远离战地分别直接指挥各军经常造成失误的窘状,希望协调指挥中国关内各战场的所有日军,加快军事征服进程;并配合中国各地伪政权等合流,组成统一伪政权的所谓“和平”攻势。
      至1945年夏,日军中国派遣军统辖有:在华北的华北方面军、在湘鄂赣等地的第六方面军,在江浙等地的第十三军、第六军,在两广及香港地区的第二十三军和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日军中国派遣军历任司令官为西尾寿造大将、钿俊六大将、冈村宁次大将。1945年9月9日上午10时,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代表日军中国派遣军等部队向中国政府投降。
       七.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日本海军在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前就在中国上海、青岛等地驻有舰队。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抽调在上海的第三舰队、在青岛的第四舰队及其他舰只,组成中国方面舰队,支援其陆军登陆作战,运输物资。海军航空兵部队曾多次参与轰炸中国各大城市,并在上海、青岛、厦门、香港建立据点,对中国沿海实施封锁。
      其历任舰队司令官为长谷川清中将、古贺峰一中将、福田良三中将。1945年9月,日本海军中国方面舰队共3。9万余名官兵向中国政府缴械投降。 日本帝国主义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期总兵力已近600万,拥有200多个师团的番号。其陆军常备主力师团(师)下辖有两个步兵旅团(旅),每个步兵旅团(约7700人)下辖两个步兵联队(团),每个步兵联队(约3870人)下辖三个步兵大队(营),每个步兵大队(约1215人)下辖四个步兵中队(连)和一个重机枪中队,每个步兵中队(约250人)下辖三个小队(排),每个小队约70人。
      另外,师团还直辖骑兵联队(约1400人)、炮兵联队(约2500人)、工兵联队(约1500人)、辎重兵联队(约2800人)及通信队(约650人)、卫生兵(约500人),野战医院(约150人)等。一般齐装满员的日军常备主力陆军师团兵力往往可达2。
      4万人,拥有战马7630匹、步骑枪14900支、掷弹筒144个、轻机枪288挺、重机枪54挺、山炮16门、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是具有多兵种配合的有强大战斗力的作战单位,故这种师团又被称为甲种师团,日本陆军第一至第二十师团、近卫师团及中日战争爆发后由近卫师团扩编的近卫第二、第三师团,而后组建的战车(坦克)第一、第二、第三师团和一度由常备主力师团的预备役部队编成的8个师团,均属于甲种师团的编制。
       1938年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兵力消耗极大,其后组建的第二十一师团至四十九师团均取消了旅团级建制,由师团直辖三个步兵联队,每个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同时指挥炮、工、骑、辎重兵联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减至1。8万人,配备军马2065匹、步骑枪8940支、掷弹筒216个、轻机枪216挺、重机枪54挺、平射炮18门、山炮12门等武器装备,这种类型的日军师团称为乙种师团。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战线再度拉长,兵员更加缺乏,于是又开始组建丙种师团。这种被称为丙种师团的部队又恢复了旅团建制,但取消了旅团下面的联队,即每个师团下辖两个旅团,每个旅团直辖四个步兵大队,全师团共八个步兵大队,加上师团直属的炮兵大队、工兵大队、辎重兵大队、通讯大队等单位,全师团定员1。
      3万人,配备军马2550匹、步骑枪6500支、掷弹筒192个、轻机枪192挺、重机枪48挺、平射炮16门、迫击炮32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日军第五十师团至第一0九师团均属这种编制的部队。 至1944年秋,盟军反攻迫近日本本土,日本为准备“本土决战”,又开始组建丁种师团。
      丁种师团的建制定员与丙种师团大致相同,只是特种兵和自动火器、重火器很少,番号在第一一0师团以后的各师团都属于这种编制的师团。 另外,日本陆军部队中还有独立步兵混成旅团、独立警备队、骑兵旅团、野战重炮旅团等编制的部队。步兵独立混成旅团下辖五个独立步兵大队及炮兵、工、通、辎重队,全旅团约8280人,配备军马1800匹、步骑枪4050支、掷弹筒120个、轻机枪120挺、重机枪30挺、平射炮10门、山炮20门、野炮12门等武器装备,是具相当野战能力的作战单位。
      而日军独立警备队一般管辖六个独立步兵大队,共有兵员5450人,配备军马420匹、步骑枪3660支、掷弹筒144个、重机枪24挺。由于这种部队没有重型武器,一般只担任后方警备任务。日军骑兵旅团一般下辖两个骑兵联队,共有兵员5600人,配备军马5668匹、步骑枪3705支、重机枪12挺、野炮36门等武器装备。
      日军野战重炮旅团是其陆军预备队炮兵,一般有官兵8000余人,配备有100毫米至240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或加农炮70余门,常用于重点攻坚任务。以上这些部队常随作战任务的变化,配属各部队作战。 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也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坦克部队。
      日本军方自1925年开始研制坦克,1929年组建坦克部队。但初期多以坦克联队为建制配属于陆军师团,至1936年后才开始在中国东北公主岭组建日军第一坦克旅团。1942年6月,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宁安、勃利和绥远的包头又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战车师团,1944年在其国内组建了第四战车师团。
      日军战车师团一般装备轻型坦克100辆、中型坦克335辆、各种汽车1272辆、加农炮36门、高射炮12门、野炮4门、速射炮12门、平射炮6门、重机枪18挺、轻机枪144挺、步骑枪2900枝等。在日军准备“本土决战”时期,他们还陆续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共7个独立战车旅团。
      但由于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在火力、速度、装甲防护力等方面均与欧美先进工业国有一定的差距,故在二战中对苏、对美的历次战役均显得不堪一击。 日本陆军在二战期间也组建过摩托化部队。1941年夏,日军首批改建四个师团为摩托化师团,它们是近卫师团、第五师团、第十八师团和第四十八师团。
       日本陆军师团以上的单位是军,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曾出现过近60个军的番号,但用数字序号表示的军的作战单位报辖师团数不尽相同,有的军辖二至三个师团,是典型的军级单位,也有的军指挥四至五个师团。更有的军管辖指挥着九个师团,兵力多达数十万,这种军显然已属于兵团级的作战单位了。
      如侵占中国武汉地区的第十一军,就曾指挥过九个陆军主力师团、四个混成旅团及大量特种部队。 日本陆军军以上作战单位是方面军,二战时日本陆军曾出现过近20个方面军的番号。而方面军以上就是大战略区的指挥机构,如日本关东军、日军另派遣军、日军南方军、日军第一总军、第二总军等,其再往上就是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战时大本营了。
      至1945年8月中旬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时,其大本营指挥下的日本陆军?br>参考资料:资料来源:网络。——以前收集了自己看的。不太记得具体来源。 。

    唐***

    2006-03-15 13:13:14

  • 2006-03-15 13:09:39
  •   日本陆军的作战编制
      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
      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
      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又搞出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
      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二十四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
      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
      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5-1。7万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6000-7000人。该编制仅限于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
      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
      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无特种兵(在此处、特种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总人数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点、1、给丙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2、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使其总人数达8000人以上。
      3、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大体与丙种师团同,但无特种兵。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以上就是抗战时期日军编制的全部情况了。 。

    月***

    2006-03-15 13:09:3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