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行善积德”早成口头禅。那么什么叫“行善”?什么叫“积德”?

首页

“行善积德”早成口头禅。那么什么叫“行善”?什么叫“积德”?

中国是礼仪之邦,“行善积德”早成口头禅。那么什么叫“行善”?什么叫“积德”?怎样做到“行善积德”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2-04 11:41:49
    “行善”:不做损人害人之事,成就别人做成好事,仁、义、礼、智、信而已。上面各楼说的都非常好。
    “积德”:是行善的结果,“德”者得也。你会得到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且还能福被子孙后代。“积善”就是积德的意思。
    一谈“行善”,就很容易流入论佛:其实是一不二。为什么佛法在中国牢牢扎根?因为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很完善,和佛法对世间法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五四以来提倡白文废古文,才使后来者生疏。
    仁=不杀,义=不盗,礼=不淫,智=不酒,信=不妄
    (不要一谈“仁义礼智信”就拐到儒家,孔子说的很清楚,他是述而不作,只是把华夏文明归纳整理一下,而非造作。)

    1***

    2006-02-04 11:41:49

其他答案

    2006-02-19 00:34:15
  • 我认为,做到不已恶小而为之,不已善小二不为,就是行善积德啦

    w***

    2006-02-19 00:34:15

  • 2006-02-12 17:48:53
  • 行善,要随缘而不攀缘;积德,要发自于心而不欲人知.

    一***

    2006-02-12 17:48:53

  • 2006-02-07 00:04:21
  • 德者,得也。行善就有得。

    福***

    2006-02-07 00:04:21

  • 2006-02-05 17:32:48
  • 行善积德只是古代的传统,在当代只会把这样看成一种怪癖的行为.不信你试试

    s***

    2006-02-05 17:32:48

  • 2006-02-05 11:41:53
  • 帮助需要帮助的弱者,不求回报!尽自己所能!

    x***

    2006-02-05 11:41:53

  • 2006-02-05 09:23:02
  • 简单的说吧,按佛家理论来说,行善就是广度六道众生,能帮助一切众生,不求回报,不求功德`
    功德呢,也就是你行了善,所换来的果`有失必有得,功德大了`就会开智慧`所以念佛行善的功德,我们学佛的人一般都会回向给众生,让他们早日离苦得乐`

    新***

    2006-02-05 09:23:02

  • 2006-02-04 20:32:24
  • 舍己即行善,无我即积德.
    

    z***

    2006-02-04 20:32:24

  • 2006-02-01 21:38:50
  • 不要说太多的空话,按您的人生价值观.目标坚持行事就是对自己而言最大的善

    东***

    2006-02-01 21:38:50

  • 2006-02-01 06:58:18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载:「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
    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
    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
    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故一切 凡夫,欲修净业,往生西方极乐国者,均需具备如上三福净业。” “三福净业的第一部份包括: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 善业。一、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 盘算着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 来布施。
      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意或家人同意将节省下来的钱用来 布施,这是可以的。若非双亲或家人心甘情愿而克扣他们的钱财去布施 ,称之为假名布施,非真实布施。真实布施应是自己付出较多之劳力或 心力,把多赚的钱用来布施;或由减少享乐所节省的钱提出布施,方是 真布施。
      又譬如父母要去散心,由于一周才得有一天不须上班,要求你 陪伴同往,而你却以寺院或萧老师有课为理由婉拒,这是不对的;因为 孝养父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孝养父母,不能善待父母,常常 对年老的父母冷言冷语或恶口辱骂,而说要学佛,那是假的。
      因为「学 做人尚且做不好,要如何学佛?」所以应该孝养父母,行有余力(暇) 再来护持道场,这才是修行佛法者应有的知见。 二、奉侍师长:师长包括师父、老师、长辈。古时候特别重视奉侍师长 。例如儒家就要求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即法天、法地、皇帝、 双尊亲,以及老师。
      试想如果一个人对师长不恭敬、不承侍,则对所教 的学问,一定听不进去,或半信半疑。即使依照所教的法门去修,也是 七折八扣,修行一定修不好。可见奉侍师长的重要。但是奉侍师长也不 能迷信,假如老师说「从十楼跳下去,一定可解脱」这话当然不能听。
       所以师长所讲授的,自己要有智慧去衡量,不能全盘接受。对的去做, 不对的丢到一边,要有世间的判断智慧。儒家就有一则父母提杖体罚的 故事:「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因为父母一时气愤,以大杖打来,如 果不躲避,可能打伤或打死我们,事后将引起父母的伤心,所以要避。
       又像央掘摩罗,他的外道老师要报复他,怂恿他杀人:「如果将所杀一 千人的手指头串成指蔓挂在身上,就可解脱。」他真的照做并且杀了九 百九十九人,幸好遇到世尊得度,悟后并说「我从本以来,实在没有杀 过人」,而成了阿罗汉,否则下地狱一定有他的份。
      所以奉侍师长也要 有智慧。 三、慈心不杀:大家知道华西街有当众杀蛇的,广东省以前有人生吃猴 脑,这些事情实在太残忍了。学佛人应当尽量不要杀害众生。但也要有 智慧,譬如桌面上有蚂蚁,因认为不能杀生,所以就不敢去擦洗。其实 所谓慈心不杀,是要我们不可存着杀害它的心。
      又如在路上有人在打架 ,其中一人是你的怨家,虽然你未出手打人,但却在心里呐喊着:「打 死他!打死他!」,那就是存着「杀心」。动起「杀的心」比起你亲自 动手还严重。所以日常生活中与傍生众生生活在一起,要随时注意心念 与行为。假如有只狗在路上睡觉,你故意踢它一脚,那也是有伤害他的 心,是不对的。
       厨房里如果不小心滴了一滴甜的东西,蚂蚁来了,你要如何处理?先敲 敲桌面警告它,或吹口气将它吹开,聪明的就会走了,还有赶了好多次 都赶不走的,你就擦掉它,因为你并不想杀它。所以最重要的是注意心 地,不要自己死守在不杀二字里面,不知变通。
      最好的办法是保持环境 的清洁乾净,或事前喷点杀虫剂,警告它,使它不敢接近,千万不要等 它集结一大堆后,再以杀虫剂杀它,那就错了。所以慈心不杀,以此原 则去做,就容易多了,不要整天过着很烦恼,不知如何是好的生活,那 就不是学佛---愈学愈痛苦,愈烦恼,愈束缚。
       四、修十善业。所谓十善业是身三业、意三业、口四业。身三业包括杀 、盗、淫三种恶业。杀害众生,主要是指杀人。盗主要是指窃盗他人大 笔钱财。而淫是专指出家,在家人是指邪淫(邪淫系指非人、非时、非 处行淫)。 口四业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有人或许会抗议:「动辄得咎,如 何学佛?」譬如在卖东西,顾客说「你老是卖得比别人贵,这种货色, 人家才卖十五元,你却卖十六元」你顺口回答「这怎么可能?进价成本 就十四元五角(其实只十元)。」那生意岂非无法做下去?真有那么困 难吗?只要不说进货成本不就结了吗?你也可换句话说:「没那么便宜 ,我赚不了多少钱,进货成本你自己想想也应该知道。
      」这就不妄语了 。不妄语最主要的是指大妄语,自己没有悟而说自己悟,或故意暗示开 悟的样子,让人误以为是初地圣人或几果等等,这是大妄语。又如:自 己末悟而印证别人开悟,也是大妄语。 两舌:当然没有人两条舌头,而系指东家长,西家短的挑拨是非。
      而另 一种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通常是骂人。但这不一定是坏事, 一切大菩萨真的是如此,见仙说仙话,见畜生讲畜生话,这是菩萨的功 夫。 绮语:是指讲话不正经,如果幽默还好,就怕尽讲些带颜色的话,或和 小男生、小女生来开玩笑,(如黄色笑话),或拿人家神圣的东西开玩 笑,这叫绮语。
       另外就是不恶口讲话。不要一天到晚大呼小叫、不耐烦,动不动就骂人 ,这叫恶口。动不动说人家的坏话或当面责罚人家。而恶口不一定要大 声喔!有的人说好听点是修养好,说难听点是城府深、讲话尖酸刻薄, 但是声音不大;讲起话来,慢条斯理。譬如:「你什么都好,你比较行 啦!我们因能力差什么都不行啦,就请多多原谅」,尖酸刻薄、酸溜溜 的,这也叫恶口,所以恶口不一定是大声谩骂。
      以上是口的四种恶业。 意有三业,心里贪财物、贪名声、贪权势、贪淫欲、甚至贪睡觉等都是 贪。明明睡八个钟头够了,却偏要睡十个钟头,十个钟头刚睡起来不久 ,又去睡一下,这也是贪。贪主要是淫欲。十方世界的三界众生都是这 样,通常要修到三果才能远离,那是断五下分结以后的事了。
       第二个意业我们称为嗔恚,动不动就发怒。我们刚刚讲过,有的人发怒 ,拍桌子摔东西,乃至拿刀子杀人。有的人发怒时皮笑肉不笑,不动声 色,你根本不知道他在生气;怒在心里,而且恨得很深,发起嗔恨心, 暗地里算计。嗔恚心最不好,经里有说:「嗔火能烧功德林」。
      功德林 是一棵棵种植,好不容易种成一片树林叫功德林。但嗔火一发,全部烧 光了。还有,嗔心会断念佛人与众生的法缘,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 ,其罪甚大,还过于贪欲之罪。 嗔恨之后还有一个称之为无明---不明白实相。无明有很多层次,浅深不 同,约略而言,有三种,一般多指见惑、思惑。
      至于尘沙惑要到佛地才 断尽。这里讲的无明叫愚疑,「要得善果,应当行善」、「要得解脱, 应当修行」、「要想开悟,应当参禅」、「要想入实相念佛,应当体究 念佛」。也就是说,在世出世间法上多种修行方法,如何去辨别他,要 有智慧。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边数呼吸,要求开悟。
      或一天到晚坐在那 边念佛号,不去参究什么是佛,不去参究什么是自性弥陀,而要入实相 念佛,这是不可能的;一天到晚大吃大喝说「要开悟、要解脱」,不可 能的,这叫愚疑。 有人希望得长寿,求神并杀十只大猪公,这样能否长寿?不行!为什么 ?求长寿是吉利的事情,不应以杀害众生生命的凶事来求,求长寿更应 保护众生才对么!有的人生了儿子,希望他长命百岁,永无病痛,却以 杀害鸡鸭牛羊作牲礼以求神,并席开百桌大吃大喝。
      杀害无量无数众生 生命,以办凶事方式来讨吉利,那真是颠倒了,所以叫愚疑。 以上十种恶业反过来叫十善业。不恶口就是善业,讲正经话、讲佛法、 劝人护生行善、劝人修行解脱,这是不绮语外更进而正语。修十善业、 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不但念佛人要奉行,参禅人也要做 到。
      如果不这样,自己会被性障障住,永不见性。在《六祖坛经》里, 六祖说道:「心中若无不善,西方去此非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求 生难到」。虽是禅门的经论,却与念佛门相应。 三福净业第二部份:「受持三皈,俱足众戒,不犯威仪」。。。。。。。” (摘自萧平实著作[无相念佛], [念佛三昧修学次第] ) 。
      

    1***

    2006-02-01 06:58:18

  • 2006-01-24 19:25:45
  • 日行一善,不需强求。不能为了做好事,而去做好事,要体现在平时,体现在细节
    

    x***

    2006-01-24 19:25:45

  • 2006-01-22 15:26:07
  • 楼主所说的早成口头禅我倒没这感觉,这世上还是好人多,老百姓中绝大部分的人心肠都很好,也愿意与人为善的,但前提也只能说是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要知道自私是人的本能.
    其实每个人心目中自有一把尺度,你别看恶人做坏事,他们自己也知道那是不对的,但就是要?b着良心去做.那就各人选择了.只是我还是相信好人占绝大多数.很多人的心肠不是真的那么硬的,如果他们感觉到有人真的需要帮助的话,他们还是会尽他们的能力来帮助别人的.只是现在的骗子多,让大家都有点担心被骗罢了.

    q***

    2006-01-22 15:26:07

  • 2006-01-22 13:31:00
  •   本人才疏学浅,是个平庸之辈。看到爱问一题:关于佛学的几个疑问(2005-11-23)
    其中uhaa学长说到善的含义,引用如下,希望对您有些帮助。
    “对于恶贯满赢的人,停止行恶,便是善;
    对于吝啬的人,懂得布施,便是善;
    对于心胸狭窄的人,宽容别人,便是善;
    对于烦恼炽盛的人,心意调和,便是善;
    对于不恶不善的人,学会帮助别人,便是善;
    对于大修行的人,不分别善与恶,不执着于“善”心,便是善,所谓善非善;
    。
      。。。。。” 本人理解“行善积德”,首先不要做为了自己而伤害别人的事,其次才是帮助别人,时间长了,福德自然就积累起来。 ------------------------------------------------------- 既然在佛教栏目出现,有必要作如下补充: 佛说的十善业者,谓身业有三;即:不杀,不盗,不淫。
      语业有四;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有三;即:不贪欲,不嗔恚,不愚痴。合身、语、意、共成十种。反之即是十恶。业并不一定不好,须视其性而定。内心动机是善的,而行出来也是利益众生的,即是善业;动机是恶的,而行出来也是损恼众生的,即是恶业。
      身三,语四,意三的善与不善,又须以其未来结果而定。人天的福报,是由十善业所成,超出三界的出世业,则成三乘的声闻、缘觉、菩萨菩提果,亦以此十善业为根本而得成就。所以大乘戒法,皆十善行摄。由戒生定,因定发慧。 。

    妙***

    2006-01-22 13:31:00

  • 2006-01-22 11:53:07
  • 个人理解,行善是指主动做好事;积德是指不要做坏事,也是要做好事的.是美德

    q***

    2006-01-22 11:53:07

  • 2006-01-21 22:36:32
  • 你的问题不太清楚,行善积德和礼仪有和关系呀? 中国人"行善积德的"是传统的佛教思想.是讲究轮回的意思.而中国人千年的礼仪传统只有少部分是来自佛教的,大部分来自道家和儒家思想还有其他文化的演变.

    学***

    2006-01-21 22:36:3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宗教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