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她唱的歌真甜"是一个运用了通感修辞格的句子吗?你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首页

"她唱的歌真甜"是一个运用了通感修辞格的句子吗?你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她唱的歌真甜"是一个运用了通感修辞格的句子吗?你能举出其他例子吗?可以讲给学生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0-17 20:14:10
      最典型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写景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是用歌声来比喻嗅觉上的荷花的清香。这些都是视觉、触觉、嗅觉、听觉之间相互挪移、“叠合”后而获得的独特感受。 
    下面尼采的这首《威尼斯》,就大量使用了通感,你可以辨析一下。
       威尼斯 尼采 最近,在晕黄的夜晚, 我曾来伫立在桥边。 远处传来了歌声; 它迸出点点的金光, 掠过荡漾的水面。 游艇,灯火,音乐—— 醉沉沉地向暮色中飘去`````` 我的灵魂,像弦乐演奏, 被无形的手指拨弄, 暗暗演唱共渡乐之歌, 感到多彩的至福的战栗。
       ——可要人在倾听? 另外,补充一下: 我们认为,通感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手法”,不同于比喻,但是在运用通感的时候,一般兼有“比喻”的修辞格。 通感应是一种修辞格,与比喻、移就、比拟是并列的,它们之间并不互相冲突;如果一个句子有了通感,又有比喻或移就或比拟,这是兼格。
      修辞学上一直是承认有兼格存在的;即便是一段文字同时使用“通感”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格,也可从钱钟书先生《通感》中的又一段文字里得到间接的证明:“我们《礼记》里的《乐记》有一节极美妙的文章,把听觉主要跟视觉拍合:‘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通 “坠”), 止如槁木,倨如矩,句如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乐记》里那一串体贴入微的比喻,使亚里斯多德的枯燥、粗略的说法相形见绌,同时也比后世诗歌里一般对声音的描写多一层曲折。……也许不但指听觉通于视觉,而且指听觉通于肌肉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身体里起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
      ”钱先生这里就认为《礼记》中的那段文字既有通感,又是比喻。 。

    u***

    2005-10-17 20:14:1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音乐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