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守五戒十善真的来生得人身吗?

首页

守五戒十善真的来生得人身吗?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9-05-10 13:53:16
  • 是的,这是一定的。

    思***

    2019-05-10 13:53:16

  • 2019-05-10 13:47:41
  • 种善因的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所以心诚则灵,来生一定达成所愿。

    勇***

    2019-05-10 13:47:41

  • 2019-05-10 13:41:54
  • 五戒十善修的是人天福报,万法唯心造,你若把修五戒十善的功德回向给来生做人那么就会做人,若回向往生极乐净土,精进修行,定会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修行成佛

    李***

    2019-05-10 13:41:54

  • 2019-05-10 13:37:17
  • “今世舍弃贪爱欲乐的恶行,而努力修善积福,以求后世得到生天的安乐,这种行为是外道的颠倒修法,实不应理。因为今生五欲境既然是舍弃对象,那自己为什么还要贪求来世的欲乐呢?虽然在内道中有人天乘修法,修持五戒十善,但这并非是求后世欲乐,而是为了有机会修法解脱轮回,先求得人天善趣闲暇的基础。”

    永***

    2019-05-10 13:37:17

  • 2019-05-10 13:31:22
  • 守五戒十善,仅仅是获得人身一部分因缘而已。若想要获得人身必须要具足二因,一个缘。还要有殊胜的愿力的承接。第一要有属于世间的清净的见解。就是要相信有因果有轮回。相信有前身后世。有许许多多的生生世世是连续不断对此生起定解。第二要有属于世间的清净的戒律。就是断十恶行十善。再一个就是具有布施等殊胜缘。如大量上供下施等。具有殊胜愿力的承接。现在有了因和缘,还要将持戒的功德,所做善根福德进行回向并发愿。愿我来世获得人身。能够得到暇满人身。若没有这样愿力的承接来世就很难得到人身。尤其是暇满人身。所有说人身难得。原因就在于此。

    小***

    2019-05-10 13:31:22

  • 2019-05-10 13:26:36
  • 是的,但是仍然要明白佛教的本意不是叫你追求人身,而是出三界,断轮回。

    好比学音乐的目的本是怡情,如果变成练杂技,老跟人比谁手快,谁一秒弹的音多,能唱多高的音,能一口气连续不断多少秒。。。

    虽然说技术也是要的,也是好的,但是如果只追求这个,不追求陶冶情操,那就本末倒置了!

    追求五戒十善是因为我们要在人世做人应该要做的,不是为了追求做人而必须守五戒十善,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极乐世界,这是目前众生唯一最快速成佛的方式。
    随便你,你开心就好,对待自己的终身大事居然是“我觉得。。。我愿意。。。我想啊!”的态度,而不是理智选择,我就无话可说了,佛也不能度化你,佛说不度无缘之人。

    原***

    2019-05-10 13:26:36

  • 2019-05-10 13:18:57
  •   五戒十善
    “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
      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
    五常五行出《仁王经疏》[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
      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
      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马***

    2019-05-10 13:18:5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