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罗马的军队有多强,凭什么称霸地中海?

首页

罗马的军队有多强,凭什么称霸地中海?

中国汉朝怎么样,有实力与罗马争霸么?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2-10 14:16:34
      以下摘自本人旧帖,因此前后关系比较乱哦,抱歉抱歉
    -----------------------------------
    与西汉盛世同时代的罗马帝国(确切说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在昙花一现的亚历山大帝国之后迅速崛起,凭借高度组织化并长期严格训练组成的强悍军团和强大的舰队,罗马人将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
       古罗马以军团为基本作战单位,每军团大约6000人(相当于2个团),分为10个大队,每大队又分为3个中队(或称支队),每中队下设2个百人队。古罗马军团作战时讲究排兵布阵,宿营时必先搭设防御工事方才驻扎,可谓攻防有据,这是他们的突出优点,罗马军团组织的完善大大提高了罗马的军事实力,为其对外扩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罗马军排兵布阵讲求章法。在实际作战中,一个标准的罗马军团通常将30个中队按青、中、老排列部署--将青年排在最前列,取其锐气;中年居中,起稳定全军的作用;老年殿后,在决定胜负的最后阶段发挥其经验丰富的特长。而骑兵负责保卫两翼,同时作为突击和追歼力量。
      弓箭手和操控投石机的工兵部署在军团后面(罗马军建制中他们都属于辅助部队),以密集的飞矢和燃烧物攻击敌人,掩护己方。 罗马军行动特别讲究安营扎寨,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藉以保存自己的力量。而在面对兵力强大的敌人时,坚固的工事往往成为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比如罗马著名统帅恺撒就很善于利用野战或预筑工事来消耗敌人,当时他征伐高卢,那些个"蛮族"对打一场高墙坚垒的攻坚战毫无经验,更谈不上有什么器械,在罗马人的坚固营盘外除了横尸遍野大概就只剩下抱头鼠窜了。 在《角斗士》里还有一点没有表现出来,那就是罗马军团士兵在敌人逼近时应当先投掷标枪然后才拔出配剑投入肉搏战。
      罗马的敌人们并非都是装备低劣的"蛮族",很多也都是护甲盾牌齐全,那么投掷标枪意义何在呢?我原先单纯以为就是予敌以第一波杀伤,后来在翻阅历史书后才明白--投掷标枪还可起到破除敌方防护、打乱敌方队形的作用--比如有一次恺撒率军击敌,罗马军居守势,部队列阵在一座地形较好的小山上。
      待敌军蜂拥上前时,随着一声令下罗马军一起投出标枪,因为居高临下力道很足,结果前几排敌军的盾牌全都被扎穿,而且遭此一击,队形也立时混乱起来。敌军虽然没有多大伤亡但是他们盾牌已经作废(再说标枪叉在上面也碍事啊),于是只好扔掉破盾,基本无防护的继续进攻。
      而罗马军早已趁这当口从山上猛扑下来,一鼓作气便击溃了敌人的头轮进攻,并最终大获全胜。 相比周边较落后的"蛮族",罗马军队具有很高的战技战术水平,部队不但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时间长,强度高,军队比较正规化也较能守纪律,这些都使得他们在同那些虽然凶悍但却近似于乌合之众的蛮族大军交手时,往往能够凭借较少的兵力克敌制胜。
      还是那个恺撒,他在高卢征战经年,手下最多时也仅十个军团(初期只有不满编的四个军团)5、6万人而已,却要长期面对人口在1500万以上、总兵力过300万的众多高卢部族。然而十年下来,恺撒统领下的罗马军却取得了杀敌100万,俘敌100万的空前战果,仅在一次追歼战中就将一个人数在40万左右的部落几乎消灭殆尽,这样的战绩,在当时大概也只有秦在长平之战一举坑杀40万赵军可比,但后者系手无寸铁任人宰割的战俘,而那个部落却是全副武装的战斗集团,由此足见罗马军之强悍战力。
       罗马的雄图霸业不单单表现在对北方蛮族的征服上,更体现在他们对地中海的强烈控制欲上,而当时他们最强劲的海上敌手便是以航海民族著称的迦太基人。 迦太基比罗马的兴起要早,又具有深厚的海洋情结,故而建立起一支当时称雄地中海的强大海军,凭借强有力的舰队,迦太基人尽情享受着海上贸易的丰厚回报,国力也日甚一日的迅速强大起来。
      其扩张触角从北非开始向欧陆延伸,终于同比它野心更大的罗马人迎头碰撞,二者遂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迦太基步兵不及罗马,但舰队力量强大,战争初期曾把不善水战的的罗马军打得屁滚尿流。罗马军不甘示弱,他们冷静分析了敌我态势,巧妙设计出带有悬梯的新式战舰,使得自己的步兵优势在接舷战中发挥无余,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局。
      迦太基被迫割地赔款,与罗马达成了暂时的和平。 经过一番励精图治,一位古代西方传奇的军事人物出现在了迦太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汉尼拔。他率领自己精心组训的非洲劲旅,从西班牙基地出发,直捣罗马腹地,在罗马军的重兵压力下转战十余年,无数次挫败敌人的进攻,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孤军深入敌境长期作战而鲜有败绩的光辉战例。
      以至于到最后,新一代成长起来的罗马将领都从他这位军事天才身上学到了无数的奇招妙策,尤其是汉尼拔最擅长的"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反过来又用在对迦太基都城的突袭上,终于迫使刚刚丧失掉西班牙基地的汉尼拔撤出罗马,回援本土,一代将星和他的无敌之师,只得无奈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 可以肯定的说,汉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军队,因为无论从战术素养的高低和作战地域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程度来看,汉军都无愧于是一支极坚忍的劲旅。 要知道,那阵儿生产力水平低下,汉军骑兵既没有马镫(无镫则上下马不便,在马上也难以保持平衡)、也没有轻暖的棉衣(当时士兵只能穿亚麻布制成的粗糙衣服,外面还要披挂沉重的铠甲),而且主力步兵还在使用着笨重的戈! 就这样,他们便敢深入大漠草原,在危机四伏的敌境转战几千公里,己方的补给往往要建立在能否找到并击破匈奴营盘上。
      其中的艰苦卓绝,实在不是我们这些乘坐着带空调的豪华越野吉普,行驶在横穿沙漠的高等级公路的现代人所能想象的到的。 在这里还要提一下弩的问题。我原先一直以为弩主要是作为步兵武器存在的,然而实际上,在西汉对匈奴的作战中弩在汉朝骑兵也有大量装备,甚至不妨说,汉军是用强弩来对付匈人的硬弓。
      饮乳食肉的匈奴人在体力上强于农耕民族,别瞧他们个小却人人拉得硬弓抡的快斧,既然这是生理差别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那就只能在兵器上想办法来抵消匈人的优势,于是优点多多的弩便被汉朝军方看中。 一般认为弩发射准备时间较长而弓却可以快速抽射(不过要想在无蹬的快马上作360度的全方位精准速射,匈奴人也通常需要不少于10年的艰苦磨练),但弩的长处却是显而易见的:适合于体力弱的人使用、发射者可以在上弦后从容瞄准以提高命中率(前两点很重要,它使得汉军即便招收大量训练不足、年龄不够的新兵也可以很快生成战斗力,这在纯粹拼人力的冷兵器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农耕民族在人口上总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射程远弹道直。
       汉军正是看到了弩的这些优点,扬长避短的灵活使用这种杀伤力惊人的武器。飞将军李广就擅长马上弩射,曾经在包围圈中一箭击毙了匈奴将军而使己方化险为夷。还有一个战例,说的是李陵5000步卒独挡数万匈奴精锐骑兵,虽然寡不敌众的汉军最终落败,但其间弩仍有上佳表现。
       汉军为保证持续的发扬火力弩手往往编为三组:第一组瞄准射击,称为"发弩";第二组张弦后处于待发状态,称为"进弩";第三组张弦,称为"上弩"。当第一组射击完毕,就退为第三组,第二组则进为第一组,第三组进为第二组,如此循环不断,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
      可以想见,身处重围的李陵军就很有可能采取的是这种阵型来抗击匈奴,并取得了杀敌万余的战绩。 可能还有人要问,匈奴善骑射,往来飘忽不定,行动较迟缓的汉朝步兵当怎样灵活应变呢?我自己琢磨着具体战斗时还是有个阵型的问题。大家都看过《角斗士》吧,在片子一开始镇压日耳曼人起义那段,罗马军特意选了个前有开阔地后有密林的缓坡,依照军团士兵、弓箭手、抛石机的顺序排摆下阵地,战斗打响后则照这个顺序反向依次投入战斗,燃烧弹和火箭首先发射,压制并大量杀伤敌军,同时军团士兵在己方强大火力掩护下波浪状推进,双方接火后早已埋伏多时的罗马骑兵再从敌军侧翼闪电出击,腹背受敌乃兵家大忌,空有匹夫之勇而作战全无章法的日耳曼人在苦斗一番后也只能落个横尸遍野的悲惨结局。
       当然我不是说匈奴人是乌合之众,他们讲求的是一个动中取胜的战术。不过有一点,无论诱敌深入也好分割包围也罢,匈奴骑兵最终解决敌人还得靠近战,即便拉开段射箭的距离也不过几百米,而这距离上的道道就大了。弓在发射速率上比弩快一倍,但是单兵弩在射程上超出弓30%,也就是说,假定匈奴骑兵的弓可以射300米,那么汉军的弩则在400米左右就可以有效杀伤对方,这短短100米的距离意味着什么呢--排成三组的汉军弩手至少可以发射完一轮吧。
       那么如果匈奴骑兵冲到跟前怎么办?这就提到阵型的重要性了,我们也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一下:战时,汉军将装备长兵器配有护盾的兵种如戈兵搁到最前列(如果排成封闭阵型则环绕在最外圈),由他们抵御匈奴军的近战肉搏;再往里一层,布置下装备刀剑和圆形战斗盾的轻装步兵,他们的作用是当匈奴军与外圈汉军近身搅斗时灵活出击,我们前面说了,匈奴骑兵再滑的象个泥鳅也得靠近战决胜负,更何况他们的弓还没汉军的弩射程远!阵型最里面就是火力阵地--弓箭手和弩手(凭借中原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巨大生产能力,汉军也创制装备了虎贲弓、角端弓、雕弓、路弓等很多新式弓,并在实战中与弩配合使用,二者互补长短相得益彰),如此一来,好象汉军步兵也不是尽吃亏吧?否则西汉第三次反击匈奴动用了几十万步兵还不等于是去白送死吗? 当时中国人的进取心之强,实在令今人都为之气壮--张骞等人在对大月氏只有个粗略的方位概念时,便敢远赴万里前去出使,直至两次被困匈奴,十余年不得归汉;班超投笔从军,率36壮士深入充满敌意的西域诸国,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无畏气概,斩杀匈奴使团、制服匈奴人的傀儡疏勒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西域全土50余国全部平定;而那句名垂千古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是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 传说中的“汉朝与罗马”之战 有人考证,远征安息失败的古罗马军团残部最后也来到了中国。 据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带领4万多名将士讨伐匈奴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
      而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史学家们据此推理,这支奇特的军队,就是卡尔莱战役中突围失踪17年的罗马军队的残部! 可叹当年在罗马政坛上威风八面、与著名统帅恺撒齐名的克拉苏竟会惨死(被俘后,安息士兵将熔化的银汁灌进了他的嘴里,说是"对他贪婪无厌的惩罚")在距离本土万里之遥的安息。
       西汉王朝军队在这次郅支战役中大捷,《汉书》上说,陈汤率领的汉军攻克了"重木城",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而告胜。学者们依据这一重要史料拨开历史迷雾,理清了那支古罗马军队残部的踪迹。即普布利乌斯率领的6000逃亡大军,在安息军队四面围堵、西归祖国的道路已被封锁的情况下,辗转安息高原,伺机东进,最终在防御松懈的安息东部防线,撕开一道口子,流徙中亚,投奔郅支,后被陈汤收降,带回中国。
       汉元帝为此下诏将他们安置在番禾县南的照面山下(今永昌县),并置县骊罢(据说就是古称"罗马"的谐音)。直到公元592年。 鉴于骊罢人已和汉族人融合,隋文帝下诏将骊罢县并入番禾县。至此,骊罢建县共612年。 中国的骊罢人就这样在历史的风雨沧桑中悄然消失。
       。

    红***

    2018-02-10 14:16:34

其他答案

    2018-02-10 17:16:34
  • 罗马应该属于匈奴一个档次,不言自名。

    细***

    2018-02-10 17:16:34

  • 2018-02-10 16:16:34
  • 大哥!~那个时候人的视野很小的,怎么可能让他们打起来啊...

    l***

    2018-02-10 16:16:34

  • 2018-02-10 14:16:34
  • 应该说是汉武帝刘彻时期的东汉.
    一劳永逸嘛.
    汉朝总共就不到400年.

    平***

    2018-02-10 14:16:34

  • 2018-02-10 14:16:34
  • 从时间上讲,西汉早的太多,可比性不好。
    社会制度方面,西汉是封建制,罗马是奴隶制。
    军事上,罗马最强盛时共有30万军队,在西方所向无敌;西汉方面,可以自己查历史资料,实在不行就看《汉武大帝》。

    最***

    2018-02-10 14:16:34

  • 2018-02-10 14:16:34
  • 西汉时我国是世界上与罗马帝国并架齐驱的大帝国,我国丝绸对其经济的影响不亚于一场缩小版的鸦片战争。

    U***

    2018-02-10 14:16:34

  • 2018-02-10 13:16:34
  • 罗马兴起时,周边各民族还外在荒蛮状态。

    古***

    2018-02-10 13:16:3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