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谁有最近影片的观后感?

首页

谁有最近影片的观后感?

中学生水平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4-07 09:16:21
      紫日 观后感 
        最近这几天,电影频道在播放冯小宁系列作品,我已没有多少看电视的习惯,只是在吃饭的时候零星的看点。突然间发觉,这几部都是让我感动的好电影,而以前不曾注意到它们出自同一个导演。 
         今天在晚饭时段播放的是紫日,先前我已看了三遍,同时也落过了三次泪。
      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会让人有足够耐心看这么多次,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的影片,并不新鲜,但它绝不是其中普通的一部,起码在我心里这么认为。 我觉得,紫日之所以特殊,在于它的立场。导演并未将中国和日本独立的对立起来,他说宣扬的并非是一种仇恨,而更多的是一些关于人的东西, 一些关于人的最最根本的东西。
      我们中国人有着自己的伤痛,我们骂他们鬼子,骂他们禽兽,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毕竟,他们也是人,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爹妈生出来的人,只不过他们那点作为人最最根本的东西被埋了起来,而使他们变成了一群禽兽。 我觉得,导演要挖掘的正是那被埋没起来的作为人最最根本的部分,而挑起这个重担的便是那个日本的小女孩。
      也正是这个角色的设计,使整部作品深刻起来,因为,她所代表的,正是日本人被埋没起来的人性,她的发展,正是导演将其挖掘出来的过程。最终,她还是倒下了,不是死在作为受害者的中国人的手下,而是死在了日本人的枪下。 她最终倒下了,那是她的宿命,因为没有人可以与历史相抗衡,但毕竟,那个唱着歌的娃娃留了下来,那人性的种子也留了下来,历史终要成为过去,未来总象征着美好。
       导演他挖掘出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痛,更是日本人民的痛,站在历史的面前,最后她献上了那朵已经布满沧桑的花,而这朵花,所包含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国界。历史已成历史,仇恨也不再应成为我们的目的,未来,一切只为了美好而前进。 华氏911》观后感 看完华氏911后,觉得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它涉及到最敏感的话题——政治!而且是在美国……以往我们所谓的影片所限制的只是暴力、色情,虽然政治问题也有涉及,但是都是以前的政府,而且往往带有科幻色彩,也就是说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这部名为〈〈华氏911〉〉的记录片,却涉及了当今最敏感的政治问题——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当选美国总统幕后的故事以及911事件和伊拉克问题,导演迈克摩尔深入的进行探访,包括白宫内部的官员和驻伊士兵自己的感受,还有美国人对这些事件的态度,给观众展现的是一种真实,让我们了解事实背后的真相!这部影片在今年的戛纳影展上获得了金棕榈大奖,也是第一次把金棕榈大奖授予一部记录片,这的确是一部非常伟大,需要勇气和精力的影片。
      如果这部影片让更多的美国人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看到,导演或许能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影片所涉及的内容虽然很敏感、很尖锐,以至于中影集团还在考虑要不要引进这部影片,其实我们的当局也在考虑影片上映后,观众会有情绪,甚至会想到我们的政府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们不像美国为了经济利益总要找借口侵略别国,不管是军事上的还是政治上的渗透,但是我们为了台湾问题也在与美国谈判,与台湾政府交涉,关系到美国的事,我们甚至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要慎重考虑。
      但是我希望人们看到的是真相,真正了解我们的政府究竟在做什么,是不是真正的为人民群众某福利,而不是像布什那样总是说“我们是为和平而战”,“这场战争一定是我们胜利”,是啊,什么是“为和平”?什么是“胜利”?其实都是建立在牺牲本国军队士兵和伊拉克平民百姓的基础上,在他们的军队中绝大多数都是按法律义务伏兵仪,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是他们有些人却牺牲在攻打伊拉克的战场上,虽然当局政府说他们的死是国家的光荣,但是却没有一个国会议员愿意把他们的孩子送到伊拉克战火硝烟的战场上!难道死难者的家属愿意把他们的孩子送进军队,让他们参加这场非正义的战争吗? 再看看那些原本与世无争的伊拉克人民,他们安静的过着自己的生活,却从没想到美国当局正在蓄谋一场战争要对付他们。
      当一张张哭泣、悲愤、甚至绝望的脸庞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我们为侵略者的行为感到气愤、感到可耻!他们正在进行一场人类最无耻的行径!美国政府尤其是以布什总统为首的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再群众面前表现出正义,但是私底下却进行着不顾美国民众的肮脏交易,他不惜牺牲别国利益去达到他的经济目的,真可耻! 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看看这部影片,即使你不是一个热忠于政治的人,或许有一天美国也会找借口来攻打你们的家园! 正义不能承受之脆弱——影片《慕尼黑》观感 原谅我起了这么一个拗口又有点烂俗的名字,不过在观看《慕尼黑》这部电影时,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的确实只有这两个词——“正义”、“脆弱”。
      长期以来,关于以色列及其敌对势力的冲突一直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到底哪一方代表了正义,正义又需要用何种方式来捍卫,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甚至在双方各自的阵营中,很多人对于“正义”这一概念的诠释也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迷茫。《慕尼黑》向我们描绘的就是以色列人的这种迷茫和彷徨。
       《慕尼黑》的导演斯皮尔伯格据说也是犹太人,本人对他耳熟能详的作品无外乎“琼斯系列”,“侏罗纪系列”和“回到未来系列”。我一直不相信深谙娱乐片精髓的斯导能够做出何种具备深刻反思意味的影片。尽管很多人热捧过他的《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但是在我看来,那些不过是披着“深刻”外衣的“精致的娱乐片”,真正做到“有深度”和“有水准”,我认为斯氏还不够格。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开始对这位大胡子导演另眼相看了。2003年的《少数派报告》让我看到了斯氏影片中一些从未展现过的令人震撼的东西,而这次的《慕尼黑》算是正式将我折服了,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果然与众不同! 身为犹太人的斯氏是如何看待围绕“慕尼黑惨案”开始的一系列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血腥争斗的呢?老练的斯氏在影片中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他不急不徐地通过影片主角艾夫纳的视角带着观众一步步地揭开了问题的答案。
      (顺便说一句,斯氏似乎比较偏爱这种“主角视线”的叙述方式,在他的多部“反思性”电影中,无论是《太阳帝国》中的小男孩还是《辛德勒名单》中的商人辛德勒都概莫能外。也许斯氏认为这是最能够带观众入戏的叙事手法。) 影片的开始部分,正义似乎站在了以色列人一方。
      慕尼黑奥运村的斑驳鲜血,恐怖分子的残暴罪行激怒了所有的人,包括观众。摩萨德复仇小组的全体成员个个群情激昂,俨然一副和敌人血拼到底的样子。“血债血偿”,此时所有人笃信的只有这一个信念。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 “非黑即白” 这么简单该有多好,如果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少掉很多的牵挂。
      但是造物主就是这么无情,当你认为自己走对了方向的时候,歧路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除了迷茫,你还能怎么样呢?在顺利干掉了第一个敌人之后,复仇小组的第二个目标出现了,他不但是慕尼黑阴谋的策划者之一,同样也是一个天真小女孩的慈父。望着可爱的孩子,前来侦察情况的爆破专家脸上掠过一种复杂的表情。
      他们曾经异常坚定的信念开始出现一丝动摇了。 目标被一个个地干掉了,但是误伤也在不断地出现,无辜的和有辜的人接连死在他们的枪口下、硝烟中,甚至连他们自己也差点死在自己人手下。伴随着以色列人的血腥报复,敌人也开始了同样恐怖的复仇行动。越来越多的以色列平民死于非命,摩萨德的复仇换来的只是一个血淋淋的恶性循环,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于是迷茫越来越深,彷徨越来越重,到底这一切值得吗? 影片的中段,斯皮尔伯格还特意安排了主角和一名恐怖分子的对话。双方身处敌对的营垒,观点无不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理解了什么是“正义”。原来,曾经“正义”的复仇者也不过就是一个血腥的屠夫,而所谓的恐怖分子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正义”的复仇者。
      正义的概念原来是如此的脆弱,在每一个人的眼中,特别是在每一个利益集团的眼中,都有他们所谓的正义。为了这些正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在忍受着心灵的煎熬。 复仇小组中的几个成员终于厌倦了无休止的杀戮,退出了这场血腥的争斗,以此求得心灵的平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这些退出江湖的人们遭到了暗杀,身首异处。而那些继续杀戮生涯的人们还是活得好好的。套用一句中国的俗话“人在江湖,只能身不由己了。” 影片的结尾,主角退出了摩萨德,预备开始新的平静的生活。但是犹太人和他们敌人的斗争远远没有结束,以色列的暗杀行动还在进行,而复仇者也正拿着屠刀在暗处等待着。
      新一轮的“血色循环”又要开始了。 感谢斯皮尔伯格,让我在短短的一个上午的时间里又领悟到了一些东西! 2、——————《慕尼黑》观感 还有人记得在72年9月慕尼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如果不是上届奥运会上媒体凸显了以色列运动员的参加,如果不是因为他们的参与提高了希腊反恐的戒备,那个“黑九月的记忆”早被以巴之间没完没了的冲突给冲淡了。
      也许在72年,我们对世界还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幸运的避开了这一震惊世界的恐怖消息。当我们重新翻开历史,才发现奥运史上曾经有这么沉重的一页,于是我记住了。当我们走进奥运,视野中满是奖杯与荣誉,于是我们忘记了。 “让世界不会忘记曾经在慕尼黑发生过的事”为此,史匹尔博格(Spielberg)执导了影片《慕尼黑》。
      影片讲述的是慕尼黑恐怖事件后,以色列政府为了报复恐怖分子,组织了一个机密的暗杀小组,猎杀涉嫌策划慕尼黑事件的黑九月首脑。 影片里,由以色列犹太青年艾瑞巴纳带领的天遣小组,包括坚定勇敢凶猛的史蒂夫,善于制作炸弹的罗伯,专长伪造证件的汉斯,消灭杀人证据的卡尔共五人。
      他们抱着满腔爱国热情,坚信着他们的事业会给他们的家园带来永久的和平。“我们应该是正义的,那是一件美丽的事,那是很犹太人的。如果我失去那个,我就失去了一切,我就失去了灵魂”,以色列总理梅尔夫人是这样说的,小组成员们也正是这样想的。即便他们并没有杀人的经验,面对暗杀对象时不知所措,即便他们中的炸弹专家其实只是一个拆弹专家,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们热爱的祖国,抛下妻儿忠诚的去执行他们报复行动。
       开始的暗杀行动,充满了感性色彩。如果说第一次暗杀行动中面对嫌疑者所表现出的惊惶,与暗杀成功后的喜悦说明了他们人性中的单纯,那么第二次当他们发现暗杀对象的女儿出现在爆炸现场时所作出的反应,正好说明了他们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无法预测的意外不断发生,总是要不可避免的伤及无辜。
      这让小组成员变得越来越不安,越来越焦虑。当他们发现他们每杀一个恐怖分子,就会又更多更凶悍的人取而代之。原本以为是一场正义的行动,却变成永远没有休止的循环报复。信念在杀戮中消失,理想在鲜血中破灭。战友接二连三的倒下,让艾瑞巴纳的情绪完全失控,最后一次行动失败后,他返回他的祖国、视他为英雄的以色列。
      然而这英雄的称号就意味着继续以正义之名向恐怖分子宣战,意味着继续流血继续冲突,所以他选择了逃避。 《慕尼黑》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男人的故事,充满了杀戮与血腥。但导演并没有忘记把温馨感人的画面穿插在影片中。每当任务完成时,我们都会看到主人公站在一个摆满厨房用具的橱窗前,橙色温暖的灯光让影片中的那位巴勒斯坦青年的话变的更令人深思了:“我们可以一直等下去,你不知道没有家的感觉,家就是一切。
      ”厨房、家、国家,看起来都是独立的单元,却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最无法让人抉择的,大概就是要爱国还是爱家。影片结尾部分艾瑞巴纳与以色列情报官员在纽约的对话最说明问题,官员不断以国家以正义名义动员主人公出山,并说明他们都是以色列人都是犹太人,是一家人。
      然而当主人公请官员到家里去吃饭时,官员却拒绝并愤然的离去,可见一家人不过是官员们以暴制暴的借口。 导演在影片中保持中立,既没有批评巴勒斯坦,也没有袒护以色列,做为犹太裔的导演他是超然的,也是深刻的。更令人叫绝的是最后的背景重现了纽约的双峰塔。
      巴以冲突还继续着,911的阴影还在蔓延着,和平依然遥遥无期。导演在反思,观众也应该反思,现在还有正义吗? 这部影片无论是在人物刻画上,还是思想内涵上都非常的成功。这部斯匹尔博格执导的影片中不多见的小制作,在氛围气势上,一点都不输那些大制作的片子。
      最近连看两部大片——《断背山》和《慕尼黑》,如果只让我说哪一部我更喜欢,我会毫不犹豫选《慕尼黑》。 3、——————其他的信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人道《慕尼黑》 这位大导演总是希望用他犀利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剖开或幻想、或真实的生活内核,让我们看到人性最核心的那一幕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125名小孩将会分别拿到125台摄影机,用来拍摄自己的生活——每天和父母在一起的情形、在学校里是什么样子、看的电影、听的音乐诸如此类。
      之后,他们会被安排彼此交换拍摄出来的片子。这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今年2月打算开始做的一个计划。他对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说,他们会直接看到彼此,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他希望以此增进不同种族之间的了解,一点点填平他们之间的沟壑。 当然,斯皮尔伯格倒也没真的疯狂到自以为是的地步,他深知电影对这个世界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他只是凭借本能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道《慕尼黑》 出于同样的动机,他把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9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杀害的惨案拍成了电影《慕尼黑》,这部电影换了一个视角,从以色列人的复仇行动开始,力求不偏不倚地表现恐怖行动给各方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2005年是颇有斩获的一年,尽管《世界大战》备受非议,但票房大卖是不争的事实,媒体普遍拔高《世界大战》,说这部电影影射了美国反恐战争的现实,斯皮尔伯格对此不置可否。
      当然,《世界大战》的娱乐意义远远超出政治内涵,这与《慕尼黑》形成了鲜明对照。 斯皮尔伯格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对奥委会的愤怒。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惨剧发生后,没有任何一届奥运会纪念受害的运动员,于是他想到自己要用电影来纪念。《慕尼黑》刻意强调受害的任何一方都是悲剧的承受者,但即便如此,还是引起了以色列特工组织等机构的抗议,从这部电影开拍到放映,争议和威胁一直没有中断。
       毫无疑问,《辛德勒的名单》是斯皮尔伯格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那也是他电影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辛德勒的名单》不仅为他赢得了很多耀眼的荣耀,也让更多人记住了他。那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生涯的里程碑,也是他深入反思战争、种族、和平等问题的起点。到后来的《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审视更加深入了,与现在的《慕尼黑》一起,形成了斯皮尔伯格人道主义色彩浓郁、祈祷和平的代表作。
      他本人对这些电影的现实意义颇为冷静,他认为,这些电影可能让痛苦加倍呈现,他说:“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讲个故事。” 依旧老顽童 从《大白鲨》开始,斯皮尔伯格成了好莱坞独一无二的拥有最终剪辑权的导演,到现在30多年了。他早期作品《E。T。
      》、《回到未来》、《夺宝奇兵》中的童真气息到后来基本消失了。其实,这几年,斯皮尔伯格曾经被邀请执掌《哈利??波特》这样的电影,但他拒绝了。他说他不想靠电影维系自己的童真。“童真直到我们死去才会被我们带走。”当然,也许是斯皮尔伯格童心不死,我们还是听到了他计划与老牌影星哈里森??福特推出《夺宝奇兵4》的消息。
      他果然还是个老顽童! 其实,人性一直是斯皮尔伯格电影不变的主题,在娱乐之外,不管早期的《E。T。》,还是后来的《辛德勒名单》,乃至《慕尼黑》,不管这只叫斯皮尔伯格的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酒,但他其实都是用人性包裹的。我们不妨用这样的角度去审视他,这位大导演总是希望用他犀利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剖开或幻想、或真实的生活内核,让我们看到人性最核心的那一幕。
       在中国,斯皮尔伯格是最具知名度的好莱坞导演。这得益于中国从录像带时代跨越到DVD时代的电影传播路途中,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总是能最大范围得到各类人群的激赏,一向挑剔的央视早年也可以让《大白鲨》在电视上播出。 现在,斯皮尔伯格一面静观奥斯卡风向变换,静候佳音,一面筹备着他今年2月在巴以孩子间的纪录片实验计划。
      再有,他正着手筹备拍摄一部关于林肯的传记电影。 斯皮尔伯格嘴中的《慕尼黑》 我拍摄这部影片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我不认为一部电影、一本书或者其他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就能够一举解决中东问题,但是我所做的是一个尝试,我用我的方式,为那里的人民祈求和平。
      我认为很值得一试。在那一地区,人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巴勒斯坦,不是以色列,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不肯让步的固执。 我没有在影片中将杀人者描写成魔鬼,恐怖分子也是人,他们有他们的家庭和朋友,可是他们滥用行刑的方式杀害无辜的人们,我诅咒这样的屠杀。
       1。这是一部关于以色列运动员在德国举行的奥运会中被杀害的影片 2。这是一部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杀害以色列运动员的影片 3。这是一部以色列特工组织向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复仇的影片 4。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 5。这是一部由一个犹太血统的导演执导的关于上述内容的影片 长达5年的筹备,对影片拍摄现场的加级型保护,三缄其口几乎不接受任何采访的斯皮尔伯格,如此争议性敏感题材,自然要配上全副装备。
      万一要是影片拍竣,结果影响了以巴的和平进程,那且不是千年罪过!因此,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和他的智囊团不仅处处讲究谨慎和尊重事实,还向前美国外交官寻求帮助,以事先向以色列政府打招呼,剧本甚至还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过目后才顺利开机。 一举一动小心翼翼,拍片过程似乎如同走钢丝,既怕影响和平进程,又怕惹恼恐怖分子,还怕伤害以色列人感情,可见这政治敏感地带,还真不是寻常人能走的。
      就连影片的名字也从最初的“复仇”简化为慕尼黑这个地名,保险措施算是做到了十足。虽然至今争议、质疑、批评声仍不绝于耳,不过大部分人算是认同了老斯的努力,恐怕他也安心了不少。 我很不容易啊,希望您满意! 。

    爱***

    2018-04-07 09:16:21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