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问古代的云梦泽是怎么回事

首页

请问古代的云梦泽是怎么回事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0-16 01:27:59
  •   在湖南省华容县以西的湖南、湖北两省交界处,有一"华容隆起",由丘陵台地逐渐上升为低山和高山,形成了长江和洞庭湖的天然分水岭。自"华容隆起"北侧至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在古代统称为云梦泽。秦汉以前(距今两千多年前),云梦泽是连绵不断的湖泊  

    和沼泽,长江流到这里呈漫流状态,江湖不分,随季节的不同,水位自然消长。
      云梦泽全盛时的水面总面积达26000平方千米,成为长江和汉江洪水的自然调蓄场所。因此,当时长江中下游的"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

    每年汛期,长江和汉江洪水进入云梦泽的同时,江水携带的大量泥沙也被带到了云梦泽,由于水流流速减缓,泥沙也就淤积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淤出小的洲滩,再逐渐淤出大的洲滩。自春秋战国以来,开始逐步垦殖开发。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年),人们为了保护已开垦出的土地不被洪水淹没,在今江陵县城南开始修筑堤防。到南朝时期(公元500年前后),洲滩围垦日多,使得云梦泽的水面面积锐减近半,逼使荆江河段水位抬升,江水自城陵矶开始倒灌入洞庭湖,从此,洞庭湖进入了发展与扩大阶段。
      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和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先后两次大的决口,迫使人口大量南迁。这一时期,江湖不分的云梦泽已不复存在,代之而存的是大面积洲滩和星罗棋布的江汉湖群,人们在荆江北岸分段修筑的堤防,形成了今天荆江和荆江大堤的雏形,当时荆江两岸尚有九穴十三口分流荆江洪水,"北岸凡五穴六口,南岸凡四穴七口",通江的大小湖群的水面总面积仍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
      《湖北通志》记载:"荆江九穴十三口分泄江流,宋以前诸穴皆通,故江患甚少。

    在九穴十三口分流洪水的同时,大量泥沙又淤塞了九穴十三口,分流作用越来越小,人们在分流河道淤塞的先决条件下,将九穴十三口先后堵口筑堤,进一步扩大了耕地面积。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4年),最后一个位于北岸的"郝穴"被封堵,至此,形成了连成一线的荆江大堤,也形成了单一的荆江河槽和广阔富庶的江汉平原,云梦泽全部消亡。
    参考资料:人民网 三峡工程。

    回***

    2018-10-16 01:27:5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