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茶学的发展方向

首页

茶学的发展方向

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而且占据市场很广,那么学茶的人,应该从事怎样的工作呢?它又属于哪种专业呢?农业?旅游业?还是酒店管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2-03-07 15:19:29
      一、引言
      茶学是一门研究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资源利用的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性学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和利用茶的国家,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公元758年前后,唐朝陆羽写就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19世纪中叶,我国茶叶生产技术达到顶峰。
      但是,现代茶学研究却没有出现在中国,而是在英国、德国,1827年英国化学家从茶叶中发现咖啡因,1847年德国化学家发现茶单宁。   19世纪后半叶,我国茶业走向衰退,茶业技术水平停滞不前。印度、日本等产茶国重视技术创新,发明红碎茶,研制茶叶加工机械,推动茶叶加工机械化。
      20世纪初,印度、日本等国的茶叶生产技术水平超过我国。20世纪初,我国开始在全国主要茶区建立茶叶改良场、试验站,开展茶叶科研工作,标志着我国茶学的诞生。1930年中山大学农学院设立茶蔗部,开设“茶作学”课程。1940年,复旦大学设立茶叶系,专门培养茶业高等人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茶学科以服务茶产业为宗旨,在茶产业的技术需求的拉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较完善的茶学研发体系,形成种质资源、育种、生物化学、深加工、机械、质量安全等分支学科。   近年来,国内外茶学研究重点关注以下方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开发新产品,促进产品多元化;加强茶叶功能性成分的药效研究,开辟茶叶新用途;延长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开展环境友好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提高投入品的利用率。
      近年来,我国茶学研究队伍的规模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加大,试验研究条件明显改善,茶学学科研究进展加快,发表科技论文约2800篇,取得20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42项。
         二、近年来本学科的主要进展   (一)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国,茶树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2005年以来,共收集保存茶组植物资源200余份,使国家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规模达3000份。   茶树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是优异资源发掘和利用的基础。
      为了加强资源鉴定工作的标准化,提高鉴定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研究制订出《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及农业行业标准《茶树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通过鉴定评价发掘了一批特异资源。为了提高资源的鉴定和发掘效率,开展了核心种质资源的构建工作,通过对1048份茶树资源的表型性状进行分析,从中确定出360份核心种质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对茶树种质资源的数据进行标准化整理、整合,建立茶树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向社会提供信息共享,促进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   (二)茶树育种研究   茶树品种是实现茶叶优质高产的最重要技术措施。近5年,我国茶树育种的重要进展表现为:一是在育种手段上重视分子育种技术,二是在育种目标上重视优质和特异。
         近5年共育成通过省级以上审(鉴)定的品种20个,茶树良种的推广明显加快,良种普及率从2004年25%提高到2009年40%以上。茶树育种目标更加突出特异、优质、高抗。从地方群体品种中分离出光照诱导型茶树白化单株,并育成1个新品种“黄金芽”。
      低咖啡因茶树和高儿茶素类茶树育种取得成效,通过系统选育、转基因技术获得一批低咖啡因、高多酚、高儿茶素、高香型的茶树品种或品系。选育出抗茶饼病明显强于“云抗10号”的品种“佛香1号”,抗茶饼病和茶轮斑病的新品种“云抗1号”。这些具有特异性状的茶树品种的培育成功,促进了我国茶叶产品多样化的实现。
         DNA遗传多样性鉴定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茶树育种材料遗传多样性比较、亲本鉴定、品种性状和真实性鉴别等。克隆并获得了一批控制茶树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或基因片段,如抗寒、抗旱、抗虫和耐酸铝等相关基因,为今后有目标地改造茶树的遗传性状和创造新的遗传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茶树转基因研究在抗虫和低咖啡因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茶树抗虫、抗寒、抗旱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揭示影响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的因素,冷驯化与ABA对茶树抗寒力及其体内脯氨酸含量有关,茶树抗旱能力受叶绿体光系统II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的影响。
         (三)茶树栽培与营养   进一步研究氮、磷、镁、氯、氟等营养元素对茶树的生理功能,表明镁有利于改善碳水化合物由成熟叶通过韧皮部向根、新梢运输,增加茶树对氮的吸收;施氯降低茶树新梢游离氨基酸主要是茶氨酸的含量,大量使用会抑制茶树生长;茶树根系对氟的吸收属于主动吸收,适量增加土壤氟水平能提高新梢产量,但在高氟水平下新梢产量明显下降。
      进一步揭示重金属元素对茶树的生理效应,茶树各器官对Pb、Cu、Cd和Cr重金属的累积量存在很大差异,重金属的分布顺序为根>茎(枝条)>叶>新梢。   查明茶叶中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提出降低茶叶铅含量的技术措施。土壤中Cd、Cr、Cu、Fe、Ni、Mn、Pb和Zn等重金属元素是茶叶中的重要来源,土壤酸化和可溶性有机物累积是增加茶树吸收的重要因素。
         研究揭示种植茶树及不同肥培措施对茶园土壤性质的影响,提出稻草覆盖、有机无机肥配施、间作三叶草等处理有利于土壤培肥,纯施化肥和完全不施肥不利于土壤培肥。   研究明确了不同园龄茶树氮、磷、钾养分的需求规律,提出了不同生产模式茶园适宜氮素用量控制指标。
      根据茶树养分需求规律和茶园土壤特点,成功研制出茶树系列控释专用肥,控释时间能长达60~120天。开展适于名优茶机采的栽培模式研究,初步提出机采茶园的技术条件。    (四)茶园病虫害的无公害治理   开发出多种茶园有害生物的无害化防治技术。
      黄色诱板用于防治黑刺粉虱,行为调控剂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获得较好的效果。茶树害虫的生物防治手段已经达到实用化。茶尺蠖病毒制剂已完成产品登记,进入批量生产,其防治效果达95%。研制出茶毛虫病毒杀虫剂,其防治效果在95%以上。   20世纪90年代,化学生态学理念引入到茶树保护学研究中。
      进入21世纪,茶树—害虫—天敌三重营养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热点。目前,已明确了茉莉酸甲酯和水扬酸甲酯诱导茶树抗虫的作用机理、基本明确了茶尺蠖诱导茶树形成的挥发物及其生态功能,害虫忌避剂和天敌引诱剂正在进一步开发中。   先进研究手段的引入带来了茶树保护学研究领域的革新。
      例如,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使得茶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克隆成功、对茶尺蠖小RNA病毒基因组的结构分析和茶树抗虫基因的发掘成为可能。电生理技术的引入,使得对挥发性活性物质的分离和品种的抗性鉴定更加有据可依。电子鼻技术的引入,为化学生态研究提供了一项方便、灵敏的原位检测手段,使得对茶园中挥发物的实时监测成为可能。
         (五)茶叶加工和深加工研究   茶叶加工研究,一是以绿茶、乌龙茶和黑茶为重点,着力提高品质和提高工效;二是开发新产品。   在绿茶加工方面,进一步明确鲜叶摊放有利于提高绿茶品质,提出鲜叶摊放的适宜技术条件。开发出蒸汽杀青、微波杀青和热风杀青等杀青新技术,适合制作不同品质特点的绿茶。
      将微波和远红外新技术应用于茶叶干燥,比传统干燥技术具有更好的效果。研制出扁形茶、卷曲形茶等多种名优茶做形机,开发出芽形、扁形、卷曲形等类型名优茶连续化生产线,使名优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并逐步迈向连续化。改进乌龙茶加工的晒青、做青技术,设施晒青和空调做青既提高了制优率,又保证了乌龙茶品质的稳定。
      开发出清香乌龙茶等不同风味的乌龙茶产品。黑茶加工特别是普洱茶的加工技术研究更加深入,初步建成黑茶清洁化加工生产线。进一步明确普洱茶的渥堆主要是微生物作用,初步查明渥堆中起作用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开发出茉莉花茶隔离窨花新工艺,不仅减少花茶窨制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
         热水脱除咖啡因和超临界CO2 脱除咖啡因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低咖啡因茶叶加工技术已成功产业化,茶叶中咖啡因脱除率达到了80%以上。开发出新一代超微绿茶粉,产品粒度达到300目以上,叶绿素保留率达到70。7%。明确了影响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主要因素,提出γ氨基丁酸茶加工的最佳工艺。
      开发出天然花香型绿茶和天然花香型红茶等新产品。   将膜技术、酶工程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速溶茶、茶饮料制备,速溶茶、茶饮料的质量有明显提高,研制出能溶于10℃以下凉水的高香冷溶速溶茶、鲜叶茶饮料等新产品。   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等茶天然产物的制备不断采用柱层析、树脂吸附等新技术,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和得率不断提高。
      儿茶素的化学改性和分子修饰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开发出脂溶性儿茶素、乙酰化儿茶素和甲基化儿茶素等产品,为儿茶素在医药、食品、化工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六)茶叶质量标准与检测   近年来,我国茶叶标准的研究与制订工作明显加强。据初步统计,省级以上(含行业标准)发布的与茶叶有关标准超过47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73个。
      通过标准的制订对茶叶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对茶叶中20种农药和2种元素(铅和稀土)提出限量要求。此外,农业行业标准对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叶的有害残留物提出更加严格的限量要求。   近年来,茶叶质量检测技术和检测手段取得了快速发展。
      采用色谱与质谱串联技术建立了同时检测茶叶中25种有机氯农药、4种有机磷农药、6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快速多检出技术,茶叶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已处世界先进水平。茶叶中元素快速检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ICP),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应用微波消解技术对检测样品前处理。
      一次进样可同时检测出数十种元素的含量,ICPAES法的检出限达到10-6级,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石磨炉方法检出限可低至10-9级。   茶叶品质成分检测技术也取得较快进展。提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联用仪(HPLCMS)测定茶黄素、茶氨酸、绿原酸、嘌呤碱和儿茶素等化合物的方法。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绿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因、氨基酸、水溶性蛋白质和纤维素等成分定量分析模型,该技术可实现茶叶品质成分无损检测,有利于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研究提出儿茶素、咖啡因、茶氨酸、茶黄素的检测方法。   (七)茶与人体健康   茶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
      茶多酚、儿茶素、咖啡因等功能性成分对前列腺癌、乳腺癌、皮肤癌、消化系统癌等癌症的防治功效在临床实验和相关机理研究上取得新的进展。   流行性病学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都证明绿茶及儿茶素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抑制增殖、抗炎等作用,从而有利于保护人体心血管的健康。
         发现每天饮茶(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可以降低血糖水平,使2型糖尿病发生率降低70%。茶多糖、普洱茶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具有防治效果。   研究发现,茶多酚对帕金森病具有防治能力。茶多酚通过抑制ROSNO途径保护由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帕金森病症大鼠,目前茶多酚防治帕金森疾病已进入临床实验。
         茶药品和茶保健食品的开发也取得较大进展。以茶多酚及其衍生物为原料研制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准”字号药品,茶多酚作为治疗肾病的药品,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在准备申报国家二类中药新药。咖啡因可作为多种药品的原料,如中枢兴奋药品安钠咖,以及复方阿司匹林、复方感冒药品、过敏药、肌肉松弛剂、利尿剂、止痛剂等。
      以茶功能成分为原料开发出一系列取得保健食品证书的新产品,涉及9项保健功能:辅助降血脂、延缓衰老(抗氧化)、美容祛斑、调节免疫、减肥、辅助降血糖、缓解体力疲劳、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清咽等。   三、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比较   21世纪以来,我国茶学学科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部分领域如茶树种质资源、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农药残留检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原始创新   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我国茶学科研工作者多是以跟踪研究为主。基础性研究缺少重大理论创新,应用研究缺少具有自主产权的关键技术。如由于对茶树遗传规律缺乏了解,使茶树育种带来盲目性,影响到茶树育种的效率。
         (二)基础研究的系统性不够   由于我国茶学基础性研究团队不稳定、研究项目缺少持续性,导致我国基础性研究多在某一个点有一定的深度,但成果没有连成线,更没有形成面,基础研究的成效不明显。例如,我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茶树基因库,但已经进行鉴定的资源只占到总数的约1/3,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的力度不够。
      而在茶树栽培方面,一直没有对我国茶区的土壤和气候特性和变化进行长期、系统地研究。   四、本学科的人才培养与创新平台建设   世界上只有中国把茶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二级学科,专门培养茶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已有57所高等院校(研究所)、职业技术学院和中专设有茶学、茶文化、茶艺等专业,其中有16所高等院校培养茶学本科生,有14所高等院校和1家研究机构培养茶学硕士生,有11所高等院校和1家研究机构培养茶学博士生。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毕业的茶学本科生、研究生超过1000人。   我国已建成较完善的茶学研发体系,茶学研究队伍的规模堪称世界最大。我国茶学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专业茶叶研究机构和设立茶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包括2家全国性茶叶专业研究机构,12家省级茶叶研究所,16所设立茶学专业的高等院校。
      现有约500名从事茶业科技创新的科技人员,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高职称80余人,副高职称150余人。   依托有关茶叶研究机构,建立一批国家级、省部级茶业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国家茶树资源保存中心、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3家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6家省级重点开放实验室、2家部级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1家部级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上述平台的建立为茶叶科学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五、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茶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的首要目的是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支撑。茶学学科的发展将沿着以下两条途径:一是面向茶产业需求,解决茶产业急需解决的科技问题,提升支撑茶产业发展的能力;二是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促进茶学学科自身发展。
      茶学学科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茶业科技自身发展要求,筹划茶学学科发展目标、重点领域。   (一)发展趋势   茶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茶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21世纪以来,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产茶大国,但茶产业科技水平、市场竞争力均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将丧失。今后,茶产业的发展必须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茶产业竞争力和效益。   茶产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①产品趋向优质化、多样化、方便化;②产品生产趋向标准化、省力化、低碳化;③对资源的利用趋向高效化;④对环境的影响趋向无害化。
         茶学学科发展呈现以下趋势:①基础性研究和原始创新将越来越重视。随着我国茶学研究水平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从跟踪研究为主转变为自主创新为主。另外,随着科研队伍素质的提高和科研条件的改善,我国茶学也更有能力开展自主创新。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
      ③学科联合、学科交叉进一步加强。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技问题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不断应用于茶学,茶学研究的手段更加丰富和先进。    (二)发展目标   茶学学科以支撑茶产业发展为使命,以任务带学科发展为路径,遴选和解决未来茶产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关键性、全局性科技问题。
      合理部署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强化自主创新,经过10年的奋斗,使茶学学科的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   (三)重点研究领域   1。茶树种质资源   开展珍贵野生资源、地方品种资源的收集与国外重要资源的引进,提高茶树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的技术水平;深入开展茶树资源的重要性状鉴定和评价,发掘在优质、高产、抗逆、抗病虫、营养高效等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建立和完善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信息管理平台。
         2。 茶树育种   应用传统和现代育种技术选育优质茶树品种、适合机采的品种、特异品种、高产品种、高抗逆性品种;开展茶树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研究育种新技术如转基因技术、分子设计育种技术。   3。茶树栽培   以资源高效利用、清洁化、省力化为目标,重点研究茶树养分高效利用的施肥技术,开发可控释肥料;研究茶树氮素营养与温室气体释放的关联性及其优化控制技术;开展茶园土壤肥力评价、土壤质量演变和土壤肥力改良的研究;开展茶园省力化耕作和名优茶机采技术研究。
         4。茶树保护   以产品安全、生态保护为目标,研究茶园主要病虫的种群演替和猖獗成因,提出主要病虫猖獗发生的预警技术;研究茶园主要病虫的无害化防治新技术(包括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化学生态学技术);筛选低毒、高效、低残留、可符合国际茶叶MRL标准的新农药。
         5。茶叶加工   以提高品质、提高效率、拓展功能为目标,研究主要茶类连续化、自动化加工关键技术和质量提升技术,研制不同风味、不同功能的茶叶新产品;研究提高茶饮料质量的加工技术,研制不同风味的茶饮料新产品;研究茶多酚、茶黄素、茶氨酸等天然产物的制备技术,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不同用途的新产品;研究茶叶加工节能技术。
         6。
      茶叶标准和检验   以保障茶叶品质为目标,研究制定茶叶产品的品质要求,制订茶叶品质的理化指标;采用风险评估方法制定茶叶中农药和其他有害物的MRL残留允许标准;研究茶叶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准确、快速的检测技术;研究茶叶中可能有害物的微量检测技术。

    篾***

    2012-03-07 15:19:2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