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甲午战争和北洋军表现如何?

首页

甲午战争和北洋军表现如何?

甲午战争时陆战是北洋军打的吗?表现如何?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4-08 08:15:44
      甲午战争时陆战不是北洋军打的,当时还没有北洋军
    ----------------------------------------------------------
    甲午战争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
      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
      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 北洋军  北洋军   清末民初,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和掌握的军队,后因分裂而连年混战,在两期北伐战争中被消灭。
      其创建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产生与形成阶段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前身为袁在天津小站编练的新建陆军,见新军)为基础,着手进行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的建设。至1904年,先后编成三镇。
      1905年2月,袁再次提议统一全国军队番号,将原有常备军各镇一律改称陆军各镇。5月,以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一部为基础,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凤山、王英楷、段棋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依次任第1镇至第6镇统制,共7万多人。
      袁还为新军培植骨干兴办各种军事学堂。1902~1906年间,先后设立北洋行营将弁、陆军师范、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学堂和北洋军官、宪兵、陆军速成学堂及陆军讲武堂、电信号学队等,促进了北洋军的近代化建设。1907年8月,清政府决定仿北洋六镇之制,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限2~5年内完成。
      同年,袁的亲信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率陆军第3镇(该镇约1个混成协兵力,于1905年由保定调驻锦州)及第2、第4、第5、第6镇各一部(约2个混成协)出关,并以此为基础扩建东北新军。至1910年(宣统二年),在奉天(今沈阳)、吉林分别编成陆军第20、第23镇,奉天、黑龙江各1个混成协。
      从此,北洋军扩大到东三省。慈禧死后,1909年,袁因权重被清廷开缺还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陆军部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因袁暗中控制而指挥不灵。清廷被迫起用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凭借控制的北洋军,既要挟革命党,又逼清帝退位,取得了政权。
      至1911年,全国共编新军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发展阶段 1912年北洋政府改北洋军镇、协、标、营为师、旅、团、营,并大肆扩军,增编12个师、16个混成旅。1913年袁为镇压“二次革命”,派4个师、3个旅及武卫军(张勋部)对南方革命党人发动进攻,击败讨袁军,将原驻直、鲁、皖的北洋军势力发展到除滇、黔、桂及边远地区以外的长江以南各省(见讨袁战争)。
      1912-1914年,北洋军先后在豫、鄂、皖、陕、甘等省镇压了白朗农民起义军(见白朗起义)。1914年袁任命参谋本部次长陈宦为四川军务会办,并令其率北洋军3个混成旅入川。袁利用掌握北洋政府权力,极力扩大北洋军。至1916年初,北洋政府直辖和依附的军队共计33个陆军师、97个混成旅(含部分步、骑兵旅)、33个混成团(含部分独立步、骑兵团),总兵力达12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为北洋嫡系部队。
      随着北洋军实力急剧膨胀,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称帝,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高级将领在昆明发起护国战争。前往滇、川、湘、桂镇压护国军的北洋军被击败,袁被迫取消帝制。   分裂与混战阶段 1916年6月袁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各派乘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帝国主义为争夺在华利益也各自寻找代理人,北洋军阀分裂演变为三大派系:日本支持的以时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皖、陕、鲁、浙、甘、闽等省;英、美支持的以时任副总统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苏、鄂、湘、直、赣等省;日本支持的以时任奉天督军兼署省长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集团,主要控制东三省。
      此外,各地方的一些军阀或独立或分别依附于各大派军阀。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皖系军阀段祺瑞重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领导粤、滇、桂、黔、湘、川军讨伐段祺瑞。段先后两次派北洋军及湘、粤、闽等省地方军近20万人前往镇压。
      后由于西南军阀向北洋政府妥协,护法失败。1918年,段棋瑞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向日本大量借款购买武器,聘用日籍顾问,成立参战军(后改称西北边防军)。至次年1月,编成3个师4个旅。1920年皖系军队已有11个师、17个混成旅。皖系势力的扩大引起直、奉两系不满,曹锟、张作霖结成反皖同盟。
      同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直军在奉军支援下击败皖军。皖系西北边防军全部被遣散裁并,在京津地区及豫、鄂、察、陕等省的军队被缴械,只剩淞沪地区和浙、鲁、闽、皖等省的残存部队以及依附于皖系的地方部队。直皖战争后,直系取代皖系控制北洋政府,其军队扩充到18个师、18个混成旅,约20万人,占据北方和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
      奉系也乘机占领绥远(今并入内蒙古)和京山铁路(北京—山海关)沿线地区,兵力发展到5个师、23个混成旅、3个骑兵旅,20余万人。为争夺北洋政府的控制权,1922年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后全部撤出关外,积极整军经武,将东三省陆军统一编成3个师、27个旅和5个骑兵旅,建立了海、空军和兵工厂,兵力达17万人。
      直系亦大肆扩充军队,至1924年夏,陆军达21个师(含2个川军联直师)、17个混成旅共25万人,并企图消灭皖系在浙江省和淞沪地区的军队。9月,发动江浙战争,皖系战败,势力消失。由此引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直军战败,奉系乘机扩大势力,除东三省外,占据热、直、豫、鲁、苏、皖等省(区)。
      1925年5月,奉系将各旅改为师,冠以“东北陆军”称号,人数达35万,并控制了北洋政府。10月,直系军阀孙传芳率军对进驻苏、皖的奉军进行反击,奉军被迫撤回北方。此时,北洋军各派兵力及势力范围是:除张作霖的奉军外,直系军阀吴佩孚有6个师、4个混成旅以及河南保卫军16个军,共计20万人,以鄂、豫和京汉铁路(北京—汉口)沿线为基地;以孙传芳为首在直系中独树一帜的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共计20个师、24个旅(含混成旅),约20万人;还有以奉系军阀张宗昌为首的直鲁联军,共计34个军,约20万人。
         覆灭阶段 1926年7月,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开始。在国民革命军与国民军联军南北进攻下,至11月吴佩孚军大部被歼,五省联军在赣、闽等省战败。为挽回败局,直奉两系再度联合,12月在天津成立安国军,以抗击北伐军。在北伐军打击下,至次年3月五省联军大部被歼,6月奉军由郑州、开封败退冀、鲁。
      1928年4月南京国民党政府进行第二期北伐,直鲁联军由济南溃退滦河东岸,一部被南京政府白崇禧部歼灭,一部被张学良部缴械。五省联军残部被南京政府收编。奉军败退关外,张作霖被日军炸死。12月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奉军改为东北军。至此,北洋军的历史结束。
         北洋军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式军队向近代化军队发展的重大转变。由于在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官兵构成、军事训练、规章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军队由步、骑兵为主的作战逐步向诸兵种合成作战演进,由地面作战向陆、海、空军。联合作战发展。
      军队在作战能力、军事思想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但这支军队由于始终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长期灌输封建忠君思想,因而成为军阀混战、镇压革命和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

    l***

    2009-04-08 08:15:44

其他答案

    2009-04-08 19:35:27
  • 甲午战争海战是北洋军打,陆战是东北、直隶军打,两场战斗输得很惨重.

    山***

    2009-04-08 19:35:27

  • 2009-04-08 19:32:56
  •   楼上的话真是荒谬啊,最简单一个例子就把你给驳诉了,海战是谁打的,就是北洋水师啊,后来的北洋政府就是传承与此。袁,段,冯都出自清政府的北洋新军,所以我们把民国初期称为北洋政府,后期国民党上台,我们改称国民政府。回家多看看书。即便张的奉军进入北京执政时期,也算在内的。
      直到北伐胜利之后,这个称谓才改变。但在抗战前,国民政府对北方也没有绝对的控制能力。 而且你的所谓“答案”也文不对题!扯的太远了!字虽多,但也是零蛋!哈哈 应该说清政府的北洋新军,源自李鸿章的淮军。 甲午战争的失败起于北洋水师,但却归于陆战的一败涂地,最终导致整个甲午战争的失利,从而被迫与倭寇签定《马关条约》。
      
       而陆站的直接参与者就是北洋新军,首先新军统帅叶志超不战而退,导致清政府败退朝鲜,后倭寇从辽东登陆,清军节节败退,并且北洋水师驻地威海卫沦陷,使得北洋水师腹背受敌最终这个亚洲最大的新式舰队就这样窝囊的死去。 当然甲午战争中北洋新军虽出了很多败类,但依然不乏铮铮铁骨我华夏男儿,北洋水师的邓世昌,陆军的聂士成等民族英雄 这方面的资料很多,楼主可以多找找,我就大概说那么多。

    我***

    2009-04-08 19:32:5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