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对马海战时期俄军305舰炮的资料

首页

关于对马海战时期俄军305舰炮的资料

关于对马海战时期俄军305舰炮的资料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9-01-28 21:04:50
  •   
    沙俄的305口径军舰
    博罗第诺级战列舰是沙俄海军于1899年起建造的一级新型战列舰,同级共5艘,分别为:博罗第诺号(Borodino)、亚历山大三世号(Imperator Aleksandr III)、鹰号(Orel)、苏沃洛夫号(Knyaz Souvorov)和斯拉瓦号(Slava)。
      该级战列舰秉承法国战舰的设计思路,它有着急剧内倾的舰体和窄小的上甲板,侧舷炮布置于稍高于水线的部位。博罗第诺号1900年5月25日在圣彼得堡的The New Admiralty造船厂开工建造,1901年9月8日下水,1904年9月建成;亚历山大三世号1899年9月5日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建造,1901年8月3日下水,1904年9月建成;鹰号1900年5月20日在圣彼得堡的The Admiralty on Galerny Is。
      造船厂开工建造,1902年7月19日下水,1904年9月建成;苏沃洛夫号1901年9月8日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建造,1902年9月25日下水,1904年9月建成;斯拉瓦号1902年10月4日在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建造,1905年8月29日下水,同年建成。
      该级舰的前四艘服役后即加入了俄国太平洋第二分舰队,其中苏沃洛夫号还担任了舰队的旗舰。四舰在经历了漫长的远航后,参加了日俄战争中著名的对马海战。海战中,亚历山大三世号被多次击中,于下午18:50分沉没,博罗第诺号则于19:25分被日舰富士号击沉。
      旗舰苏沃洛夫号也是伤痕累累,最终于19:20分被多艘日本鱼雷艇围攻沉没。唯一幸存的鹰号于次日10:53分投降,此后被编入日本舰队,改名为石见。该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加入第二舰队参加日本进攻我国青岛的战斗,最后该舰于1924年被裁汰。 排水量 13516t(满载15216t) 主尺度(长/宽/吃水) 121m/23。
      22m/7。97m 舰炮 305mm*4(双联装)/152mm*12(双联装)/76mm*10/47mm*10/ 37mm*8/6。4mm*2/机关炮*10 马力 15800匹 航速 18节 鱼雷 381mm*3 舰员(军官/水手) 29/796(平时)47/903(战时) 西索伊。
      维利基级战列舰是沙俄海军于1891年建造的一级战列舰,同级共一艘,即西索伊。维利基号。该舰1891年7月25日于圣彼得堡的New Admiralty Yard开工建造,1894年5月20日下水,1896年8月18日建成,并于次年加入沙俄海军服役。
      该舰秉承“纳瓦林”号的设计思路,但有着更高的干舷,并装备了更新式的305mm主炮,所以该舰实际上是“纳瓦林”号的改进型。该舰作为俄国太平洋第二分舰队的一员参加了对马海战,海战中多次被日军大口径火炮击中,入夜后又遭日本鱼雷艇攻击,最后被鱼雷击中右舷,于晚上7时左右沉没。
       排水量 10400t 主尺度(长/宽/吃水) 107。2m/20。73m/8。25m 马力 8500匹 航速 16节 舰炮 305mm*4(双联装)/152mm*6/37mm*12/7。32mm*4/ 6。4mm*2 鱼雷 432mm*6/舰载鱼雷艇*2 舰员 582(平时) 纳瓦林级战列舰是沙俄海军于1890年建造的一级战列舰,同级共1艘,即“纳瓦林”号。
      该舰建造于圣彼得堡弗兰克-罗斯科姆工厂。1889年8月19列入建造计划,1890年5月19日动工,1891年10月20日下水,1894年服役。1892年2月1日列为装甲舰。“纳瓦林”模仿了一种英国装甲舰特拉法尔加号,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低干舷,仅3米,不完全的水线装甲带)。
      该舰外观最大的特点就是双并列的四个烟囱。 1900年5-6月该舰从大沽港出发加入俄罗斯的登陆舰队,镇压义和团运动。1905年5月27-28日参加对马岛海战,5月28日夜被日本鱼雷艇击中3枚鱼雷在对马岛附近沉没。1905年9月2日从海军除名。
       排水量 10206吨 主尺度(长/宽/吃水) 112。3m/20。4m/8。4m 舰炮 305mm*4(双联装)/152mm*8/75mm*8/47mm*14/64mm*2/7。62mm马克西姆机枪*2 动力 2部立式三段膨胀式蒸汽机,12部锅炉,输出马力9140匹,最大载煤1200吨,续航10节/3050英里 航速 15。
      8节 鱼雷 381mm*6 装甲 305炮塔围壁305mm,顶部51mm,152炮塔(正面)152mm,152炮塔(舰艏/艉)127mm,水线上部305mm,下部356-406mm,甲板51-63mm 舰员(军官/水手) 26/596 亚历山大二世级战列舰是沙俄海军于1886年建造的一级战列舰,同级共2艘,即“亚历山大二世”号(Imperator Alexander II)与“尼古拉一世号”(Imperator Nikolai I)。
      其中尼古拉一世号参加了日俄战争。 尼古拉一世号1886年3月8日在圣彼得堡动工建造,1889年5月20日下水,1891年服役。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三太平洋舰队,作为旗舰参战。在1905年5月27日的对马海战中,该舰被日军重创,最后于28日向日军投降。
      后该舰被编入日本海军,改名“?裔薄? 排水量 9672吨 主尺度(长/宽/吃水) 105。6m/20。4m/7。6m 舰炮 305mm*2(双联装)/228mm*4/152mm*8/64mm*4/37mm*2/7。62mm*4 动力 2部立式三段膨胀式蒸汽机,16部锅炉,输出马力7864匹,最大载煤800吨,续航9节/4500英里 航速 15。
      5节 鱼雷 381mm*5 装甲 炮塔254mm/水线356mm/甲板63mm/司令塔254mm 舰员(军官/水手) 31/585 波尔塔瓦级战列舰是俄国为与英国争夺在朝鲜的利益而在1892年开始建造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的设计承袭了法国的造舰思路,高干舷平甲板以及从舰首延伸至舰尾的薄装甲是其主要特点。
      同级舰共3艘,即波尔塔瓦号(Poltawa)、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Petropavlovsk)和塞瓦斯托波尔号(sevastopol)。 波尔塔瓦号1891年12月21日列编入俄国海军,1892年5月7日在圣彼得堡开工建造,1894年10月25日下水,1896年8月18日完工加入舰队。
      该舰在日俄战争中作为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的一员参战,1904年11月22日(一说12月5日)被日军炮火击沉于旅顺港内,12月20日被打捞出水,后被编入日本海军,改名“丹后”。1916年被归还给俄国,同年3月21日从日本吴港起航驶往俄国的海参崴,3月24日被重新命名为“Chesma”,加入了黑海舰队。
      1916年6月18日至1917年1月3日在海参崴和亚历山德罗夫斯克之间担任警戒任务,其间于9月24-28日参与了与英法联合舰队在Salamin捕获希腊舰队的战斗。1917年1月8日又被编入北方小舰队。1918年3月在Kolskiy的一个小港湾中被英国干涉军捕获。
      1920年2月21日又被苏联红军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夺回,加入了红海军。3月加入波洛莫斯卡娅方面分舰队。4月24日又被编入北方舰队。1921年6月16日成为阿尔汉格尔斯克军港的杂役舰。1924年7月3日被拆毁解体。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1891年12月21日列编入俄国海军,1892年3月19日在圣彼得堡的Galerniy island船厂开工建造,1894年10月28日下水,1899年8月1日完工加入舰队。
      1900年5-6月间,该舰协助俄军在中国大沽登陆,镇压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中该舰与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驻守旅顺,1904年3月31日在旅顺触雷沉没,俄国著名海军将领马卡洛夫也与该舰一同陨命。1904年4月24日除籍。 塞瓦斯托波尔号1892年3月22日在圣彼得堡开工建造,1895年5月25日下水,1900年7月15日完工加入舰队。
      日俄战争中该舰编入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参战。1904年3月13日该舰与佩列斯维特号战列舰冲撞受损,6月10日再次触水雷受伤,7月25日修复,28日参加了黄海海战。8月10日又一次触雷,10月24日修复。12月3日在停泊场被日本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命中舰尾而搁沉。
      12月20日被日军炮火击沉于旅顺港中。 排水量 11500t(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11000t/塞瓦斯托波尔号11842t) 主尺度(长/宽/吃水) 108。7m/21。34m/8。6m 舰炮 305mm*4(双联装)/152mm*12(双联装)/47mm*12/37mm*28/64mm*2 动力 2座三段膨胀式锅炉,马力11213匹,载煤1050吨 航速 16。
      38节(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16。8节) 鱼雷 457*2/381mm*4 装甲 甲板 63-76mm/主炮塔 254mm(侧面)51mm(顶部)/副炮塔127mm(侧面)25mm(顶部)/船底板127-406mm 舰员(军官/水手) 27/620 列特维尊级战列舰是沙俄海军于1898年 向美国订造的一级战列舰,同级共一艘,即 列特维尊号。
      该舰1898年12月于美国费城海军工厂开工建造,1900年10月23日下水,1902年3月25日建成,并于当年加入沙俄海军服役。被编入俄国太平洋第一分舰队 ,作为舰队的一员参加了日俄战争。1904年2月9日清晨,该舰被日本驱逐舰偷袭,中鱼雷而搁沉。
      3月8日被打捞起来,修复后重新加入舰队。1904年12月5日在黄海海战中被日舰重创。1905年1月2日被日军俘获,经修理后加入了日本海军,改名为肥前,最后于1924年7月25日作为靶舰被击沉。 排水量 12780t 满载排水量 12902t 主尺度(长/宽/吃水) 117。
      85m/22。02m/7。59m 马力 16000匹 航速 18节 续航力 8800海里/10节 载煤量 1016t/2000t(最大) 舰炮 305mm*4(双联装)/152mm*12/80mm*20/47mm*20/37mm*6/7。
      32mm*4 鱼雷 381mm*6 装甲 水线带100mm-230mm/甲板25mm-75mm/炮台127mm/炮塔230mm-250mm/司令塔250mm 舰员(士兵/军官) 750/27 切萨列维奇级战列舰是沙俄海军于1899年建造的一级战列舰,同级共1艘,即“切萨列维奇”号。
      该舰1899年1月19日被列入建造计划,1899年7月26日动工,1901年2月10日下水,1903年8月21日服役。1904年1月26日夜被日本鱼雷艇击中1枚鱼雷损坏。1904年3月31日起为太平洋舰队旗舰。1904年5月24日进行修理并修复。
      1904年7月28日参加黄海海战,在海战中受伤逃往青岛,29日在青岛被解除武装。1908年12月参加对西西里岛墨西拿市因地震受灾居民的救助。 此后该舰成为波罗的海舰队的一员。它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著名的“二月革命”。1917年9月29日参加波罗的海MOONZUND的行动。
      1917年10月25日加入红色波罗的海舰队 。1917年3月31日更名为GRAJDANIN号。1917年12月25日 从芬兰赫尔辛基调往喀琅斯塔得的GELSINGFORS。1918年5月起在喀琅斯塔得被长期封存。 苏联内战期间被重新启用,主要在江河中作战,以及配合登陆作战,还曾一度担任过河岸小舰队的旗舰。
      1922年6月在KOMGOSFOND被分拆成废钢铁。1922年8月7日从海军除名。 排水量 13100吨 主尺度(长/宽/吃水) 118。82m/23。22m/7。93m 舰炮 305mm*4(双联装)/152mm*12/75mm*20/47mm*20/64mm*2/7。
      62mm马克西姆机枪*6 动力 2部立式三段膨胀式蒸汽机,20部锅炉,输出马力16500匹,最大载煤1398吨,续航10节/5500英里 航速 18节 鱼雷 381mm*4 装甲 305炮塔围壁260mm,顶部63mm,152炮塔围壁150mm,顶部30mm ,甲板室围壁254mm,顶部63mm ,水线上部120-200mm,下部160-250mm,甲板38-69mm 舰员(军官/水手) 26/596 博罗第诺号。
      

    狼***

    2009-01-28 21:04:5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