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六祖慧能的问题?

首页

关于六祖慧能的问题?

六祖慧能是被后人吹出来的吗?南能北秀在世时,神秀都比慧能影响大,当时北方也比南方发达.神秀的渐悟慧能的顿悟有道理.不过慧能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比神秀的门徒牛皮的多.也就是正宗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12-08 15:04:11
    能大师和神秀大师都得法于五祖,能大师是见性成佛的一脉,讲究直指人心;而秀大师是渐修的代表,同样是正法,只是在血脉上不同;
    再有一大事因缘,能大师为何在岭南示现出家传法;秀大师却在北方黄梅这个地方;真是有很大的因缘不可言说的;
    五祖传的是见性成佛的心法,能和尚悟入的也是见性法门,所以衣钵先传;传到六祖也就不传了,什么因缘?
    就渐修而言应机的行者根器有限;续命的因缘不如见性法,见性法有一人见性悟入就自然续命;根器不同耳!
    其实秀大师所穿的渐修法到现在也在,无奈大众好高骛远眼睛只是盯到见性成佛,不肯自识老实修正,好像怎样...
    其实法无高下,都可以通达解脱彼岸;以心不落安故生种种分别
    阿弥陀佛

    波***

    2008-12-08 15:04:11

其他答案

    2008-12-09 16:26:09
  •   这是已经早有结论的一段佛教历史公案。请参阅中国佛教史。菩提达摩从天竺带来的代表佛教法脉正宗的“衣钵”,确实是经由禅宗五祖宏忍大师亲自传给了六祖惠能。经过是这样:
    五祖让各弟子作偈言说各自心得,悟道者便传授衣钵,为第六世传人。首座神秀便作了那首“身是菩提树”的偈,忍大师告诉神秀:
    “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凡,万法无滞,一其勿一其,万境白如如。如如之心,印是其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 而后惠能也作一偈,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水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 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惠能生在边才,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这一段文字不用作白话解释了吧? 所以,禅宗六祖确实是惠能,而且后来也得到政府的确认,被皇帝封作“大鉴禅师”。
      这段公案便已经了结。 神秀所主持的寺院不在黄梅,在荆州。 至于是非,则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还是不要生是非好。比如,大乘和小乘,孰是孰非?不好说吧。我们大乘的大师去东南亚考察后回来说:人家是小乘的面貌,大乘的做派。佛教南传诸宗派,也自认是自度度他,广泛利益世界和众生的。
      反倒是以大乘自居的我们,现在除去搞一点迷信活动,骗一点钱财,拍一点权势利益集团的马屁外,鲜有利国利民的作为。 其实,现在的世界,于佛教是危机也是机遇,是到了佛教发展或消亡的时候了。

    1***

    2008-12-09 16:26:09

  • 2008-12-07 15:17:10
  •   下面转贴一篇文章,其中讲解了神秀与慧能所做偈子的区别之处,偈子的不同体现了神秀与慧能境界的不同:
    禅,又称禅那、正思惟、弃恶、去执著,即探求自己的内心,祛除各种执著与不良习气,以了知自己的佛性。通过禅那达到入定。禅那和入定合称为禅定,禅定的目的是为了明心见性。
      学佛人通过禅定的方法,参究真理,了悟自性(佛性),以求明心见性,称为参禅。要参禅,就要去掉自心的污染,见到自性的面目,以达中道涅??(圆满)。 相传,释迦牟尼佛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解其意,唯独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悟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之妙心。
      故特将此心法付诸迦叶,以使其发扬光大,此为后世佛教佛心宗(即禅宗,又称达磨宗)的最早渊源。后经阿难至菩提达磨,共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二十八祖。禅宗认为“以心传心”、“教外别传”,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别,另外之意);其宗旨在于阐扬经典以外,以心传心之法。
      意即佛性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用文字表达之后,使人容易执著于文字的表面含义(即名相),而忘记了佛性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宗不依经典文字,专以坐禅、参话头及棒喝等方法,令众生悟其本来面目。 菩提达磨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自南天竺抵达建业(今南京),传本宗入我国,故亦为我国禅宗初祖。
      达磨初来中国,拜访梁武帝,然而话不投机,于是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称壁观婆罗门。神光(慧可)立雪断臂,志求佛法,终得达磨所传心印,为中国禅宗第二祖。之后依次传三祖僧璨(càn,音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 传说弘忍为传衣钵,命弟子各作一偈,当时神秀作偈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弘忍认为此偈“未见本性”。 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钵。于是慧能成为六祖。慧能得法以后南归,隐居15年后传法,是为南宗。神秀则为北宗。 其实神秀为渐悟,慧能为顿悟。
      神秀只是还有一个去执著心的执著,如果连去执著心的这个执著也去掉了,即可了悟不执著于一切的佛性之理。而慧能,因为磨练较多,逐渐消业而达顿悟,悟到了不执著于一切的佛性之理:佛性随缘而生妙用,烦恼也可转为智慧妙用。但是尽管悟到了这些法理,还要继续修行,即“二入”、“四行”,所以慧能又进行了多年的忍辱苦行。
       禅宗的主要依据是达磨的“二入”、“四行”法理。所谓“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佛法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佛性,但被无明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法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
      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就是按照悟到的法理继续修行,落实到行动上,即“四行”: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 (1)报冤行:指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想“这是我宿业未消,果报所致,所以甘心忍受而无怨恨”。这种修行方法,可助学人对“怨憎会苦”泰然处之。
       (2)随缘行:认为众生皆由业力所流转,苦乐齐受,处于无常之中。苦乐皆从因缘而生,若得福报荣誉等事,都是过去宿因善种所生,缘尽还归于无。得失从缘,心无增减,悲喜不动,暗合于道,故称随缘行。这种修行方法,可助学人克除对情的执著,特别是对“爱别离苦”能够泰然处之。
       (3)无所求行:认为世人处于迷中,处处贪着,称之为求。智者悟真,安心无为,万有皆空,是真无求,顺道而行,故称无所求行。这种修行方法,可助学人对“求不得苦”泰然处之。 (4)称法行:称,chèn,音趁,相符。法,佛性不执著于一切的性净之理,称之为法。
      此理认为众相皆空,佛性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智者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修布施度时心无吝惜,从而达到三轮清净布施,自利利他,庄严菩提之道,为除妄想,修行六度等菩萨行而不执著于功德,故名称法行。 大乘佛法的修炼过程是惭-愧-开悟-悟入-证-证入-妙觉-成就无上菩提,“惭-愧”相当于神秀的渐悟,“开悟”相当于慧能的顿悟,而“悟入-证-证入”的过程则相当于菩提达磨所言的“二入四行”。
       当今很多学佛人都参禅悟道,但却远离了禅宗的宗旨,出现了众多的禅病。这些禅病有的甚至使修炼者功亏一篑。具体而言,主要有四种。 (一)顽空禅 主要表现为枯木禅。这种禅过分强调打坐修炼(坐禅),不知在提高心行境界上下工夫以了悟佛性。形同枯木,故称枯木禅。
       治疗方法:(1)注意修习生活禅。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去掉自己的习气、执著心。 (2)打坐时不要只是一味的傻坐,注意修习体悟佛性的方法,如修习月轮三昧,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参见《月轮三昧》、《观世音大悲行解脱门》) (二)放任禅 主要表现有:(1)暗禅:只执著于修禅定而不修学法理,不明法理却又骄慢、自以为是,或修学法理而不按照法理去实修,为空头理论家,又称口头禅、鹦鹉禅、一担禅、方寸禅、蛤蟆禅等。
       (2)狂禅:修者认为自己本来是佛,自己肉身与佛无二,不用修行,不必修心,不必有各种礼节、仪轨的约束。 治疗方法:(1)坐禅、生活禅与修习佛法要紧密结合起来。不要偏于一边。 (2)努力修学生活禅,特别是在生活中作到不放逸。(参见《不放逸谨慎独处》) (三)做作禅 主要表现有:(1)与人接触时,继续用一些所谓的“话头”、姿势、动作来代替与人正常的言行交往,让人感觉到此人精神不正常。
       (2)与学佛人在一起时,不考虑对方的根基,故作高深莫测状,不能随机扶持对方,不能共同进步。古时禅宗确有用一字、一指、三字甚至以棒喝、拳打脚踢、瞪眼横眉等方法善巧接引、开化对方的。但现在人的思想、语言与过去不同了,能通过法理开导即可开悟的就没有必要用棒喝之类的了。
       治疗方法:(1)做好随顺众生。 (2)运用方便善巧去度化众生。(参见《十度纲要》、《辩才无碍》、《扶持法眼清净》) (四)寂灭禅 主要表现有:自认已经修炼圆满,不想再向上修炼。或者认为自己已经开悟,修到头了,每天都把自己融于顽空中,认为空就是最高境界,而不产生妙用。
       治疗方法:(1)明了“二入”、“四行”,即便开悟了仍要继续修炼。 (2)悲心回向,发菩提心,修习六度、十度之行。(参见《悲心回向》) 总而言之,明了自性之理(佛性之理),修习六度、十度之行,是治愈上述诸病的根本法药。 达磨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
       所谓西来一字无,是谓文字佛性幻, 不迷文字之名相,直指根本见人心; 所谓心意为禅那,正己思惟了本性。 若要顿悟先渐悟,悟后二入与四行。 后世诸辈虽参禅,不清根本陷极端, 故而出现四大病,障碍学人向前行: 一者枯木顽空病,祛除应修生活禅, 坐禅返照观月轮,耳根圆通证真如; 二者狂妄放任病,不明法理不实修, 若要祛除此种病,谦虚修学不放逸; 三者死板做作病,故作高深难相处, 若要祛除此种病,和光同尘善巧行; 四者圆满寂灭病,妄认空觉终解脱, 若要祛除此种病,悲心回向菩萨行。
       明了清晰自性理,十度即可祛诸病。 。

    如***

    2008-12-07 15:17:10

  • 2008-12-07 15:11:43
  • 五祖弘忍把衣钵传给慧能是个不争的事实,而慧能当时还没有正式剃度呢,慧能得衣钵后,不敢公开,还要东躲西藏,所以没有什么能秀之争,是形势所迫而已,后来慧能出山,神秀还向武则天推荐慧能,但慧能不肯应诏,也说明这一点。
    

    常***

    2008-12-07 15:11:43

  • 2008-12-07 06:08:46
  •   我觉得慧能和神秀之争的这种结果不能用谁的弟子牛x来解释。应该说这是佛教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不是谁弟子多的结果。
    从佛教的教义发展过程看,慧能的顿悟比较完整地解释了释迦牟尼佛关于觉悟的真正含义,也符合释迦牟尼佛本身的宗教实践过程,因而被后来的佛教研究学者认为是对佛教的一个发展。
      换句话说,慧能的理论被视为佛教在中国完成了最高发展阶段的标志。 于此相对应的,印度佛教在印度教的竞争下完全消失了,恐怕其中的原因和印度佛教没有慧能这样的人进一步发展佛教有很大关系。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佛教的传播现象。目前,佛教在中国的宗派已经很少了。
      汉传佛教只剩下慧能的禅宗和净土宗,其他的佛教宗派也都消失了。这种现象不能用慧能的弟子牛来解释。因为宗教信仰是不能用强力战胜的,只有当你的教义胜过他信奉的教义时,他才会转而相信你的教义。 如果把这个话题再展开一点说,宗教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这样一个关系,就是人类社会越现代化,宗教就越世俗化,形式就越简单化。
      这种趋势在世界几大宗教的发展过程中都反映了出来。那么禅宗的发展,慧能的出现也是这个过程的一个表现。

    朝***

    2008-12-07 06:08:46

  • 2008-12-06 22:12:57
  • 佛没有高下 只是人理解有快慢 只要是教人般若菩提 都是佛 又那来正不正宗 正与不正 在人不在佛

    w***

    2008-12-06 22:12:5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