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详细介绍一下商鞅以及对他做些评价```

首页

详细介绍一下商鞅以及对他做些评价```

RT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9-21 15:39:17
      商鞅是战国时期出身于卫国宗室的少年才俊,喜好刑名之学,在魏国当差,怀才不遇,离魏入秦,走宠臣景监的门子,得到秦孝公的多次召见。商鞅察言观色,多方试探,以三寸不烂之舌,极力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于获得秦孝公的首肯,遂被秦孝公任用为左庶长,开始着手实施变法。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力行法制,其特点是轻罪重判,刑罚严酷。他首开连坐的法律先河,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互监视,彼此检举,对作奸犯科者处以腰斩,藏匿者给以和投降叛变分子相同的严厉处罚。凡打架斗殴的,均按情节轻重一律科刑。不从事农耕而专事工商末利者和因懒惰而贪者,一律拘捕,妻子没为官奴。
      商鞅变法实行一年,受到官民强烈抵制,百姓纷纷到国都“上访”反对新法。商鞅认为新法难以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作梗。太子违制,商鞅欲惩处太子,杀鸡儆猴,但“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只好拿太子师公子虔、太子师公孙贾垫背,对公子虔行刑(后又处以劓刑),处公孙贾以黥刑。
      这一招很灵,慢慢没人敢公开反对新法了,那些原来认为新法不好的臣民也都表示赞成,可是商鞅确认为“此皆乱化之民也”,将他们全部发配到边城里去。“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鞅任秦国相,大力推行强行变法,积怨甚深。有识之士赵良曾谴责商鞅,用严刑酷法残害民众,积怨结恨、埋下隐患,并历数商鞅种种不得人心的做法。
      赵良直言不讳警告商鞅:有朝一日,秦王会收拾你,你的死期指日可待。肺腑之言,被商鞅当作了耳边风。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欲报仇雪恨,罗织罪名,告发商鞅谋反。国君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遁,亡死边关。他打算在客栈住下,但身无有效证件,店家不知他是商鞅,说:商鞅法令规定,留宿没有证件的人要治罪。
      商鞅不禁喟然叹曰:“嗟呼,为法之敝一至此哉!”他何曾想到,其苦心孤诣推行的法律如今被用来对付自己了。无栖身之所,商鞅只好逃往魏国,但魏国认为他是秦国的窃贼,拒绝收留他。走投无路,商鞅再次入秦,回到封地商邑,纠集党羽攻打郑地,被秦惠王发兵打败,车裂示众,灭了家族,应验了赵良的话。
       对他的评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都拿出来,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当代的一些史家和法学家,评价商鞅的历史功过,认为他代表新型地主阶级的利益推行变法,遭到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反对,最后被残害。并认为商鞅变法对秦的国势强盛,进而统一六国,建立一统天下的秦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沿袭商鞅的法律思想,以严刑峻法维系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秦二世愈加残暴,登峰造极,人心尽丧,最后走向灭亡。如果说战国时诸侯争霸,天下大乱,“乱世用重典”,商鞅之法有一定的存在理由,那么在秦王朝“天下大治”之后,依然崇信法令繁密,刑罚严酷,迷信杀戮,就不能不说是失策之举了。
      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推行一系列新的政策法律,特别是汉孝文帝对司法进行改革,废除连坐法,禁止残酷的黥、劓、刖之刑,实行相对的“治世用轻典”,以致有了史称的“文景之治”。 商鞅变法也决不是像传统历史教材所描述的那样几乎件件都该肯定,其中某些内容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长期的恶劣的影响。
      主要有:   1、在奖励军功的措施中,规定:将卒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杀死、割下敌方士兵头颅越多,进爵越快,这就是所谓“计首虏功”。有人认为,这项措施大大提高秦兵战斗力,加快统一中国的步伐。
      其实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难道要完成统一大业就非得多杀人?正因为有这条规定,秦军才会变成“虎狼之师”而不是“仁义之师”,才会屡次发生屠城、杀降卒的惨无人道行为,光是长平之战就击杀活埋赵国降卒40万人。这在当时只有2000多万人口的中国是个很大的数目,而且还都是青壮年啊!而且它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长期的恶劣影响,以后项羽的活埋已降秦卒20万,乃至曹操的屡屡屠城,不能说没受到影响。
            2、“编民为什伍”和“连坐”法:商鞅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编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种使人民互相监视、互相告发从而使全体人民时刻处在互相猜疑的白色恐怖之中的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变为“保甲制度”,以后又在国共内战时被国民政府所继承。
      到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日本侵略者也实行保甲制度。其始作俑者,不能不说正是商鞅!      3、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奖励耕织的政策固然没错,但他又规定凡从事末业(工商)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这种重农抑商政策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即使在封建社会早期已无多少积极作用,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更是严重地阻碍工商业发展,延缓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进程。
            以上仅仅是从变法措施本身看的恶劣影响。实际上,商鞅作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他的片面提倡实行严厉的法治政策,几乎全盘否定诗、书、礼、乐、仁、德的主张,影响也极为恶劣。《商君书 农战第三》就记载着商鞅的如下观点:   “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
      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   他的这种几乎废弃一切人伦道德,废弃一切文化,而把全体百姓只当作绝对驯服的工具的主张以后为韩非、李斯所继承和发展。韩非在他的重要著作《五蠹》中就表达了几乎一摸一样的意思:   “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舋,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在这篇文章中,韩非把“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 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兵役者)”、“商工之民”称为“五蠹”。
      蠹者,蛀虫也。而“以文乱法”的儒者则被当作第一害虫。从这点来说,商鞅又实际上为以后秦朝焚书坑儒的毁灭文化措施制造了最早的舆论! 。

    o***

    2008-09-21 15:39:17

其他答案

    2008-09-25 16:58:05
  • 请参考以下百度百科网址。

    大***

    2008-09-25 16:58:05

  • 2008-09-24 19:38:32
  •                         商鞅,公孙氏,卫国人,因此也称卫鞅。先在魏相国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之职。公叔痤曾荐之于魏侯: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如若不用,则必杀之,否则其才为他国所用。公叔痤回家后把这话告诉卫鞅,劝他赶快逃跑。
      卫鞅说:魏侯既然不听你的,不用我为相国,那又为什么会听你的来杀我呢?魏侯果然认为:公叔痤老糊涂了,叫我用卫鞅,他有什么才能。 之后秦孝公下令召贤,求富国强兵之策,卫鞅来到秦国,先说秦孝公圣君之道,孝公不能用。再说以帝王之道,孝公不能用。再说以富国强兵之道,孝公大喜,任用卫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
      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迁都咸阳,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卫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卫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不久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大将,攻魏。
      卫鞅用诈术欺骗魏公子,大获全胜,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
      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评论:中国六大名相之一。即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张居正。 商鞅的一生虽然变法获得权位,但是不知进退,得罪了很多人但不知道收敛,仍然我行我素,死得其所。
       商鞅是中国著名改革家,但是因此得益最终统一六国的秦国却没有给他报答。商鞅是战国时期出身于卫国宗室的少年才俊,喜好刑名之学,在魏国当差,怀才不遇,离魏入秦,走宠臣景监的门子,得到秦孝公的多次召见。商鞅察言观色,多方试探,以三寸不烂之舌,极力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于获得秦孝公的首肯,遂被秦孝公任用为左庶长,开始着手实施变法。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力行法制,其特点是轻罪重判,刑罚严酷。他首开连坐的法律先河,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互监视,彼此检举,对作奸犯科者处以腰斩,藏匿者给以和投降叛变分子相同的严厉处罚。凡打架斗殴的,均按情节轻重一律科刑。不从事农耕而专事工商末利者和因懒惰而贪者,一律拘捕,妻子没为官奴。
      商鞅变法实行一年,受到官民强烈抵制,百姓纷纷到国都“上访”反对新法。商鞅认为新法难以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作梗。太子违制,商鞅欲惩处太子,杀鸡儆猴,但“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只好拿太子师公子虔、太子师公孙贾垫背,对公子虔行刑(后又处以劓刑),处公孙贾以黥刑。
      这一招很灵,慢慢没人敢公开反对新法了,那些原来认为新法不好的臣民也都表示赞成,可是商鞅确认为“此皆乱化之民也”,将他们全部发配到边城里去。“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鞅任秦国相,大力推行强行变法,积怨甚深。有识之士赵良曾谴责商鞅,用严刑酷法残害民众,积怨结恨、埋下隐患,并历数商鞅种种不得人心的做法。
      赵良直言不讳警告商鞅:有朝一日,秦王会收拾你,你的死期指日可待。肺腑之言,被商鞅当作了耳边风。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欲报仇雪恨,罗织罪名,告发商鞅谋反。国君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遁,亡死边关。他打算在客栈住下,但身无有效证件,店家不知他是商鞅,说:商鞅法令规定,留宿没有证件的人要治罪。
      商鞅不禁喟然叹曰:“嗟呼,为法之敝一至此哉!”他何曾想到,其苦心孤诣推行的法律如今被用来对付自己了。无栖身之所,商鞅只好逃往魏国,但魏国认为他是秦国的窃贼,拒绝收留他。走投无路,商鞅再次入秦,回到封地商邑,纠集党羽攻打郑地,被秦惠王发兵打败,车裂示众,灭了家族,应验了赵良的话。
       对他的评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都拿出来,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当代的一些史家和法学家,评价商鞅的历史功过,认为他代表新型地主阶级的利益推行变法,遭到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反对,最后被残害。并认为商鞅变法对秦的国势强盛,进而统一六国,建立一统天下的秦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沿袭商鞅的法律思想,以严刑峻法维系和巩固了自己的统治;秦二世愈加残暴,登峰造极,人心尽丧,最后走向灭亡。如果说战国时诸侯争霸,天下大乱,“乱世用重典”,商鞅之法有一定的存在理由,那么在秦王朝“天下大治”之后,依然崇信法令繁密,刑罚严酷,迷信杀戮,就不能不说是失策之举了。
      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推行一系列新的政策法律,特别是汉孝文帝对司法进行改革,废除连坐法,禁止残酷的黥、劓、刖之刑,实行相对的“治世用轻典”,以致有了史称的“文景之治”。 商鞅变法也决不是像传统历史教材所描述的那样几乎件件都该肯定,其中某些内容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长期的恶劣的影响。
      主要有:   1、在奖励军功的措施中,规定:将卒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杀死、割下敌方士兵头颅越多,进爵越快,这就是所谓“计首虏功”。有人认为,这项措施大大提高秦兵战斗力,加快统一中国的步伐。
      其实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难道要完成统一大业就非得多杀人?正因为有这条规定,秦军才会变成“虎狼之师”而不是“仁义之师”,才会屡次发生屠城、杀降卒的惨无人道行为,光是长平之战就击杀活埋赵国降卒40万人。这在当时只有2000多万人口的中国是个很大的数目,而且还都是青壮年啊!而且它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长期的恶劣影响,以后项羽的活埋已降秦卒20万,乃至曹操的屡屡屠城,不能说没受到影响。
            2、“编民为什伍”和“连坐”法:商鞅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编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种使人民互相监视、互相告发从而使全体人民时刻处在互相猜疑的白色恐怖之中的做法,到王安石变法时演变为“保甲制度”,以后又在国共内战时被国民政府所继承。
      到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日本侵略者也实行保甲制度。其始作俑者,不能不说正是商鞅!      3、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奖励耕织的政策固然没错,但他又规定凡从事末业(工商)者,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这种重农抑商政策以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即使在封建社会早期已无多少积极作用,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更是严重地阻碍工商业发展,延缓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进程。
            以上仅仅是从变法措施本身看的恶劣影响。实际上,商鞅作为法家的重要代表,他的片面提倡实行严厉的法治政策,几乎全盘否定诗、书、礼、乐、仁、德的主张,影响也极为恶劣。《商君书 农战第三》就记载着商鞅的如下观点:   “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
      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   他的这种几乎废弃一切人伦道德,废弃一切文化,而把全体百姓只当作绝对驯服的工具的主张以后为韩非、李斯所继承和发展。韩非在他的重要著作《五蠹》中就表达了几乎一摸一样的意思:   “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舋,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在这篇文章中,韩非把“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 带剑者(游侠)”、“患御者(逃避兵役者)”、“商工之民”称为“五蠹”。
      蠹者,蛀虫也。而“以文乱法”的儒者则被当作第一害虫。从这点来说,商鞅又实际上为以后秦朝焚书坑儒的毁灭文化措施制造了最早的舆论! 。

    1***

    2008-09-24 19:38:32

  • 2008-09-23 21:22:52
  • 最简单又详细的介绍就一有一句:作法自弊……

    華***

    2008-09-23 21:22:52

  • 2008-09-21 16:05:53
  •   商鞅,公孙氏,卫国人,因此也称卫鞅。先在魏相国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之职。公叔痤曾荐之于魏侯: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如若不用,则必杀之,否则其才为他国所用。公叔痤回家后把这话告诉卫鞅,劝他赶快逃跑。卫鞅说:魏侯既然不听你的,不用我为相国,那又为什么会听你的来杀我呢?魏侯果然认为:公叔痤老糊涂了,叫我用卫鞅,他有什么才能。
       之后秦孝公下令召贤,求富国强兵之策,卫鞅来到秦国,先说秦孝公圣君之道,孝公不能用。再说以帝王之道,孝公不能用。再说以富国强兵之道,孝公大喜,任用卫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迁都咸阳,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这时太子犯法,卫鞅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卫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不久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大将,攻魏。卫鞅用诈术欺骗魏公子,大获全胜,魏割河西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驷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评论:中国六大名相之一。即管仲、商鞅、诸葛亮、王猛、王安石、张居正。 商鞅的一生虽然变法获得权位,但是不知进退,得罪了很多人但不知道收敛,仍然我行我素,死得其所。
       商鞅是中国著名改革家,但是因此得益最终统一六国的秦国却没有给他报答。

    h***

    2008-09-21 16:05:5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