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电影《基因决定我爱你》中的黏菌是什么东西

首页

电影《基因决定我爱你》中的黏菌是什么东西

请问,在电影《基因决定我爱你》中的黏菌是什么东西啊?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1-24 09:41:22
      黏菌
      黏菌是一群类似霉菌的生物,会形成具有细胞壁的孢子,但是生活史中没有菌丝的出现,而有一段黏黏的时期,因而得名(slime molds)。这段黏黏的时期是黏菌的营养生长期,细胞不具细胞壁,如同变形虫一样的,可任意改变体形,故又称为“变形菌”(荻原博光等, 1995),被归入和原生动物一样的生物界: Protozoa (Hawksworth et al。
      , 1995)。在这Protozoa生物界中,黏菌被分成四门(4 phyla);其中的Myxomycota是成员最多的一门,包含两个纲。下文所讲述的是其中的一个纲(class): Myxomycetes,也就是一般人所称的黏菌。 Myxomycetes又名为真黏菌(true slime molds),以别于细胞黏菌的网柱黏菌门(Dictyosteliomycota)和Myxomycota中的另一个纲: Protosteliomycetes (原柱黏菌纲)。
      包含六目12科60属。 黏菌(Myxomycetes)大多性喜阴凉潮湿的场所,因而只要足够潮湿的有基物质都可能成为其栖息之所,常见的栖息地(子实体形成、出现地)有腐木、枯枝、落叶、枯草等腐烂的植物残留物。庭院中或野外的活树干、树枝上也常见有其踪影,特别是在下雨时节过后数天(3~7天),可以看到不少的树皮黏菌。
      其他尚有粪生黏菌、雪线黏菌等。在自然界中,黏菌分布甚广,常是世界性的,地区性的黏菌记录多寡,往往与当地参与采集人员多寡相关,越多有兴趣人士参与采集,就会有更多的区域性黏菌种类被开采发掘出来。常见的黏菌有:Arcyriacinerea(灰团网黏菌)、 nudata(暗红团网黏菌)、Cribrariaconfusa(惑筛黏菌)、Dictydiumcancelatum(灯笼黏菌)、Lycogalaepidendrum(粉瘤黏菌)、Physarummellum(淡黄绒泡黏菌)、Stemonitissplendens(大孔美发网黏菌)等。
       采集时应注意事项: 1。 只采成熟的子实体。因为鉴定所依据的特征是成熟子实体的特性。 2。 以小纸盒装好采得标本(图1)。一个标本放一盒或一格,并以白色黏胶立即固定标本于纸盒内。 3。 将小标本盒排入大盒子,正面朝上,紧密排放,防止在路途中标本盒撞动或压扁。
       4。 回到研究室或住处,应立即取出标本盒,稍微打开盒盖,使标本自然干燥。 5。 标本盒上要记录采集日期、地名、基质种类等栖息生态资料。编上号码并写上采集者姓名。 如为树皮黏菌,则应记下树名、采集的高度和方位。为了不伤害到树,应只采外层树皮。
      如为国家公园或私人园地之树,应徵得相关单位的许可。 采集必备工具如下所列:刀(如士林刀或瑞士刀)、镊子、放大镜(x10) 、手电筒、纸盒、采集袋、背包、白胶、油性笔、记事本。 Myxomycetes在高阶分类群(如亚纲或目)的界定上虽然用到生长和子实体化过程的特性(Alexopoulos and Mims, 1979; Martin et al。
      , 1983; Alexopoulos et al。, 1996) ,在属、种的鉴定上却完全依赖成熟子实体的形态特徵:子实体外形和其内部组成如孢子、细毛体、囊轴等之有无和特色。子实体主要可分成四型:1。单子囊体型(sporangiate) 2。
      块状复孢囊型(aethaliate) 3。拟块状复孢囊型(pseudoaethaliate) 4。原生质果型(plasmodiocarpous)。当同一组群中之同种黏菌混有单子囊体型和原生质果型时,其中之一往往为优势型。单子囊体和拟块状复孢囊具有柄或无柄,而原生质果和块状复孢囊都无柄。
      子实体或孢子囊的大小、颜色,有无石灰质的覆盖物;石灰质的种类等皆为鉴定时的重要依据。 子实体基本上有下列各部组成: 1。 周皮(peridium)。为包被所有孢子和内部组成之构造,多数为膜质且薄,也有如软骨质而较硬的种类。当子实体成熟时,有些属如Stemonitis (发网黏菌属)其周皮已完全消失,或仅部分残留如Cribraria (筛囊黏菌属)、Arcyria (团网黏菌属)。
       2。 柄(stalk)。在有柄的种类中,柄的质地、颜色、和长度也是分类鉴定所依据之特性。 3。 囊轴(columella)。位於孢子囊内,为柄的延伸,存在於Stemonitales (发网黏菌目)、Physarales (绒泡黏菌目)、和Echinosteliales (刺丝黏菌目)中的部分成员。
      在Stemonitales中呈细长,而在Physarales中则为各种变异形态并具石灰质。在无柄的种类,囊轴可能於孢子囊底部加厚或呈拱形状态。如果孢子囊中有类似囊轴之物,但该物不接於柄的顶端,而是浮动於孢子群中,则称为伪囊轴(pseudocolumella)。
       4。 孢子(spores)。绝大多数为圆形,其大小、表面纹路和色泽被认为是稳定的特徵。在反射光下,黏菌可依孢子颜色分成两群:1)淡色到鲜色群,如Liceales(无丝黏菌目)、Trichiales (团毛黏菌目)即是﹔2)暗色(褐色到近黑色)群,如Physarales (绒泡黏菌目)和Stemonitales (发网黏菌目)。
       5。 细毛体(capillitium)。为有助孢子散播之丝线结构,可为单条如弹丝状(如Trichia团毛黏菌属)或长而有分枝并连结成网。Physaraceae的细毛体并含有石灰质颗粒,Didymiaceae则无。细毛体的特徵(包括表面各型纹路)在目、科、属﹑种的鉴定上都是很重要的依据。
      伪细毛体(pseudocapillitium)往往只存在於块状复孢囊型子实体如粉瘤黏菌,常呈不规则管状、树状分枝、或打孔的膜片。 6。 囊基膜(hypothallus)。位於子实体的基部,可为圆盘形、单个,铺於单子囊体的基部,或延伸而使一群单子囊体共有一囊基膜。
      绝大多数的黏菌都有明显的囊基膜。 。

    0***

    2007-11-24 09:41:2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电影 相关知识

  • 吃喝玩乐
  • 娱乐休闲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