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刑事责任年龄的最新规定

首页

刑事责任年龄的最新规定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24-04-18 12:01:37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最新规定?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2、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
      14周岁—16周岁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3、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4、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5、实施犯罪时的年龄,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
      过了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为已满周岁。6、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7、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对犯罪时的年龄没有查清,而又关系到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和判处何种刑罚的公诉案件,应当退回检察院补充侦查。
      8、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及死缓。9、已满75岁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0、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二、不认罪案件如何认定其犯罪事实?不认罪案件由人民法院审理之后根据事实证据认定其犯罪事实,如果犯罪证据充分的,人民法院可以作出有罪的判决;法院判处当事人有罪时,当事人不承认自己有罪的,不影响判决的执行,但当事人可以提起上诉。
      法律法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二、《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刑事责任就是被判坐牢吗具体看案件的判决结果。当法院的判决结果是缓刑,或者是免除刑事处罚时,就可以免除牢狱之灾。而也有只处罚金的状况,这种时候也不用坐牢。
      这个时候,了解清楚法院对于相关的刑事案件有着什么样的审理流程,就尤为重要。刑事案件的审理流程,大约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是开庭,然后进行法庭调查,再进入法庭辩论,而后是被告人最后陈述时间,然后进行评价和审议,得出最后的判决。一般来说,开庭意味着审理过程的正式开始,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为实体审理的程序做好准备,让人了解整个审理的流程,理顺思路,方便双方准备好每个流程需要的内容。
      法庭调查则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一环主要是由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代理人等多方参与,提出相关证据给合议庭,由合议庭进行证据调查和证据质证,当庭传唤物证及认证进行对质分析,这样有助于合议庭和听审人全面了解案件,并查明相关案件事实,令法庭可以根据事实证据得出正确结论,产生公正判决。
      在审判长的主持下,法庭辩论由指控方和辩护人之间,根据法庭调查中验证后得到承认有法律效力的证据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就相关证据通过什么方式来证明被告人是否犯罪、什么罪名、罪行轻重、是否需要处罚和如何进行处罚等相关的问题,进行自己的辩诉和对对方的质疑辩论,是一个论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指控方指正犯罪罪行、证实犯罪活动,辩护方依据法规进行辩驳,维护被告人的权益,让整个案件的细节更加完整,有助于法庭更加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整体案情,旁听群众也更加容易理清楚整个事件的始末。法庭辩论结束后,法庭还会最后结束之前,给被告人一个最后陈述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被告人可以就自己被指控的罪名进行最后的陈述或是辩护。
      这是被告人在法律上拥有的一项重要权力,就程序而言这是一个独立的诉讼环节。被告作为案件的当事人,整个案件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被告人的个人切身利益,在作出判决前可以再次得到陈述的机会,让他说出自己对案件的想法和意见。

    疯***

    2024-04-18 12:01:37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