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七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选7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优选7篇)

冯*** 23-07-15 初中课件教案

七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二、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解方程:4(·- )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 =

两边都加 ,得·= .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 =2

两边同加 ,得4·=

两边同除以4,得·= .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即4·)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2·+4·=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表示2·,4·表示4·,·表示1·.

根据分配律,·+2·+4·=(1+2+4)·=7·.

这样就可以把含·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的系数是1,不是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2·+4·=140

合并

7·=140

系数化为1

·=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

解:设每一份为·人,则甲组人数为2·人,乙组人数为3·人,丙组为5·人,列方程:

2·+3·+5·=60

合并,得10·=60

系数化为1,得·=6

所以2·=12,3·=18,5·=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89页练习.

(1)·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 + )·=7

即 2·=7

系数化为1,得·=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3·=14

合并,得 4·=14

系数化为1,得 ·=

(3)合并,得·=10

系数化为1,得·=-4

补充练习.

(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个,则黑色皮块有3·个,白色皮块有5·个.

列方程 3·+2·=32

合并,得 8·=32

系数化为1,得 ·=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页,那么第一天读了( ·+2)页,第二天读了( ·-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 ·+2+ ·-1+23=·.

四、课堂小结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或-·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93页习题第1、3(1)、(2)、4、5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合并同类项习题课(第2课时)

一、解方程.

(1)3·+3-2·=7; (2) ·+ ·=3;

(3)5·-2-7·=8; (4) y-3-5y= ;

(5) - =5; (6)·- ·

二、解答题.

育红小学现有学生320人,比1995年学生人数的 少150人,问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是多少?

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2)两车相向而行,A车提前半小时出发,则在B车出发后多少小时两车相遇?相遇地点距离甲地多远?

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驶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答案:

一、(1)·=4 (2)·=4 (3)·=-5 (4)·=- (5)·=30 (6)·=11

二、人,设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为·人,列方程320= ·

(1)4 小时,设出发后·小时相遇,列方程60·+48·

(2)3 小时,设B车开出后·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60 +60·+48·

千米,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千米, - = .

分钟,设经过·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250·

解一元一次方程

──移项(第3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至第91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移项法,并知道移项法的依据,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思维策略,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

三、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方程的各项应包括前面的符号

(二).难点:对立相等关系.

(三).关键:理解移项法则的依据,以及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解方程: +

(二)、新授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分析:设这个班有·名学生,根据第一种分法,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关系.

每人分3本,那么共分出多少本?(3·本)

共分出3·本和剩余的20本,可知道什么?

答:这批书共有(3·+20)本.

根据第二种分法,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每人分4本,那么需要分出多少本?(4·本)

需要分出4·本和还缺少25本那么这批书共有多少本?

答:这批书共有(4·-25)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以作为列方程的依据?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不变量)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方程:

3·+20=4·-25

本题还可以画示意图,帮助我们分析:

从示意图中容易得到这批书的总数与分出书、剩下书的关系是:

这批书的总数=3·+30

这批书的总数与需要分出的书的数量、还缺少书的数量关系是:

这批书的总数=4·-25

根据两种分法,这批书的总数是相等的.

所以,列方程3·+20=4·

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从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

思考:方程3·+20=4·-25的两边都含有·的项(3·与4·),也都含有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转化为·=a(常数)的形式呢?

要使方程右边不含·的项,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都减去4·,同样,把方程两边都减去20,方程左边就不含常数项20,即

3·+20 -4·-20 =4·-25 -4·-20

即 3·-4·=-25-20

将它与原来方程比较,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后移到方程右边,把原方程右边的4·变为-4·后移到左边.

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即可以把方程等号右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等号的左边,也可以把方程左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要先变号后移项,别忘了变号.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3·+20=4·-25

移项

3·-4·=-25-20

合并

-·=-45

系数化为1

·=46

由此可知这个班共有45个学生.

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答:移项使方程中含·的项归到方程的同一边(左边),不含·的项即常数项归到方程的另一边(右边),这样就可以通过合并把方程转化为·=a形式.

在解方程时,要弄清什么时候要移项,移哪些项,目的是什么?

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和移项.

如果把上面的问题2的条件不变,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改为这批书有多少本?你会解吗?试试看.

解法1:从原问题的解答中,已求的这个班有45个学生,只要把·=45代入3·+20(或4·-25)就可以求得这批书的总数为:

345+20=135+20=155(本)

解法2:如果不先求学生数,直接设这批书共有·本,又如何布列方程?这时该用哪个相等关系列方程呢?

这批书共有·本,余下20本,共分出(·-20)本,每人分3本,可以分给 人,即这个班共有 人.

这批书有·本,每人分4本,还缺少25本,共需要(·+25)本,可以分给 人,即这个班共有 人.

这个班的人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方程.

=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即 - = +

移项,得 - = +

合并,得 =

系数化为1,得·

答:这批书共有155本.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91页练习.

(1)解:移项,得6·-4·=-5+7

合并,得 2·=2

系数化为1,得·=1

(2)解:移项,得 ·- ·=6

合并,得- ·=6

系数化为1,得·=-24

补充练习.

下列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1)从3·+6=0得3·=6;

(2)从2·=·-1得到2·-·=1;

(3)从2+·-3=2·+1得到2-3-1=2·-·.

解:(1)错,移项忘了要变号,应改为3·

(2)错.原方程中的-1仍然在方程右边,并没有移项,所以不要变号,应改为2·-·

(3)正确.

四、课堂小结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审题、读懂题意和找相等关系,今天解决的这个问题的相等关系不明显,隐含在问题中,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是相等.这个相等关系可以作列方程的依据.

正确理解移项法则,移项中常犯的错误是忘记变号,还要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区别,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是根据交换律.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93页至第94页习题第2、3(3)(4)、6、7、8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移项习题课(第4课时)

一、填空题.

在方程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项,相当于把原方程中的项______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________,其依据是________,移项要注意

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______改变项的符号,而移项______改变符号.

解方程·+21=36得·=________;由10·-3=9得·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移项就是把方程中的某一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 )

从6·=1,移项,得·=1-6,· ( )

由方程-4+·=7移项得· ( )

三、解方程.

(1)8=7-2y; (2) = - ;

(3)5·-2=7·+8; (4)1- ·=3·+ ;

(5)2·- =- +2; (6)- ·+6=4·+1;

(7) -··

四、解答题.

设m=3·-2,n=-2·+3,当·为何值时m=n?

甲粮仓存粮1000吨,乙粮仓存粮798吨,现要从两个粮仓中运走212吨粮食,使两仓库剩余的粮食数量相等,那么应从这两个粮仓各运出多少吨?

答案:

一、合并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变号 不 要

二、

三、(1)y=- (2)·= (3)·=-5 (4)·=-

(5)·=1 (6)·= (7)·=3

四、·=1 ,5,设从甲粮仓运出·吨,1000-·=798-(212-·)


七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2)

教材分析: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方程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解方程的基础,解方程它的移项根据是等式性质1、系数化为1它的根据是等式性质2,解方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探究发现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利用课件,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练习,动脑思考,完成教学任务。其基本程序设计为:

复习回顾、设问题导入 探索规律、形成解法 例题讲解、熟练运算

巩固练习、内化升华 回顾反思、进行小结 达标测试、反馈情况

作业布置、反馈情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形如“a·+b=c·+d”形式的方程,体验数学的建模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b=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预习要求:要求学生自学教材第88——89页的课文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问题2及例2;并试着进行尝试练习。找出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课堂学习中解决。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知识回顾:

(1)、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2)、解下列方程:

① -3·-2·=10 ②

2、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导学阶段: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建模思想和方法;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b=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分析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问题: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人?

分析: 设这个班有·名学生.

每人分3本,共分出___本,加上剩余的20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每人分4本,需要______本,减去缺的25本,这批书共____________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即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有含·的项(3·和4·)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向 ·=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

方法过程:

2、总结移项的概念。

像上面这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 “移项” .

3、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

4、例题学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三、课堂练习: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困惑?

五、达标测试:

运用移项的方法解下列方程:(25′×4=100′)

六、预习作业:

1、预习作业:自学课本第90页的课文内容及例4,完成第90页练习2题;

2、课后作业:(1)


七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2、通过分析“顺逆水”和“配套”问题,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重点难点

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和列方程是重点;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是难点。

教学方法

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现在我们来解两道题:

(1)2(·+3)(·-3);(2)2×1200·=20XX(22-·)

怎样运用这样的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

二、例题

例1 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分析:顺流行驶的速度、逆流行驶的速度、水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顺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逆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问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顺水行驶的路程=逆水行驶的路程。[来源:学科网Z··K]

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千米/时,那么顺流的速度是什么?逆流的速度是什么?

顺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逆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

由些可得方程

2(·+3)(·-3)

由前面的解答,知·=27

所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27千米/时。

注意:要牢牢记住顺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逆流的速度=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例2 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XX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分析:当问题中的量比较多,关系比较复杂时,我们可以把量分成两类列表,从而使条件条理化,设未知数。

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螺母的数量=2×螺钉的数量。

由此,可列方程

2×1200·=20XX(22-·)

由前面的解答可知·=10

22-·=22-10=12

所以应分配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

注意:列表法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注意学习。

三、五分钟测试

1、在一次美化校园活动中,先安排31人去拔草,18人去植树,后又是增派20人去支援他们,结果拔草的人数是植树人数的2倍,问支援拔草和植树的人分别有多少人?

(2、解下列方程:

(1)·=1/5 ·-3; (2)2(·-1)-3(·+1)=-6。

四、课堂小结

通过前面的学习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建立方程中的相等关系;同时知道所列方程的解不一定就是问题的答案,必须检验之后才能确定,这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

作业:

课本98面4、5。


七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4)

【第一部分】知识点分布

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重点)

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难点)

3、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考点)

【第二部分】关于一元一次方程

一、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5)求出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等式的性质

(1)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

(3)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第一部分】知识点分布

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重点)

2、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难点)

3、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考点)

【第二部分】关于一元一次方程

一、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3)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5)求出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等式的性质

(1)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

(3)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且c≠0,那么

(4)运用等式的性质时要注意三点:

①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并且是作同一种运算;

②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③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1)合并同类项的依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的作用:是一种恒等变形,起到“化简”的作用,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 ·=a(a 常数)的形式。

(2)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3)移项依据:等式的性质移项的作用:通过移项,使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a(a是常数) 的形式。

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

(1)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方程不在含有分母,这样的变形叫做去分母。

(2)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3)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4)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

四、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售价指商品卖出去时的的实际售价。

(2)进价指的是商家从批发部或厂家批发来的价格。进价指商品的买入价,也称成本价。

(3)标价指的是商家所标出的每件物品的原价。它与售价不同,它指的是原价。

(4)打折指的是原价乘以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则称将标价打了几折。

(5)盈亏问题:利润=售价-成本; 售价=进价+利润;售价=进价+进价×利润率;

(6)产油量=油菜籽亩产量×含油率×种植面积。

(7)应用: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

储蓄利润问题: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本息和=本金+利息。

(4)运用等式的性质时要注意三点:

①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并且是作同一种运算;

②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③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1、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1)合并同类项的依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的作用:是一种恒等变形,起到“化简”的作用,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 ·=a(a 常数)的形式。

(2)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3)移项依据:等式的性质移项的作用:通过移项,使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a(a是常数) 的形式。

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与去分母

(1)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方程不在含有分母,这样的变形叫做去分母。

(2)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3)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4)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

四、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售价指商品卖出去时的的实际售价。

(2)进价指的是商家从批发部或厂家批发来的价格。进价指商品的买入价,也称成本价。

(3)标价指的是商家所标出的每件物品的原价。它与售价不同,它指的是原价。

(4)打折指的是原价乘以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则称将标价打了几折。

(5)盈亏问题:利润=售价-成本; 售价=进价+利润;售价=进价+进价×利润率;

(6)产油量=油菜籽亩产量×含油率×种植面积。

(7)应用:行程问题:路程=时间×速度;

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

储蓄利润问题: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本息和=本金+利息。


七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二、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解方程:4(·- )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 =

两边都加 ,得·= .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 =2

两边同加 ,得4·=

两边同除以4,得·= .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即4·)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2·+4·=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表示2·,4·表示4·,·表示1·.

根据分配律,·+2·+4·=(1+2+4)·=7·.

这样就可以把含·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的系数是1,不是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2·+4·=140

合并

7·=140

系数化为1

·=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

解:设每一份为·人,则甲组人数为2·人,乙组人数为3·人,丙组为5·人,列方程:

2·+3·+5·=60

合并,得10·=60

系数化为1,得·=6

所以2·=12,3·=18,5·=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89页练习.

(1)·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 + )·=7

即 2·=7

系数化为1,得·=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3·=14

合并,得 4·=14

系数化为1,得 ·=

(3)合并,得·=10

系数化为1,得·=-4

补充练习.

(1)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个,则黑色皮块有3·个,白色皮块有5·个.

列方程 3·+2·=32

合并,得 8·=32

系数化为1,得 ·=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页,那么第一天读了( ·+2)页,第二天读了( ·-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 ·+2+ ·-1+23=·.

四、课堂小结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或-·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93页习题第1、3(1)、(2)、4、5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合并同类项习题课(第2课时)

一、解方程.

(1)3·+3-2·=7; (2) ·+ ·=3;

(3)5·-2-7·=8; (4) y-3-5y= ;

(5) - =5; (6)·- ·

二、解答题.

育红小学现有学生320人,比1995年学生人数的 少150人,问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是多少?

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2)两车相向而行,A车提前半小时出发,则在B车出发后多少小时两车相遇?相遇地点距离甲地多远?

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驶550米;乙练习长跑,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少时间,两人首次相遇?

答案:

一、(1)·=4 (2)·=4 (3)·=-5 (4)·=- (5)·=30 (6)·=11

二、人,设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为·人,列方程320= ·

(1)4 小时,设出发后·小时相遇,列方程60·+48·

(2)3 小时,设B车开出后·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60 +60·+48·

千米,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千米, - = .

分钟,设经过·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250·

解一元一次方程

──移项(第3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至第91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移项法,并知道移项法的依据,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展思维策略,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

三、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方程的各项应包括前面的符号

(二).难点:对立相等关系.

(三).关键:理解移项法则的依据,以及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解方程: +

(二)、新授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分析:设这个班有·名学生,根据第一种分法,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关系.

每人分3本,那么共分出多少本?(3·本)

共分出3·本和剩余的20本,可知道什么?

答:这批书共有(3·+20)本.

根据第二种分法,分析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每人分4本,那么需要分出多少本?(4·本)

需要分出4·本和还缺少25本那么这批书共有多少本?

答:这批书共有(4·-25)本.

这批书的总数有几种表示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以作为列方程的依据?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不变量)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

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方程:

3·+20=4·-25

本题还可以画示意图,帮助我们分析:

从示意图中容易得到这批书的总数与分出书、剩下书的关系是:

这批书的总数=3·+30

这批书的总数与需要分出的书的数量、还缺少书的数量关系是:

这批书的总数=4·-25

根据两种分法,这批书的总数是相等的.

所以,列方程3·+20=4·

注意变化中的不变量,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从本题列方程的过程,可以发现: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

思考:方程3·+20=4·-25的两边都含有·的项(3·与4·),也都含有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怎样才能使它转化为·=a(常数)的形式呢?

要使方程右边不含·的项,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都减去4·,同样,把方程两边都减去20,方程左边就不含常数项20,即

3·+20 -4·-20 =4·-25 -4·-20

即 3·-4·=-25-20

将它与原来方程比较,相当于把原方程左边的+20变为-20后移到方程右边,把原方程右边的4·变为-4·后移到左边.

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即可以把方程等号右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等号的左边,也可以把方程左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注意要先变号后移项,别忘了变号.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3·+20=4·-25

移项

3·-4·=-25-20

合并

-·=-45

系数化为1

·=46

由此可知这个班共有45个学生.

思考: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答:移项使方程中含·的项归到方程的同一边(左边),不含·的项即常数项归到方程的另一边(右边),这样就可以通过合并把方程转化为·=a形式.

在解方程时,要弄清什么时候要移项,移哪些项,目的是什么?

解方程时经常要合并和移项,前面提到的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指的就是合并和移项.

如果把上面的问题2的条件不变,这个班有多少学生改为这批书有多少本?你会解吗?试试看.

解法1:从原问题的解答中,已求的这个班有45个学生,只要把·=45代入3·+20(或4·-25)就可以求得这批书的总数为:

345+20=135+20=155(本)

解法2:如果不先求学生数,直接设这批书共有·本,又如何布列方程?这时该用哪个相等关系列方程呢?

这批书共有·本,余下20本,共分出(·-20)本,每人分3本,可以分给 人,即这个班共有 人.

这批书有·本,每人分4本,还缺少25本,共需要(·+25)本,可以分给 人,即这个班共有 人.

这个班的人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式子应相等,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方程.

= (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即 - = +

移项,得 - = +

合并,得 =

系数化为1,得·

答:这批书共有155本.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91页练习.

(1)解:移项,得6·-4·=-5+7

合并,得 2·=2

系数化为1,得·=1

(2)解:移项,得 ·- ·=6

合并,得- ·=6

系数化为1,得·=-24

补充练习.

下列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1)从3·+6=0得3·=6;

(2)从2·=·-1得到2·-·=1;

(3)从2+·-3=2·+1得到2-3-1=2·-·.

解:(1)错,移项忘了要变号,应改为3·

(2)错.原方程中的-1仍然在方程右边,并没有移项,所以不要变号,应改为2·-·

(3)正确.

四、课堂小结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审题、读懂题意和找相等关系,今天解决的这个问题的相等关系不明显,隐含在问题中,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是相等.这个相等关系可以作列方程的依据.

正确理解移项法则,移项中常犯的错误是忘记变号,还要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区别,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是根据交换律.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93页至第94页习题第2、3(3)(4)、6、7、8题.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移项习题课(第4课时)

一、填空题.

在方程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项,相当于把原方程中的项______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________,其依据是________,移项要注意

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______改变项的符号,而移项______改变符号.

解方程·+21=36得·=________;由10·-3=9得·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移项就是把方程中的某一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 )

从6·=1,移项,得·=1-6,· ( )

由方程-4+·=7移项得· ( )

三、解方程.

(1)8=7-2y; (2) = - ;

(3)5·-2=7·+8; (4)1- ·=3·+ ;

(5)2·- =- +2; (6)- ·+6=4·+1;

(7) -··

四、解答题.

设m=3·-2,n=-2·+3,当·为何值时m=n?

甲粮仓存粮1000吨,乙粮仓存粮798吨,现要从两个粮仓中运走212吨粮食,使两仓库剩余的粮食数量相等,那么应从这两个粮仓各运出多少吨?

答案:

一、合并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变号 不 要

二、

三、(1)y=- (2)·= (3)·=-5 (4)·=-

(5)·=1 (6)·= (7)·=3

四、·=1 ,5,设从甲粮仓运出·吨,1000-·=798-(212-·)


七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6)

资料列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3.1 从算式到方程 点击上述标题即可进入网站速课数学网下载相关七年级数学资料,无所注册即可免费下载所有七年级数学上册资料,强烈推荐。


七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7)

资料列表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复习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8 教育储蓄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7 能追上小明吗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6 希望工程义演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4 我变胖了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3 日历中的方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2 解方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5.1 你今年几岁了 点击上述标题即可进入网站速课数学网下载相关七年级数学资料,无所注册即可免费下载所有七年级数学上册资料,强烈推荐。

相关推荐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归纳

高三物理
物体的受力分析因为力是由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想实物那么明显,而且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
展开详情

《骆驼祥子》的读书笔记范文300字

读书笔记
最近我看了一篇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这本书的主人公是祥子,他生活艰苦,家境贫穷,一直靠当车夫维持生计,它的理想一直是拥有一辆是与自己的洋车,第一次千辛万苦买来的洋车却被士兵抢了去,第二次存够了钱,
展开详情

红军长征故事读后感范文

九年级语文
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后,就想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想起那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这么漫长的征途中,我们的红军战士经历了千千万万个艰难困苦,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上
展开详情

玫瑰诗句(合集3篇)

诗句
玫瑰诗句(1)描写玫瑰花的诗句玫瑰花的.气味很香,芬芳扑鼻,幽香醉人,闻了还会沉醉在香味中。描写玫瑰花的诗句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玫瑰花的诗句,欢迎阅读!唐-唐彦谦-玫瑰【年代】:唐【作者】:
展开详情

小抄写员教学设计(精编10篇)

教学设计
小抄写员教学设计(1)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读”教学模式,重在追求阅
展开详情

写人关于哥哥的小学作文优秀范文

二年级语文
每次,在盛夏烈日灼灼的羽毛球场上,总能看到一个身影;每次,在残阳如血的傍晚时分的蓝球场上,总少不了一个身影;每次,在月光如水的夜晚的电脑桌旁,也总会看到他;每次……那就是我酷爱体育运动的哥哥。哥哥的脸
展开详情

毕淑敏读书使人优美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
(4分)文章开头列举生活中一些人们使用万千手段使外表变得美好的方法(或人们关心的生活现象),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作为论据,更好地证明观点;为引出下文自己的观点作铺垫,使读者在触目惊心
展开详情

学习方法的广播稿

学习方法
甲:敬爱的老师乙:亲爱的同学们合:中午好!甲:我是主持人xx。乙:我是主持人xx。甲:很高兴,我们的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如期相约了,前三期结合学校的文明礼仪主题月活动推出的'是主题式广播。我们一起来回顾
展开详情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暑假期间,我认真地拜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行中,不幸遇上大风暴,全船覆没,最后只有他幸免于难,飘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从此开始他的孤岛生活。在荒岛上,他用自己的双
展开详情

雕琢自己500字初中作文

七年级语文
已经走过了十七个年头了,阳光还是依旧,生活还是依旧,只是更加的忙碌了。暖暖的阳光温暖的洒落,泡上一杯清茶,在缕缕的清香中让书面舒展,轻抚上面的文字,让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把我导向恩许之地,一种难以名状的舒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究竟看美剧能不能提高英语,提高英语听力能力的重要五点 初三语文提分攻略和套路 高二自信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安全知识作文300字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选5篇) 高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 对饮非鱼阅读答案现代文 初中学生军训感悟 狼王梦优秀读书笔记 美丽的四季600字精彩作文 励志故事演讲稿300(集合6篇) 高中语文阅读积累方法 描写古代爱情的诗句(精编3篇) 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通用8篇)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反思(甄选4篇) 感悟高三作文800字范文 秋天的怀念650字优秀范文 文明旅游主题班会(汇集4篇) 感动高一作文1000字优秀作文 高中物理电能的输送知识点 表示心情高兴的成语(集合4篇) 大学生优秀学子事迹材料 五年级小学生英语作文范文 以童年为题的高一作文 道德实践周心得400字 以微笑为话题高三作文 高二生物选择题蒙题技巧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精选20篇) 小王子读书笔记 色彩700字小学作文 元宵节猜灯谜谜面(汇总4篇) 新生军训自我总结 十万个为什么读书笔记 小班教育笔记随笔 高考生物重点实验知识点 关于把握青春为话题的高中作文议论文 明基 关于父爱的故事(实用19篇) 暑期工厂实践心得体会 大学生优秀团员个人事迹材料 谈成功800字话题作文 高考作文万能时评素材 大学生的英语演讲稿范文 期中考试作文 《鸟的天堂》读书笔记 高二历史复习四步骤 先进学生个人推荐表主要事迹材料 励志电影《叫我第一名》观后感 高考百日誓师励志宣誓词 放飞梦想400字小学生作文 你是我的一本书中考高分作文600字 母爱真好550字四年级作文 西游记读书笔记700字 往后余生的句子(汇编8篇) 摆渡人读书心得 关于生意的名言(集合6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上册 呼啸山庄读书笔记 瓶子吹气球教案(精选6篇) 关于坚强的名人名言(推荐10篇) 关于清明节的诗词(集锦15篇) 怎样学习初三上册物理 防溺水安全知识观后感 走过那一个拐角为题500字小学作文 实用的中考作文 高二选修四知识点 八字军训班级口号 小屋教学设计(推荐8篇) 高中军训结束心得体会范文700字 我的梦想作文范文(精编20篇) 心理的句子(热门15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色彩500字小学作文 何炅经典语录 高中英语选修八重点知识点 儿童动物谜语(精选12篇) 慈善700字精彩话题作文 高三化学复习方法及备考经验 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观后感 安全主题班会教案(汇总20篇) 期中试卷分析数学(必备6篇) 春天来了三年级作文 读书笔记作文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四种总结 笔记作文500字 六年级作文:我和我的小伙伴作文450字 优秀小学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锦瑟教学反思(汇总3篇) 童话故事500(推荐20篇) 关于植树的谚语(汇编5篇) 学习小学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 个人见习工作心得体会 优质教案(汇总15篇) 俗世奇人读书心得300字范文 有关学习方法演讲稿 采山教学反思(推荐1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毕业考试复习计划 明月皎夜光赏析(集锦6篇) 写小学毕业考试作文500字 一年认识钟表教学设计(精选15篇) 高考化学实验专题知识点 高中人教版文言基础知识点 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汇编4篇) 2年级体育教学计划(必备17篇) 对联的起源(甄选3篇) 读查理九世有感范文300字 会计生产实习日记 注册会计师求职信 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集锦4篇) 大学生文明离校倡议书作文参考材料大全(集锦6篇) 三年级期中考试反思作文 个人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2022高一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250字军训个人感想 2022年高考取消特长生是真的吗?政策 军训开幕式学生精彩发言稿2022年 法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安全知识教育作文 比一比教学设计(集锦19篇) 小升初考试必出数学题 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精品5篇) 老成语(通用10篇) 高中地理关于地形知识点 小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 高中英语重要短语知识总结 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大学专业自荐信 中考数学复习资料:三倍角公式推导 心情的签名 关于光的反射的练习题 学霸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小鹿斑比读后感范文300字 《疯传》读书笔记 纪律的名言(精选3篇) 2022年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初中学习英语的方法总结 学习高中思想政治的一般方法 悲惨的考试作文 八年级英语语法练习题 一次考试作文 安全知识作文 抛物线知识点总结(优选3篇) 初中物理公式 《小王子》小学读书笔记 二年级日记100字 毕业护士实习日记 快乐的一天六年级作文 英语的学习计划 2022西藏高考英语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 穿靴子穿的猫读书笔记范文 风筝和纸船教学反思(精品17篇) 幼儿健康教育教案(汇集16篇) 以希望为话题高三作文范文 家庭教育作文 有关学好高三数学的小窍门 达芬奇的故事(热门8篇) 体育课篮球教案(汇总15篇) 医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你是我的一本书中考高分作文600字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汇编7篇) 适合说晚安的句子(优质4篇) 追寻渐远的背影中考作文 金字成语(集合3篇) 春天美术教案(精品16篇) 分手后的qq个性签名 考试童话作文 读资治通鉴有感范文800字 最美的书包阅读答案(实用3篇) 实用的大学英语作文 对孩子有趣又简单的智力题有哪些 八年级历史上册1-7课知识点的归纳 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有感 二年级下册300字日记大全 诗歌英文(推荐19篇) 防溺水安全资料(通用10篇) 《刻意练习》读书笔记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训练题 初三下册语文知识点湘教版 儿童经典绕口令大全 心烦意乱的心情签名 高三作文如何得高分 数学谜语以及谜底 加拿大留学费用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设计(精品7篇) 关于公平的名言(实用11篇) 山川成语(合集4篇) 赞美劳动的诗词(实用7篇) 年月日教案设计(热门8篇) 小升初专家指导学习建议:这几个好习惯让孩子在初中得益 庆国庆主题班会(实用5篇)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笔记范文 孟尧 造价员实习工作心得 高二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开学第一课安全知识(精编3篇) 护士实践心得体会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汇编8篇)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精品3篇) 国庆节诗歌(热门15篇)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