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墨茶是什么茶啊!

首页

墨茶是什么茶啊!

墨茶是什么茶啊!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09 16:31:53
      所谓“墨茶之辩”是指有一天司马光开东坡的玩笑说:“茶与墨相反,茶欲白(宋时评白茶第一),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此二物?”苏轼不加思索的答道:“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真是妙人也妙语。也有段关於蔡襄品茶识茶功夫的记载如下:福建建安能仁寺的和尚制了八个茶饼,还起了个雅号叫“石?前住保退母龈滔澹硭母鏊透┏堑暮擦盅客跤碛瘢荒旰蟛滔宕痈=ǚ稻┏欠糜碛瘢跻宰詈玫牟璐停滔宄⒘艘豢谒担骸按司颇苋适?前祝我缘弥俊辈滔逭娌焕⒋说佬屑摇?
    宋人饮茶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更讲究“茶道”﹐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是嬗变显现出诸如朴素﹑廉洁﹑宁静﹑清雅﹑淡泊﹑无欲﹑无争等意义来。
      宋人追求的素雅清韵的风尚﹐使茶的这种特定的精神内涵得以约定俗成。而宋代的文人在这嬗变过程中﹐是主要的推波助澜者﹐其中尤以苏轼(苏东坡)功勋卓著。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我国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在政治上﹐苏东坡一生不得志﹐最初跟从司马光反对宰相王安石的变法﹐被贬官“流放”到许多地方任地方官。司马光执政后﹐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提出不可尽废之﹐又为“旧党”所恶而继续被贬谪“流放”﹐远至天涯海角。   苏轼一生不得志﹐但却一生嗜茶。他写诗作文要喝茶﹐睡前睡起要喝茶﹐夜晚办事要喝茶﹐还热心于采茶﹑制茶﹑烹茶﹑点茶的钻研﹐甚至对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将有研究。
         对茶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品其味﹐而是升华至品其理﹐这是苏轼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是他对茶文化的突出贡献。   明人屠隆在《考盘余事》中记有这样一件事﹕   苏轼因为既爱饮茶﹐又擅书法﹐所以有一天司马光便问他说﹕“茶越白越好﹐墨越黑越好﹔茶越重越好﹐墨却是越轻越好﹔茶越新越好﹐墨则是越陈越好──人们对这两者的追求恰恰相反﹐而您为什么却会同时喜好这两件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司马光问得有道理(他敏锐细致地观察到了两者截然不同之处)﹐同时也问得没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与人的好恶毫无必然联系)。
      但苏轼并没有被这种有意的“刁难”所难住﹐只见他淡淡一笑说﹕   “上好之茶与妙品之墨都有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它们所共有的一种‘品德’﹔两者都很坚实﹐这可以说是它们的一种‘节操’。打个比方﹐贤人和君子可能一个长得皮肤黝黑﹐一个长得白皙﹐一个漂亮﹐一个貌丑﹐但是他们的品德和节操却是一致的。
      ”   短短一席语﹐让司马光钦佩不已。   在苏轼眼里﹐茶和墨(及书法)都有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内涵﹐事茶与事书最终是对人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就茶而言﹐这就是“茶道”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对此﹐屠隆曾这样评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
      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赏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快论﹗ 。

    梁***

    2019-03-09 16:31:53

其他答案

    2019-03-09 17:05:45
  •   1。墨是墨,茶是茶。 
    苏轼曾经这样评价:“上好之茶与妙品之墨都有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它们所共有的一种‘品德’;两者都很坚实,这可以说是它们的一种‘节操’。打个比方,贤人和君子可能一个长得皮肤黝黑,一个长得白皙,一个漂亮,一个貌丑,但是他们的品德和节操却是一致的。
      ” 2。可能你问的是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以制成紧压茶边销为主,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地。主要品种有湖南黑茶、湖北老边茶、四川边茶、广西六堡散茶,云南普洱茶等。其中云南普洱茶古今中外久负盛名。
       黑茶采用较粗老的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个初制工序加工而成。渥堆是决定黑茶品质的关键工序,渥对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会使成品茶的品质风格有明显差别。如湖北老青茶渥堆,是在杀青后经二揉二炒后进行渥堆,渥堆时将复揉叶堆成小堆,堆紧压实,使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生化变化。
      当堆温达到60度左右时,进行翻堆,里外翻拌均匀,再继续渥堆。渥堆总时间7—8天。当茶堆出现水珠,青草气消失,叶色呈乌绿或紫铜色,并且均匀一致时,即为适度,再进行翻堆干燥。 黑茶压制茶的砖茶、饼茶、沱茶、六堡茶等紧压茶,是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饮料。
       。

    曹***

    2019-03-09 17:05:45

  • 2019-03-09 16:45:36
  •   宋人饮茶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更讲究“茶道”,饮茶不仅仅为品味解渴,而是嬗变显现出诸如朴素、廉洁、宁静、清雅、淡泊、无欲、无争等意义来。宋人追求的素雅清韵的风尚,使茶的这种特定的精神内涵得以约定俗成。而宋代的文人在这嬗变过程中,是主要的推波助澜者,其中尤以苏轼(苏东坡)功勋卓著。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我国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在政治上,苏东坡一生不得志,最初跟从司马光反对宰相王安石的变法,被贬官“流放”到许多地方任地方官。司马光执政后,尽废王安石新法,苏轼提出不可尽废之,又为“旧党”所恶而继续被贬谪“流放”,远至天涯海角。
         苏轼一生不得志,但却一生嗜茶。他写诗作文要喝茶,睡前睡起要喝茶,夜晚办事要喝茶,还热心于采茶、制茶、烹茶、点茶的钻研,甚至对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将有研究。   对茶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品其味,而是升华至品其理,这是苏轼的不同凡响之处,也是他对茶文化的突出贡献。
         明人屠隆在《考盘余事》中记有这样一件事:   苏轼因为既爱饮茶,又擅书法,所以有一天司马光便问他说:“茶越白越好,墨越黑越好;茶越重越好,墨却是越轻越好;茶越新越好,墨则是越陈越好——人们对这两者的追求恰恰相反,而您为什么却会同时喜好这两件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司马光问得有道理(他敏锐细致地观察到了两者截然不同之处),同时也问得没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与人的好恶毫无必然联系)。
      但苏轼并没有被这种有意的“刁难”所难住,只见他淡淡一笑说:   “上好之茶与妙品之墨都有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它们所共有的一种‘品德’;两者都很坚实,这可以说是它们的一种‘节操’。打个比方,贤人和君子可能一个长得皮肤黝黑,一个长得白皙,一个漂亮,一个貌丑,但是他们的品德和节操却是一致的。
      ”   短短一席语,让司马光钦佩不已。   在苏轼眼里,茶和墨(及书法)都有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内涵,事茶与事书最终是对人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就茶而言,这就是“茶道”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对此,屠隆曾这样评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
      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赏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快论! 。

    木***

    2019-03-09 16:45:3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