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通过朝花夕拾看童年鲁迅

首页

通过朝花夕拾看童年鲁迅

通过《朝花夕拾》中鲁迅回忆自己童年的片段(需要具体的句子),说说童年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4-24 09:41:06
      通过朝花夕拾看童年鲁迅
    《朝花夕拾》,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早上掉落的花傍晚捡了起来,是一部回忆过去的散文集。当鲁迅逐渐步入中年,回想起自己的过去,年少的欢乐与痛苦,求学的艰辛……这些早上开放的花儿散落在地上,芬芳不曾消散,傍晚时,鲁迅将其拾起,此刻,在他的眼光中,这些花儿已有了不同以往的或是浓重或是欣欣的韵味。
      
    《朝花夕拾》共有十篇散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这些散文记叙了鲁迅童年到中年发生的一些事情。
      若是其他人来写回忆自己过去的散文,必然是只局限于个人的家务事、儿女情等等私事。而鲁迅写的《朝花夕拾》,却是一边叙述自己的人生,一边让读者了解封建制度的落后腐朽、封建思想对民众的荼毒之深、辛亥革命的换汤不换药,真正做到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景山说得好:它(《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它不是历史书,却使人从中看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动形象的侧面;它当然更不是民俗学著作,但它却涉及并记叙了那么多的城乡风习。
      
    在这十篇散文中,我最喜欢《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尤其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对于我这种在农村田野中长大的孩子来说,此情此景是再熟悉不过了:春天看到菜园里金黄黄的一片——油菜花开了,便邀着小伙伴去捉蜜蜂;夏天艳阳高照,知了高声吟唱,便去山间老林看看能否抓到一只;秋季山间野果熟了,就三五成群,漫山遍野地去摘野果;冬天则在干燥的田野上烤起芋头,特地拿了干燥的草木——干燥的草木不会生烟,大人难看到。
      这些都是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孩子们长大的天性,是全世界不论肤色地域都有的。这些天性先是在孩子身上逐渐旺盛,就像是疯长的野草,然而不知什么时候,一股来自成人世界的秋风吹来,现实的冰冷霜雪降下,这些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就这样枯萎了,此后别说什么时候长出来,是否能再长出来还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读《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欢乐童年味吧。遥远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缓缓呈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二***

    2019-04-24 09:41:06

其他答案

    2019-04-24 10:01:55
  • https://www.baidu.com/link?url=jUizfsuoANIv-aSvy6p_uzGqTNFBB-Qm8Hw2l8ec8VaefYYDlFS7gWu811SiVQY4CgPloLMRjQETSJCiLxrujq&wd=&eqid=b3b1115400038dc80000000259ec6f4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c6f080100jy68.html

    王***

    2019-04-24 10:01:55

  • 2019-04-24 09:47:31
  •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在《朝花夕拾》中,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里面充满了童真与童趣。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鲁迅的回忆性文章,在这些文章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了鲁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除夕夜长妈妈教鲁迅如何吃福橘、如何讲吉利话,元旦清晨等待鲁迅说“恭喜”等等。文中重点描述了长妈妈利用告假回家的四五天,为鲁迅买来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的事。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而长妈妈也给鲁迅的童年带来了许多快乐。虽然他们是主人和保姆的关系,但是儿时的鲁迅很尊敬长妈妈,从这也可以看出鲁迅的待人真诚和没有主仆偏见的高贵品质。
     然而,每一个人的童年回忆里总会有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鲁迅的童年也是这样的。在〈〈五猖会〉〉这篇文章中,七岁的鲁迅要随家里人去六十多里远的东关看五猖会,这是一次最盛大的迎神赛会。他自然十分兴奋,可父亲偏偏在这时要求他背〈〈鉴略〉〉,背不出就不许去看。这使他感到很不解。虽然最后流利地背出了〈〈鉴略〉〉,一家人都到东关看了五猖会,但是他并不感到高兴。
      鲁迅在文中这样写道:“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想,这就是鲁迅童年里一段不太美好的回忆吧!其实这样类似的情形我们都曾遇到过,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小孩身上,这也许是我们的童年都必将经历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吧!
     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鲁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他儿时对自然的热爱。
    总而言之,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打开了他的童年之窗,透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他的童年既有快乐又有烦恼;既有对长妈妈的感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又有对强制的封建教育的不解。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感受汇聚在一起,所以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让我们再次翻开〈〈朝花夕拾〉〉,品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去体味这种丰富多彩吧!。

    王***

    2019-04-24 09:47:3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