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诵经

首页

关于诵经

听经和诵经有什么区别?如果我自己读经生字音太多,速度慢,可以听经跟读吗(比听到的经慢半拍)?如果没时间念完一整部经可以分几天念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0-28 01:39:02
  •   从《禅观入门》摘一段关于读经的方法:
    超越自我的阅读之法:
    一切佛教经论都是契理契机的无上大法,但由于我们智慧有限,因缘不同,所以真正能适合我们学修的经论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因此要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而不可滥学经论,盲目追求多知,这样反而因精神耗损太多,心绪纷扰而失去了宁静的学修心境,使进修之道沦失。
      
    在阅读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l)要从浅至深地次第阅读,自我感觉轻松有回味为佳,不能把阅读当成负担。
    (2)阅读经论应选择重点与傍带性的,应处理好两者的份量关系,不可不注重重点的茫无边际的阅读。
      
    (3)阅读时应缓缓而阅,如遇到会心处,则应停下来作进一步的思索,以使此一灵智的启开更加深透。
    (4)进人正修之后,阅读时应对照自己的修持,这里有四层的不同:①是在阅读时即是修持,以直观不动故;②在阅读时对照以往的修持,检验其正确与否;③在阅读时明了未来的进修之道,使趋向无滞;④正在阅读时,由于经论的智慧力量,可随当下心境畅开,脱出原来自我的粘滞。
      
    (5)修持到了忘知忘我之境,除暂时对照一些关键之处外,一律应摄养心地,不去阅读。
    另一段,关于持诵金刚经的方法:
    二、持诵禅修法要
    持诵修持法一般分为天台宗的三观诵法与禅宗的直观诵法的两种。
      而以直观诵法尤为初学入门的捷径。持诵《金刚经》为此禅法的最基本的部分,初修者从此而入门,而悟后仍须持诵不辍,以进一步深入智海,因此持诵法须终身修持的。
    (一)、持诵前的准备
    安排净室,上供释迦如来像,焚清香一炷,列诸供果。
      距像前二公尺内摆经桌坐椅,桌与椅的高度须适宜。经本应以四十五度斜度安放在经架上,光线应以佛像为中心而四周略暗,能照见经文即可。诵前先礼佛,然后绕佛三匝后上座,调和身、息、心使之宽松安适,自然恬静。
    (二)、持诵的直观法
    持诵时,先依仪规至诚合掌观想而诵,使心观合一,持诵正文时,左手结方便印,右手翻经本,口微动出声缓缓而诵,使两耳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即可,不要太响,因太响则心气上浮,不能使心寂止安住,但也不可以无声,无声易落昏沈与乱想,总以心合于声·,声人于心为佳。
      眼睛似看非看地循经文渐渐而移,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同时不可脱离文字光靠记忆背诵,更不可停在某处进行思索,应以无住之心将眼识、眼根及经文色处打成一片,摄持不失。这样,在持诵时,心意随眼之所到,自然带动舌根出声念诵,其声经耳根而入后,反馈入心,于是使自性在这微妙的直觉观照中,融人平等无为的清净境地,不动不出,无我无法,久之在不知不觉中豁开本性之光,彻悟自心之佛了!
    持诵应注意以下七点:
    1、不可以知解心思惟经义,对忽然出现的经义联想,也不要去分别。
      
    2、正在持诵时,如忽然出现妄想,不能自制时,不要理睬它,应一心依经文持诵,开始时勉强,久之,自能妄想顿尽,清净朗现。
    3、持诵中途,忽受外界的声音、事缘等干扰时,不应起应付心,应不顾一切地一直持诵完毕。
      
    4、在持诵一定程度后,如出现佛相、光明、赞叹及说法之音等,都不应生欢喜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时应放开一切境界,不去住著,一心持诵经文。
    5、如在持诵时,由于身心宁静归一,忽然身心都忘,不见内外,又无沈重暗蔽,只是一片净空虚明朗稳。
      此时不必再起心分别境界,以及再生起持诵之心,应一切放下,安住不动。此境界过后,可以即调和下座。但不可生奇特想,也不要对人宣说。心中仍是平平常常,不去计较。
    6、持诵时,应注意字句分明,谛了无谬,不可含糊过去,又不可分别太甚,使心不安宁,因为一心直观之时,不生偏倚,就是般若的正观妙门。
      
    7、时间较充裕而精力又佳者,可以连持经文数卷,但不可与其他经文夹杂而诵,否则便失去效果。
    以上七点注意事项,应对照而修,防止走入偏差以致失去殊胜的利益。
    (三)、诵毕后的直观禅法
    经文持诵结束后,不要起诵毕之想,也不要急于回向、下座。
      应该照原来的坐姿结印安坐,放下一切身、口、意的作为,不起一切用功之见,无为无住。要使心念如同溪涧流水一样,随其惯性流去,不作任何人为阻挡与控制。这样由于持诵时的直观之力的相续,使此时心境仍是直观,因为已离开经文,不再出声与循文,故比以前更趋向自性的返照,故此时往往直入寂静的境地。
      当到了不想继续坐下去时,应持诵(金刚经心咒)数十遍乃至数百遍。
    此咒乃是《金刚经》之心体,每次持诵后诵之,便能证得性空,获得无量的功 德,故密藏中有谓将此(心咒)持诵一遍,其功德等于读诵九亿万遍,因为合照于自 性光明,所以有如此不可思议之力用。
      但在持诵时,也应无心而持,不可有功德相 的执著。
    (金刚心咒)持诵毕,即合掌迥向,调和下座,礼佛十二拜,而结束此一座的修法。下座之后,仍须保养心境的安静清明,不可起诸烦恼,打失心境。
    以上持诵法,事忙者每日至少一座,事闲者可修二座至四座,无论定在早晚或日间均可。
      半年后,每日只须一座,不必多持。每座修法应以一小时至二小时为佳,不可匆匆了事,应缓缓认真行持,时时注意禅心的直观安详之态。
    三、直观坐禅法要
    依前法持诵三个月至半年后,或明或暗地体入了实相性体,初得悟明自心。
      由于各人的根器及用心的善巧不同,故体入亦有深浅的不同,为进一步深悟心性,证体起用,除仍坚持诵经外,每日加修直观坐禅的行持之法。
    直观坐禅法可定在每日早晨四至六点或五至七点,也可定在晚上七至九点。每座须修足二小时,不可懈退。
      入座时须调和身、息、心,然后手结定印,直观自性。此中用心全来自诵经后所体验的直觉无住的寂静心,不须另有所观所修,只是无为不动,即可直入天真妙性,智光湛照,一念独朗。
    总持圆明国师曾述上根坐禅云:「上根坐者,不觉诸佛出世之事,不悟佛祖不传之妙,饥来吃饭,困来打眠,非指万象森罗以为自己,觉不觉俱不存,任运堂堂只么正坐。
      虽然如此,于诸法不分异,万法不昧矣!」即是指禅坐(亦指一切处)中不落一切知见,不住一切有为之法,超脱相对境界,融入一元本心。因此,直观坐禅中,不生一切追求,也不转化妄念,只是任其自然,无心直观,久久必能悟入真实佛法。
    假使中间遇到境界不能透过时,即时方便持诵(金刚心咒),直至境界亡失,恢复平静为止。
      平静后,应将咒也放下,又入于直观之中。
    此法即是达摩祖师「外息诸缘,心内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之法,也即是五祖弘忍的「守本真心」之法,亦即是六祖的「无念、无相、无住」之法。故修此法者,因为有持诵《金刚经》时所获得的禅悟体验,已经培养了根性,所以可直入禅门,了悟自心,速得道证。
      
    四、无住起用法要
    修行不但靠座上的培养体悟,更需要在体悟之后起用于人事之间,使无住的真心能在一切境界中出入无碍,应用自在。以此方便调伏习气,利益众生。
    而此起用之法,仍不离「无住生心」这一原则,而如水中画画一样,边画边消,了无痕迹。
      因此尽管做一切事--语默动静,等于没有做,心中了然无著。
    修持到了此时,有时仍有习气现前,此贵在觉知的快,一觉即无,立复清明之境,如仍不能立除妄习,应在心中起一「断」字,顿除一切妄波,返归平等之性。
    修持到了能有把握时,还应发愿以西方为归宿(当然也可依自己之愿而行),经常念佛圣号,保护心性的清净。
      临终方可有把握地自在西归。

    马***

    2018-10-28 01:39:0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