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首页

关于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28 10:11:01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哪一部?学长,你问的不是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吧?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我知道,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6年北影厂出品的《祝福》。

    冯***

    2019-03-28 10:11:01

其他答案

    2019-03-28 09:59:51
  •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应该是《祝福》。早在《梁祝》之前,中国就拍摄过彩色戏曲片《生死恨》了。

    中***

    2019-03-28 09:59:51

  • 2019-03-28 09:37:30
  •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 《梁祝》1953
      1953年10月,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
      52年前,两位浙江籍越剧演员主演了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梁祝》从此展开彩色翅膀
      “银色的光,给了旧的舞台以新的生命”。
      这是田汉在1937年看了周信芳主演的戏曲电影《斩经堂》后的感受,他高兴地看到了中国古典戏曲有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从中国电影诞生的那一天起,戏曲就和电影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1953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诞生,让越剧这个古老的剧种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当年,这出《梁祝》是如何展开彩色的翅膀?两位浙籍演员袁雪芬、范瑞娟怎样在银幕中诠释这段爱情经典?影片拍摄中,又曾遇到哪些困难?日前,本报记者采访“祝英台”袁雪芬,听这位老人娓娓道来半个世纪前的难忘回忆。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名《梁祝哀史》,是越剧舞台上的保留剧目。
         “最早的《梁祝哀史》,根本就是迷信和色情的杂烩。”日前,在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家里,这位影片中祝英台的扮演者如是说。   袁雪芬告诉记者,在最早的《梁祝哀史》里,梁山伯之所以和祝英台同窗3年认不出她是女子,是因为梁的魂魄被祝摄走,后来祝将魂魄归还于他,他才明白她是女儿身。
      而在著名的唱段“回十八”的路上,被祝英台戏称为“呆头鹅”的梁山伯以前可是满嘴的淫词艳曲。   当时,年纪尚轻的袁雪芬,最不愿意演出的剧目就是《梁祝哀史》。面对着台下肆意的喊叫,以及恶意的哄笑,生性倔强的袁雪芬强忍着内心的愤懑,对自己说,“我要改变。
      ”   1940年,逐渐出名的袁雪芬带领一些志同道合者,开始越剧改革运动,大量上演新戏。而《梁祝哀史》再次上演时,变成了《新梁祝哀史》,不仅将内容进行大量的精减,两位主人公更是一改以往庸俗的形象——祝英台成为天真、忠贞的少女,梁山伯则是那个呆而可爱的书生,两人的爱情成了干净、明亮、永恒的悲剧。
         于是,当《新梁祝哀史》上演时,台下不再是哄笑、叫喊声,原本看热闹的观众开始真正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每次袁雪芬演到动情处,更是台上台下哭成一片。自此之后,由袁雪芬和范瑞娟合演的“卫生版”《梁祝哀史》成了当红炸子鸡,场场爆满。
         就这样,电影版的前身基本成型,新剧大受欢迎。老版的《梁祝哀史》也就此慢慢消失了。   1952年下半年,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举行。袁雪芬、范瑞娟被指定进京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那场大会上,《梁祝》获得了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范瑞娟还荣获演员一等奖。
      在拿到奖杯的同时,她们得到了上级明确的通知:马上开拍彩色电影。就这样,《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指定为第一部拍摄的彩色电影。   1952年年底,《梁山伯与祝英台》开始拍摄,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都非常激动。在当时,一部黑白电影投资近20万元,而彩色电影更是翻倍。
         中国电影制片厂觉得中国当时的彩色电影技术不过关,而且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大,基于保险考虑,他们曾数次建议将《梁山伯与祝英台》改拍成黑白片。而当时的外国专家甚至明确地表示说:“中国要拍彩色电影,等3个五年计划过了再说,现在你们拍好黑白片就可以了。
      ”   尽管面临着种种质疑,以及紧张的财政状况,但到最后,大家还是决定拍摄彩色电影。   万事开头难。彩色电影还没开拍,意料之外的情况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两盏从国外进口的阿克炭精灯上。彩色电影需要充足的光源,而这两盏阿克炭精灯老是不停地闪,无法散发出足够的光。
         最后,在反复抉择之下,电影厂决定改拍黑白片。   就在大家拆布景的时候,电工突然发现:阿克炭精灯可以正常工作了——“原因就是装倒了这么简单。”   袁雪芬得知这个消息后,开心得蹦了起来。她马上找到了夏衍,把他请到了摄影棚。“从摄影机镜头里,他看到了明丽的彩色画面,激动得大声叫好。
      于是,他就在现场召开了办公会,再次决定拍摄彩色影片。”说起当时的情景,袁雪芬仍然激动不已。   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终于正式开拍了。袁雪芬还清晰地记得开拍的那一天,天气晴朗。她和范瑞娟穿着越剧戏服,按捺住满心的欢喜,就这样在镜头前水袖飞扬起来。
         在11个月的拍摄时间里,这群人为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日夜奋斗着。在最需要的时候,连上海市防空用的探照灯都借到了摄影棚——白天在摄影棚里支持拍电影,晚上送回去进行防空照明。   “那年夏天特别热,摄影棚里那些钨丝灯一开,简直热得不得了。
      服装一穿好,就全湿了。两只眼睛在灯光下,肿得像葡萄一样。我后来的十二指肠溃疡等毛病,就是那时落下的。”袁雪芬回忆起拍电影那段时间,痛并快乐着。   1953年10月,越剧彩色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   1953年11月5日,周总理、邓颖超以及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一同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审片。
      陈毅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不是有人说我们没条件拍摄彩色片吗?现在拍出了,不是很值得总结吗?”   导演桑弧在《追忆周恩来二三事》一文中这样写道:“1953年冬,影片摄制完成,夏衍同志邀请周总理、邓颖超和陈毅市长来审看样片。他们看后十分高兴,对袁雪芬、范瑞娟的优秀表演以及摄制组全体的创作劳动给予很多鼓励。
         周总理还详细询问了拍摄情况。他知道舞台上的《梁祝》要演3个多小时,这对电影来说,无疑是一个过量的负荷。因此,如何把影片的长度控制在电影通常所允许的2小时的放映时间之内,而又要尽可能地保留甚至突出舞台的精华,这确是一个难题。摄制组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仍不能尽如人意。
      周总理深思片刻,用商量口吻问我们,为了剧情贯串,在‘楼台会’和‘山伯临终’之后,能否加上一个祝英台思念梁山伯的场面,以衔接下面马家花轿进门,祝公还硬逼女儿上轿的场面。我们觉得总理的建议非常好,于是又补拍了‘思兄’一场,增加了短短4句唱词,却把梁山伯与祝英台坚贞不渝的爱情烘托得更浓烈了。
      ”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建议下,《梁山伯与祝英台》又把以一只绣花鞋为信物的情节,改为赠送玉蝴蝶。而“化蝶”为结尾,也是慢慢才改变的。   越剧《梁祝》被“认为是一个可以代表国家的剧目,够得上国际水平”的精品之作,开始了它的世界巡展。   1954年5月,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就带去了这部影片,留下了“越剧《梁祝》饮誉日内瓦”的佳话。
         日内瓦会议结束不久,周恩来总理在1954年7月18日还特地邀请当时隐居在日内瓦、65岁的世界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及其夫人奥娜·奥尼尔到中国代表团驻地作客,观赏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4年8月25日,上海大光明等20家首轮电影院,同时上映彩色越剧艺术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共放映1000余场,观众近150万人次。   《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了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上获得极高声誉的中国影片之一,被一代西方观众所喜欢,称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经过几十载的岁月洗礼,《梁祝》依然散发出迷人的风采,并影响了大量戏曲电影的创作 。
      

    涐***

    2019-03-28 09:37:3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