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孩子任性怎么办?

首页

孩子任性怎么办?

孩子任性怎么办? 我女儿3周岁,最近老是跟人家抢东西玩,自己的东西也不肯给别的小孩玩,不知该怎么办.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5-06 14:06:31
  • 宝妈不要正面直击宝宝的"缺点",否则会形成"心理定势",适得其反,可通过有趣的小动物故事等来引导宝宝,让她有个"小榜样"来学习,有点进步,妈妈要及时鼓励!

    t***

    2016-05-06 14:06:31

  • 2016-05-06 14:06:31
  •     任性是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放任孩子的任性,将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因为任性的孩子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任性的孩子通常借助在地上打滚、不停地哭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现他们的情绪和要求。    如果这些消极行为经常发生,就会强化孩子的不良个性品质。
      同时,孩子任性时通常会伴随着烦躁、愤怒的情绪,经常性的情绪失控就会对健康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那么,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及对策究竟有哪些呢? 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想怎样就怎样,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知识方面的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孩子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与同伴交往机会缺乏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与同伴交往机会的缺乏,导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这就会使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了解了孩子任性的原因,我们就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进行教育: 明确要求,预防在先 家长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
      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 家长教育孩子时观点应保持一致 尤其在孩子任性时,家长应统一要求,如果一个严,一个宠,那么孩子的任性会越演越烈,很难得到改正。
       采用“负强化”的方法 当孩子任性时,有的家长大声训斥、恐吓,甚至打骂,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家长抗争。家长可以用“负强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任性。
      
      例如,孩子吵着要买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打骂的方法,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这些行为。当孩子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孩子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邱***

    2016-05-06 14:06:31

  • 2016-05-06 14:06:31
  •   宝宝2岁多以后有时显得很“自私”,有强烈的占有欲望,例如在别人家做客时,会不声不响的抓住一些好吃的东西或一个好玩的玩具不放。若强行从宝宝手里拿走,宝宝便会大哭不止。在和小朋友一起时,总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与他人分享,并会去抢夺别人有趣的玩具。 然而这并不是宝宝自私。
      这个年龄的宝宝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已能强烈意识“我的”这样的概念,但仍不能明确意识到“我的”、“你的”、“他的”等概念,于是,他便会对自己感兴趣想要的东西都认为是“我的”,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由此可见,宝宝的以上行为只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大人对宝宝这种正常的表现不应感到不可理解,严厉斥责。父母可语气温和的跟他讲一讲简单道理,不过有时可能也无效。若是宝宝在小伙伴玩耍中经常抢夺别人的玩具,可让他多和稍大些孩子一起玩,让他学会收敛自己,假如宝宝的玩具经常被别人抢夺,则可让他与较小一些的孩子玩,以减少受到侵犯的机会,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大人也不要强迫宝宝将自己喜爱的玩具让给别人,这样做不好。这样不仅不会让宝宝懂得礼让,而且会让宝宝误会大人也要抢夺他的玩具,从而护的更紧。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对“我”、“你”、“他”的概念便会有进一步的认识,这种强烈的占有欲、“自私”就会明显好转,宝宝在对别人的玩具感兴趣时会懂得借,也会把自己的玩具与小伙伴分享。
       随着社会交往的欲望逐渐强烈,宝宝对小朋友特别感兴趣,常常要找小朋友玩耍。而在玩的过程中,家长发现孩子总爱抢别的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他要玩,伸手就拿;拿不道就抢,就哭,甚至打架,边哭边说“我要”“我要”,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弄的家长很尴尬。
      其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婴幼儿心理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其作用是任何成人所代替不了的。现在国内外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很重视“以儿童教育儿童”。儿童间的交往可以彼此模仿。一些正确的或者错误的行为在交往中得到加强或者消弱。
      3岁幼儿的交往应该说还是一种初步的随意性交往,他们还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我的”,不会考虑别人的权利与要求,没有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他们不知道别人也在玩,不会商量着办事,也不会自我克制,而是随心所欲,所以他们也往往玩不长久,争吵是免不了的事。
       作为家长,要注意使孩子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多让孩子们参加活动,多多少少让他们碰些“钉子”,然后逐渐学会考虑别人的权益,来摆脱自我。

    只***

    2016-05-06 14:06:3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