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宝宝口吃怎么办?

首页

宝宝口吃怎么办?

宝宝口吃怎么办? 大家好,我的宝宝快两岁半了,一岁半开始学说话,现在跟我们沟通基本没问题了,还会唱好多儿歌,背几首唐诗。可最近发现他说话有时有点结巴,每次都给他纠正,纠正完了当时可以说得很流利,可过一会再说又是老样子,不知道他这样需不需要看医生,望各位朋友给点建议,谢谢!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4-12 14:21:58
  • 口吃的办法在刚学话时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家长不要急要耐心地说,他说错了你不能学他,只要一遍遍地教。

    通***

    2016-04-12 14:21:58

  • 2016-04-12 14:21:58
  •   孩子口吃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儿童口吃是指说话时以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伴随着肢体动作为主要症状的语言障碍。儿童口吃比较常见,患病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5%。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口吃的开始年龄往往在2至4岁之间。本来说话流畅的儿童为什么突然开始口吃呢?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措辞原因 在两三岁到七岁之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表达和表现欲望逐渐增强。
      但此时由于语言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儿童的思维能力、词汇的掌握和组织句子的能力都在发展阶段,这使他们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时感到困难,说话过于急躁、激动或紧张。儿童急于表达时,造成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信息,但表达能力却跟不上,思考与说话的速度无法配合,从而出现较多的口吃现象。
       二、模仿感染 大部分口吃病患者是在幼小时学别人的口吃学来的。儿童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性很强,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喜欢模仿。不单单喜欢模仿成年人的动作,也喜欢模仿同伴、同学的动作,尤其见口吃的人说话那么滑稽可笑,更喜欢模仿。 当亲友、同学和邻居中,如果有口吃的人,就会成为模仿的对象。
      特别是电视动漫片出现了口吃的场面影响就更大了,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学久了就成了习惯,再想改就困难了。儿童时期是模仿性最强的时期, 口吃的“感染性”很强,常年与口吃者一起生活或玩耍,虽不去模仿,时间长了也会不知不觉中染上口吃。 这种“感染性”就是被暗示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类都有被暗示的本能,尤其幼童接受暗示的倾向更大。如果经常听到父母或周围的人口吃,这种印象进入脑海后,就会条件反射地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不仅口吃,连说话的语调、姿态、动作以及其他的习惯都会感受过来。有些家长不准自己的孩子学口吃说话,也不让孩子与口吃的小朋友在一起游戏,可是,人们都有好奇心,越是不准看的东西越要看上几眼,越是不让动的东西,越是想摆脱两下,越是不准学口吃就更觉得好奇地要学上几句。
       模仿别人的口吃,或受了别人的影响而出现了一些口吃现象,不须要大惊小怪,这些现象很快就可以克服,如若这时参杂了心理因素,那就很可能变成真的口吃病患者。 三、惊吓刺激 由于突然或持续惊吓而引起口吃者不少见。在一些突然引起震惊、恐惧的事件之后,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例如遇见某种动物,听了鬼怪的惊险故事,因而引起惊恐等等之后,可发生口吃。
       口吃可能在受惊恐的当时发生,也可能是在受了惊恐之后几小时或几天之后出现,有时是经过沉默阶段再出现的。 人们在受到惊吓时常说“吓死了”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大,但虽是极个别的,人类确实有因受到极度惊吓而致死的,吓成半死的就更多。受惊时,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都可能失去正常。
      常见的有全身肌肉紧张和僵直,毛发竖立,瞪眼,张嘴,面色苍白,心跳,出冷汗,四肢发抖,甚至站立不住,手里的东西脱手落地,大小便失禁等,言语器官也可出现紊乱而发生口吃。不过,这都是一时性的,当受惊的刺激一过,这些现象就会逐渐平复。决不会一吓就吓成一辈子口吃;也就是说,如若没有心理因素参杂进去,一时发作的急性口吃决不会转为慢性口吃。
       四、教育不当 父母的教育不当往往也是发生口吃的原因。如幼儿的后天发育有早有迟,有的刚满一岁就能较清楚地说出简单的话来,也有的到二、三岁还说不好一句完整的话,他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地成熟。有一些不懂事的父母硬逼自己的孩子把话说好,这样会造成小孩对说话紧张不安而发生口吃。
       过分严厉和过分钟爱都是绝对有害的。儿童时期常常遭受打骂,这些印象能深深地留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它们会压抑孩子的愉快。监视孩子的内心的任何思维,引起孩子常处于紧张状态,也往往造成口吃。家庭成员过分地把孩子当作家庭中的中心人物那样专心注意,也会使孩子的心理状况片面发展,成为不是孩子所应有的那种过于优越,严肃,自信,早熟和极端自我的中心,从而防碍孩子跟周围人们接近,削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样的孩子一旦走入集体,也可能产生口吃。
       有的父母过于严厉,儿童太顽皮或做错了某件事时,就对他们厉声地呵责。尤其是在儿童说错了某些话时,突然地大声呵斥使他们受到惊吓,从而变得口吃起来。另外,环境的惊吓刺激也可能导致口吃,如父母间的吵闹、发脾气都能使儿童在语言上突然发生口吃。 很多父母长辈在与孩子交流中常常说些“吃饭饭”“睡觉觉”“拉尿尿”这样的连发字音,也容易被孩子模仿学习,形成重复连发的口吃习惯。
       另外,家庭中的恶劣影响,学校中受到歧视等,都可能引起口吃。如父母吵闹、打架,亲近者的不幸,家庭成员间的不和睦,老师的叱责、歧视,同学们的打闹和戏弄等等。总之,凡能使情绪发生激烈变动的外界刺激,而使发言意欲不安定时都可引起口吃。 五、强行纠正“左撇子” 人们常常把控制说话能力的脑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于使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使用左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右侧。
      如果父母、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手优势儿童(俗称”左撇子”)用右手拿筷子、拿剪刀等,就有可能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出现口吃。 口吃的本质是对说话的恐惧而形成的心理障碍,训斥的作用正是加重儿童说话的恐惧,让口吃的儿童每次说话都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心理负担,以至脑部活动过于剧烈,正在发育的语言区经常处于混乱状态,最终对大脑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父母不宜对儿童偶尔的口吃现象过于敏感。当儿童开始口吃时,应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千万不要给予提醒,更不能嘲笑。对他说话要慢、轻,句子可以短一些,并认真的听儿童表达的内容,给予儿童足够的信心。 六、疾病影响 疾病对口吃也不无影响,特别是幼儿时期,若长期患病,也可能使幼儿在病中或病后口吃起来。
      小儿癫痫、麻疹、热病、脑病、百日咳、猩红热、脓症、鼻炎、扁桃腺发炎或肥大等等,以及耳鼻喉科的疾病,多少都能使呼吸和发声受到影响。 另外,还有因外伤而引起口吃的病例,如坠落、脑震荡、火伤、撞车等。有一青年,厂里发生火警,奋不顾身地跑到现场救火,大火扑灭后自己也昏迷过去,手、脸烧得特别严重,经医院急救恢复了知觉,起先不能说话,后来觉得发音困难,渐渐地变成口吃病人了。
       然而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哪个人幼年间没生过病,为什么人家生病没引起口吃?若没有心理因素,即使一直生病,病到老,病到死也决不会患上口吃的。疾病,冲其量不过诱发因素而已。有一个口吃病患者一场病反倒把自己的口吃“病”好了。有位患者得了肺炎,高烧连续几天不退,浑身无力,躺在床上,一心想的是肺炎,把自己过去认为是“最大痛苦”的口吃抛到九霄云外,口吃的心理障碍已无影无踪了。
      医生查病房问他的病情时,虽然说起话来有气无力,可是却能对答如流,一点也不口吃,连陪他的家属也觉得奇怪。通过这次体验,知道自己原来也能流利地说话,精神为之一振,从此就不再口吃了。 七、成长因素 发生口吃的年龄大多在幼儿期,特别是在已能学会说话,并能构造简单词句的年龄。
      言语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三岁左右,就是在他们抑制条件反射还不够巩固的时候,其次是学龄期七岁左右,也就是对孩子们的言语提出大量要求的时候。再其次是十五岁以前的青春发育期,青春期全身各器官迅速地但是不平衡地生长发育,使情绪发生扰乱的时候,以后就逐渐减少,成年患口吃的就很少见。
       你可以去网站搜下恨若秋水老师的网站,他对儿童口吃的研究非常的透彻,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去看看。

    C***

    2016-04-12 14:21:5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