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雕版印刷用阳文或阴文的问题。

首页

关于雕版印刷用阳文或阴文的问题。

我在电影和科普节目里见到的古书,貌似都是刻掉字以外的部分,印出来“白”纸“黑”字。但是最近在某穿越小说里看到,似乎唐朝时有刻掉字的部分,印出“黑”纸“白”字的情况。

历史上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5-24 00:27:27
    穿越小说我不知为何物,不过关于印刷术的问题我倒是略知一二。你所说的这种黑底白字的情况,并不是雕版印刷技术,而是捶拓刷印技术。捶拓刷印技术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碑帖就是,不过这项技术的应用也仅限于碑帖,因为刻石碑费时费力,且黑底白字又不便阅读,因此这项技术并不能满足印书的社会需要。现在圈子里一般认为,雕版印刷术是印章(阳文)面积的扩大与捶拓刷印技术的结合,白纸正字。至于捶拓刷印技术的起源尚不可考,包括隋代,但在唐代已有确证,传世唐拓有《孟法师碑》和《温泉铭》等。到了宋代,捶拓盛行,由此诞生了金石学。

    小***

    2007-05-24 00:27:27

其他答案

    2007-05-24 10:03:37
  •   凸版印刷简介 
    凸版印刷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印刷方法。其基本原理可以上溯到我国古代印章的阳刻形式。 
    1300多年前,我国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形成了早期凸版的印刷技术。保留至今的木刻水印即是在木板上手工雕刻出凸版,再用水性颜料在印版上着色,然后在湿的宣纸上进行压印或刷印来完成图象的复制。
       我国宋代出现的胶泥活字是凸版技术的又一重大进步,活字改变了原来雕版印刷中文字不能重复利用的缺点,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以文字为载体的知识的传播。继泥活字之后,德国人谷登堡通过改良活字铸造技术而发明的铅合金(铅、锑、锡合金)活字技术则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前,凸版印刷主要使用铅合金活字版,活字铸造不仅劳动强度大并且环境污染严重。80年代以后,持续了数百年的铅合金活字工艺才逐渐被激光照排和感光树脂版制版工艺取代,从此,凸版印刷又得到了新的巨大发展,尤其是新型的柔性凸版印刷工艺,是对传统的凸版印刷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凸版印刷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具体类型,从整体上看,凸版印刷的印版与承印材料直接接触,属于直接印刷的类型。其印刷的原理是印版的图文明显高于空白部分,通过不同的供墨方式在图文部分涂布油墨,然后通过压力的作用,使图文印迹转移到承印物的表面。如图所示。
       a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不仅代表着凸版印刷的早期形式,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印刷术。 关于雕版印刷技术产生的确切时间目前还没有相关文献记载,但可以肯定其在我国唐代已经比较普遍地使用。目前已经发现的唐代的《金刚经》产生于公元868年,是当今世界上已发现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该印品即为雕版印刷,它比欧洲现存最早的印刷品还要早555年。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所选用的板材多为质地细腻的梨木或枣木,其基本工艺流程是: 先将正稿绘制或拷贝在薄纸上,形成制版的原稿,然后将纸张翻身贴在木板上,用刀刻除印刷所需以外的内容而保留需要印刷的图形和文字,从而形成雕刻的凸版。然后用墨刷对凸起的图文均匀施墨,再将纸张平铺在已经附墨的印版上。
      此时印版上的油墨与纸张已经轻微地贴合,然后再用干净毛刷对纸张表面均匀用力刷上一遍或多遍,稍干后揭下印张,既完成一次印刷。 雕版印刷在宋代以后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出现了多色套印技术和雕蜡技术。雕蜡所用的印版依然以木板为版基,并在版基上涂布一层蜡质。
      由于蜡性柔软,对蜡进行雕刻远比雕刻木板轻松容易的多,因此也更加方便高效,该工艺技术主要应用于一些需要及时发布的印品的印制,如官府的布告等。 b木版水印 木版水印是雕版印刷的一种,也属于凸版印刷方式。过去主要应用于复制古代书画艺术品。为了准确还原书画作品的水墨效果,这种雕版印刷在两个方面呈现出独特的一面。
      一是印墨为水性,二是采用宣纸作为承印材料。在印制过程中如何准确表现书画作品晕染的层次是关键,而晕染的环节必须先在印版上手工完成,相当于手工临摹一般,然后再转印到宣纸上,因此对技术要求非常的高,由于这种特点,木版水印技术主要掌握在具备水墨绘画传统的中国以及邻近的日本。
       水印制作的一些材料工具: 宣纸,水质颜料,木板,马莲,木刻刀是必需的,如图: 其中木板多用断木的三合或五合板,因其质地较软,易于雕刻,还有水曲柳板及松木板,非常适合做一些木纹肌理效果。马莲,制作马莲用的是笋皮,因为其可以防水而且表面光滑,非常适合印水印用,过去马莲为马尾制作,现代马尾不多,制作也不方便,日本人便发明了用笋皮来替代。
      制作马莲通常是需先将笋皮在水中浸泡至柔软为止,这样制作时会比较有韧性不易破裂,然后准备一块大小适中的圆形木板,将笋皮把木板包裹起来,二头用麻绳扎紧绑起,做成一个可拿握的手柄,即完成。笋皮,麻绳,这些天然粗糙的东西和宣纸、墨汁很是契合,蕴涵了其天然的同性。
       宣纸,有人喜欢用单宣来印有人喜欢用夹宣来印,各有妙处,单宣因为纸薄所以上色容易,但易干,易破,也容易变形,所以单宣适合用于版数不多的作品,而夹宣相对来说蓄水量大,不必担心它干的过快,但一些粉质的颜色会不易上色,需反复几边才均匀。 木版水印的制作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首先是要绘制出水印画稿,然后再分版拷贝,其次再雕刻,最后是印刷。
      这四个过程都非常重要,每个过程当然都不是独立的,它们互相影响牵制,绝非机械行为。 第一个过程是分版。在出了画稿后的分版非常重要的,并直接影响到最后印的效果,通常是相同的颜色一块板。分完了版,就是雕刻。版画雕刻和纸上绘画不同的是,纸上作品是一笔一笔往上加的,最后就成了一幅作品,而版画是一刀一刀往板上刻除的,留下的才是想要的,所以说版画做的是减法。
      木版水印在印的环节上,有诸多的讲究:对宣纸的湿度的把握,对水墨的控制,很多情况下凭的是心得及手上的技巧。 水印的过程中环境湿度及温度也是重要的条件之一。通常是在秋冬季节为好,宣纸干得也慢,可以不徐不急印个好几版。在夏天。为了纸张干的慢些,就最好紧闭窗门等通风设备并在宣纸上面垫一张塑料薄膜片是阻止水份挥发的好办法。
       c活字印刷 尽管我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已经很发展的很精良,但雕版印刷的刻版即制版是在一整块木版上进行的,一本书印下来,刻版的工作量巨大且材料消耗严重,一张印版一旦刻制完毕就不能再用作其他用途。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矛盾,公元1041-1048年,宋代的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工艺。
      胶泥活字就是将一个个印刷所需要的文字单独制作成一个个小单元灵活的印版,需要的时候再将这些印版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块临时的整版,用完后再拆开以备下一次印刷继续使用。胶泥活字技术是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比起雕版技术来说更加方便经济,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制字、捡字、排字、印刷、拆字、还字。
       继我国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技术以后,朝鲜在学习我国泥活字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金属的铜活字,德国人古登堡又继续改良活字技术,1440年发展出铅合金活字技术,如图。 活字出现以后,由泥活字到铅活字是活字技术的长期实验与改良的结果,毕生发明的胶泥活字为世界现代印刷技术的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的一个起点。
       活字印刷经古登堡改良为铅合金铸字技术以后在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一直持续了5百多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激光照排技术的逐渐普及才逐步退出凸版商业印刷的领域。 凸版印刷机器的类型: 凸版印刷机器根据其历史发展的先后进程可分为平压平、圆压平、圆压圆三种基本类型,如图: 其中,现代日益广泛应用的柔性版印刷机器属于典型的圆压圆印刷机器。
       d柔性版印刷 柔性版印刷原理 凸版印刷技术由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以后,在材料及印刷方式上先后了一些列的改良。在版材上从木版向金属,又从金属转变为橡胶、合成树脂等新;在印刷方式上,由雕版印刷时代的平铺刷印向圆压平以及圆压圆的高效模式发展;版材的形态也由过去的直面平铺进入到曲面轮转。
       凸版印刷发展到当代,为了提高印刷效率,通过版材技术的革新,已经发展出可以用于轮转压印的柔性凸版印刷技术,简称柔版印刷。所谓柔版,指的是印版能够弯曲,从而可以固定在滚筒上的凸印版。滚筒通过机器运转高速压印,从而满足现代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如图。
       柔性版印刷定义的界定: 柔性版印刷(Flexography),是一种直接轮转印刷方法,使用具有弹性凸起的印版,可以固定在滚筒上,由墨辊及刮墨刀供墨、控墨,可将液体或脂状油墨转印到广泛的承印材料上。 柔性版印刷的应用范围: 软包装、瓦楞纸箱、不干胶标签、折叠纸盒、手提纸袋、信封、报纸、建材等。
      与上光、烫金等工艺相结合,可以提升产品档次并加强防伪功能。 柔性版印刷的发展趋势: 柔性版印刷在印刷市场所占的比重将大大增加,目前在我国整体印刷市场上所占比重不到15%。但预计未来5-10年,柔性版印刷将占领35%的商业印刷市场,达到与平版胶印基本持平的比重,且增长率大于平版胶印。
      凹版印刷占15%,丝网印刷占2%,传统凸版将很快被淘汰,约占1%,其他印刷形式占2%,但增长幅度会很大。 当前我国柔性版印刷在整体上比重不足,在质量上,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这就需要特别注意其印前设计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色彩尽量简洁、明快,多用专色。
       二 层次上,亮调、暗调层次变化不宜过细,中间调尽量丰富。 三 线条不宜过细,文字不能太小,尤其是宋体字中的大宋等;且文字不宜套色。 四 较大图形容易变形。 五 条形码方向需要与印刷方向一致。 六 线条、文字、色块用矢量软件制作。
       。

    助***

    2007-05-24 10:03:37

  • 2007-05-23 23:15:31
  • 历史上都是白纸黑字.即你所说的第一种情况.无论是最开始的整版刻版印刷还是后来毕升所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都是印出来是白纸黑字.
    你所说的穿越小说中提及的相反的情况,只不过是小说作者写的而已,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如果说黑纸白字的话,那只能是雕刻印章时故意作出来的一种特殊效果.真正印刷书籍时都是白纸黑字.

    v***

    2007-05-23 23:15:31

  • 2007-05-23 13:48:52
  • 对于雕刻来说,刻阴文比刻阳文要容易得多,而且阴文更有利于体现书写的笔势和笔锋,在雕版印刷发明的早期,人们多采用阴文。和碑刻一样,那时人们追求 刻 和 写 的统一。
    后来,随着刻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阳文干净整齐的风格逐渐为人们所喜爱,手写体和印刷体也正式分道扬镳,独立发展。
    后来的阴文印刷,更多的应用于书籍插图、宗教画像等的印刷。

    无***

    2007-05-23 13:48:52

  • 2007-05-23 12:52:11
  • 印刷作为一门用来复制的实用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所熟知的印章即是它的早期雏形。印章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很早,约在殷代即已经有大量由金属、石、陶、骨等制作的印章。早期的印章多为阴文,即文字凹于印面,后来又出现了阳文印章,即文字凸出于印面,印章在历史上主要的使用功能是作为记号或标记的证明,尚不是以复制为主要目的工艺形式,但是简单的印章中包含了复制技术中凸版及凹版的深刻原理,对于印刷技术的发明在印的观念上以十分重要的启迪。 
    唐朝初期,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用梨木或枣木作版材,用刀把图文刻出来,然后在版面上涂上墨,然后将纸张覆盖在着墨的印版上,再用刷子在纸上施加压力刷拭,完成图文的转印。这一时期的雕版印刷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每一新的图文信息都需要一重新雕刻一块新的木版.
    

    6***

    2007-05-23 12:52:1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