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亡羊补牢的思考?(77百题百分系列之51)

首页

亡羊补牢的思考?(77百题百分系列之51)

《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喜闻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到底是亡羊补牢犹未晚,还是船到江心补漏迟,权且不去想它,做总归比不做好,认识总比没认识好。
痛定后必须是要思痛,否则不单有前车之覆,继而还会有后车之覆的。
二三十年前,我小学和初中语文从不及格。看过女儿今日的试卷后,估计我自己去考,应该还是不及格。国学太博大精深,难为了大多数没有文学天赋的孩子,与其说是在学语文,不如说是参加文学基础班。从教材到教师以至教学环境,追求的是字词句、修辞手法以及篇章结构的文学性,再就是中心思想的官样化,倒是忘却了语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这一基本功能,大有舍本求末之势。
————————————————————
问:笔者上文对语文的“文”解读为“文字”而不是“文学”是否正确?您觉得对于语文教学还有哪些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
本系列题,自06年7月7日始,在新浪网爱问频道百题百分,期待各位参与。
    本系列题主旨:
    1、倡导民族内部和解,携手促进祖国统一。
    2、探讨兴衰根源,寻求强国之路,呼吁勿忘国耻。
    3、客观认识和对待历史,营造和谐内外政治环境。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5-16 10:49:01
      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学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教育部的这个要求,意味着大学生汉语不过关就不能毕业。长期以来(严格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里只有学生英语不达四级就拿不到学位证的规矩,而从来没有听说过汉语也要考试过关。
      这听起来好象有些滑稽,似乎还包含了一层讽刺意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的巨大商机所产生的强劲吸引力。然而回头审视,我们却尴尬地发现,从幼儿园就开始“外语热”的今天,汉语在自己的母土却有了被冷遇甚至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事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大学生的汉语水平,连他们自己也为之汗颜,一些外语系的学生是“外文顶呱呱,中文豆腐渣”。
      由此可见教育部的这条规定极具现实意义。我认为这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因为还没有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    教育部的规定既是针对大学汉语教学的现状而设,同时也折射出了汉语在自己母土的境遇。近年来汉语正在全球范围内强势崛起,这个现象反映的不仅是汉语承载着的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折射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其形象得到了世人的认同,当然还有重英语、轻汉语似乎已成了时尚,学习英语者多如过江之鲫,考级热一浪热过一浪,有些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就开始“攻读”ABC,但对汉语素养的培养却了无兴趣。
      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十几年书读下来,写不成一篇通顺的应用文,今天已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同样无法让人释怀的是,即使在国内召开的学术会议,即使与会者绝大部份是中国人,只要冠以“国际”,就一律使用英语,正在成为一种惯例。在这种惯例面前,汉语沦为了看客。
      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汉语这种古老而优雅的语言,是否会在她的故乡沦陷?如果我们将这个“沦陷”理解为汉语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被重视和由此带来的黯淡失色,那么谁还说这种担心是空穴来风?   问题更在于,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
      地球今天已变成了一个“村”,然而我们更要有自己的“根”。倘若汉语在母土上被边缘化了,“地球村”中我们又如何守住自己的根?从这个层面考量,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汉语不过关就不能毕业,其内涵已远不止是一个“学术问题”了。 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另一个现象,我们的教材中,古汉语所占的比例偏大。
      学起来费工费时,这个部分应该放到文学、史学研究学者的层面去,对学生只能作为一种常识来了解或是欣赏,不应列入考试范围。诗、词、曲、赋、古文等各种文体都曾经代表了中国汉语文化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辉煌,留存到今天的都是经典,但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有很多东西已经不适用了,而我们要注重汉语语言的实用功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想,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
      大多数人都知道,真正有震撼力的文章,不在于它的成语用得多、或是引用的经典多,也不在于词藻的华丽。而是作者能恰当的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述了自己的思想,其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思维的缜密和说理的深刻。所以,教材的编撰应该是由老、中、青三代语言学者和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主持,不应该迷信一些“老学究”的绝对权威,一些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东西,该扔的就扔了,不要再放到课堂上去。
       也许,自从有科举考试以来,历朝历代都舍弃不下“应试”的“法宝”,似乎不把考生考“倒”,就体现不出出题者的水平。正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已用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去考别人一样。在教育资源贫乏,全体国民无法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情况下,采用淘汰筛选的方法来看似一种无奈之举,但或多或少还残留了一些科举的影子,而这样培养人才的模式,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我在报上看到,美国有一个镇上出了十六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竟然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国的教育体制如何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进行彻底改革,该是摆上政府的议事日程的时候了。也应该是教育领导者和教育从业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注:此回答的意见中,参考了5月10日北京晨报奚旭初的文章 。

    山***

    2007-05-16 10:49:01

其他答案

    2007-05-21 11:07:45
  • 为什么你要认为语文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那虽然是语文的最基本功能但不是最深刻的一面
     
    就想 吃馒头蔬菜可以充饥一样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多多品尝美味
    

    秋***

    2007-05-21 11:07:45

  • 2007-05-20 23:56:19
  • 实际上这是一个自由选择的项目。出了问题再说乃是在问题出现之前的一种选择,而不出问题时无知的人有时事先无法预料问题会出在哪里。亡羊补牢属于一种事后弥补漏洞的决定,而能事先就做好各种界定与防范,没有漏洞的系统就不会出问题。可是凡人毕竟没有成长到神灵的境界能像耶稣那样预见自己的未来与人类的未来,所以竟然还能在神的关照下造成无神论来教育大家,你能知道这问题出在哪里么?关键就是教育家没学会神学和哲学而提出令人深思的重大问题,才让现代教育忽略了许多生命里的重要命题,一直掩盖至今而让问题更加沉重难提了。

    京***

    2007-05-20 23:56:19

  • 2007-05-18 22:04:43
  •   我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学习古汉语要看学的是什么。
    古汉语有以下几个优势:
    1。历史性。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2。成语,借鉴,引用。古文中有很多好的故事,在日常语言中完全可以大规模的引用,这样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
      比如本题“亡羊补牢”就是古文中出来的,出题者也引用了不少古文,可见古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3。对于以后想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可以选择的门。另外还有归纳总结粗中取精的能力。就好像物理化学,生活中真正用的你说多么?可是为什么要学?一个是培养思维,锻炼思考能力,一个是为大学作基础。
       4。古人说话,往往很有意思,一些散失的语法其实完全可以再次使用,也对我们的语言有帮助。 5。了解经典,传承经典。 以上是对题目的回答。 我认为小学语文学的是文字,到了中学和以后,应该是文学和文化。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古汉语部分太多,达到了一半课文的数目。
      思维太僵硬,答题老要照着一个方向答,好像猜谜语。对于一些无所谓的读音抠得太死。

    栖***

    2007-05-18 22:04:43

  • 2007-05-18 21:57:39
  • 中国人说中国话,写中国字,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月***

    2007-05-18 21:57:39

  • 2007-05-16 15:37:16
  •      刚才看到您这个问题, 我觉的有一定的深度, 问题很明确, 可是就自己这点知识, 想用几句话说明问题怕是做不到, 为什么? 从表面看,这个问题是针对目前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疏漏、误区的分析及补救方法的探索,从表现形式来看,学习语文的现行目的仅仅是为了如何通过学习,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汉语言及其文字)表达思想。
       再进一步看这个问题,我认为已经涉及到了一个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的范畴, 我以前就“中华文化”与“华夏文明”为题,在爱问里提出,同时也问了一个关于“汉语言文化的内涵”的问题。得到了“爱问”两个朋友的回答。 下面是两个朋友的回答,我觉的非常的精彩,请你看一下: 第一个问题:“中华文化”与“华夏文明”答案如下: 中华"一词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其现代的词义,既可指中国,也可指中华民族。
      "文明"与"文化"词义相近,但也有区别。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华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 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百家思想集大成者。
      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祖籍是河南,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总的来看,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
      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许多杰出人物如伏尔泰、狄德罗、托尔斯泰、布莱希特都曾受到《道德经》的影响。托尔斯泰直至暮年还在阅读《道德经》,他说孔子、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二个问题:“汉语言文化的内涵” 答案:汉字——人类目前最伟大的文字 *汉语与英语的比较 汉字的优势在于,汉字是二维表现方式,二维是平面媒介表达信息能达到的最高效率。中英文对照,英语的字母对应汉字的笔划,单个汉字对应的是英语的词,中文的词对应的是英语的词组,中文表达、传递信息的优势一目了然。
      中国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只要有小学文化就可以看懂绝大多数文章,有初中文化,其掌握的科学知识,就足以了解绝大多数产品的使用。比如高科技的电脑要求高吧,在中国那些考不上大学的高中生经过一年半载的培训就能熟练操作,一些没有条件上高中的初中生也能做到。
       汉字的重复利用率非常高,历代积累的汉字总数以万计,康熙字典就收录了4万多,专家指出常用仅三千五,选取当代的常用字作为学习和使用汉字的重点,是历代历朝整理和教学汉字的一个重要内容。历史上的《三字经》《千字文》都是用当时的常用字编成的识字课本。
       而英文呢?例如因为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单词,想正确认识,需要的时间精力只有少数人能够应付,英文真是笨人的语言,由于在表达方面的缺陷,靠字母的一维线性组合,试图给天下每一事物起一个名字,一种东西就是一个单词。宇宙无穷,英文词汇无穷——可惜人的精力有限! 英文是发散的。
       在英文世界里,一般美国高中毕业生掌握的单词量也就在三千到三千五百个左右,这样已经应付日常生活需求足矣,但是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0000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表达这些很轻松,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么干,不能靠组词,原因是“太长”了。
      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COMPUTAIONAL-MACHINE”等。人的视角有限,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这是因为英语的字母对应汉字的笔划,单个汉字对应的是英语的词,中文的词对应的是英语的词组,中文表达、传递信息的优势一目了然。
       目前英语词汇量已经超过40万,预计本世纪中叶会达到百万。而汉语则相对稳定,现在只有很少的古文知识的中学生就可以琅琅上口地读屈原的楚辞。英文就难了,太不稳定。现在的人们读沙士比亚的原著已困难重重,更不用说读400年前英国诗人乔叟的诗了。
      由于英语以表音为主,同时号称是讲者分布最广泛的语言。正因如此,讲英语者往往因语义词汇和地域习惯,引起误会。因此谓英语是“世上最广泛被误解语言”,也绝不过分。英语也是世界上最容易引起人事纠纷的语言。就目前英国和美国还分出了英式和美式英语,加上其他所谓的英语国家,虽然都说英语,其拼写读的差异不次于中国各地方言之间的差别,交流的难度是远超过使用表意的中文的。
       现代所有学科领域,中国都有很好的学者,没听说哪位因汉语“不精确”而搞不好研究的。中国的火箭照样可以精确升空,中国的原子弹照样可以精确爆炸。所有的英文科技文献都可以翻译成汉语。个别人会说了,为什么中国现在落后,就是由于中华文化中杀气少,数百年来对杀人武器研究太少,遭到掠夺以至落后了,虽然如此,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中国现在正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复兴。
      汉语文献影响力正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在世界范围内增强。 。 *现代汉语的发展(本节引用自《谈汉语与英语的优劣》) 研究表明:汉字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其信息熵很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逐渐扩大汉字容量,随着汉字容量增大,信息熵的增加趋缓;汉字增加到12370以后,不再使信息熵有明显的增加。
      我国科学家指出:汉字的容量极限是12366个汉字,汉字静态平均信息熵的值 (平均信息量)是9.65比特。通过数理语言学中著名的齐普夫定律(ZIPF’SLAW)核算,这是当今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符号系统。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较如下: 法文:3.98比特 西班牙文:4.01比特 英文:4.03比特 俄文:4.35比特 中文:9.65比特 可以看出,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别不大。
      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汉字对拼音文字的这种信息熵优势是什么概念?简单的比喻就是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差别。十进制数字系统需要人记忆0-9,10个符号,二进制只需要记忆0和1两个符号。十进制乘除要记忆9X9表,二进制只需要学会与、或、非的简单逻辑。
      但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使用二进制数字系统呢?因为那样很浪费,一个数字“7”表示成二进制就成了“111”,记个大数不把人累死?反过来,人类为什么不用十六进制,或更高的进制呢?一方面是人脑智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十六进制也未必能大幅度提高信息熵。
      这种信息熵反映在文字上,就是联合国文件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信息熵高是不是就不利于计算机处理呢?这方面恐怕还很难下结论。简单的比较汉与英文的输入速度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字”与“word”是不同的概念。要比较只能比较同一内容的中英文两个不同文本,计算击键数的差值。
      在“词”的单位基础上,现代汉语与英语是可以进行比较的。现代英语为了应付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新概念,也在不断地造词。无非是借助拉丁词根、或重新组合已有单词,结果越是专业科技的词汇,就越长、越难记。或者是大量使用缩写:如WTO、FBI、IBM、UFO等等,缩写一多就容易混淆、难以理解。
      在这方面,现代汉语造词的优势就十分突出了。这就是汉字字符集信息熵高的优势。 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化的标准,来衡量汉字与英文字母的优劣是件很荒诞的事情。现代计算机技术说到底就是基于“二极管”的技术,将来的发展很难预料。难道要人类高度智能的思维模式,去模仿“二极管”式的思维?那是典型的削足适履。
      试想,难道当年就因为发明了黑白照像术,人们就该废掉油画的色彩?难道当年就因为摩尔斯电码适合新发明的电报,人们的语言就都应该改成“ 嘀嗒”? 汉字在应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我们不应该忽视,但是没必要过分夸大。当年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
      直到清朝末年中国还在大量使用雕版印刷术。其原因就是汉字数量太大,要制造一套足够印书的字模难度太大,也不经济。最后还是20世纪初,西方人引入了机制字模,中国才实现了活字印刷。在20世纪,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的初期,汉字处理软件的缺乏也曾经是一种阻碍,但是很快也就解决了。
      现在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汉字的传播比以往更方便了。 真正阻碍中国进步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人们思想的禁锢。在西洋活字传入中国之前,利马窦、徐光启翻译的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书籍,已经通过古老的雕版印刷出来了。但是在当时及后世很长时间内,却得不到国人重视。
      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落后思想的禁锢下,即便我们象伊朗、土耳其那样把自己的文字全部改成先进的阿拉伯文或拉丁文拼写,我们也无法逃避象古波斯和奥斯曼帝国那样的衰败。 。 赵世民《探秘中国汉字》 一 、汉字浓缩着字前史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
       如“活”字,最早的字型说明有水有根就活。 如“家”字,最早的字型房里有猪,猪繁殖力强,当时,人的生产力是最重要的生产,以生产能力旺盛的猪象征家的人丁兴旺。 二 、汉字浓缩着字前史中国人的科学精华。 比如“思”字,现在看是“田”和“心”,好像说“心田”是管思想的。
      有人由此断定中国人早先不知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这是他没看“思”的最早字形。“思”的最早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囟”,“囟”是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不信你去医院找一个人头骨标本,你看头顶的纹路和“囟”非常相似。那么,“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
      我们祖先的这一认识非常前卫。今天的科学证实,“心”“思”这字形,暨有思维,又称情感。 三、汉字体现先人哲学的思辨。 比如“默”,表示的是不言语,无声,按说仅一个“黑”字就足以象征,为什么还要加个“犬”呢?谁都知道,狗最爱叫。用善叫的狗去趋近寂静、无言,更能体现出“默”的充实内容。
      巧了,从思想上说,“沉默”是由能言善辩的智者提出来,从造字上说,“默”又是由“汪汪”狂叫的狗来象征。“默”是可以说,能说而不出声。一个天生的呆痴再不说话,我们也不会以“沉默”刻画他,如同我们不会说一段木头失明了一样。 汉字不仅构筑了隐性的中国哲学体系,也塑造着中国人的心理结构。
      表面上看,汉字不过是一个符号,指称着对应的事物,但就在这对应背后,还潜伏着中国人的情感、习惯甚至本能。 。 汉语是C语言,英语是Basic(ZT) 。 汉语是C语言,高度灵活; 英语是Basic,是半成品,僵硬呆板; 汉语可以从基础上构造一切; 只要想得到就能表达出来; 而英语则是固定配置; 不能很好地表达个性的需要; 汉语的最小单位是字,英语的最小单位是词; 两个汉字可以组成一个词,而英语的词就是词; 比如汽车火车自行车都有车这个字; 于是抓住了共性和个性; 共性上加个性就是新概念; 可组合性非常强; 而英语的bus、car、bike没有任何共性; 因此中国人只要知道几千个字就可以表达世界; 而英语由于没掌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每一个事物都要造一个词; 描述世界需要极大的词汇量; 十分愚蠢; 事实也是如此; 聪明人一般学不好英语,而死记硬背的笨蛋都出国了; 汉语里没有时态; 只有表示时间的词; 因此不需要在动词上变来变去; 只要把动作与为数不多的表时间的词组合 就可以清晰地表达时间中的动作; 而英语里为了表示时间要把所有的动词都变换形式; 这些动词数以千计; 不是有表示时间的词吗? 为什么还要在动词上变化? 还是愚蠢; 。
       英语只能横排不能竖排; 竖排是神经病; 而汉语就没有这个问题; 汉语从前就是竖排的; 。 汉语可以从右往左排; 在阅读上没有困难; 但是英语的单词因为是表音的; 只能从左往右读; 如果把英文语句从右往左排; 读者必定跟吃了摇头丸一样; 30分钟后头晕至死; 。
       英语以空格作分隔符; 本身不表达任何含义; 却占一格; 浪费版面; 浪费bit天理难容; 而汉字没有这个问题; 汉字之间不需要空格; 这个字与下一个字不会混淆; 这就是汉字的优势; 。 汉字是方的,英语是长条的; 因此汉字写的扁一些长一些都可以; 不会比例失调 而英语如果写成方的就非常难看; 并且由于有的单词长,有的短,都写成方的; 也不知道占几行; 并且,由于英语的长 英语书一般也很长; 浪费纸,不环保; 这行的词无法与上一行的词对齐; 看上去乱七八糟的; 。
       汉字书写自由; 可以倒笔画; 而英语就不行,英语必须按照顺序写; 如果倒笔画了; 将一塌糊涂; 。 英语单词有长有短; 换行是个问题; 如果用-号; 一个单词被分两行看起来费劲; 如果整个单词换到下一行; 对齐又很困难; 。
       汉字的信息含量非常大; 比如道字之字有很多很多含义; 而英语则十分弱智; 一个词的含义有限; 关于这个观点各位可以参考文言文; 英语表音,而汉字表音形意; 在读音上有启发性; 而根据形可以直接想象客观存在的样子; 而英语缺乏相应的内涵; moon与月亮没有任何关系; horse与马也没有任何形象上的联系; 机械的很; 汉语可以表意; 看到偏旁可以理解大意; 而sleep算什么玩意? 不过是字母的组合 无法反映客观实际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
       英语就是拼音; 汉语可以用拼音表达; 中国的小学生都会拼音; 可见英语之简单; 事实上中国人完全可以把语言建立在拼音之上; 而拼音由声母韵母构成; 可以很简单地组合出汉语的发音来; 而英语就笨的跟笨蛋似的; 一个词需要很多音标; 。
       有人说汉语难学难写难认; 要改成表音文字; 而英语能读一般就会写; 于是比汉语好; 其实那是放屁,崇洋媚外; 汉语拼音是中国的拼音文字; 比英语简单得多; 完全可以做到能读会写; 但是中国人只把拼音当作识字的工具; 当作小儿科; 语言的目的是表达思想和客观世界的; 而不是一些字形和声音; 读和写,在语言表达世界方面; 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重要的是语言的含义; 是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 而汉语在表形和表意方面比英语强一万倍; 从汉语本身就可以直接映射部分客观世界; 而英语完全缺乏这个功能; 英语仅仅是语音的编码; 而汉语则是音形意的编码; 是立体的编码; 。
       阅读英语时人们往往注意了读音; 而忽略了含义; 然后再从音去检索意; 这种音与意的映射全靠死记硬背; 语言反映了人的思维; 英语国家的人; 比中国人单纯呆板幼稚的多; 他们宏观思维能力很糟糕; 处理事情缺乏灵活性; 做事偏激; 与阿拉伯的极端分子处于同一个档次; 。
       汉字输入比英语麻烦; 这只能说计算机笨蛋,而不能说明人笨蛋; 毕竟汉字是按照音形意编码的; 现在的计算机和程序还没聪明到能够完美地处理汉字的程度; 计算机能够很好地处理英语; 说明英语的水平也就是计算机的水平; 计算机不能很好地处理汉语; 说明足够丰满和复杂; 难道汉语的先进也是一种错吗? 。
       世界变化发展 新的概念层出不穷 字母文字应付的办法只好是造词 过了上千上万年之后 超负荷将把字母文字压垮 整个世界唯有汉字独领风骚! 以上这些东西,都是两位朋友解释答的,通过追朔、阐述、对比、分析、说明了我们中华文明与汉语言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在世界语言文化中的地位,供朋友们参考。
       这些东西在现在的语文课本里我看是找不到的,要让大家都重视我们的国语,我个人认为,无论从我们国家语言文化的发展历史,还是其与世界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或者说是优势,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指导,就是要使大家都明白,博大精深的国学是世界文化的精华,而其语言部分更是这个精华的核心组成部分,没有这个概念不行,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语法、逻辑、表达等这些表面不行,更准确地说是远远不够,何况文化是在发展的,打开20年前的课本,看看里面内容与今天课本里的内容,没有太大的突破和完善,不准确地说,还是老一套,在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这个问题上,没有新的思想、做法,同时也没有新的大胆的尝试。
       我不是个教育工作者,但是心里老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问题?那就是什么时候,我们的国语能成为世界语的第一个必修课,无论走到世界那个国家,汉语是通用的标准语,我现在有理由相信,这一天终归会到来的。 呵,说了这么大半天,无奈自己水平有限,有用的东西可能不多,希望中间能有些有价值的东西给朋友们做参考或者是启发。
      

    清***

    2007-05-16 15:37:16

  • 2007-05-16 08:24:15
  • 经典的往往是最美的.理解为文字就太片面了,语文教学应带给人一种艺术享受.妙手偶得之的文章并不多了我们应珍视这一遗产

    h***

    2007-05-16 08:24:1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其他社会话题 相关知识

  • 社会热点
  • 社会民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