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白鲟的习性、分布、价值?

首页

白鲟的习性、分布、价值?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5-02 20:27:07
      白鲟(Psephurus gladius)属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俗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
      
        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Ⅱ。 体长,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吻呈剑状,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吻的头部腹面,能自由伸缩。
      古书上有“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的记载,将白鲟的生态特征作了精练的概括。上下颌有尖细的小齿;吻须一对,短小,位于腹面。眼细小。整个头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许多细梅花斑状的感觉神经细胞组织。鳃孔大,体光滑无鳞。在尾鳍上叶具有8个稜形鳞板,向后延至尾鳍上叶。
      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鳍条组成。尾鳍歪形,上叶发达,前缘具一列棘状鳞。肠管短,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体背部和尾鳍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
      白鲟是否象中华鲟那样需要出海肥育生长,目前尚不清楚;但从现有的资料分析,还不能肯定它是一种进行江海洄游的鱼类。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白鲟同时还是一种大型的鱼类。初次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
      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数千斤的个体,迄今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鱼类身体长度的最高记录。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说法。白鲟的生殖季节约在3-4月,产卵场所在四川省泸州以上,水流较急流速约0。
      49米/秒、水深10米以内、底质多为岩石或鹅卵石的河段,比较集中的产卵场在江安县附近的长江河段和宜宾柏树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随水漂流发育,幼鱼至长江口肥育生长。 白鲟分布于长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
      过去在浙江的钱塘江曾有发现,可能是绕过长江口而进入的。年产量约为二万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其它原因,资源日趋下降,现已临濒危。 白鲟个体大,肉味鲜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7。18%,脂肪为5。64%,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8。
      71%,脂肪为8。20%;卵巢中蛋白质含量为13。47%,脂肪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测定的17种常见氨基酸,其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与中华鲟相同。由于营养丰富,历来被视为食用珍品,江苏、上海一带把鲥、枪(白鲟)、鮠和甲(中华鲟)列为淡水四大名鱼。
      此外白鲟的药用价值也与中华鲟相同。 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质上由于第四纪冰期产生的环境剧烈变化,使原来比较广泛分布的匙吻鲟科鱼类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两个种在上述两条尚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河流中遗存下来。
      白鲟这一?o后余生的孑遗动物,在科学研究上显得极为珍贵;加之现存的种群数量极少。为此,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虽然目前科学研究部门正着手进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没能大量人工养殖之前,还须严格禁止捕杀亲、幼鱼,大力提倡幼鲟还江,以保护和拯救此珍稀濒危物种。
       。

    淡***

    2007-05-02 20:27:07

其他答案

    2007-05-03 01:30:53
  •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鲟形目 Acipenseriformes      
    白鲟科 Polyodontide
    识别特点  鱼体长梭形,头长超过体长之半,两侧各有一喷水孔,吻部往前延伸似剑,腹面有小须1对;口大,眼小;头、吻、鳃盖上有由丘状感觉器组成的梅花状斑纹。
      歪形尾,尾鳍上叶有7~9枚叉状鳞。 1994年3月18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4枚的特种邮票《鲟》,其中之一就是民间俗称象鱼、剑鱼或琵琶鱼的白鲟。白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春季在长江上游产孵,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注谚,“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专指白鲟而言。
      当然,万斤之说不免有所夸大,但据一位名叫普拉特的法国传教士在1892年出版的游记中记载,他曾在长江记录到一条重2000磅(约907公斤)的白鲟。20世纪20年代,我国生物学家秉志教授在南京记录过1尾长达7米的白鲟。 白鲟和中华鲟虽然都归属于原始的软骨硬鳞鱼类,但是白鲟的体表却没有5行纵列的骨板,而且它们常年游弋在长江干流中,偶尔也进入沿江的大型湖泊里觅食,它们凶猛无比,主要追捕鱼、虾、蟹为食,有人曾在一条体长3米的白鲟的胃里,居然发现一尾1米左右长的草鱼,在白鲟饿急了的时间,还会偷袭浮游在水面的野鸭和水禽。
      有人根据白鲟庞大无比的身躯推测它的寿命可能达到百岁以上,但是实际上年龄却只有二、三十岁。 白鲟是一种古老动物,早在一亿多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出现了它们的祖先和家族。现在世界上只生存着两种白鲟,除了我国长江中的白鲟外,美国密西西比河还有一种匙吻白鲟。
      这一对“难兄难弟”远隔着辽阔的大西洋,确实感到非常孤单。这表明经历了长达亿年的沧海巨变,只有这两种白鲟在这两条还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河流里遗留下来,这种现象正在严肃地告诫我们,必须保护好长江和苏州的水域,千万不要让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失去最后的一片乐园! 。
      

    黑***

    2007-05-03 01:30:53

  • 2007-05-02 20:27:27
  •   白鲟
         白鲟(Psephurus gladius)属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俗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
      
        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
        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
      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Ⅱ。 体长,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吻呈剑状,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吻的头部腹面,能自由伸缩。
      古书上有“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的记载,将白鲟的生态特征作了精练的概括。上下颌有尖细的小齿;吻须一对,短小,位于腹面。眼细小。整个头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许多细梅花斑状的感觉神经细胞组织。鳃孔大,体光滑无鳞。在尾鳍上叶具有8个稜形鳞板,向后延至尾鳍上叶。
      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鳍条组成。尾鳍歪形,上叶发达,前缘具一列棘状鳞。肠管短,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体背部和尾鳍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白鲟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偶亦进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个体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
      白鲟是否象中华鲟那样需要出海肥育生长,目前尚不清楚;但从现有的资料分析,还不能肯定它是一种进行江海洄游的鱼类。白鲟为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白鲟同时还是一种大型的鱼类。初次性成熟年龄为7-8龄,个体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
      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数千斤的个体,迄今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鱼类身体长度的最高记录。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说法。白鲟的生殖季节约在3-4月,产卵场所在四川省泸州以上,水流较急流速约0。
      49米/秒、水深10米以内、底质多为岩石或鹅卵石的河段,比较集中的产卵场在江安县附近的长江河段和宜宾柏树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随水漂流发育,幼鱼至长江口肥育生长。 白鲟分布于长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
      过去在浙江的钱塘江曾有发现,可能是绕过长江口而进入的。年产量约为二万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其它原因,资源日趋下降,现已临濒危。 白鲟个体大,肉味鲜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7。18%,脂肪为5。64%,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8。
      71%,脂肪为8。20%;卵巢中蛋白质含量为13。47%,脂肪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测定的17种常见氨基酸,其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与中华鲟相同。由于营养丰富,历来被视为食用珍品,江苏、上海一带把鲥、枪(白鲟)、鮠和甲(中华鲟)列为淡水四大名鱼。
      此外白鲟的药用价值也与中华鲟相同。 匙吻鲟科鱼类最早出现于白垩纪(距今一亿多年)。现今存活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的两种,分别分布于亚洲的长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质上由于第四纪冰期产生的环境剧烈变化,使原来比较广泛分布的匙吻鲟科鱼类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两个种在上述两条尚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河流中遗存下来。
      白鲟这一?o后余生的孑遗动物,在科学研究上显得极为珍贵;加之现存的种群数量极少。为此,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虽然目前科学研究部门正着手进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没能大量人工养殖之前,还须严格禁止捕杀亲、幼鱼,大力提倡幼鲟还江,以保护和拯救此珍稀濒危物种。
       。

    孙***

    2007-05-02 20:27:2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