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儿科

小孩儿耳根流水怎么办?

小孩耳根流水,半透明的,也不知是从哪流的,但是结疤后很痒,做家长的很着急啊?求专家解答,是什么原因,该用什么药?越快越好啊。。。
b*** | 2005-02-10 16:17:51

好评回答

2005-02-11 12:22:40
1*** |2005-02-11 12:22:40 233 118 评论
这个小孩得的是外耳湿疹,俗称“旋耳疮”或“黄水疮”,我儿子2周时就这样,用几天含激素的软膏就好了,没多久又开始流黄水,尤其是夏天,特别难护理,后来,我发现他耳后的淋巴结肿大(是由于搔抓反复感染引起),于是给他仅输了三天的青霉素,同时局部给他用上氧氟沙星软膏,每日擦三次,效果很好,耳后尤其是耳根下面不再流黄水了,长上了正常的皮肤。

 但不知这小孩其他部位有没有长湿疹?如前额、发际、颈部等,...

查看全部>>

这个小孩得的是外耳湿疹,俗称“旋耳疮”或“黄水疮”,我儿子2周时就这样,用几天含激素的软膏就好了,没多久又开始流黄水,尤其是夏天,特别难护理,后来,我发现他耳后的淋巴结肿大(是由于搔抓反复感染引起),于是给他仅输了三天的青霉素,同时局部给他用上氧氟沙星软膏,每日擦三次,效果很好,耳后尤其是耳根下面不再流黄水了,长上了正常的皮肤。

 但不知这小孩其他部位有没有长湿疹?如前额、发际、颈部等,如果其他部位也有,最好同时服用中药治疗,同时注意对什么食物过敏,下面有几种导致湿疹的过敏因素:①对牛羊奶、牛羊肉、鱼、虾、蛋等食物过敏;②过量喂养而致消化不良;③吃糖过多,造成肠内异常发酵。④肠寄生虫;⑤强光照射;⑥肥皂、化妆品、皮毛细纤、花粉、油膝的刺激;⑦乳母接触致敏因素或吃了某些食品,通过乳汁影响婴儿;⑧湿疹也有遗传倾向。如确定了过敏原,避开过敏因素,同时应用药物治疗才能有肯定的效果。如果,仅在耳后和耳根有湿疹,局部用药剂即可,我认为这个组方不错:复方新诺明片、痢特灵片、扑尔敏片、强的松片各等份,研末备用。用法:有渗出者可直接将药粉撒于疮面上,渗出较少者可用适量麻油调敷疮面即可。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4日。如感染同时有耳后淋巴结肿大,输几天青霉素是最佳的选择,过敏的话可替换为阿奇霉素。 


外耳湿疹



  【概述】

  旋耳疮是指旋绕耳周而发的疮疡。多发于耳前或耳后缝间,也有波及整个耳壳。以局部潮红、灼热、瘙痒、水泡、糜烂、渗液、结痂等为其主要症状。如《外科医案汇编》所说:"耳后缝间皮色红裂,时出黄水津津,名为旋耳疮。"或称黄水疮、月蚀疮等,相当于外耳湿疹。

  【病因】

  1.风热湿邪浸渍 此病多因脓耳之脓液浸渍或邻近部位之黄水疮漫延至耳部,亦有接触某些刺激物而诱发,以致湿热邪毒积聚,引动肝胆之热循经上犯,风热与湿邪蒸灼耳部肌肤而为病。

  2.血虚生风化燥 本证因循日久,以致脾失健运,阴血耗伤,更以渗液淋漓不干,津液损耗,导致血虚生风,风胜化燥,耳部肌肤失于滋润,兼之余邪滞留,故皮肤粗糙、皲裂、盖覆鳞屑。

  【临床表现】

  1.风热湿邪浸渍

  主证 耳道或耳壳周围肤色潮红、灼热、瘙痒,有水泡,溃后流出黄色脂水、糜烂、黄水淋漓,干后结成黄色痂皮。揭开痂皮,则见附着于肌肤处的仍然糜烂浮腐,有脓液。由于脂水污染而使病区逐渐扩大。其中若风盛者,以奇痒为重,常于夜里为甚,影响睡眠;若湿热盛,则糜烂、灼痛、黄水淋漓为主。婴儿可有发热、烦躁、睡眠不安等症。

  证候分析:风热湿邪加以肝胆火热蒸灼肌肤,故皮肤红肿、灼热、疼痛;生有水泡,破后黄水淋漓,是为湿盛之证;瘙痒不止,是为风盛之证;灼热而痛是为热盛。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受肝胆湿热干扰,则发热、烦躁、睡眠不安。

  2.血虚生风化燥

  主证 大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耳道、耳壳及周围之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上覆痂皮或鳞屑,一般仅有痒感而少疼痛,抓搔之后,有小血点,但很快结成血痂。全身可伴有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身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缓等。

  证候分析:耳窍失于滋养,复为余邪所困,湿热之邪停聚,伤及肌肤,以致皮肤增厚,粗糙,久则血虚生风化燥,故皲裂,作痒;由于脾气不足,不能健运,故纳少,体倦乏力,面黄,舌质淡,脉细缓。

  【诊断说明】

  本病部位在耳周,以其局部证见潮红、糜烂、渗出黄色脂水、干后结痂等,诊断并不困难。

  【治疗说明】

  1.风热湿邪浸渍

  主证 耳道或耳壳周围肤色潮红、灼热、瘙痒,有水泡,溃后流出黄色脂水、糜烂、黄水淋漓,干后结成黄色痂皮。揭开痂皮,则见附着于肌肤处的仍然糜烂浮腐,有脓液。由于脂水污染而使病区逐渐扩大。其中若风盛者,以奇痒为重,常于夜里为甚,影响睡眠;若湿热盛,则糜烂、灼痛、黄水淋漓为主。婴儿可有发热、烦躁、睡眠不安等症。

  证候分析:风热湿邪加以肝胆火热蒸灼肌肤,故皮肤红肿、灼热、疼痛;生有水泡,破后黄水淋漓,是为湿盛之证;瘙痒不止,是为风盛之证;灼热而痛是为热盛。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若受肝胆湿热干扰,则发热、烦躁、睡眠不安。

  治疗

  (1)内治:宜清热利湿,疏风止痒,风邪偏重者,可用消风散,方中重用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以祛风止痒,用苍术、苦参、木通以理湿;石膏、知母清热泻火;生地凉血清营;当归、胡麻仁养血润燥。若湿重者可选用萆薢渗湿溃街休伤Z、薏苡仁、滑石、通草、泽泻、赤茯苓利水渗湿;黄柏清热利湿祛风;丹皮清热凉血。若湿热壅盛者,宜清热解毒祛湿,可用龙胆泻肝汤,选加金银花、菊花、蒲公英、黄柏、苦参以加强清热除湿的作用。

  (2)外治:

  ①保持患部清洁。有干痂者,可选用清热解毒,除湿止痒的药物,如花椒叶、桉树叶、桃叶等,适量煎水外洗;或用菊花、蒲公英各60g,煎水,微温外洗患部并湿敷。

  ②黄水淋漓者,可用柏石散、青黛散调敷,以清热除湿。

  ③红肿?{痛、瘙痒、出水者,可用三黄洗剂或25%黄连油混悬液外搽,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④有脓痂者,可用黄连粉撒布或涂黄连膏,以清热解毒。

  2.血虚生风化燥

  主证 大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耳道、耳壳及周围之皮肤增厚、粗糙、皲裂、上覆痂皮或鳞屑,一般仅有痒感而少疼痛,抓搔之后,有小血点,但很快结成血痂。全身可伴有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身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缓等。

  证候分析:耳窍失于滋养,复为余邪所困,湿热之邪停聚,伤及肌肤,以致皮肤增厚,粗糙,久则血虚生风化燥,故皲裂,作痒;由于脾气不足,不能健运,故纳少,体倦乏力,面黄,舌质淡,脉细缓。

  治疗

  (1)内治:宜养血熄风润燥,用地黄饮,取熟地、当归、首乌养血,生地、丹皮、玄参、红花凉血活血,白蒺藜、僵蚕祛风,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治血为主,而达到治风目的,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或用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加减,以健脾养血滋阴,痒甚者加蝉衣、地肤子、苦参等。或用八珍汤选加薏苡仁,陈皮、砂仁、蝉衣等以健脾核风止痒。

  (2)外治:

  ①用紫连膏、碧玉散或三石散外搽,以滋润肌肤,解毒祛湿。

  ②用黄瓜藤烧炭存性,香油调搽,或穿粉散香油调搽,或紫草茸油外搽,以滋润肌肤。

  ③耳后缝间开裂者,用黄连膏纱布上撒以生肌散敷贴患处,每天换药一次至愈为止。

  【保健说明】

  1 注意耳部卫生,凡患处湿重而脓水浸淫者,宜使之干燥;凡血虚而枯槁者,宜用油膏类药,使之滋润。

  2 患病期间,忌酒类、辛辣食品(如大葱、大蒜、韭菜、辣椒
  、胡 椒、芥菜、雪里红、姜、咖喱)、腥物、淡水产品、 海鲜。

    3 婴儿湿疹者,更应格外注意局部的干净与干燥,保持
  耳及其周围 清洁。

   4 既病之后,切忌水洗。如其污秽或痂皮堆积,可先用植物油
  涂擦 ,待其疏松之后,再用纱布或消毒过的软纸轻轻擦净
  实在必须 洗涤者,用苦参汤。

   5 按时更换外用药,按时进服内服药。

   6 痒时忌搔抓,必要时泡些食盐水,滴在痒处。其浓度以能达
  到止痒为标准。如是小儿要防止他乱抓搔擦。

                  祝你新年好心情




0/300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2005-02-10 22:05:01
  •     不要紧,黄水疮而已,可用杏仁烧炼油涂之,同时可服用黄连上清丸一盒,三五天即愈。祝孩子健康成长。
    1*** | 2005-02-10 22:05:01 219 126 评论
    0/300
  • 2005-02-10 18:01:14
  • 赶快看医生吧
    有可能是中耳炎
    1*** | 2005-02-10 18:01:14 196 127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儿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